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共鸣 力同频
——“先跟后带”策略助力新手教师家校沟通
摘要:新手教师在和家长沟通时常常因为不知道和家长沟通什么以及怎么和家长沟通等原因出现沟通不畅的情况,影响家校沟通的效果。文章从实际沟通片段出发,将NLP辅导的“先跟后带”策略应用在家校沟通中,尝试通过跟情绪、跟认知、带认知和带行为四个步骤有效提升新手教师的沟通能力,达到改善家校沟通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先跟后带 家校沟通 新手教师 心理健康
潘静雅,南京市江宁区梅龙湖学校,专职心理教师,一级教师,210008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传统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也,当代教师除了教育教学工作之外,还承担着示范者、管理者和研究者等角色。同时,教师的职业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从新手教师逐步成长为熟手教师甚至专家教师的过程。与教学能力一样,和家长沟通的能力也是一种可以通过学习培养起来的能力。已有研究表明,教师在从教3-5年进入成熟阶段,从教第5年左右可成为熟练教师,新手教师一般是教龄在0-5年之间的教师。
在日常工作中,新手教师作为学科教师或班主任在和家长沟通的时候常常出现以下情形:不等家长说完,教师便立即反驳,急于证明自己“没错”;家长说一句,教师回一句,话赶话,越说越上头;家长说家长的,教师说教师的,双方“各说各话”不在一个频道上……其实,新手教师和家长之间沟通不畅,并非是某一方的问题。站在新手教师的角度,无非是没有处理好“和家长沟通什么”以及“怎么和家长沟通”这两个方面的问题。那么,有没有办法能够解决上述问题,快速提升新手教师与家长沟通的能力呢?NLP辅导中的“先跟后带”策略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一、“先跟后带”是一种有效沟通的策略
NLP(Neuro Linguistic Programming)即身心语法程序学,是研究我们的大脑如何工作的学问,“先跟后带”是NLP辅导中经常使用的策略。所谓“先跟”,就是建立亲和感,去肯定和配合对方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运用当事人自己的感知模式去引导当事人的一种方法。“后带”则是提出一些让对方一定做出诸如“是啊”“对啊”等肯定回答的问话,随后将对方带到你想要他去的方向。
自NLP传入我国大陆地区以来,许多一线教师将“先跟后带”运用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朱仙桃等人将“先跟后带”运用于学校心理咨询中,咨询效果显著;潘月俊、王宝华等人的研究表明,“先跟后带”是师生沟通中的有效策略。其实,“先跟后带”在家校沟通中亦可大有作为。
二、先跟,教师表达理解,信任家长
家长:我观察到孩子每天作业都要写到九点钟,甚至昨天还哭了,我知道她不是个作业拖拉的孩子,以前在小学的时候作业基本上都能在校完成。
教师:初中作业肯定比小学多,做作业时间长正常的,但她的作业表现和他的入学成绩并不相符。
家长:孩子回来也说老师上课节奏快,作业错题不能及时讲评,老师让整理错题,感觉没有意义……
教师:我看她的作业也没全对,整理错题需要长期坚持才能看到效果,不是她说没有意义就没有意义。
以上家长和任课教师的沟通发生于七年级第一学期刚开学两个星期左右,片段中家长向老师描述了孩子在家做作业的情况以及孩子对于学习的困惑,言语中隐隐包含着对当下困境的不解与着急。面对如此情况,教师怎样才能“先跟”上家长呢?
1.跟情绪,理解对方处境
学生刚入学,正处于初中入学的适应阶段,还未完全适应初中的学习节奏,心理上可能也没有做好从小学生到初中生身份转变的准备,表现出一些不适应是正常的。家长所说的做作业时间变长、面对学习难度增加时力不从心、情绪上有起伏等都是不适应的表现。进入初中短短两周,孩子就表现出与小学截然不同的学习状态,作为家长感到着急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此时,教师可以先跟上家长的情绪,及时表达出对于学生和家长处境的理解。“初中才刚开始,有一些不适应是正常的,给孩子一些时间去感受、适应和调整,相信她会做得很好!”“就我了解,目前班级里在学习上有困扰的孩子还有一些,情况不完全相同,不止您孩子一个。”“站在你们家长角度,看见孩子状态不好,自己又帮不上忙,难免会担心、会着急,这也是人之常情。”只有处理好情绪,问题才有可能被解决。家长听到老师这样的回应,情绪上得到了安抚,当下的困难被看见,自身的状态也能逐渐放松下来。如果时机合适,教师还可以适当介绍初中和小学学习的不同之处,以及进入初中后学生面临的学习、人际等方面的挑战,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学生当下的处境。
2.跟认知,认可对方动机
尽管这个学生当下在学习上的表现并不突出,但从家长的话语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是一个优秀的孩子。一个能在学校自觉主动完成作业且让家长放心的孩子,是有一定的时间管理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的,对待学习的态度也是积极认真的。事实确实如此,该生在入学考试中名列年级前茅。这样一个优秀的孩子遇到对上课节奏快感到不适应、对整理错题感到没意义等困扰,究其原因是初中的学习和小学存在差异,该生在小学形成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不能很好地解决当下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学习结果也不能令自己满意。再深挖下去,这个孩子之所以感到困扰和不满意,核心在于对自身有期待,对学习结果有要求。“从您的描述中我能感觉到这是个优秀的孩子,尽管她当下的表现并不突出,但是我相信她是有潜力的!”“虽然她目前不赞同我的一些作业要求,对上课的节奏也不太适应,但是我能感觉到她是一个想好、要好的孩子!”“作为家长,您肯定是希望孩子能够在学习上取得优异成绩。”教师如果能透过学生的表现看到她背后想好的动机,及时肯定她的期待与要求,那么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都会感觉到被理解、被重视,对教师的信任也开始慢慢建立。
三、后带,家长给予肯定,信任教师
家长:孩子在小学成绩一直很稳定,每次考试都时90分以上,老师也都夸她,从来没有让我们费过心,现在怎么做个作业都这么困难?
教师:小学的成绩不能预测初中的学习,不能总想着小学成绩好就怎么样。
家长:也不是总想着小学,孩子这次的练习,太差了……
教师:她这次练习做得确实不行,和班级里好的相比差得多。
以上是家长和任课教师沟通的后续片段,在经过“跟情绪”“跟认知”两个步骤之后,教师怎样才能将家长和学生从当下的困境中带出来,带到想去的地方呢?
1.带认知,表达共同期待
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微而复杂的任务。苏霍姆林斯基这句话既阐明了家校合作的重要性,也体现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家长和老师的共同目标——培养人,希望孩子好!这是家校沟通的起点,也是教师可以最快找到的和家长之间的共同点。此时教师可以从双方的共同期待入手,进行一些让家长做出肯定回答的问话,让家长感觉老师是和自己“站在一边”的,双方不是对立关系,进而快速拉近和家长之间的心理距离,提升家长对教师的信任感。“也许现在我们对一些问题的看法还不能达成一致,但我们的出发点都是一样的,都是希望孩子好。”“对于目前学习上的表现,我们都认为孩子还有一些上升的空间,可以有更好的表现。”“孩子现在遇到了一些困难,我想困难都是暂时的,在我们的共同帮助下,只要找到了方法,孩子会调整过来的。”
当家长和教师之间的共同信念与价值越多,沟通会越有效果。但世界上没有两个人是一样的,没有两个人的信念、价值观会完全一样,也不会有两个人对同一件事的看法能够绝对一致,因而教师可以遵循求同存异、抓大放小的原则,只要大的方向和理念是相同的,就可以作为共同期待。
2.带行为,提出应对策略
通过前面三个步骤的铺垫,家长对教师的信任已经建立起来,最后一步就是教师提出或和家长共同商议出相应的方法策略将学生和家长从当下的不良状态或错误行为中带出来,带到希望的地方,这部分是老师们非常熟悉和擅长的。如针对沟通片段中家长反映的做作业时间长、练习情况不理想等情况,教师可以这样回应家长,“孩子做作业时间长是现象,我们要帮助孩子分析原因,是作业量大做不完,还是课堂内容掌握得不好导致不熟练、不会做才做得慢,不同的原因对应着不同的解决方法。”“初中的课堂容量、课程难度相对小学来说都要大一些,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节奏也会快一点,如果课前能花一点时间预习,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在听起课来也会更得心应手。”“初中的学习要求孩子具有更高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老师布置作业也是希望学生通过作业对今天所学知识进行巩固,那么在做作业之前主动回顾所学内容,也会对作业有所帮助。为了完成作业而完成作业、等着老师来复习的想法不可取。”
有效的双向沟通的先决条件是和谐的气氛,教师提出具体应对策略应建立在家校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如果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气氛不和谐,或者双方之间没能相互信任,即使教师说得再有道理,沟通效果也不会良好。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教师可以重新回到前面的步骤,重新引导家长,夯实信任关系。由此也可看出,“先跟后带”策略的步骤并非总是线性向前的,也有可能出现循环往复的情况,这就需要新手教师依据实际沟通状况做出适当调整。
四、反思成长,允许发生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作为新手教师,在每次家校沟通后可进行适当复盘,做得好的部分可当作经验积累,仍需改进之处则需反思调整,不久之后,与家长沟通的能力便可有效提升。
在大多数情况下,运用“先跟后带”策略能够让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更顺畅,沟通效果更理想。但是作为教师的我们也要拥有更加开放与包容的心态,允许其他结果的发生,允许沟通效果不理想,允许家校之间理念不一致,允许家长有不同的选择。
参考文献:
[1]连榕.新手-熟手-专家型教师心理特征的比较[J].心理学报,2004,36(1):44-52.
[2]李中莹.重塑心灵[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22:3-4.
[3]迟毓凯.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智慧[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31-32.
[4]朱仙桃.心理咨询中“先跟后带”技术及应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2):28-29.
[5]潘月俊.先跟后带:师生沟通的有效策略[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4(6):42-43.
[6]王宝华.先跟后带,架起师生沟通的桥梁[J].中小学班主任,2019(3):40-41.
作者:潘静雅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淳化街道梨树园路8号
电话:15051897689
邮箱:230854224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