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教师成长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课改引领我成长 ——听评课带给我的反思与学习

 教学常新,说的就是教学的过程是不断自我思考、自我革新、自我成长的过程!“推进课堂变革”活动为一线教师提供了一张可落实、可检测的模板——银川市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指南它将理论化的念细化成可操作的指标,用来指导一线教师思考自己教学的长处与不足,引领教师进行自我核对和改革。

推进课堂变革——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初中组的教学展示评比活动中,我的课程《我手绘我心》有幸被评一等奖,并作为优秀课例在当地“互联网+教研”推进活动中集中展示,抛砖引玉以期更多学科同仁们可以相互学习和交流。

作为“推进课堂变革”活动的参与者,回顾活动前后,感受颇深。

一、“推变”课例带给我的成长

我的课例《我手绘我心》是一节初三团体辅导课,目的是运用团体动力的方法帮助学生看到多角度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和有效性。随着中考的接近,初三学生的压力日渐增大,但是很多孩子的自我调节能力有限,家庭支持系统差异比较大,很多孩子不知如何调整自己的情绪来应对初三的学业压力,不知如何平衡好生活、学习和自己的关系对于初三学生来说,一旦情绪因素不能很好解决,所有的其他事情都无法面对和处理,所以处理情绪显得尤为重要。讲情绪的课有很多,但很容易流于理论,效果不佳。

本节课上课形式新颖运用当下比较流行的绘画心理学和意向心理学的原理用绘画的方式让学生自然表达心境和困惑,运用心理投射技术和同伴互助方法让学生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利用团体动力推动,采用小组小合作和班级大合作的方式,鼓励学生发展集体智慧来解惑。这样的表达方式既有利于舒缓情绪,又有利于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整节课的重点不是放在了分析和解释上,而是放在了学生的感受和内化上,重在引发和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寻求内在和外在多种途径整合资源,强大自己。整个活动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同时,展开了个人思考、小组合作、全班分享在生生质疑,师生质疑中,层层递进,将课堂推向高潮,活而有序的达到了教学目标,让不同层次的孩子都有所思、有所悟、有所感。

本节课是一节针对困惑开展的无明确绘画主题的团体辅导课,更适合针对同质性团体开展,如果针对的是异质性团体,个人觉得更适合开展有明确绘画主题的团体辅导课。比如说以“树”为主题,“家”为主题,“自画像”为主题的团体辅导。

对于绘画作品的处理,我采用匿名收集随机换组发放修改的方式,既保护了学生个人隐私,也给学生换位思考,自省的时间。我鼓励学生运用多种资源完善第一作者作品,给第一作者创作留下了更大的完善空间。我要求学生拿到别人的作品,以不取笑、不批判、不猜测的态度仔细观察,从自己的视角来欣赏这幅作品,动用自己所有的资源和潜质,以第二作者的方式完善和美化这幅作品,使这幅作品更具有可读性和积极意义。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尊重和爱的表达,给其他同学注入正面积极能量。

课堂变革要重塑师生角色,重组课堂结构,重建学习文化,重设教学支点。目的是通过课堂变革实现“以教师传授知识为本位”向“以学生素质发展为本位”的根本转变,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体现现代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

我这节课从“推变”课程的要求来说,很好的诠释了各维度的目标。

第一、符合学生认知水平。

本节课将看不见的压力与困扰通过艺术性表达的方式在初三这个阶段通过绘画的方式展现,不限制学生思维,给了学生无限发挥空间,同时允许学生求助合作,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呈现,不论美丑,只是在现有基础上去发挥和完善,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

在这节课里,学生的认知发展成为教育基本依据初三学生在临近中考的阶段情绪普遍比较焦虑,但学生很多时候不知道自己在焦虑什么,也不知自己方面压力大,就是觉得内心恐慌焦虑烦躁等等这时候他们很多情绪用语言是很难去表达,利用绘画这种方式可以学生一个有效表达和宣泄的机会,并且初三学生的问题比较集中,具有同质性,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彼此的作品,有利于二次创作。如果换成初二学生,问题表现就会变得分散,有的同学存在困惑,有的同学不存在困惑,这时候对于课堂的效果来说是一个更大的挑战,因此初二学生更适合限定主题绘画。

第二、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潜能得到有效释放。

本节课无论是学生对于第一作者作品的不断完善,还是学生对同一作品的不同视角、看法及思考,都在学生不断相互交流和质疑中动,推动彼此思考的层次性和深入性。多种思维的碰撞更有效的激发不同层次学生潜能的释放,师生时常被学生的回答惊艳,不断的掌声也印证了学生的一次次突破。

第三、多种视角转化有利于学生态度的内化。

在这节课当中,我多次追问学生,“你在修改别人作品时对你有什么启迪?”其实是引导学生由表面的绘画联想到学生内心的一种方式,学生的回答中也不断提到美化过程中自己能由此及彼联系自己的实际作出反思,及时调整自己对中考的态度及中考的焦虑状态。

第四、注重多重合作的智慧结合与质疑能力的培养提升

本节课不仅有组内合作,还有基于全班同学的一种智慧的大合作。在合作中不断碰撞,激发孩子探索的欲望、思考的广度和深度。对于质疑能力的培养,首先我从教师的角度带领学生去学会质疑,当学生提出一个观点的时候,我会用及时有效的追问方式,让学生更加明晰;其次我鼓励学生相互质疑,有学生提出,“为什么修改必须是积极的,如果我不想做出积极修改,可以吗?”答案是当然可以,只是需要学生思考一下:此时此积极修改为什么会让他这么不情愿,有没有同学可以帮助他,给他一个不同的视角和调整的可能性?在生生的质疑声中化解彼此的困惑,改善学生的情绪和身心状态。

二、“推变”课后引发的思考。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站在教师的角度上课,站在评委的的角度听课,在实践的检验中让自己成长为复合型教师。

(一)“推变”活动的成长:站在评委角度去审视一节课。

以前只会从备课的角度去思考如何写教案和上课,一直以为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只是写教案的常规流程。当这次学习了如何评课后,又给了我一个新的视野去看待教案的流程。教案的流程让评委从高屋建瓴的角度去明白你这堂课的架构、来源和方向。上课的过程让评委了解了你处理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关系,两者的结合展现了你教学的实力。

(二)“推变”活动的成长:纠正自己对于教学目标的错误理解。

一直知道教学目标的重要性,但是在我以往备课过程中,经常是备了课堂、备了学生、备了老师,没有有效备目标。一节有效的课堂,因该是先有教学目标,再有课堂,课堂是为有效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而我经常是备好了一堂课,才开始想这堂课对应的教学目标以及目标达成度。

曾经某个阶段我错误的认为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而言:(1)只要能触动学生,对学生有益就行,为什么要纠结到教学目标上呢?(2)每个班学生触发的点不同,引发的思考不同,实现的教学目标就会不同啊?(3)被教学目标绑架的课堂,如何能生动有效呢?

然而,“推变”活动让我深刻感受到了这种想法的错误性。如果课堂没有明确教学目标,往往会导致以下结果:

结果1:泛泛而谈,中心散乱。

短短的40分钟课堂,教师根据学生的发挥,课堂说到哪结果就落到哪,对于一堂课的中心把握比较散,一堂课说了很多的启发点,但都是泛泛而谈,不能引发学生有效深刻的思考和理解,不能贯穿一个教学点开展深入教学。

结果2:目标两张皮,课堂不高效。

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预设目标不一致,两者的关联性比较低,课堂就不能有效实现教学目标,更别说突破教学重难点了。为了说明这一点,银川教科所心理教研员马丽老师的“作文比喻”让我一下子深刻理解了目标和课堂的关系,目标就像学生考试作文的命题和要求,课堂就像学生的卷面作文。即使学生的卷面作文写得再好、再漂亮,如果没有紧扣主题或者说偏离主题,即使再好的作文放在那也是个败笔。

结果3:主题不统一,思维易掉线

没有教学目标的课堂或许会让学生受益,但是没有扣题的课堂会让学生很容易思想游离,潜移默化的也会影响学生的把握主题能力和思维严谨性。总的来说就是课堂教学目标必须明确具体可实现,先有教学目标,才有高效课堂,顺序绝对不能反。

(三)“推变”活动的成长:多角度、深层次评课带来成长蜕变的契机。

多学科教师多角度深层次的评课,能够给授课教师提供一个360度扫描的机会,让授课教师从不同角度深思自己的课堂,给课堂以新的启发性和创造性,扫除自己上课的死角和盲区,破除自己上课的习惯性模式,有利于打破自己的局限性思维,突破自己的教学瓶颈,更上一层楼。

(四)“推变”活动的成长:会评课才能更好的上课。

评课是站在一个更高的全局的视野上思考课堂,评课的过程是对课堂重新思考加工自我化的过程。每一个评课教师在评课的过程中,都是将这个课堂与他本人的教学生涯接轨的过程,更是结合自己教学经验思考后的结果。评课教师在帮助授课教师完善自己课堂的过程中,也是自我教学提高的过程。这和“教学相长”是相同的道理。

 一个优秀课例的展示过程往往很短暂,仅仅40分钟,然而它的准备过程却是辛苦漫长的其间有备课教师多少个夜晚的苦思冥想精益求精,有做课教师无数次的人前请教磨课,人后思考琢磨它是备课教师多年经验的积累和长久思考的结晶。优秀课例的魅力在于启迪别人,引领教改方向,传递教学理念,由点带面辐射周边同仁,让教学的思考不止在课堂,更多的在未来的教学中继续蔓延……或许这就是所谓的教学魅力将课堂艺术、教师个人魅力、课堂资源、课堂应激事件巧妙融合到一起真实存在的一个整体。虽然是同样的主题,因教师教学魅力不同,每个教师可以上出不同的风采,呈现不同的教学效果,引发不同的教学思考。

虽说做课的过程是辛苦的,常常会出现“吟安一个字 捻断数根须”的痴迷,然而当呈现出更棒的课堂时,老师们才能更深刻的体会“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的激动。让我们在教改的路上不断相互勉励,继续前行……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