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教师成长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小范围同课异构对于教师心育能力的提升思考

        最近,市里要举行小学教坛新秀评比,区教研员王老师为了更好地打磨参赛教师李老师,同时促进区内年轻教师的心育能力提升。因此开展了两次小范围同课异构活动,活动仅有我们两位执教教师和教研员三人参加。每位教师独立备课完成一堂教学设计,然后三人互动进行现场点评。结合两次备课、评课过程,我认为小范围的同课异构适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同时对于教师的心育能力发展有较好的提升和引导作用,以下是我的若干点思考。  

一、一张一弛——压力下的备课动力

为了更好地锻炼我们的心育实战备课能力。因此两节同课异构的备课过程均按照市教坛新秀的常规比赛流程进行,提前两天告知上课主题。对于我们两位年轻心理教师来说,在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的同时,要新备一节能够参加比赛的课,本身已经是一种压力了。同时,两位教师都希望能够给彼此的教学思路提供一些启发和帮助,因此压力也适当转化为了一种向上的动力。两位老师都是首次尝试这种备课模式,纷纷表示跃跃欲试,渴望能够激发自己的内在潜能,设计一堂还不错的心理辅导活动课。在不到两天的备课时间里,两位老师更是尽力挤出所有空余时间,搜集各式各类活动资料,梳理心育思路和过程。

因为这是一次小范围的同课异构,更是一次赛前操练,所以备课过程中,我始终感觉压力适当,对我既是一种鞭策力。同时更能够调动我的全部积极性。

二、一问一答——了解下的备课思路

第一节同课异构的是三年级的“时间管理”,由于我本身是初中部老师,对于小学生心理教育点比较陌生,而我又不去学生那里了解情况,因此我的备课只能从书籍,网络上寻找相关的时间管理的材料。所以,我的整堂课从开始到结束被教研员评价为一朵飘在空中的云,自始至终都没有走进学生心里,我辅导的内容学生都明白,学生需要的内容我一点都没有涉及。这样一来,学生的参与度就下降了,心理课的实效性就很低了。而李老师当时正在上小学三年级的语文,她对于学生的熟悉程度要远远超过我。她通过让学生回忆昨天放学后发生的事情,让学生再现日常的时间管理情况。再一环一环地设计,教会学生先给事情按照时间重要程度排序,在启发学生思考如何调整顺序节约时间,最后制定个人时间管理计划,借助奖惩机制,让课堂教学内容深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这样老师教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够真正被学生接受,也才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因此在第二节同课异构“挫折”之前,我吸取了上次备课的教训,主动走进该年段班级,以调查表的形式全班调查同学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挫折,以及挫折后感受。以个别交流的形式将学生普遍反映的挫折问题进行深入沟通和了解,为教学设计奠定良好的学生基础。
三、一授一听——觉察自身的教学不足

小范围的同课异构和优质课评选的最大差异在于同课异构以授课教师为主,是个人教学能力的呈现,而优质课则是学校团队智慧的结晶,往往体现不出授课教师的教学实力和教学素养。

通过两次同课异构之后,我已经看到了我和李老师备课思路上的差异。她通过学生实际需求入手,结合理论知识从而设计一堂心理课。这样的心理课思路清晰,专业性强,心育策略科学有效。但最大的不足就是课程设计稍显呆板,活动形式不丰富和多元化。例如第二节李老师准备的五年级的“挫折”一课,由于课前李老师的身体抱恙,设计的整堂课没有活动,没有趣味的图片、视频,只有讲解和板书。作为听课老师,我能看到课程的实效性,但是学生们在上课后不久就开始按捺不住了,他们无法沿着老师的逻辑性思路去听课。虽然整节课讲授的方法很有效,可是学生一点都没有学习到。再好的心理辅导内容,必须要吸引学生作为最最基础的落脚点。而我的心理课刚好弥补了李老师上课的不足,有趣味的视频,精彩的课堂活动,但是由于缺乏系统的专业理论支撑,显得整堂课的知识性和价值感的体现略有欠缺。

结合以上三点的授课反思,对于今后采用小范围同课异构的心理教研团队,我有以下若干点建议供思考。

首先,小范围同课异构重在小,授课、听课以及评课教师的总人数尽量控制在8人以内,让每一位教师在评课中都能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毕竟每位老师的思路和想法都是不一样的,人一多,不利于每位老师发言,而且人员过多会将教研活动的时间过度拉长。

其次,除了教研员以及其他评课专家外,每一位参加同课异构的老师都要自主备课,同课异构当天开课前15分钟由教研员或抽签临时决定今天上课教师,当每一位老师都对这个主题有深入全面的了解后,在评课过程中就不仅可以言之有物,更能别具匠心,说出特色,评出精彩。

第三,同课异构之后,各位教师可以结合授课,听课,评课后的感受,根据自身教学特点和能力,整合一堂适合本校学生特色的心理辅导活动课,并且在学校内开课,针对课堂教学情况撰写反思。为今后的同课异构积累更多的自身感悟和经验。

由于现实因素,每所学校的心理老师人员有限,势单力薄,如何发挥好区域心理教研团队的力量,推动年轻心理教师的成长,加快中青年教师的更高层次的发展,值得教研员,学校领导以及所有心理教师的思考。祈愿我们能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心理素养,让每一节心理课都能在有限的时间内焕发生命的活力,让心育充满智慧的挑战!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