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教师成长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通过审核)工作重塑:一种自下而上为教师职业生涯“谋福祉”的新途径

工作重塑:一种自下而上为教师职业生涯“谋福祉”的新途径

 

摘要:教师工作重塑是教师为使自己的兴趣、动机等自身特点与工作要求相一致而自发做出改变工作的行为。工作重塑是教师合理应对新时代工作要求、满足自我发展需要、提升职业心理健康(降低教师职业倦怠、增加工作投入、提升职业幸福感)的重要途径。为实现教师工作重塑,教师需要激发自己工作重塑动机,培养工作重塑能力,从而为实施工作重塑行为奠定基础。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工作重塑;必要性;途径

 

中小学教师是我国实施基础教育的前沿力量,其对待工作的态度与行为直接影响着基础教育的质量,关乎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未来。作为教师,在实际工作中你是被动接受学校的教学任务,还是主动为之,对工作做出改变,以使工作要求和自己的兴趣、动机等相一致?两种不同的工作行为对自身发展和工作质量产生着不同的结果,而后者被称为“工作重塑”的工作行为,会对自身和工作质量产生诸多积极的影响。工作重塑是一种“自助”式的“再造”工作方式,已在多个职业群体内证实可以更好地促进个体进行人-职匹配。现今,工作重塑也在教师群体中得以运用,并且以被证实可以为教师带来诸多积极影响。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将工作重塑运用在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谋“福祉”是十分必要和可行的。

1教师工作重塑的内涵

工作重塑是员工根据自身需要从自下而上的角度调整工作内容或方式以实现人-职匹配,具体指员工为使自己的动机、兴趣、能力等自身特点与工作环境相一致而自我激发出的一种主动改变性的行为[1]。基于此,教师的工作重塑可以认为是教师对工作自发的做出改变以达到人-职匹配的职业行为。通过工作重塑,教师可以不在只是受控于学校对其职业发展的影响,被动的工作,而可以主动而为之,通过主动的自我价值驱动和自我引导来对自己的教师生涯进行自我管理,从而获得心理意义上的教师职业成就。

最初的工作重塑可分为三个维度:任务重塑(改变工作的数量、范围、类型等)、关系重塑(改变交往的关系质量和数量)和认知重塑(对工作的认知做出改变)[1]。后续的学者以此为基础,并根据人和工作方式不同,对工作重塑有着不同的划分。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助人职业,其服务对象是正处于发展中的儿童青少年,其职业特点决定了工作重塑有其特殊性。齐亚静和伍新春在文献分析和专家评定的基础上,从教师及其工作方式出发,对工作重塑有了进一步划分[2]。他们认为教师工作重塑包含五个维度:任务重塑、关系重塑、认知重塑、技能重塑和角色重塑。其中,前三种重塑和最初划分的工作重塑维度相一致,而技能重塑和角色重塑是专门针对中小学教师研究而扩展出的新的工作重塑维度。具体而言,任务重塑是指对教学任务的改变,如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法改进等;角色重塑是指对教师的角色有一个重新的认识,比如将教师看成是一个教育研究者、学习者等;关系重塑在这里主要是指改变与同事关系的数量和质量;技能重塑是指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指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才能应对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要求。从工作重塑的维度不难看出,工作重塑不是对教师整体工作的再设计,而是在具体工作内对特定的工作方面作出改变。

2教师进行工作重塑的必要性

首先,当前教育形势和对教师的进一步要求促使教师需要进行工作重塑。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与推进以及“双减”政策的实施,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要求教师改变角色、创新教学方式等。而应对这些要求的一重要途径就是需要教师进行工作重塑。此外,有学者基于工作要求-资源模型,对教师工作划分为三类:挑战性要求(工作负荷、角色压力)、阻碍性要求(情绪要求、学生不良行为和升学考试压力)和发展性要求(职业道德要求)[3]。其中,除发展性要求外,其它两种要求如果教师不能恰当应对和做出改变,就可能对教师的身心健康产生消极的影响。比如该研究发现挑战性要求对于教师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既是压力又是挑战,如果应对的好,可能会提升教师的职业生涯的工作成就。所以,教师工作要求的这些性质也会促使教师不断进行工作重塑。

其次,工作重塑符合教师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现今,年轻教师在中小学教师的队伍中所占的比例逐渐增高,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力量。这些年轻教师学历高,有着较强的自主性,其职业取向大多持生涯取向和使命取向,即除了渴望在工作中获取工作报酬和职业晋升外,还对从工作中获取成就感和人生意义更为渴望。当代年轻教师的这些特点和职业取向与工作重塑的理念较为一致,换言之,工作重塑可以满足年轻教师的上述自我需要。而对于年长教师来说,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进入职业的“衰退期”,甚至完全“退出”职业生涯,但是某些年长教师依然有着旺盛的工作动机,渴望继续创造工作价值,发挥“余热”。而工作重塑依然能够满足年长教师的这种需要,使年长教师实现可持续的人-职匹配,适应年龄和工作环境的变化,在职业生涯晚期做到“老有所为”[4]

最后,工作重塑是提升教师职业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职业倦怠、工作投入、职业幸福感是反应教师职业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其中,职业倦怠作为反应教师心理健康的消极面,同教师生活质量、主观幸福感、人生意义等多种因素有着显著的相关性。研究发现我国中小幼教师的职业倦怠情况不容乐观,而且在近些年来有越来越重的趋势,尤其是体现在情绪衰竭这一维度上[5]。工作重塑有可能减缓职业倦怠越来越严重的趋势,研究发现工作重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测情绪衰竭,尤其是认知重塑能够对教师的情绪衰竭起到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6]。工作投入可以作为反应教师心理健康的积极面,是指“一种积极的、充实的、与工作有关的、具有活力的、奉献和专注特征的心理状态”。工作重塑对工作投入有着积极的预测作用,有研究表明教师工作重塑的五个维度均对工作投入有着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7]。除职业倦怠和工作投入可以反应教师心理健康外,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也是衡量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一关键指标。职业幸福感是指员工在职业活动中的幸福体验[8]。教书育人本应该是一个幸福的过程,然而我国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并不容乐观,由于受到职业压力、倦怠、消极消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受到了严重的挑战。有研究发现,除了社会层面给教师“松绑”可以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外,教师从自身出发,提高工作重塑的能力也能够促进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提升[9]

3教师工作重塑的途径

从现有关于工作重塑干预的研究成果不难发现,工作重塑干预主要通过影响个体的重塑动机、重塑能力,从而激发其各种工作重塑行为。

3.1激发动机,提高工作重塑成功的可能

激发动机,是唤起个体工作重塑热情,提升工作重塑成功可能性的重要前提。为促进工作重塑的进行与维持,教师可通过如下方面激发自身工作重塑的动机。

需要是影响动机的重要变量,为激发工作重塑动机,教师首先是厘清自己的需要。有研究表明,控制感的需要(通过某些工作改变,实现对工作的控制,以避免和工作产生疏离)、对积极自我形象的需要、与他人建立联系的需要是三种工作重塑的基本需要,对工作重塑动机有着预测作用,当这些需要较强时,其工作重塑越多[1]。教师需要在当前职业环境下,认真思考自己是否有着上述需求,自己需要在工作中做出怎样的改变可以满足这些需求。当这些需要得以厘清,会不断激发教师工作重塑的动机,从而对教师工作重塑行为产生积极影响。

当自己要追寻的职业目标和自己的职业兴趣相一致时,工作重塑动机会增强。职业兴趣对于职业目标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当教师具有职业兴趣,即对教育工作有着发自内心的热爱时,就会促使其对教书育人工作有着更为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倾向。此外,根据自我决定理论,个体倾向于保持自我一致性,当教师追求职业目标的理由是基于自己内心的职业兴趣,那么其实现职业目标的动机就会更强。

教师意识到曾经或正在经历的行为就是工作重塑的范畴,这对于有意识、自发的产生工作重塑的动机也有重要作用。工作重塑体现在工作的方方面面,教师日常职业行为的一些小的改变其实就是在重塑自己的工作,比如就某节课如何可以上得更好,向同学调研,和其他老师沟通交流等,就是工作重塑行为。因此,从某种程度来说,大部分教师都在进行着工作重塑。然而,我们一般很难意识到所做的这些就是在工作重塑,从而很难自发的激活工作重塑的动机,并坚持这些行为。当我们进行工作重塑前,做好充分准备,并且能够意识到自己能够进行工作重塑,这会大大增加工作重塑的成功性。

对工作重塑有积极的预期,相信工作重塑能够给自己带来积极的改变同样可以激活重塑动机。根据班杜拉提出的社会认知理论,当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越高,即相信自己能够完成工作重塑的程度越高,其工作重塑的动机就越高,工作重塑的积极性也就越高,从而促使自己在工作重塑上投入更多的时间、成本等。

3.2 培养工作重塑能力,为工作重塑行为奠定基础

具备从事一项活动的知识和技能,能够更好提升工作重塑的能力。具备工作重塑能力,首要是对工作重塑的相关知识和理论基础有一个清晰的认知,为此,教师可通过文献阅读等方式不断加强工作重塑知识学习,了解工作重塑的基本理论和框架。除具备工作重塑相关知识外,对自身和工作环境能够准确的认知有利于提升工作重塑能力。工作重塑的核心理念认为,工作重塑就是要个体能够对自己的工作不断进行认知和探索,重新审视自己所面对的工作任务、要求和资源与自身兴趣、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而转变工作状态,实现人-职匹配[10]。因此,为提升工作重塑能力,教师需要提升自我认识和工作环境认识。当对这两方面有清晰认识后,教师就需要加强对教育工作特点与自身情况的匹配分析,具体而言就是通过分析自己所面临的教育工作任务性质、要求、资源等工作特点与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动机等自身条件情况,重新认识自我与工作,了解从事教师工作自己所具备的优势以及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阻碍情况,使两者相互匹配。值得一提的是,当个体利用个人优势进行工作重塑的时候更容易实现人-职匹配[10]。所以,能够明确自身优势,并在工作重塑时得以发挥,也是提升工作重塑的重要能力重要途径。除具备工作重塑理论知识、对自我和环境有充分认识,并能调动优势使人-职更加匹配外,个人积极主动性也是不可缺少的工作重塑能力的体现。个人主动性和主动性人格是影响工作重塑重要的两种人格特质,为提升工作重塑能力,教师需要养成主动性思维,能够主动搭配目前自身在教书育人工作中所遇到的“束缚”,同时能够积极采纳新的观点和见解。

3.3进行工作重塑行为,实现教师工作全新体验

工作重塑本质上是一种行为。工作重塑动机的激发、工作重塑能力的提升,都是为后面工作重塑行为奠定基础。前面提到,我们在日常教学工作中,都在做着某种程度上的工作重塑行为,只是我们并没有意识到所进行的这些行为是工作重塑。如何在工作重塑动机得以激发以及具备了工作重塑能力后,进行工作重塑行为呢?结合国外学者所制定的工作重塑干预方案[1][11],提出如下工作重塑操作流程,共分为三个阶段,八个步骤,供教师在进行工作重塑行为时参考。

第一阶段:分析-匹配阶段,包括四步:第一步分析自身情况,通过对包括自身优势、动机等在内的个人情况进行分析以加强对自我的认识,在独立完成自我分析后,可向其他同事分享,并请其补充,可能会得到更为客观的自我认识。第二步,结合以往工作经验,教师对工作进行分析,认真分析所从事工作的要求,并对所从事的工作按照花费时间、任务出现频率、是否可以独立完成等进行分类,以对所面临的工作有清晰的认识。如教师需要描述出自己在当前工作中是如何分配时间、精力以及注意力的,并据此区分出“花费时间、精力、注意力等”最多、最少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三种类型任务。第三步,自我与工作的匹配,教师将自己的兴趣、能力、优势、动机等与所面临的工作任务进行匹配,以便能够将自己的强项和感兴趣的工作任务相结合。具体来说,教师可先从理想状态的角度描述工作,在这个状态下自己是怎样在工作中分配时间、精力和注意力的,从而可以明确工作重塑的方向。待明确理想工作状态后,教师需要思考如何激发自己的动机以及自身优势,以达到人职匹配。第四步,对经过重塑后人-职匹配的工作重新审视,并为其赋予意义,相信新的工作状态可以为自己带来全新的工作体验。

第二阶段:计划制定与实施阶段,包括两步:第五步是制定工作重塑计划,教师首先需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尝试想象工作中可能出现的有意义转变,并思考这些改变哪些可以帮助自己更好地从事工作,并制定一份如何使这些改变更好服务于工作的工作重塑计划,设定一定周期(比如四周的时间)来完成工作计划。第六步:按照工作重塑计划有条不紊的实施。

第三阶段:结果评估反思阶段,包括两步:第七步是对计划完成情况进行评估,教师对自己工作重塑计划完成情况进行评估;第八步对评估结果进行反思,反思自己按照计划,工作重塑取得了哪些成功,哪些地方失败了,今后可以如何避免这些失败等。

值得一提的是,当教师自身准备好进行工作重塑时,可以邀请几位同事一起组成工作重塑小组,这样可以更好地进行工作重塑。同事组成小组一起进行工作重塑,优势如下:一方面,在自我分析和工作环境分析的时候,通过组内相互分享和交流,可以促进对自我和工作环境得到一个较为客观的认识;另一方面,无论是自我、环境分析和匹配环节,还是后面的评估、反馈环节,我们都可以通过他人的工作重塑案例,学到工作重塑的替代经验,从而为自己工作重塑提供参考和借鉴。总之,同事结组一起进行工作重塑将更有利于工作重塑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徐长江,陈实.工作重塑干预:对员工工作自主性的培养[J].心理科学进展,2018,26(08):1501-1510.

[2]齐亚静,伍新春.中小学教师工作重塑问卷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6,14(04):501-506.

[3]齐亚静,伍新春,胡博.教师工作要求的分类——基于对职业倦怠和工作投入的影响研究[J].教育研究,2016,37(02):119-126.

[4]王忠军,张丽瑶,杨茵茵,王仁华,彭义升.职业生涯晚期工作重塑与工作中成功老龄化[J].心理科学进展,2019,27(09):1643-1655.

[6]伍新春,齐亚静,臧伟伟.中国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总体特点与差异表现[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1):37-42+189-190

[7]齐亚静,伍新春. 工作重塑对教师工作投入和职业倦怠的影响:一项交叉滞后设计[A]. 中国心理学会.第十七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中国心理学会:中国心理学会,2014:3.

[8]齐亚静,伍新春,王晓丽.中小学教师工作重塑与工作投入的交叉滞后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6,24(05):935-938+942.

[9]韦雪艳,周琰,杨洁.工作重塑对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影响[J].当代教育科学,2018(05):67-71.

[10]田喜洲,刘美玲.基于个体优势的工作重塑[J].心理科学进展,2017,25(09):1579-1596.

[11]赵小云,郭成.工作重塑:获得意义性工作及个人成长的新途径[J].心理科学,2014,37(01):190-196.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