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教师成长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克服职业倦怠 做健康幸福班主任

 

身处教师群体,时常听到同行的抱怨和牢骚:“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要读书了!”“下辈子我决不再当教师了……”还有,每年暑假开始前、新学期报到后,总有班主任络绎不绝地拿着辞职报告跑校长室,搜索枯肠找出各种理由恳请不要安排自己再当班主任。虽然说“干一行,厌一行”是人之常情,但班主任老师的这样一种工作状态,实在让人揪心、忧虑。
教师职业是典型的奉献性质的职业。而班主任与一般科任教师相比,工作时间更长,往往第一个进校,最后一个离校;工作强度更大,除干好“主业”——学科教学外,从常规管理、安全防范到心理健康、道德教育等,事无巨细,琐碎繁杂;“风险”更多,班主任是孩子在校的“第一负责人”。对于城区班主任而言,面对的是更大的升学压力,更高的家长期望值,更紧张的工作节奏,他们不可避免地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
职业倦怠一词的英文名称为“burnout",原意为“燃烧竭尽”。一般认为,职业倦怠是个体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 是个体伴随于长时期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研究表明,导致城区学校初中班主任职业倦怠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大致可以归因为四个方面。  
一、70后班主任面对90后学生,年龄代沟影响师生关系和谐。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方面,师生关系如何,直接影响着班主任工作的愉悦感和教育效果。就以笔者的学校为例,54位班主任,年龄结构以30—45的中青年教师居多。“五年一代,三年一沟。”这些70年代为主的班主任面对的是存在着浮躁、自私、承受挫折能力弱等显著特征的90后学生。90后学生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忽略他人的感受。他们中出类拔萃的佼佼者们对老师的“教育和关爱”也很少有一种感恩之心,总认为自己的出色是因为天生“优秀”;而老师平时磨破嘴皮子教育的“后进生”们对老师的感激之情却是滞后的,往往是离开了学校,成人成家后才幡然醒悟;至于班中的中等生因为“抓两头促中间”的教育管理策略,使得师生之间“淡如茶”。总之现在的班主任老师常常产生“我尽情学生不领情”、得不偿失、好心没好报的失落情绪,没有了热情、激情,职业倦怠便油然而生。
二、义务教育“公平”下的“强制”,加剧学生厌学、教师厌教情绪。
义务教育的公共性、免费性、平等性等保证了全体适龄儿童、青少年的入学受教育权和普及率,为他们将来继续受教育及参与社会生活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及文化知识的基础。但义务教育的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其“强迫性”,还有“免费性”一定程度上让学生更加不珍惜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力。不是有一句话说“越是手边的东西,越是不知道珍惜;越是容易得到的东西,越是不知道他的可贵;但凡得不到的,总是最好的。”的确,“摁住牛头强饮水,只怕牛头犟起来”。这样的强制下,初中三年,不管一个学生的基础、习惯如何不好,哪怕听每门课都好像在听“天书”,他必须每周五天来学校坐在教室里。但人不是机器,哪怕他IQ最低,总有自己的思想和活动;而课堂的纪律又让他深感不自由,不安分,于是旷课、赖课、逃学。另一方面,上级三令五申学校不能有“流生”的,于是这些学生一旦无故不来学校,班主任只得三番五次地寻找,去动员,这无疑又加重了学生的厌学情绪。反复经历这样的事情,面对这样的学生,班主任的职业倦怠急剧攀升。
三、“以生为本”的曲解,践踏班主任的“尊重需要”。
按照马斯洛的层次理论,“尊重的需要”是比较高的一个层级的需要。而被人尊重成为当今国人工作的第一需要。
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带来了思想认识的多元、意识观念的变革;网络时代鱼龙混杂的信息带来了种种诱惑;情绪敏感、易冲动的青春期容易滋生心理的异常;家庭问题的复杂化给不少子女带来心灵伤害……这一切使初中阶段的行为潜能生一届届增多。
行为潜能生的管教困难已成为城区初中班主任压力和倦怠的主要因素。一个班级中,若有一个行为潜能生,班主任的许多时间和精力都用来处理他们不断出现的问题行为,直至身心疲惫,精疲力竭。虽然《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中明确规定:“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殊不知,现在的这些行为潜能生道德失范,家长都管教不了,单凭班主任们的“苦口婆心”、批评教育能奏效吗?以前曾把教师和学生之间微妙的关系比喻成“猫和老鼠”的关系,说明学生见到老师还会感到“怕”,想躲,想避;而现在呢,在这些行为潜能生眼里,班主任乃至所有老师都是“敌人”、“仇人”,谁敢公开跟老师顶撞谁最“牛”,最“酷”;有的学生还扬言如果离家、离校出走一定要跟老师大吵一架再走,让你班主任成为被家长责怪被领导教育的“罪魁祸首”!面对这样的学生,班主任真是有一种人格被践踏、被侮辱却“哑巴吃黄莲”的愤懑。
四、“尊师重教”倡导下汹涌的问责,班主任成为高危人群。
党和国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良好愿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现实是:“以势压人”的现象多了;各行各业对教育、对班主任指指点点的声音响了……动辄向行风办、局长室投诉检举,或在论坛上发贴子,上媒体曝光。只要看看论坛里最热的贴就是讨论教育,讨论老师的贴!“教师”成为悬于舆论锋刃之上的热门词。尤其是班主任如砧板上的一块肉,安安静静的任由宰割,任由批评指责。
当然,除了以上这四方面,直接或间接导致班主任职业倦怠的因素还有很多:编班的不均衡,让一部分班主任在自卑中丧失了工作的智慧和豪情;绩效工资中明文规定的每月400元班主任补贴让其他学科教师有了推卸育人职责的借口;还有社会、家长对班主任过高的期望值无不让他们感受到巨大的心理压力,从而促使职业倦怠感加剧,使他们从内心都害怕、恐惧当班主任。
职业倦怠不仅对班主任的职业工作造成损害,影响其身心健康,同时也对学生的成长和良好班集体的形成产了不良影响。更为严重的是班主任职业倦怠会使得班主任工作无人问津 , 阻碍学校工作的正常开展,最终影响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整体发展。
如何舒缓班主任的职业倦怠?
一、优化氛围,创新机制,构建外围环境支持系统。
民主、科学的治校理念对预防班主任职业倦怠起着重要作用。学校领导要多关心支持班主任,尤其要关心班主任的思想情绪、心理动态,对班主任工作多一份感激、宽容和赏识,少一点苛责、误解和批评,那么班主任内心就会多一份责任感、使命感。
另外学校还可以创新班主任培养机制,帮助他们顺利走出职业倦怠期。如
实行班主任轮岗制。学校对全体教师进行班主任工作培训,使所有的教师都基本具备成为一名班主任的素质。以三年为一个周期实行轮岗,这种做法能够使教师对班主任工作永远保持着一种新鲜感,即使当年不在岗的班主任也会有意无意地形成班主任工作的意识,减少现任班主任工作的压力,形成班级教育的合力。
培养“副科”教师当班主任。传统班主任体制下,班主任一般都是语文、数学、外语、科学等主课教师,而这些老师由于教学任务繁重,真正用于班级管理的时间、精力相对减少,不利于班级的发展。而让“副科”老师做班主任则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因为他们日常的作业批改、课外辅导相对较少,能够抽出更多的时间用于班级管理,和学生沟通,组织各种班级活动。
增强班主任的咨询意识。学校要发挥心理辅导站的指导作用,建议设立“教师心理成长工作坊”,定期开展活动,通过“信任——表达——共鸣——思考——转换——共识”等过程,催生班主任老师丰富的内心世界、美好的生命期待,缓解紧张的情绪,修复疲惫的心灵,促进心灵成长、心智成熟。
二、苦练内功,调整心态,重启内部调节处理系统。
“和谐育人,从心做起。”班主任要自觉学习、科学运用、努力践行教育心理学,特别是人际关系心理学基本理论与师生交往技巧等方面的知识,不断完善和构建新形势下的知识结构体系,努力提高自我调控能力和自身心理健康水平。要从教育心理学的视角审视班级管理中的一个个案例,善于用“权”、用“人”,激励学生,协调关系,化解矛盾。要创设积极向上的集体心理氛围,以共同目标引导班级学生共求进步,促进班集体的健康发展,让班集体焕发生命的活力。
三、有所为,有所不为,提升班主任的核心领导力。
 “21世纪,放权的管理会越来越接近于员工的期望,是最为聪明的管理方式。”班主任要尽可能的不断学习一切领域的先进管理方法,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只有班级管理上得心应手,才会产生工作的愉悦感和成就感。班级管理不是管制和管教学生。科学的管理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能自觉主动的行事。师生之间营造的是一种师爱生、生尊师的互相尊重,彼此理解,和谐共处的氛围。因此班主任不必大事小事事必躬亲,而要恰当地把握好“有为”与“无为”的度,提高管理艺术,使班级管理工作更科学、更合理,实现师生共同成长,同时也为自己松绑,提升自己的幸福指数。
班主任的职业倦怠问题是一个关系到教师职业幸福、教育事业是否顺利健康发展的大问题,如何克服职业倦态,提高城区学校初中班主任的健康水平、职业幸福指数,需要老师自身、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