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教师成长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心理教师怎样亮相

 

心理教师怎样亮相?
——兼谈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角色定位
 
静安区教育学院   杨红梅
 
案例:
    有位刚工作一年的心理教师向其他心理教师求助:“开学了,学校开班主任研讨会,领导给我一个任务——让我给老师们搞一次讲座,顺便进行自我宣传,以便开展工作。领导的意思是主要讲讲老师自身的职业幸福感,或者是对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问题,可是,自己工作才一个学期,在那么多有经验的老师面前讲座,不亚于‘关公门前耍大刀’。怎么讲,讲什么呢?”
其他的心理老师马上给予了这个老师鼓励和心理支持:“很好啊,是次自我提高的好机会。”“我在学校里想给老师们讲讲,都没有机会呢。”“这是领导让你亮相啊。”
这么一说,有任务的心理教师更惶恐了:“是啊,就是因为这样想,所以才要抓住机会啊。上班后头一次在各位老师面前亮相,不能太难看了……要不然以后更没办法开展工作了。大家给点好建议呀?”
于是,老师们七嘴八舌地建议开了——
第一种建议是:用叙事的方式讲讲自身实践过的事,尽量不谈及理论。
第二种建议是:把自己做老师之前,做老师之后,前后的想法和感受说一说。然后把话题抛给老师们,让老师们谈谈理想、人生、……
第三种建议是:给老师们放一放视频《教师是什么》,然后看看视频——郑辛遥老师的“智慧人生”,配上轻音乐,打动教师。
第四种建议是:讲一讲一些和教师有关的专业理论,最好结合一点案例,让老师们有所启发。
建议之后,这位有任务在身的心理老师还是感觉到有困难:讲自己的实践是好,可是刚工作一个学期,好像没有值得一讲的实践故事啊?谈理想、人生,自己的资历是否太浅了呀?看看视频,是否显得太不专业了?讲讲理论,是否太枯燥了?
 
分析:
一.第一次亮相,心理老师怎么会感觉这么难?
一般来说,学校内的这种讲座属于同伴互助性质,并不见得需要多高深的理论或者多全面的介绍,应该也不那么难。可是,心理老师怎么会感觉这么难?从上文中的案例中,我们分析接到任务的心理教师的想法,可以发现,之所以感觉这么难,可能的原因如下:
1.心理教师对首因印象的重视程度使他们对这次讲座的期待更高,觉得更难。首因效应是指人际交往中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至关重要,对印象的形成影响很大。这是学习过心理学的人都非常熟悉的理论。对刚入校的心理教师来说,作为新教师,他们希望给同事们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以便在学校里立稳脚跟。他们可能比其他未必真正接受这一理论的新教师更理解:一旦第一印象的建立偏差,今后需要做更多的工作来消除这种负面影响。因此,他们更为在意第一次“亮相”,更希望自己能够在学校同事面前建立一个专业、良好的形象,让学校老师们认可自己。
2.新手教师的教学专长水平的实际限制,使讲座的内容选择和方式深受局限。根据Berliner的观点,教师教学专长的发展分为5个阶段,各有特点:(1)新手阶段,课本知识丰富,缺乏经验,具有刻板性;(2)熟练新手阶段,课本知识与教学经验逐渐整合;(3)胜任型教师阶段,目的明确,处理复杂的问题和情境;(4)业务精干型教师:已经接近自动化、快捷性、流畅性和灵活性;(5)专家型教师,直觉性和自动化水平高。很明显,刚工作一年的心理教师属于新手教师,在心理学基础知识方面储备丰富,但很难实现理论知识与教育实践经验之间的融会贯通,在讲座技巧方面也较为欠缺,因此,选择什么内容进行讲座、用什么样的方式开展讲座,都受到了能力和技巧的局限。
 
二.哪些因素会影响第一次亮相的效果?
由于不知道案例中的心理老师选取了哪种做法,所以,不敢贸然对上述建议给予评判。但在笔者多年的与学校心理辅导教师合作的经验中,有两个做法类似但是效果不同的故事让笔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并对影响心理教师“第一次亮相”成败的因素有了一定的思考:
有位心理教师应学校领导的要求,在学校教师沙龙活动的时候组织个小活动,让大家“轻松轻松”。于是,她准备了一个游戏活动“人际圈”。活动开始时,她让所有在场的老师围成两圈、手拉手,并宣布了游戏规则。这时,有老师嘀咕着:这么幼稚啊!自此,整个活动一直在一种奇怪的、不愠不火的氛围中进行到最后。老师只得草草收场,感到非常尴尬。
无独有偶,大概8年之后左右,有位心理教师也是应学校领导的要求组织活动。这位老师在教师大会上,做了“鳄鱼过河”的游戏,所有的教师分成几组,完成“过河”的任务。活动之后,心理教师简短地组织了一下教师的交流:游戏过程中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有什么感受?后来,老师们反馈说:很喜欢这次活动,希望下次还能有这样的活动。
有趣的是,两位心理教师的“第一次亮相”都选择了游戏活动这一形式,对象都是教师,但是效果却大相径庭。对比分析两个案例,会发现有这样一些因素影响了效果:
因素之一:游戏内容的特点。“人际圈”是一个以人际交往方式为主题的活动,活动本身的运动量不大、互动程度不高——只需要动动手指头,但是每个参与者的体验要求比较高——察觉不同的交往方式带来的影响;“鳄鱼过河”是一个以团体合作为主题的活动,活动本身的参与度、互动程度、对抗性都较高——需要组成小组,相互商议、协作,并小组间进行比赛。相比来说,在人际安全氛围一般、参与者与带领者之间的关系不够熟悉和紧密的情况下,小组互动性高和参与度高的活动更能让老师们投入、参与并产生良好的效果。
因素之二:形式的可接受程度。两位老师都采用了游戏活动的形式向老师们展现团体心理辅导的魅力,但是,两位老师操作的时间相隔了8年之久!这8年里,教师接受的培训形式日渐丰富,从过去的听听讲座、读读书、参观、论坛逐渐发展到体验式教育、参与式培训,教师们能够接受一些参与度高的活动方式,所以,8年之前,有些活动方式会让老师们感觉“幼稚”,8年之后,这些活动方式可能就被老师们接受了!
因素之三:老师的预期与需求。老师们来参加活动,都或多或少地怀有各种目地,比如想从活动中得到些什么,想通过活动更多地了解授课者,而关于心理,也多多少少地有一些模糊的印象和认识,这些对心理、活动、心理健康教育乃至授课者、授课内容的预期和需求,都会影响他们对活动的判断和接受程度。第一个心理老师的“亮相”是在教师沙龙时,参与的老师是一种松散的、放松的状态,老师们突然被要求按照一些的要求做出各种“幼稚”动作,自然而然地容易抗拒;第二位心理老师的“亮相”是在全体教工大会时,参与的老师们大多是一种固定的、僵硬的状态,突然有一种参与度高、对抗性和趣味性活动让他们参与,他们就会感觉到新鲜、有趣,也就更加容易接受了。
综上所述,要想让一次“亮相”能够达到良好的效果,除了态度要谦逊、准备要认真之外,还要注意活动内容的选择是否有助于调动老师们的参与,注意活动形式是否被老师们所接受,活动操作的方式是否与教师的预期、需求匹配。
 
三.心理教师怎样亮相更合适?
心理老师的第一次亮相,有些时候领导会有具体要求,属于“命题作文”;有些时候则允许心理教师“自由选题”,只要能够“让老师们认可”、“以后好开展工作”,那么,心理老师可以怎么做?有些老师可能会根据自己的长处和已有资源,选题、设计内容,但在笔者看来,心理老师的第一次亮相,除了展示自己的长处,展现心理工作的魅力之外,还要注意另一个目标——“好开展工作”,心理教师如何定位“第一次亮相”将极大地影响这个目标的达成:
1.      “第一次亮相”的定位
“第一次亮相”除了是心理教师作为教师的亮相之外,其实还是心理教师所负责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亮相。因为在学校里,老师们对什么是语文学科、数学学科的认识虽然不那么完整,但多少有些认识,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他们来说多少还是很陌生的。因此,心理教师的亮相,通常会让老师产生这样两个层次的认识:“心理老师*老师会做什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老师)就是做这个的。”前者,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让老师们认可”,后者,就是通常说的“好开展工作”。
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心理教师在“亮相”的时候,还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是:通过这次活动,我希望老师们如何理解学校心理教师的角色,如何理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举个例子,笔者曾经遇到一个这样的案例:心理教师为了准备第一次亮相,翻阅了儿童发展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的理论书籍和一些个案集,介绍了很多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表现和干预个案。介绍的时候,全场鸦雀无声,心理老师的感觉也很好。后来,有好几位老师找到心理老师说:**老师,你什么时候有空?我们班级学生不愿意学习(纪律很差、有学生很逆反),你什么时候到我们班里来做个辅导呀?要不我把学生送到你这里来?心理老师刚开始的时候,觉得很开心,后来,她发现:似乎老师们把所有和“心理”搭边的工作,都要交给她了。她突然感觉到一丝害怕:我来得及吗?如果什么地方做不好,老师们怎么看?
这个心理老师的担忧不无道理:如果老师们都认为学生的心理疏导都应该是心理老师完成的事,姑且不论心理老师的时间、精力和能力是否能够完成这些任务,单从老师们的做法来看,就已经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理解得过于狭隘了。而这种狭隘的理解,多少和心理老师的“第一次亮相”有关系——集中介绍了学生常见心理问题,过于强调了专业心理干预方法,的确会让老师们感觉到“心理辅导与咨询有用”、“心理老师很专业”,但也会理解为“学校心理工作=问题学生咨询=心理老师的工作”。
老师们的这种理解,和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和心理辅导教师的角色定位,是有一定偏差的——
美国施密特博士认为,21世纪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是综合性工作体系。传统的心理工作是以心理教师为中心的,以提供信息为本质的,以治疗为重点的工作,而综合性心理辅导工作应该是服务于多种人群的,包括了预防性、发展性和治疗性的目标,因此学校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只是属于中小学心理教师一个人的;也不只是他一个人的责任”。因此,施密特建议所有的心理老师“建立你工作体系的第一步,是寻求其他人或组织的加入,并记得与你的同事们合作。”要让学校里的大部分老师相信“你所提供的服务,以及这一工作体系中他们负责的部分,对于达成教育所有学生的目的是非常重要的”。
我国吴增强教授也认为:学校心理辅导教师是完成学校心理辅导各种任务的主角,需要面向学生、家长和教师提供咨询、顾问和指导等服务。在对教师工作中的职责包括:“为教师提供心理顾问服务”,“包括给教师做心理辅导业务培训,指导教师开展班级心理辅导、学科教学辅导等”。在谈到和教师的合作时,吴增强老师认为:心理辅导教师要“强调并尊重一般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在学校中的地位:他们是学校教职员中的主体,唯有他们的协助与合作,才能达成帮助学生的目的”。
因此,对心理教师来说,在第一次“亮相”之初,就要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有全面的思考,并且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有清晰地认识。这样,才能在“亮相”之时,除了展现心理教师的专业能力、心理辅导工作的专业魅力之外,还能帮助老师们建立一个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心理教师角色定位的正确认识。
2.      基于这样定位的一次“亮相”
基于这样的角色定位,笔者接下来要分享一个“亮相”案例:
某位心理教师来到一所高中学校,2个月后,学校迎来了一次心理健康周活动,于是,心理教师在这次心理健康周上为老师们进行了一次讲座。她是这样做的:
心理老师先汇报了一下自己近期的工作:最近在学校接待了几个学生个案,高三学生的主要困扰是压力较大,没有办法安心上课,也没办法考出好成绩。
接下来,心理老师讲述了一下心理学如何看待这些问题,讲述了一下焦虑对人的健康、学习成绩和人际交往的影响;这时,心理老师适时地讲到了自己看到的老师承受压力的表现,并表示敬佩;
然后,心理老师继续讲述自己处理这些个案的过程:向班主任了解情况、向学科老师讨教学科学习方法、自己如何与学生进行思维调整和放松训练……
最后,心理老师感谢这些老师的参与和帮助,并强调说:这些老师的方法符合心理学原则,而对类似问题的干预和治疗也是有赖于这些原则的综合运用。自己只是尝试着将学习的方法加以运用,影响力其实只是一小部分,还有许多是需要老师们共同合作的。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位心理老师并没有讲很多的内容,似乎只是讲了一个小小的个案,但在讲述个案的时候,这位心理老师做到了这样几点:
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既生动,又专业。心理教师从自己工作的个案说起,“讲学生的故事”是最吸引老师们关注的方法,同时,心理教师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个案,又有专业功底,“有两把刷子”的感觉能让老师们产生认同感。
将团体与个人结合,既客观,又温情。这是最让笔者觉得这位心理教师有智慧、定位清晰、有助于老师们理解学校心理工作的地方。心理教师在介绍个案的辅导过程的时候,是从一个综合干预的角度来介绍,而不是一个“单干户”的角度来介绍的,这种综合干预的介绍方式有助于老师们理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个综合工作体系,在座的每一个人都属于这个工作体系中的一部分;再者,心理教师对学校教师的感谢也让老师们感觉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愿意帮助心理教师,也愿意(起码不反对)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最后,学校心理教师由于个人能力、精力和所学限制,也不是对心理工作的所有领域都擅长的,心理教师说明“自己的可为、不可为之处”也让老师们能够感觉到心理教师的真诚与客观,更能够接受、帮助这位年轻的心理教师。达到这样的效果,就以后“好开展工作”奠定了基础。
 
学校心理辅导工作还是一项年轻的工作,心理教师作为这项工作的主要承担者,需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还要主动争取更多教师、领导对这项工作的理解、帮助支持和参与,因此,如果有机会,让我们好好亮相!
 
 
参考文献:
 吴增强《学校心理辅导实用规划》,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7月出版
[]J.J.Schmidt著,孙菲菲等译《学校心理教师工作指南(第三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2月出版
洪永胜,《角色定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8年第12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