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教师的“小气”和“大气”
关键词:小气,大气,职业素养
摘要:当前,一些教师在教育生活中的“小气”主要体现在:舍不得给孩子更多自由、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舍不得为自己订阅、购买更多的报刊杂志和书籍;舍不得在评优评先、荣誉面前多一些谦让和大度。做“大气”教师,我们可以尝试以下努力:以“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心态学出“大气”;以“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坚持读出“大气”;以“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自省蓄养“大气”。
朋友聚会,一位做企业多年的朋友知道我在学校做教师,于是就问我怎么看待教师?我还没来得及考虑如何回答他,旁边另一位年轻朋友就说“我觉得教师很小气,喜欢斤斤计较。”此言一出,即引来大家关于当前教师待遇、教师职业素养、师生关系等相关话题的议论。晚间,静坐桌前,我对教师的“小气”和“大气”这样一个自定命题陷入了深思。
因为待遇不高,一些教师在经济上出手“小气”,因为职业缘故,一些教师在处世方式上显得“小气”。撇开这些不议,我想借题先说说一些教师在教育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小气”。
舍不得给孩子更多自由、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有一首歌歌名叫《时间都去哪儿了》,那么,在学校里学生的时间又都去哪儿了呢?各地教育行政部门都对中小学生在校时间有明确规定,从这个意义看,每个学生的在校时间都应该大致相当。但现实却是,中小学生每天在校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相对封闭的课堂上,听课、作业、考试几乎占据了学生的绝大部分时间,自由、自主活动时间本身就很少,但仍有一些教师不准时下课,课间或午休时又“揪”住学生背诵、默写,一些孩子连顺顺当当上厕所、安安静静吃午饭都成为一种“奢侈”。这样的一些教师往往自以为自己这样“争分夺秒”是对学生的未来负责,一些学校管理者甚至把这样的教师树为学校的榜样、模范。其实,舍不得放手给孩子更多的自由、自主发展时间和空间的“小气”教师,根子出在教育理念上,他(她)们教育词典中一般都缺失“生长中的儿童”、“社会人”、“公民”、“分享合作”这样的词汇,充斥的又大多是“考试”、“分数”、“升学率”、“竞争”等优胜劣汰、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
舍不得为自己订阅、购买更多的报刊杂志和书籍。有人曾经说,评判一座城市有没有文化品位,只要到这座城市的图书馆去看看,或者留意城市街头、公园的座椅上有多少手捧书卷的阅读者。走进一所学校,看看学校的阅览室或教师办公桌上的书籍或许能帮助我们对这所学校的文化品位、办学追求提供启发。一些教师认为上课是工作,是为学校做事,备课、上课所需要的资料都应该由学校提供,于是你会发现这些教师的办公桌上除了学生作业、教材教参、各种辅导资料就再没有其他的报刊杂志和书籍,更少见教育名著,我甚至断想这些教师家中一般都不会有自己的书柜。除了偶尔看一些学校公费订阅的杂志、购买的书籍,舍不得再花钱为自己订杂志、买书籍的“小气”教师,其专业素养、生活品质一般也不会太丰富,由此教育、影响孩子,也难有作为。
舍不得在评优评先、荣誉面前多一些谦让和大度。教育的成效如何评价,教师的价值如何体现?这在许多学校,对很多教育管理者而言确实是个难题。虽然学校中有很多具体的评价制度、考核文件,但在现实面前,我们常见为抢一个评优评先的机会,为争一个荣誉,同事之间相互猜疑、相互诋毁,君子的谦让、文雅在一些教师身上已难见踪影,世俗、功利尽显。当然,笔者不是想要求每位教师都成为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也不想以道德高标来规范每位教师,只是希望教师能以平和、谦让的心态面对荣誉。山东泰安附中孙明霞老师在和教师朋友们交流关于如何面对荣誉时曾经说“荣誉是一道不经意的风景”。我想在我们的教育旅途中,因为努力、因为付出赢得肯定、获得荣誉值得欣喜,但如果错过了、失去了,也不必沮丧,更不值得为争一个外在荣誉丢失知识分子应有的品格。
观照当前教师群体,一些教师在教育生活中显露的“小气”和教师职业所必须的“大气”不和谐、不相称。如果选择了教师职业,我们就努力做一个胸怀坦荡、心态开朗、积极进取、眼界开阔的“大气”教师。联系前文,做“大气”教师,我们不妨尝试以下努力。
以“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心态学出“大气”。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生长,但正确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育方法并不是站上讲台就自然具备的,它需要教师以“兼容并蓄海纳百川”心态不断学习,向古今中外的教育名家学、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学、向身边的同事同伴学,甚至向课堂里的孩子学、向各行各业的家长学。博学而精致,只有掌握教育的规律,懂得孩子接受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特点,教师的教学才会真正让课堂时间变得更加有效,才会敢于放手给学生更多自主、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另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是,教师工作的对象主要是学生,是成长中的孩子,他们对知识和事物的接受、理解往往要经历一个与成人不一样的特殊过程,长期下来,教师的交往、表达方式就容易陷入说教、啰嗦,给人累赘、婆婆妈妈的印象。因此,适时拓展自己的交往空间,学习一些必要的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人际交往技术,也有利于教师变得更加自信、更加大气,更好地以社会人而不仅仅是学校人的角色面对大众。
以“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坚持读出“大气”。大气是一种品格,一种境界,需要用德行去修养,用智慧去创造。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也是一个人成长的持续动力,古语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讲的就是读书的力量。前文所例举到一些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小气”,根子在教育理念,改变就必须通过阅读。当然,要让自己的胸怀“大气”起来,教师就不能只限于阅读教材,研究教参,历史、心理、哲学等社会人文方面的书籍值得多多涉猎,必要时还可以深入阅读。人文和科学两方面的阅读、积淀就应该如鸟的两翼共同作用于教师生命的自由、腾飞。赫尔曼•黑塞曾说“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是它们能让你悄悄成为你自己。”一个教育工作者潜心研读教育经典就是不断在与伟大灵魂亲切交流,经典能让我们领略到什么是博大、崇高、优美……能让我们爬上人类精神的高峰,让我们能在精神上“一览众山小”。
以“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自省蓄养“大气”。“小气”和“大气”都是指一个人的心胸而言,心胸的修炼除了受外在环境、工作条件影响,关键还在于个人的自省,不断夯实教育底气。“水到渠成”是一个耳熟能详的成语,比喻顺着自然趋势,条件成熟,事情自然会成功。教育工作细微、琐碎,很多成效是无法用分数、用眼前的功利化指标来衡量比较的,但现实的体制和评价标准往往使人耐不住寂寞,使人容易陷入虚幻的教育光影中而找不到真正的自我。做一个心胸旷达的“大气”教师,就应该学习水的德行、水的志向,坚持教育的温性,坚守教师职业信念,恪守道德规律,不断蓄养教师“精气神”,而不因身外的荣誉名利弱化教育的坚守,平添烦恼。
尼采当年曾警告,我站在高处,除了看到人的枯骨与碎片之外,就是看不到人。今天,如果教师还是禁锢于“无人”的教育中,必然形不成“大气”,唯有把对教育、对学生的爱融进生命,恪守教育本真,涵养自我提升素质,我们才能不断追求并真正践行陶行知先生的那句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