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区域教研在促进区域课程改革、推动区域内教师专业成长方面起到积极作用。随着教育改革和时代前进,心理教研工作逐渐成为区域教研的重点工作之一,特别是在我国农村区域,基于同侪互助理念下的区域心理教研焕发出新活力。本文以北京市远郊怀柔区为例,重新思考心理教研工作,首先回顾传统区域心理教研的特点和不足,然后从创设同侪互助教研氛围、设置同侪互助区域教研内容和形式、注重同侪互助区域教研效果反馈三个方面阐述具体实施路径。
关键词:同侪互助,区域心理教研,现实需求,实践路径
引言:
区域教研,是指根据国家行政部门划分的,在以县或区为单位的范围内,由教育部门组织的教研活动。其主要依托一定区域学校现有资源或优势,为解决本地区教师在教学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而开展的研究活动。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区域教研工作在促进区域课程改革、推动区域内教师的专业成长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1]。随着时代进展,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备受关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任重道远,这为区域心理教研工作提出新挑战。
一、传统区域教研特点与怀柔区域心理教研回顾
传统的区域教研活动,其活动主体往往是组织教研活动的教研员,活动目的主要是为了帮助广大教师执行教学计划,钻研、掌握教学大纲和教材,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遵循的是行政逻辑法则,考虑更多的是供给侧,具有“自上而下”的指令性特点,往往很少从教师的实际工作需求设计活动形式[2]。其活动内容专注学科、扎根课堂教学,主要集中在听课、评课、说课,或者教材培训这些方面。一线教师除了讲课、说课之外,没有过多的表达机会,即使对教研活动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也只能自己感知而无法分享交流。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进展和一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传统的区域教研活动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削弱。
怀柔区心理教研工作始于2003年,当时大部分学校还没有专职心理教师,有的学校有兼职心理教师也是从其他学科教学岗位转岗过来的。因此,起初几年心理教研工作的着力点主要在心理专业知识的普及,通过组织招生心理学研究生班鼓励对心理学感兴趣的老师进修学习,帮助各校选拔专兼职心理教师。随着区域内专兼职心理教师队伍的壮大和一些中小学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逐步重视,区域心理教研工作重点也有所调整,在注重业务培训的同时,入校进行听评课活动也纳入学期教研工作计划。近十年,随着市级、国家级各项心理健康教育项目工作的开展,怀柔区跟进的研究项目较多,比如生涯教育、生命教育、危机干预等,区域心理教研工作在入校听评课的同时,投入相当精力在各研究项目以及新的心理咨询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学习,先后组织了生涯教育系列培训、积极语言系列培训、脑科学培训、萨提亚心理治疗技术,等等方面,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一线心理教师的心理专业知识和心理咨询辅导技能。尽管如此,纵观二十年来区域心理教研的发展历程来看,“自上而下”的“行政指挥”影子比较明显。
二、区域心理教研的现实需求——同侪互助
同侪互助这个概念,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教育改革中提出的,他们认为同侪之间的互助行为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学者道尔顿与莫伊尔将同侪互助界定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手段,认为在同侪互助过程中,教师分享知识,相互提供支持,为提高教学技能、学习新知识、解决实践问题而相互帮助,给出反馈意见,有助于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促进。同化互助模式下教师们实行的是双向平行互动的对话型学习机制,即同侪之间相互扮演观察者与被观察者、指导者与被指导者,在互助的过程中交流各种的问题和教学经验,共享教学理念,共同发展。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一些教学经验丰富、悟性高、实践能力强的兼职心理教师转为学校专职心理教师,并能够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实际成长需求创造性的开展有意义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他们逐渐成长成熟起来。同时,在近十年来,区域内也先后招聘了七八位心理专业毕业的本科大学生和硕士研究生。怀柔区心理教师队伍从专业背景、工作经验、年龄阶段等多方面呈现出结构性变化,传统的区域心理教研工作已经不能满足心理教师队伍整体发展需求。
从区域层面来看心理教师结构存在以下特点:首先专业背景,有心理教育专业本科、硕士研究生毕业的教师,也有从其他学科转岗过来的非专业教师;其次上岗时间,有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岗位坚守二十多年的老教师,也有刚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到三年的新手教师;再次职后培训,有参加过区域或市级心理教育多轮专业培训的教师,也有心理教育理论和实践技能知识匮乏的教师;最后教育实践,有教学、辅导以及开展专题活动得心应手的经验型教师,也有实操能力弱、实践经验不足的教师。单一形式的区域教研活动已经不能满足结构复杂的心理教师团队整体发展需求,区域内心理教师专业发展状况的多样性,迫使区域心理教研工作更新思路,加强区域内心理教师同行之间的资源互动,开展同侪互助区域心理教研活动。
从学校心理教师层面来看,大多数学校都只有一名心理教师,在学校内部,心理教师不能像其他学科教师一样实现同行之间的专业性交流探讨。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快速变化发展,在中小学生身上表现出复杂多样的心理问题,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一定挑战。一线心理教师需要向有经验的同行学习借鉴,需要同行之间的相互支持、启发和指导。而传统的教学视导和专业培训以教研员为主体,强调对共性问题的探讨、对通识知识的培训,这在调动一线心理教师自身的成长资源、实现同行之间互相借鉴学习方面作用薄弱。一线心理教师专业成长的现实需求,迫使区域心理教研工作开拓形式,加强区域内心理同行之间的相互交流学习,开展同侪互助区域心理教研活动。
三、同侪互助区域心理教研实践路径
同侪互助,既是一种区域教研方式,又是一种区域心理教研工作理念。它是以心理教师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通过一系列的研讨和实践反馈等活动,实现同行之间的互相支持、启发、促进,实现教研效果,提升教师专业能力。
(一)拟定同侪互助公约、创建同侪互助氛围
同侪互助教研活动,倡导一线教师积极参与分享交流、贡献自己的智慧。这不仅需要每一位参与者具备开放的胸怀,互相支持的团队氛围也十分关键。为推动同侪互助区域教研活动的开展,可以首先拟定一个大家共同遵守的活动公约[4]。约定大家坦诚、开放、包容的交流态度,和积极参与真诚分享的互助义务,确保发挥每一位心理教师的主人翁作用,实现同侪互助教研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确定同侪互助教研内容和形式
同侪互助区域心理教研内容来自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践,教研形式与教研内容相匹配。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同侪互助主题系列活动;同侪互助专题研讨活动;同侪互助案例团体督导活动。
上面已经提到,目前区域内各学校心理教师的专业成长存在一定差异性,有的老师在开展心理活动课和主题讲座方面存在一定难度和困惑。同侪互助主题系列研讨活动,指的是就某一活动主题,如“如何提升学习专注力”“科学规划时间”“成长型思维的培养”等等,在主题设计、主题活动展示、活动反思各阶段开展系列同侪互助教研活动,充分调动每一位心理教师的专业资源,集思广益形成区域内比较理想的心理教育活动设计手册。
同侪互助专题研讨活动,指的是在开学初、期中阶段、中高考前、重大节假日前后等重要时间节点,每个学校都会先后开展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区域心理教研可以此为契机,组织一线心理教师分享交流各自的实践感触,开展诸如“新生入学适应心理健康教育”“中高考心理辅导”等专题的同侪互助研讨教研活动,在分享工作困惑或者心得的过程中,互相启发借鉴共同提升业务实践能力。
同侪互助案例团体督导教研活动,指的是就一线心理教师在学生个体心理咨询辅导中遇到困惑的案例,进行同侪互助研讨交流。在教研活动中,可以按照提交案例逐字稿—案例简短分享—提出督导问题—就咨询过程信息进行提问—研讨交流督导问题[5]。实践证明,这种同行之间的团体督导能够有效提升心理教师的心理咨询辅导能力。
(三)注重同侪互助区域心理教研工作反馈
同侪互助的主体是一线心理教师,心理教研活动的选题是否切合心理教师的实际需求,在多大程度上助力心理教师的专业成长,开展后续教研活动需要从哪些方面进行改进,等等。借助问卷星软件,在每次教研活动结束后及时收集评价与反馈意见,一线教师的真实反馈就是修正心理教研工作的一面镜子。
同侪互助区域心理教研,充分尊重成年人乐于参与、分享、交流的学习特点,充分考虑区域内一线心理教师的实际需求,是以往专家讲座和教研员单向听评课等教研形式的有益补充,将成为推动区域心理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教研形式。
(注:本文是北京市教育学会“十四五”教育科研课题2021年度重点课题《同侪互助区域教研促进中学心理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HRZD2021-004)
参考文献:
[1]汤立宏.教研制度:我国基础教育发展之制度自信[J].中小学校长,2019,10:8-11
[2]罗生全,赵佳丽.教研员探究的认识转向[J].中国教育学刊,2017(06):83-88
[3]黎琼锋.同侪互助—一种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想模式[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8:25-27
[4]王永和.同化互研模式—巧行区Moodel教师培训新方式内[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8(05):73-74
[5]孙娜.中小学心理咨询工作的团体督导[J].辽宁教育,2020,(14),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