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入人心,教学相长
——以生为本理念推动心理教师专业成长
上海市嘉定区教育学院 赵云洁
摘要:心理教师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要始终以学生为本,关注与倾听学生的评价与反馈,并及时明确自我定位,调整教学方法,反思教学理念,应对职业倦怠,持续在心理健康教育的热土耕耘,不忘教育初心,给学生传递温暖与力量。
关键词:心理教师 专业成长 以生为本
我一直深信教学相长,作为心理老师,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尤为重要,因此,从教以来来自学生的评价与反馈我深以为然,在学生的声音中,我可以看到自身不足,调整自我定位,反思课堂教学,更新教育理念。回首过往,学生们真挚的只言片语或许就是我成长路上的关键事件。
一、重塑自我
犹记得初登讲台之际,我心怀忐忑。看了很多的书,备了很久的课,也找了同为心理老师且已有几年教龄的本科同学求教取经。取经的同学是个诙谐幽默的男老师,他以风趣的风格和渊博的学识广受学生喜爱。作为一个新手老师,我深感艳羡,于是,我便试图模仿这风格,准备些笑话,抖落些包袱,试图给学生们留下轻松诙谐的印象。但是,我并不长于此道,一堂课下来,深感东施效颦不伦不类。
新学期开学恰逢教师节,虽然只上了一堂课,但是我收到了平生第一张来自学生的教师节贺卡,一个可爱的女生纯手绘贺卡,充满着新时代少年的青春气息,各种表情包和颜文字中夹杂着学生的只言片语:“老师,好年轻!大家原本心中形象是年长的人呢。虽然这一周才与你接触,但是第一印象棒棒哒!安心啦!希望以后能够有超棒的师生关系,上课内容也可以帮助同学们放松心情!也希望我能帮上忙,一起帮助心理压力大的同学们舒缓心情!”
学生诚挚的话语让我动容,一句“安心”更让我释然。我或许可以依靠模仿去成为一个最好的“别人”,但真正能够打动学生的,其实是一个一直在努力一直在进步的更好的“自己”。作为一名教师,找到契合自己特长与性格的教学风格,才能打造出真实灵动的课堂。
因为学生的评价,我不再妄自菲薄,而是努力找寻真正适合自己的角色定位。我做不了风趣幽默的学者型教师,但我可以是温和沉静的“知心”老师。当我重新做回自己,我能够更有底气地备课、上课,用真实的自己去赢得学生的尊重,用一堂堂“赵老师出品”的心理课去落实心理课堂。
二、静思己过
由于心理课堂更多地以团体辅导活动的形式开展,心理活动课开展过程中每每会存在学生不遵守活动规则、破坏课堂秩序、活动中学生竞争冲突等各种状况,这对我的控班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都是一项艰巨的考验。从教之初,由于自身教学经验的缺乏,在应对这样的情况时,常常深感无所适从。
有一次的课堂活动中,我布置的任务需要学生在彩纸上写下对活动的感想,在回收的彩纸中,我看到了一条刺眼的句子,彩纸上并没有按照要求写下相应的内容,而是短短的一句,“心理老师不公平”。我顿感受挫,为了一探究竟,我私下找到了写字条的同学,他是个平时有些调皮捣蛋的学生,因为喜欢插嘴而经常被我作为“顽皮典型”批评。他起初有些忐忑不安,以为我会批评他,我对他说,“老师看到了你的字条,我知道你一定是有些话想跟老师说,老师很感谢你能够找到这样的方式让我有机会和你沟通,看起来你对我有一些不满意,不知道你能不能具体说说为什么觉得心理老师不公平呢”,他解开了思想包袱后如实向我表达了想法,原来,我平时总是批评调皮捣蛋的男生,但是同样有些不遵守课堂纪律,私底下在做小动作或者窃窃私语的女生我却不批评。学生觉得我这样的处事有失公平。
学生坦诚的“吐槽”之语让我哑然,确实,在课堂上,我的批评真的是有“针对性”的,我总是试图找冒头的男生进行批评希望以此警示其他同学,殊不知,每一个学生心里都有一杆秤,他们不是不能够接受老师的批评,而是不能够接受有失公允的批评。
学生的评价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管理的方式,尝试摸索如何将心理课的活动特点和常规课堂的纪律要求进行较好的平衡,让学生在遵守课堂纪律的前提下积极投入课堂活动。我设计了集章行动和警告铃铛两种方式来进行课堂管理。我引入奖惩机制,和学生一起制定课堂公约,设计了小组心理课堂表现记录表,规范了优秀的课堂表现和不理想的课堂表现列表,对于优秀的课堂表现(如积极参与活动、踊跃举手发言、用心完成课后任务等),每次奖励一个印章,集满七个印章后可以兑换一份小礼物。对于不理想的课堂表现,在学期初展示警告铃铛(一个红色的铃),规定当铃声响起时,意味着停止(如小组活动、讨论环节的结束,也代表着有同学违反课堂纪律的警告等)。学生对集章活动非常热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习热情,同时对于保障课堂纪律也有很大的成效,当学生意识到不规范的课堂表现(如不举手插话、其他同学发言时不认真倾听、扰乱课堂秩序等)会让自己与奖章失之交臂时,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约束自己的行为。总的来说,集章活动颇有成效,也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课堂的公平性和规范性。
三、成就价值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国内实践过程中通常的教学形式为心理辅导活动课程,旨在以活动、游戏为中介,通过学生参与、体验和感悟,从而达到渗透课程目标,健全学生人格培养和潜能开发的效果。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会根据学生年龄、身心特点,合理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形式、方法,如多媒体、团体培训游戏、心理视频赏析、小实验展示等多样化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从而达到知识渗透的作用。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也会遇到一定的问题。我每学年末会给学生布置一个作业,要求回顾在一学年的心理课上,印象最深的内容和最大的收获,在学生的反馈中,我常常看到大家能娓娓道来印象最深的是某个视频、某个游戏等,但对于收获往往说不出什么。我深感困惑,通过团体辅导的形式开展课程教学,会不会导致学生记住了活动本身但是忽略了活动的意义与价值。
一条学生的反馈让我打消了顾虑。心理课在初中学段中只开设一个年级,我能够陪伴学生的是六年级一个学年。某个教师节,我收到了一张手写卡片,来自一个我已经不任教一年的学生。她在卡片中写道,“老师,节日快乐!六年级的心理课大家都很喜欢,坐地起身的游戏我们班只有我和某某完成了,那天我特别开心。谢谢老师!”我深深感动于学生这份长久的记忆,她提到的那个游戏,仅仅是一堂以团体协作为主题的心理课上,一个只有五分钟的导入活动。我还记得彼时的情境,我请同学们两两一组上台挑战坐地起身,她并不是平时课堂上非常积极举手发言的同学,当时几组同学都以失败告终,她和她的伙伴怯生生地举起手想要尝试一下,最后挑战成功时全班掌声雷动。她的字条上依旧没有写到我期许的诸如“这个游戏让我收获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意义”之类的话语,但“那天我特别开心”,这份记取了一年的开心,不就是心理课带给她的高光时刻和成功体验吗。
学生的评价让我重新反思心理课的意义和价值,心理课重视的是学生的自我体验。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探索,认识自我、调节自我、完善自我,并学会妥善地解决自己成长中的各种问题。这种能力的获得,并不是靠教师的说教和灌输可以获得的,而必须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进行体验和感悟,从而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成长。团体辅导的活动是有意义的,也是心理课教学目标达成行之有效的手段,只要他们愿意参与活动,感受活动中的乐趣,用心分享活动的感受,那么教师心中的活动目标和教学任务自然会在潜移默化中达成。作为心理老师,要做的是,在活动后把握好分享的环节,引导深化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努力做到“不必讲多,但必须讲深”,让学生在不断感悟和体验的过程中,获得真正的收获和成长。每周40分钟的课堂,学生们开心地来,愉快地参与,他们“玩”得高兴、“玩”得尽兴,作为教师在润物细无声中教得快乐,教得满足。这五年,带了五届学生,看着学生在活动中积极踊跃参与的样子,感受着小小的团队中融洽和谐的氛围,见证着一个个孩子在心理课堂上小小的进步与改变,我对自己也多了一点点认同,一点点肯定,这让我更有动力去继续探索,成为一个更好的心理老师。
四、找到边界
教书育人是我自幼的梦想,而心理学是我学了六年的专业,我热爱讲台,热爱学生,热爱教育。因着这份热爱,我倾注了100%的心力,我会因为学生们在课堂上的投入专注而无比欣喜,也同样会因为个别学生的失神调皮而满腔忧愤,更会因为学生在心理咨询中的问题和困惑而殚精竭虑,会因为学生咨询效果不佳而自我苛责。这份热爱或许成为一种负累,我给了自己太多的使命感,却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消化和调适,彼时的状态,用一个心理学词汇来形容,便是“职业耗竭”。所幸,又有学生的话语为我拨云见日。
我在《学会赞美》这一课给学生们布置了一项任务,在粉色彩纸上写下一份真诚的赞美,折成爱心交给你想要赞美的人。无比惊喜,我也收到了几颗爱心,其中有一张爱心折纸里写着这样一段话:“对自己好一点!因为有了您,所以才会爱自己,希望你也爱惜自己,愿你一切都好!”这张爱心至今被我珍藏着,每每念及,百感交集。
心理学家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提到,如果我确实爱一个人,那么我也爱其他的人,我也会爱世界,爱生活。如果我能对一个人说:“我爱你”,我也应该可以说:“我在你身上爱所有的人,爱世界,也爱我自己”。所以,要爱一个人,需要先发展自己的人格,抱有自己的独立性,否则任何的情感需求和自我价值都建立在关系上,我们就永远都得不到满足。
学生的评价让我找到了边界,我需要找到工作和生活的边界,找到学生和自我的边界,找到教师角色和其他角色的边界。只有一个懂得爱自己的老师,才能更好地去表达爱,传递爱,让学生获得幸福,享受幸福,创造幸福。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是学生真实诚恳的只言片语,持续点燃着我教育的初心,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指引着我求索的方向。
通讯地址:上海市嘉定区嘉行公路601号
邮编:201899
联系电话:13122299120
电子邮箱:yunjie1026@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