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教师成长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从情绪视角看教师如何与青少年高效沟通

 作者简介

张瑜,厦门实验中学专职心理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师,厦门市同安区滨海西大道6666 厦门实验中学心理办公室,电话15396212195,邮箱1291828416@qq.com,邮编361100 

从情绪视角看教师如何与青少年高效沟通

教师是一个有多重角色的职位:一方面是学生的科任老师,另一方面老师们多多少少都有一些管理职责。同时,每个老师需要面临着整个班级的学生,而每个学生的性格、家庭背景都不相同,因此跟学生打交道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可能更加复杂和多样化。青春期的学生最大的特点之一是情绪容易波动。高效的沟通不仅可以高效的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更可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起到教书育人的作用。本文希望从情绪视角来分析青少年情绪化的原因,并结合这些原因以及自己的工作经验来提出一些有效沟通的策略,希望能够给老师们一些可行的建议。

在很多报道中,我们经常看到当代青少年被冠以“脆弱、情绪化”等形容词,为什么当代青少年好像越来越容易情绪波动呢?可能主要有以下三个大的因素:

1.      生理、心理原因:青少年处于青春期阶段。由于青春期阶段的学生身体外形和激素水平的变化,导致其比较敏感、在意自己的外貌,重视同伴关系、独立性开始增强、情绪两极化、心理上锁,心理向成熟过度、行为容易冲动。埃里克森把人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而12~18岁的青春期处于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阶段,他认为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思考我是谁、探索内部自我和外部世界、探索青春期、寻找自我。由于这些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变化,青春期的孩子容易产生情绪波动。

2.      大脑发育阶段所决定。从大脑发育的视角来看,我们的情绪是由边缘系统控制,而抉择、自控等理性思考部分由大脑皮层特别是额叶控制。当我们的理性和感性发生冲突时,边缘系统的信息往往可以更快的到达生理脑从而影响我们的决定。从出生开始,我们的边缘系统就已经发育完好,婴儿可以有悲伤的情绪,比如大哭,从而吸引照顾者的注意,也可以通过开心的情绪对照顾者进行反馈。 因此,婴儿可以更好地生存下来。但是大脑额叶的发育一直到青春期才开始快速发展,一直到青春期结束才基本发育完好,大约20~30岁才发育成熟。因此,从这个视角来看,青春期的孩子出现情绪化在某种程度上是由大脑发育节奏决定的。理性上,青少年也想更好地自控,但是脑机制发育水平的因素导致他们有时候没办法自控而出现了情绪化。

3.      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化的来临、高科技产品的普及,极大的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也影响了我们的思维方式,改变了我们对不适感的忍受能力。比如快餐文化兴起、外卖就餐方式的普及让我们在饥饿状态下可以很快的吃到食物再也不需要等待两小时的做饭时间,这改变了我们在饥饿时对等待时间的期待,所以当大家在外面吃饭等待上菜时,大家都显得有点焦虑不安,甚至需要通过耍手机转移注意力。我们手机里的app也在不断地传递这一种信息:“这个世界很快、你可以很高效、很快的获得任何你想得到的东西”。人们已经开始更习惯写一些短的文字而不是通过一整篇文字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各种软件开发商也不断地通过短小的文字、甚至是视频来给我们心理暗示“我们可以快速得到任何自己想要的东西、比如一分钟就可以看完一部电影、5分钟就可以听完一本书、1分钟便可以看到一个图文并茂的笑话”。由于这些原因,我们开始变得没有耐心,对不适感的忍受能力慢慢变弱,容易焦躁不安。在这样的大的环境下,青少年就更加容易情绪化了。

当老师们从认知上理解了青少年容易情绪化的原因后,可能更加能够减少自己的自责、否定和“超人情结”,或许可以用更加轻松的心态面对情绪化的学生。

针对以上几点原因以及个人的工作经验我提出了以下八点建议:

1.      照顾、安放好自己的情绪,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可以让老师在与学生沟通时处于理性的一面而不被情绪化的学生影响;另外,情绪是可以传染的,一个焦虑的老师可能会引起整个班级的学生焦虑。从主观角度来看,照顾、处理好自己的情绪也是一种自我探索和爱自己的表现。

那么我们如何去处理和照顾好自己的情绪呢?

首先,我们可以试着接纳自己的情绪。虽然我们希望自己可以理性、冷静地去管理班级、教学,但我们不是超人,我们有着自己不同的成长、教育背景和人生经历,我们就是会出现不同的情绪。不要因为自己的情绪而自责。可以在情绪当下深呼吸,或者倒数数字,让自己先冷静下来。萨提亚在人际沟通这个话题上提出了“冰山模型”,她认为我们情绪感受背后有我们的期待、在意和以及恐惧等。当我们冷静下来后,可以做以下几点思考:

(1)我当下的感受是什么?这个问题的思考和描述可以更加清晰的梳理自己的原始情绪而不会因为原来的第一层情绪产生焦虑、自责、愤怒等第二层情绪;同时描述情绪本身也是一种情绪的表达,有一定的缓解情绪的作用。

(2)我产生这个情绪时的想法是什么?这个问题的思考可以看到自己情绪背后的逻辑,同时可以找出自己在意和期待的部分。

(3)我的期待是什么?这个问题可以引导我们看到自己情绪背后的需要。或许当看到需要后,我们会变得更加理性一些。比如,很多新老师在应对学生的课堂破坏纪律的行为会感到十分生气。他们生气背后的想法(逻辑)是“学生破坏了课堂纪律,代表着学生对自己的不尊敬,所以我很生气;我生气还因为学生破坏课堂也可能说明我管理水平不够好,而我对自己的管理已经尽力了”。所以这位老师把学生破坏课堂的行为跟自己的教学能力联系起来了。这个逻辑不一定是正确的。继续思考第三个问题“我的期待是什么”,这个老师的期待是“我希望学生可以遵守纪律,希望得到学生的尊重,希望自己的教学和管理能力有所进步得到学生的肯定”,当我们思考到这一步后,就可以更加客观全面的看待自己的生气。

2. 接纳学生的情绪,但是接纳不是认同,保持原则和底线。从学生的心理和、生理以及大脑的发育阶段来看,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就是比较容易情绪化、这是他们这个阶段的特点之一,所以我们可以正视学生的情绪化,试着去接纳。但是接纳不代表着认同,我们还是需要保持自己的管理原则和班级规则。比如,当学生哭泣或者生气时,可以留给学生一个表达情绪的空间,不批判学生的情绪。

3. 不与情绪状态下的学生讲道理。大脑的发育规律是当我们的边缘系统和大脑皮层的前额叶同时运作时,边缘系统的信息会更快达到大脑,所以我们都会感性化,特别是对于容易情绪化、前额叶还没发育成熟的青少年来讲,当他们处于情绪化状态时,是没有办法调动前额叶理性思考的,这个时候的沟通就会无效,我们可以在学生的情绪稍微平静之后再来做理性的讨论和引导。

4. 从整个社会环境引起的焦虑来说,我们可以培养学生的延迟满足能力、提高不适感的承受能力。随着信息化、科技的普及,我们观念的变化,我们对不适感的承受能力越来越脆弱,所以出现了好像现在的学生越来越脆弱的现象。我们可以试着在管理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延迟满足能力,提高学生不适感的承受能力,提高心理韧性。

5.  试着听到学生行为/情绪背后的故事、需求。每个情绪背后都有学生的需要和期待以及恐惧,我们可以试着引导学生去看到这一点或者在处理事情时,我们可以试着看到这一点,而不只是针对事情的最外层处理。比如一个对老师安排座位极度愤怒的同学,这种愤怒背后可能在意的不是座位的安排,我们可以通过沟通发现原来这个学生是对学习的担忧、担心座位没有安排好影响学习,如果我们继续再沟通一下,可能理解到这个学生近期某个科目的成绩一直在退步,虽然非常努力学习,但是没有进步,所以非常焦虑。如果我们可以跟学生沟通到这里,就可以理解学生的情绪并且能够去处理学生的焦虑疏导学生的学习状况而不是仅仅处理位置问题。

6. 从表达情绪到表达感受。每个情绪背后都有一些需要和期待,当我们带着愤怒或者悲伤等情绪跟学生沟通时,很容易变成了情绪的宣泄、感性上的争执,而不是理性的沟通。我们要做的是试着去表达自己的感受,然后再讨论要沟通的事情。“愤怒的对学生讲班级规则”只会引起学生的叛逆,因为如果学生遵守规则了好像就在这场争执中输了。我们可以试着说“你刚才的行为让我有些生气,我感觉有点不被尊重”,当然在表达的过程中注意对事不对人。

7. 从表达要求到表达需要。 从“你不应该”到“我希望”。当我们跟学生表达规则时,用“你应该六点到学校、你不应该上课传纸条、你应该好好学习”等这类句子时,给学生的感觉是好像自己不知道这些道理,需要听从老师们的说教,容易激起学生的叛逆心理,因为他们如果按照我们的建议做了好像就是服从了我们。当我们说“你应该要早起”,学生内心想的可能是“凭什么,很多没有早起的人也很优秀”。换一种方式变成“我希望你可以学习进步,以后早起一点多一点时间”,当我们用“我需要”句型时,是在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期待而不是表达要求,这种方式给了学生一定的思考和回旋的余地,所以学生选择听从我们的建议时看起来不是被动服从而是他们自己自主决定的。

8. 避免陷入回顾错误的怪圈,试着引导学生到憧憬希望,“从为什么不”到“为什么要”。当学生破坏规则或者犯错时,我们经常性的第一句话是 “你为什么这样做呢?”。比如,当一个学生在校园打架,如果我们问“你为什么会动手打人呢?”,学生可能回答“他一直骂我,骂了很多天,语言恶劣,最后实在受不了,想给他一个教训”,我们继续问“那你为什么不用语言的方式跟他沟通一下或者跟老师沟通一下呢?”学生可能回答“我跟他沟通过,但是没有效果,老师的办公室距离我们班级太远了,沟通太麻烦了”当学生把这些原因又讲了一次后可能把自己打架的原因又回顾、强化了一遍;我们要强化的是让学生看到不破坏规则带来的积极面而不是一直带着学生强化破坏规则的理由。如果我们换个方式:“我看你最近跟同学们动手打架的次数有点多,老师好奇的问一下,在动手前有没有想过用语言沟通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可能回答“想过啊”,我们继续追问“我还挺惊讶的,你当时是怎么想的呢,为什么有这个想法”;学生可能说“其实我也不想打架,动手打架让同学们都讨厌我”,继续追问“我看你也有一群的朋友啊”,学生回答“其实欺负同学后,自己的情绪也不好”;这个时候,学生的回顾是破坏规则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强化了他内心对破坏规则行为后的负面后果,后面再跟学生讲规则和道理,学生可能更容易听进去。

我相信,当我们用平和的心态的和少许沟通策略跟青少年沟通以表达我们的关心和爱,学生接收到的也一定是满满的关心和爱,这样,我们师生的距离更近、沟通也将更加高效。

 

参考文献

1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4.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2 [维吉尼亚·萨提亚.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第二版)[M].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3 [美] 克里斯汀·洛贝格.你的生存本能正在杀死你(修订版)[M].中信出版集团.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