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教师成长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中职教师职业倦怠与情绪智力、社会支持的关系 ——以珠海市理工职业技术学校为例

一、问题提出

近年来,教师已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在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教师职业倦怠作为一种“负面因素”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广大教育研究者的关注。研究发现,职业倦怠不仅给教师个人带来了生理、心理及家庭生活等方面的问题,还严重影响到教育质量和学生的发展,使学生成为“最终的牺牲者”。

随着我国中职教育的不断发展,中职教师更注重于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与发展,而相对忽视了自身的情绪、态度、动机、兴趣等非认知因素的学习与发展,这些因素极易诱发自身的职业危机,产生职业倦怠感。[1]许多研究表明,非认知因素中的情绪智力与职业倦怠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如Reza (2012) 等人发现,情绪智力可以显著预测教师的职业倦怠。[2]Chan (2006)对香港教师的研究中发现,情绪管理能力和情绪评价能力能够影响工作倦怠中的情绪衰竭维度。[3]Zysberg (2017) [4]和中国学者李永占(2016) [5]的研究都表明,教师情绪智力与情绪衰竭呈现中等强度负相关。唐菲(2020)的研究发现,中职教师情绪智力对职业倦怠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并提出情绪智力的提升过程就是职业倦怠的消解过程。[6]本研究假设,中职教师情绪智力与职业倦怠之间存在负相关,拟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两者的相关关系及其作用机制,探索提升情绪智力缓解职业倦怠的有效途径。

社会支持最早被定义为个体的支持感受,包括情感支持、尊重支持和成员归属[7],后被定义为来自于社会关系的帮助、人们联系的方式以及支持网络中成员间的资源交换[8]。有研究表明,社会支持有助于应对负向情绪,Baker(2005) 的研究表明,社会支持缓冲了压力事件对身心状况的消极影响,从而保持与提高个体的身心健康。[9]Cohen(1985)发现社会支持对于维持个体良好的情绪和健康状态都有重要作用。[10]谢正立等人对融合教育的研究中发现,社会支持对于降低职业倦怠有直接作用,教师通过感受到有效的社会支持而缓解职业倦怠。[11]本研究拟通过调查分析本校教师感受社会支持的现状,探讨社会支持与职业倦怠之间的关系,验证社会支持对职业倦怠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

1、测量工具

中学教师工作倦怠量表。本量表由甘怡群[12]等根据Maslach倦怠问卷,深入考察了我国中学教师工作倦怠的具体表现,改编的适用于我国中学教师工作倦怠测量的本土化工具。量表包含热情枯竭、精力枯竭和职业成就感丧失三个维度,分别对应Maslach倦怠问卷中的去人性化、情感衰竭以及个人成就感降低。该量表符合我国教师职业倦怠的本土化特征,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总量表的α系数为0.8943,分量表的α系数分别为:热情枯竭0.8681,精力枯竭0.8918,职业成就感丧失0.7107。

中小学教师情绪智力问卷。采用西北师范大学杨晓萍、王光荣等编制的《中小学教师情绪智力问卷》,包含情绪知觉、情绪理解、情绪表达、情绪管理四个维度。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效果,各分量表分半信度均在0.715至0.853之间,α系数均在0.528至0.892之间。

中学教师工作支持量表。本量表由刘柳和张月娟[13]在国内外社会支持和工作支持问卷的基础上编制的,量表包含工作对象、领导、同事和朋友、家人四个维度,采用五级评定。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58,分半信度为0.716,两周后的重测信度为0.831。

2、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为珠海市理工职业技术学校全体在校教师,共发放问卷900份,回收有效问卷786份,有效数据率87.33%。收到男教师有效问卷468份(占59.5%),女教师318份(占40.5%)。参与调查的教师专科及以下学历占1.9%,本科学历占93.5%,硕士研究生学历占4.6%。

三、分析与结果

1、中职教师情绪智力、工作支持与职业倦怠的相关分析

采用相关分析初步考查教师的情绪智力、工作支持与职业倦怠的关系。调查结果显示,教师情绪智力总体、工作支持总体与教师职业倦怠总体均呈显著负相关。中职教师情绪智力总体及各维度对“热情枯竭”、“职业成就感丧失”及职业倦怠整体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与“精力枯竭”维度之间不存在显著性相关。教师职业倦怠表现出来的负面情绪、热情衰竭、消极对待和低成就感与教师自身的情绪管理能力密不可分。具有较高情绪智力的教师自我情绪的觉察和调节能力较强,摆脱负面情绪、提升自我效能的能力也较强。通过提升教师的情绪智力,更好地调控自己的情绪,在工作中有效地调动、指挥自己的情绪,从而缓解工作压力有效地预防与化解职业倦怠问题。

“工作对象”、“领导”、“同事和朋友”与职业倦怠整体存在显著负相关,家人的支持与职业倦怠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工作对象”与“职业成就感丧失”之间存在极其显著负相关,如果长期不能感受到来自工作对象的支持,原本充满自信和自我肯定评价的个体,会逐渐耗尽了自信心和对自己的认可,进而体验到职业成就感的丧失。“工作对象”、“领导”、“同事和朋友”与“热情枯竭”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一个原本充满工作热情、对学生很关心、在工作上有许多理想的老师如果不能感受到来自领导和同事的支持,同时也不能获得学生的认可,则会逐渐变得冷淡、疏远、得过且过,对工作的热情逐渐减弱。通过学校相关激励制度的建设,积极的文化建设,营造温暖互助的人文环境,让教师能更直接地感受到来自领导和同事的支持,提升工作热情。

表1:情绪智力、工作支持与职业倦怠的相关分析

 

情绪知觉

情绪表达

情绪理解

情绪管理

情绪智力总分

工作对象

领导

同事和朋友

家人

工作支持总分

热情枯竭

R

-.266

-.151

-.306

-.310

-.379

-.148

-.206

-.187

-.091

-.219

P

.000

.015

.000

.000

.000

.017

.001

.002

.142

.000

精力枯竭

R

-.092

-.136

-.070

-.095

-.133

-.117

-.012

-.088

-.026

-.071

P

.138

.028

.261

.127

.031

.060

.850

.155

.670

.254

职业成就感丧失

R

-.447

-.117

-.531

-.466

-.585

-.233

-.108

-.143

-.100

-.184

P

.000

.058

.000

.000

.000

.000

.082

.021

.106

.003

倦怠总分

R

-.257

-.164

-.281

-.283

-.358

-.208

-.164

-.183

-.101

-.217

P

.000

.008

.000

.000

.000

.001

.008

.003

.104

.000

    2、中职教师情绪智力、工作支持对职业倦怠的回归分析

采用多元分层逐步回归分析进一步考查中职教师情绪智力、工作支持对职业倦怠的影响效应。统计结果显示,在控制人口学因素后,中职教师“情绪管理”(-0.443<β<-0.310)对职业倦怠各维度和总体贡献率较大, “情绪知觉”(-0.330<β<-0.269)和“情绪表达”(-0.224<β<-0.134)两个因素的贡献率相对较小,而“情绪理解”仅对“成就感丧失”有预测作用(β=-0.350),对职业倦怠总体及其他两个维度无明显预测作用。中职教师“情绪管理”对其职业倦怠的影响较大,“情绪管理”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能够恰当地管理和调节自己与学生的情绪,通过调节自身的消极情绪,调动并维持良好的情绪状态。自我情绪管理能力较强的教师,能够更好地驾驭自身的情绪,把控课堂、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从而营造良好地心理氛围以缓解职业倦怠带来的消极情绪。“情绪知觉”和“情绪表达”是指对情绪的觉察、判断和表达,能够以合理的方式表达和评估情绪情感的能力,与教师自身对情绪的识别、判断能力相关也与教师本身的语言表达能力相关,并不直接体现在教学活动中,更多体现在教师日常的人际互动中,对职业倦怠有一定的贡献,但比例不大。“情绪理解”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能够理解情绪的价值、意义、复杂性以及认识情绪的转化路径,[14]在现实教学中教师更倾向于采取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来应对工作环境带来的负向影响,而忽视了情绪转化路径分析等间接性的工作。

工作支持对职业倦怠的回归分析中发现,“工作对象”(-0.152<β<-0.085)对职业倦怠各维度和总体的贡献率较大,其他维度均无明显的预测作用。教师的直接工作对象是学生,在日常工作中能在学生及学生家长处获得支持,与学生和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能有效缓解职业倦怠带来的热情和精力的衰竭,学生在课堂上和课下愿意与教师保持良好的接触,能够获得家长的信任,有助与于提升教师的成就感。中职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中职学生,相对普高的教师,中职教师更容易感受到来自学生的负面情绪,如果教师感受到来自学生和家长的支持更能有效地缓解了职业压力对倦怠感的冲击。

四、研究建议

基于以上实证研究,我们发现中职教师情绪智力总体、工作支持总体与职业倦怠总体均呈显著负相关,情绪智力各维度对职业倦怠各维度及总体有不同程度的显著性负向预测作用,研究结果与唐菲关于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情绪智力与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相一致,情绪智力构成职业倦怠存在与衍生的中介和桥梁,情绪智力的提升过程就是其职业倦怠的消解过程。[15]社会支持作为一种工作资源有助于教师应对负向情绪,工作支持对职业倦怠起到中介作用,其中“工作对象”对职业倦怠各维度和总体有显著性负向预测作用。在教学实践环境中可以通过教师情绪智力的提升来化解职业倦怠,通过营造教师与学生及家长良好的沟通渠道,增强教师社会支持的感受度来缓解职业倦怠。

1、优化培训内容,着力提升教师情绪智力。现有的教师培训内容主要侧重于教师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师德师风等方面,在帮助教师完善知识结构、提升教学技能、促进专业发展的同时却忽略了教师自身情绪智力的发展。教师情绪的管理和调节能力对课堂组织教学和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正确认识教师的情绪体验对教师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效能的影响,通过增设教师情绪及其管理策略的培训,倡导情绪助推专业发展的理念。

2、创建教师心灵成长工作坊,助推教师心理发展消解职业倦怠。传统的培训主要通过讲座、沙龙等形式从认知层面指导教师自我情绪调节的方法,通常是蜻蜓点水式的认知引导,未有实质有效地应对策略。学校根据自身的条件建立教师心灵成长工作坊,聘请专、兼职心理教师组建专业团队,为教师建立情绪档案,实时监测教师心理状态,及时发现教师心理问题,制定工作方案,定期开展针对性的小团体专题培训,为教师心理成长提供良好的外部支持。

3、营造积极的校园文化,提升教师社会支持感受度。学校是教师工作和生活的重要场所,校园的规章制度、文化氛围等对教师情绪和心理发展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学校为师生、同事、上下级之间创设良好的沟通渠道,建立教师情绪表达渠道,为教师提供温暖、积极的工作环境。将教师心理测评纳入考核制度,在考评制度中适当增加教师自我情绪调控指标,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诊断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增强教师个人成长的主动性。学校积极监测教师的心理状态,及时提供情绪表达的渠道,鼓励教师表达自身的消极情绪,学校积极介入,为教师提供心理支持,提升教师社会支持的感受度,消解职业倦怠感。

 

参考文献:

[1][6] [14] [15]唐菲.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情绪智力与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0(24):90-94.

[2]Reza P, Samaneh S .Personality an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n Teacher Burnout[J]. Span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2012, 15(1) :227.

[3]Chan D W.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components of burnout among Chinese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in Hong Kong[J].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006,22 (8) :1042-1054.

[4]Zysberg L, Orenshtein C, Gimmon E, et al. Emotional inelligence, personality,stress, and burnout among educator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ress Management,2017, 24 (S1):122.

[5]李永占.工作家庭冲突视角下幼儿教师情感耗竭的心理机制:情绪智力的作用[J].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6, 14 (4) :492-500.

[7] Cobb S.Social support as a moderator of life stress.Psychosomatic Medicine,1976,38(5):300-314

[8]刘陈陵.大学生日常生活压力、社会支持及其相关研究.硕士论文.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2

[9] Baker A B,Demerouti E,Euwema M C.Job resources buffer the impact of job demands on burnout.Journal of 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2005,10(2):170-180

[10]Cohen S,Willis T A.Stress,social support,and the buffering hypothesis.Psychological Bulletin,1985,98(2):310-357

[11] 谢正立,邓猛,李玉影,林开仪,王红霞.融合教育教师职业压力对职业倦怠的影响: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21(03):46-52.

[12]王晓春,张莹,甘怡群,张轶文.中学教师工作倦怠量表的编制[J].应用心理学,2005(02):170-175.

[13]刘柳,张月娟.中学教师工作支持量表的初步编制[J].教师教育研究,2008(01):46-49+45.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