劳动教育课程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对于学生的心理成长也具有重要作用。在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对于学生创新精神与独立意识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实践中发现,通过集体劳动教育,能增进学生与他人的情感交流,满足学生的社交需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一、因地制宜,四时田园劳动课程建设
为了让学生们积极参与到劳动中,在劳动中有所收获和成长,江苏省苏州市立达中学校(下文简称“我校”)因地制宜,为学生创设适宜且完整的活动场地,调动学生的劳动积极性。南宋诗人范成大曾漫步在沧浪这块土地上,创作了六十首脍炙人口的《四时田园杂兴》。因此,我校劳动教育课程也以此命名,建构起“四时田园劳动课程”。
这块位于学校操场旁的土地,被学校的工作人员分成大小相同的不同地块,分配到各个班级,由各个班级认领。教师和学生在班会课上讨论商量后,决定在自己班级的那块地上种植相应的植物。在劳动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触摸、记录、搜集、采摘等,与植物亲密接触;指导学生进行持续性探究,在内心播下一颗热爱自然、热爱研究的种子。同时,遵循所种植植物的生长规律,在不同时节采摘当季新鲜果实,制作果酱、美食、手工香囊、薄荷茶叶等,品尝美味,感受劳动的喜悦和收获的幸福。
二、志愿服务,全面落实劳动教育
志愿服务劳动在培育学生仁慈和爱等积极心理品质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志愿服务劳动的心理教育功能体现在:它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服务意识和甘于吃苦、乐于奉献的品质,而且能培养学生们仁爱、奉献、感恩、坚持和领导能力等积极心理品质,学生们也在做志愿服务劳动过程中体验到帮助别人的快乐及被别人需要的自豪感,从而实现自我认同。
我校始终将志愿服务作为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和服务他人的有效途径,让学生在劳动中成就自己。学校为志愿者提供了多个岗位,开展了多个项目,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学生参加垃圾分类,开展废纸宝宝旅行记“遇见沧浪,学在石湖”志愿服务项目,在校内外参加不同形式的公益劳动。设置了食堂监督员、校门护导员、实验室管理员、文明使者等岗位,校园内处处可见小小志愿者的身影。我校还开发了“融江南文化,讲运河故事”志愿服务项目,组织“运河浪花”活动,志愿者们走近运河,讲好运河故事。志愿者还前往石湖五堤、宝带桥、枫桥、虎丘塔等地向游客介绍运河的历史、人文典故,参与垃圾分类等环保志愿服务。一次次的志愿者活动,增强了学生的勞动技能,使学生体悟到自身对他人的价值,在奉献中尽绵薄之力,促进自身心理成长。
三、家校合作,将劳动教育落到实处
在家庭劳动方面,通过主题活动等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家务劳动,密切家校联系,营造崇尚劳动的家庭氛围,提升家长和孩子参与劳动的热情。五一劳动节之际,我校开展了“最美书桌”评选活动,从每日整理书桌这一日常劳动开始,让劳动扎根于家庭日常生活,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培养学生自觉劳动、勇于创造的精神。
每年端午节来临之际,我校会开展“祥瑞端午、揭秘龙舟”活动,提升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乐于研究问题、善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母亲节来临之际,我校会开展“母子一场,请多关照”的活动,号召孩子为家长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制作一道充满爱意的美食,感谢父母陪伴自己长大。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提升了自理能力,还学会了孝顺老人、体贴父母。活动赢得了家长的大力支持,并给予高度评价。
同时,学校充分利用区域共建、馆校合作、校内外实践基地等社会资源,通过研学旅行、团队活动、志愿服务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劳动教育实践机会,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生产生活、服务社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探索优势、激发潜能,尽快找到职业方向,做好生涯规划。
四、学科融合,拓宽劳动教育途径
学校将劳动教育充分融入各门学科中,各学科互相渗透,共同促进学生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的提升。和美育相结合,指导学生以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蛋壳为材料制作出一幅幅精美的作品;教会学生掌握常见绳结和实用救护结的编织方法,感受传统手工编织的乐趣;结合苏州当地特色透雕花窗,以雕刻KT板的形式展示出来,启发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细微之处,体验工艺制品的创作乐趣,提高动手能力和审美情趣。学校还开设了木工课程,以木材为基本制作材料,以锯、凿、削、拼装、打磨、抛光和黏合等基本技艺制作简单的木制品。一方面,学生通过学习木工的简单制图和制作组装,培养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认真专注的习惯,锻炼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劳动能促使学生成长。劳动能给人带来充实感和满足感。通过参加劳动,可以使学生接触自然,放松心情,扩大知识面,更加了解生活,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劳动还能激发大脑分泌多巴胺,多巴胺是大脑释放的“快乐因子”,学生在付出努力之后,享受收获的喜悦,从而体验到满足感和快乐感。
五、完善评价,督促学生积极参与
完善评价制度是保障劳动教育质量的必要前提。我校结合教育教学实际,以成长积分来完善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成长积分的提出是基于“学会成长”的理念,将学习视为一个持续一生、不断进步成长的过程。它是体现能力素养的多样化、多形态,特别是形成性、发展性评价的测评工具,也是能力素养发展和个人成长的记录平台,更是以能力素养为导向的评价与反馈系统,能推动能力素养培养的有效落实。从“成长”的角度思考教育,提供支持,提升学生应对未来社会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成长积分包含对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自我认识和生涯规划等六个方面的评价内容。其中社会实践主要考查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动手操作、体验探究和调查研究所形成的创新意识、劳动意识和技能等情况。重点是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职业体验活动、创新活动的经历与收获等。
通过成长积分督促学生积极参与各项劳动活动,我校也结合实际情况不断调整评价机制,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个性化、有针对性的评价方式,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品质发展,促进学生成长。
在新时代背景下推动劳动教育课程,不仅能帮助学生扩大知识面,丰富生活经验,而且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增强他们的生活能力和问题处理能力。在学生参与劳动活动课程中,通过人际互动,相互交流,放松身心,锻炼能力,能有效遏制其心理问题的产生,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本文作者/孙昊 江苏省苏州市立达中学校(作者单位系本刊理事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