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教师成长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向内激活 · 向外创造:心理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的探索与思考

       心理教师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践者,作为学生心理健康的守护者,其专业化发展程度直接关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亦深切影响学生的心理素质的优化。但多年来,心理教师作为教师群体中的“小众群体”,其专业化发展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专业化发展之路面临诸多困境。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科学性、专业性极强的工作,需要从业教师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但在当前中小学学科教师培训中,专门针对心理教师的培训,不仅形式单一,且培训内容的针对性、操作性较差[1],培训的覆盖面、系统化程度也有待提升。另一方面,从心理教师的工作现状来看,大部分心理教师面临相似的成长“困境”,如教学方面,无学科带教师傅,缺乏常规教研活动;个案辅导方面,缺乏专业督导;活动开展方面,“单打独斗”则是常态。简而言之,系统专业培训不足、支持系统欠缺等问题已成为限制心理教师专业发展亟待解决的“困境”。

       基于此,探索心理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既是突破现实成长困境,提升教师个人职业幸福感、实现自我价值的核心举措,亦是提升学校心育工作质量的必然选择。笔者基于对行业内多名优秀心理教师的专业成长历程的分析,从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在动力系统和外在支持系统两方面,阐释心理教师如何突破现实成长困境,如何向内激活成长动力,向外创造成长条件,成为自我专业发展的实践者和开拓者。希望能够对一线心理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实践支持与帮助。

一、向内:激活成长动力,奠定专业发展基石

       教师专业化发展本质上是教师个体成长的历程,更多的是“自造”的,而不是“被造的”,是自我实现、自我成长的历程[2,3]。因此,心理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关键应当是教师的主动发展,主动向内激活成长动力,为专业化发展奠定基石。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觉察成长诉求,唤醒动机

       一线心理教师,特别是新手教师,应当明确追求专业化发展的愿望和诉求是内在的、个性化的,是教师对自我和职业发展的认可与需求,亦是教师自身自我实现的需要。一方面,心理教师要主动觉察自身在专业发展方面的成长诉求,厘清 “为什么要发展”这个问题,唤醒内在成长的动机,要认识到专业发展是一种自我实现的过程,同时专业化发展也是自我实现的主要途径。另一方面,要明晰自己作为心理教师的责任与使命,认识到自己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以及学生心理素质优化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与价值。同时,面对诸多现实发展“困境”,要厘清自己从事教师职业的初心,坚定自己的教育理想,把现实问题当成专业发展道路上必须面对的议题,把遭遇的困难、挑战视作成长的契机[4],把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压力看成促进自己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把专业发展视为个人突破“困境”,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

2、发掘兴趣特长,准确定位

       唤醒内部成长动机之后,心理教师要进行全面的自我分析,在充分认识自己的兴趣、能力、特长等基础上,准确定位专业发展的“起点”和“生长点”。一方面,心理教师要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的内在专业结构要求,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从专业知识、技能等方面客观评估自己的专业发展程度,了解自己当前所处的发展位置,明晰自己专业发展的“起点”。另一方面,心理教师还应充分发掘自己的职业兴趣,找到自己热爱的领域,比如是热爱钻研心理课堂的教学,还是一对一的个别辅导,还是开展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亦或是教科研工作?同时,要在分析个人特长的基础上,找到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定位自己专业发展的“生长点”,在最适合自己的领域里谋求最专业化的发展,找到自己专业化发展的努力方向。

3、主动规划职涯,清晰目标

       在准确定位自身专业发展诉求基础上,心理教师还应主动规划个人的职业生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设定清晰的专业发展目标。一方面,目标的设定既要参考个人的发展诉求、兴趣特长等内在因素,亦要充分考虑个人所处的学校需求、学生需求、学科发展要求等外在因素,同时,设定的目标既要有长远的目标,也应有阶段性的短期目标,要用一个个短期目标的达成,助推长远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在设定发展目标时,应借助SMART目标管理的原则,设定具体的、可行的、可衡量的、可实现的、有时间限制的目标。例如,以教学方面的成长目标为例,“成为一名能站稳课堂的心理教师”就是一个相对来说不够清晰具体的目标,如果借用SMART技术,则可以将目标设定为:“每学年能独立开设市级公开课或展示课1节,每学期学生对心理课堂的满意度测评达到85%以上”。

二、向外:创造成长条件,建构专业发展路径

       教师专业发展是受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教师能够实现成长的根据,外因是教师成长的必要条件[3]。虽然相较其他学科教师,心理教师专业发展的外在支持系统较为薄弱,但心理教师能够通过分析自身处境,主动创造条件,获取成长资源,实现专业化发展的目标。具体而言,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构建专业发展的路径。

1、积极参与各项心育活动,把握专业学习契机

        各级各类心育活动是心理老师进行模仿学习、拓宽专业成长视野的重要媒介。心理教师要主动把握专业学习契机,既要积极参与各项心育活动,在观摩学习中,实现个人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提升,还要善于反思,将学习所得转化为个性化经验,指导自身的心育实践。

      (1)积极参与心育活动。对于心理教师而言,各层级的心理健康公开课、观摩课,是极佳的学习机会。通过观摩优质的心理课堂,可以学到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组织课堂等等。心理教师不仅要抓住区域内各类观摩学习机会,还可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观摩其他区域的优质课,例如上海、浙江等地的优质心理课评比活动。当然,心理老师还应积极参与评优课、教学能力比拼等各类比赛,在参赛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设计与表达力,提升自己对课堂的理解与把握。此外,案例督导、各类团辅技术专题工作坊、心育专题讲座等培训活动,书籍、文献阅读活动等,都是心理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契机。

      (2)主动开展心育实践。各类观摩、培训、自学等学习活动能够帮助心理教师拓宽专业发展视野,丰富、扩充专业知识,但专业技能的提升更需要在不断地实践、研讨、反思、调整、再实践的过程中实现。例如通过培训学习了短焦的个案辅导技术,如果不主动去实践、运用这种技术为学生服务,那这种培训获得的知识也只能停留在“知道”的层面。因此,心理教师除了要主动抓住各种学习机会,还应主动争取、创造实践机会,充分利用校内平台开展心育实践活动,在实践中积累个性化经验,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例如除了站稳心理课堂,心理教师还可通过指导心理社团活动、为班级提供心理班会课指导、为家长开设沙龙或专题讲座等活动,为自己创造专业发展的实践空间。

2、构建运作学习共同体,搭建专业成长平台

        团队内的合作互助,是助推心理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心理教师想要突破“单打独斗”的局面,就要学会主动构建和运作学习共同体,为自己搭建专业成长的平台,借助团队的力量,助力个人成长。具体而言,心理教师可从两个层面尝试构建学习共同体。

       (1)校内层面。心理教师可主动向学校申请组建由兼职心理教师、班主任团队构成的心育研究小组或心理教研组,定期开展沙龙活动,与小组成员就学生辅导案例、心理主题班会课方案设计等方面展开研讨,发挥集体智慧,增强学生辅导实效。还可通过创建校本课程开发共同体、课题研究共同体等形式,借助团队力量,促进自身专业知识与技能水平的提升。例如笔者就和自己学校兼职心理教师以课程开发共同体的形式,研究并开设适合学校学生的团体心理辅导校本课程——《让梦想起飞》,在研讨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的过程中,不仅让自己的课更接地气、更符合学生需要,有效地提升了教学水平,而且在团队合作的过程中,自己也在心理上获得了归属感和安全感。

      (2)校外层面。心理教师还可在区域内和各校心理教师取得联系,基于共同愿景,构建 “非正式”的心育合作小组,定期开展案例探讨、听课评课、学习资源分享等朋辈互助的活动,实现成长资源的共享、心育实践的对话。如可主动邀请其他学校的专职心理教师,特别是有经验的老师来“点评”自己的心理课堂,借助同行的力量,让自己的课堂“心理味”更浓、更受学生欢迎。当然,心理教师还要积极主动加入各级各类心理名师工作室,在工作室的团队合作中,获得专业化的成长资源。此外,网络时代,心理教师还可建构“云教研”平台,如可充分利用自己的“关系圈”,和从事相同职业的同学、师兄师姐、老师等组建网络学习小组,定期借助网络开展集体备课、经验分享、读书学习等活动,实现“抱团成长”。

3推广输出心育成果,拓展专业发展空间

       成果的及时转化与输出,是教师教育实践的自然结果,也是教师进一步深化个人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心理教师在深耕教育实践过程中,还应注重心育成果的输出与推广,增强个人影响力的同时,为自己拓展更广阔的专业发展空间。可尝试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1)以活动为媒介。心理教师在做好心理课的教学工作之余,还应积极参与校内外各项活动,以活动为媒介,让自己被“看见”,让自己有机会和各种“成长资源”链接。例如笔者曾经为高三某班级精心设计了减压主题的团体辅导课,活动受到班主任和学生的一致好评,辅导课结束后,我将活动过程中的精彩照片分享到朋友圈,结果第二天,一连收到多位班主任的“邀约”,我获得了为更多班级开设团体辅导课的机会,而在多次实践之后,我对如何设计减压专题的心理辅导课有了更多的思考与感悟。此次成果的“宣传”,就像是推倒了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牌,引发了系列连锁“反应”。所以心理教师可以借助活动让自己“被看见”,让自己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和成长空间。当然,心理教师还可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更多的学生、家长服务。例如笔者近几年积极参与考前心理服务公益项目,一方面高质量输出自己的心育成果,为更多的家长、考生服务;另一方面,也借助项目让自己有机会走出学校,去到更高层次的发展平台,如和全市的高中专职心理教师交流、分享个案辅导经验等。

      (2)以科研为抓手。教科研是输出心育成果的又一重要形式,心理教师可将课题研究、撰写论文等作为抓手,催化个人专业发展价值,助推专业深度发展。以心育论文写作为例,写作心育论文可以让心理教师将个人零散的、碎片化的经验以文字的形式输出到公众面前,实现“个体经验”向“教育生产力”的转化[5]。而写作的过程,则让教师的个性化经验与思考变成可以交流的成果,让教师在专业范围内得到检验、评判与推广,让教师的个体经验在被传递和讨论的过程中得到生长和改造,从而更加丰富和成熟[5]。比如笔者因连续多年参加市级教育学会的论文评比而受到学会专家的关注,并受邀在学术年会上进行主题发言,有机会接受来自同行、专家的检验,这样的专业成长机会对于“小众学科”的心理老师来说是极其难得而又宝贵的,而这样的机会则是深耕心育科研的自然结果。

三、结语

       相较其他学科教师,心理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显得有些孤独,甚至可以说有些艰难,但任何学科教师的专业化最终走向深度的发展一定和教师自身的主动、专研分不开[6]。因此,心理教师要保持专业发展的主动性,对自己的专业成长负责,向内要激活成长动力,奠定专业发展的基石,向外要主动创造成长条件,拓展专业发展空间,要努力成为自我专业发展的实践者和开拓者。

 

注: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三层联动:学校心理危机预防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研究”(编号:C-c/2021/02/19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李铭. 基于同伴精微训练的中小学心理教师专业成长模式初探[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8(24):70-72.

[2]杜芳芳. 个人理论:教师专业成长的新视阈[J]. 教育发展研究, 2009(18): 80-83.

[3]洪早清. 教师专业成长:认同、养成、生发[J]. 课程·教材·教法, 2013(12):99-105.

[4]胡艳. 中小学专职心理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6(2):46-47.

[5]颜莹. 教育写作:教师教育生活的专业表达[M]. 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2020.

[6]姚应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思考[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1(10):67-69.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