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青年教师而言,这样的比赛是对我们教学能力的挑战,也是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难得机会。从得知比赛消息开始,我便着手认真准备教案与课件。我选择的主题是“人生价值模拟拍卖会”,因为我认为这个内容可以更好的结合多媒体,从而创设情境引发学生体验,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且价值问题的多元开放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与表达。我查阅资料,修改课件,甚至写出课堂逐字稿,以便反复推敲课堂的每句话,邀请同事先听自己试讲,再做修改才敢“公诸于世”。
经过初赛录像课的筛选,我顺利晋级。决赛在珠海市八中如期举行,我被安排在上午第3节。虽已为这堂课打磨过一遍又一遍,但当我走进赛场站在讲台上,面对陌生的54名初一孩子,面对教室后排黑压压的评委与观摩老师,面对两台摄像机的那一刻,我感觉自己的心跳在加速,我的血脉在贲张。毕竟,这是我工作以来,第一次走出本校借班上课,第一次在同行面前崭露头角。赛前向我校经验丰富的老师“取经”:利用课前短暂的5分钟与孩子们“建立外交”确实很管用。孩子们不仅对这堂课的各种道具充满了新奇感,而且在整理小组的模拟纸币、分工卡与预算卡时,有效地进行了一次初步的小组团建。
对于“人生价值”这个概念,初一的学生还没有一种明晰而确切的认识,所以我选用最通俗的语言、最直观的图片方式来具体呈现诸如亲情、友情、爱情、健康、学业、事业等十样拍卖商品。通过故事“阿拉丁神灯”创设抉择情境,让每位学生选出自己心目中觉得宝贵而有意义的三项。这是价值探索的一个过程,接下来,可以进行拍卖了。是直接讲解拍卖规则还是让学生通过探究,自己总结规则呢?我选择了后者。我找来电影《百万英镑》的三分钟拍卖片段,学生观看视频既获得了感性认识,又从中总结出几个关键的拍卖术语。这一点让我深切感受到:学生自己探究发现与老师直接告诉,效果就是不同:用学生自己的话归纳出拍卖规则,学生很快就掌握了。在现场推选出的理财师、公证员的各司其职下以及各小组的分工合作下,学生开始模仿着拍卖了。
拍卖现场,配合事先制作的多媒体动画与音乐效果,学生表现得很投入,喊价声此起彼伏。随着我手中的拍卖槌的落下,每样成交品被公证员记录在黑板的榜单上,这为稍后的讨论留下依据。
拍卖结束,对比拍卖前各小组商议决定购买的商品,学生纷纷为自己买到了想买的、买到了不想买的或者没买到想买的展开起讨论。在最后的班级分享中,我采用了学生自主发言与教师提问相结合的方式,追问学生在拍卖进行时和拍卖结束后的具体感受。一堂40分钟的心理健康活动课在掌声中结束。
赛后评委老师对我的课进行了点评。评委老师充满鼓励的话语肯定了我的教学基本功,如表达、书写、课件制作还比较到位,整个课堂的把控能力较强。接着,评委老师从专业角度和我一同探讨了整节课的几个问题。这是我本次赛课归来最大的收获。
一、 设计活动,引发学生体验
首先,心理健康课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最大特色在于它的活动性强。好的活动能让学生在体验中关注自我,即有时间与空间让他回到自己,将此刻激动的“我”做充分的反思,从而把所思所想迁移到生活中的自己。
价值拍卖这堂课,通过小组竞拍的形式,有效地调动了学生,体现了心理健康课的全员参与性。
二、 关注学生情感体验,价值中立
心理健康课不是为了道德说教,也不是为了让每个人做道德的楷模。心理健康课的目标在于发展性的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灵。所以心理老师的角色定位不同于班会课中的班主任,也不同于思品课老师,心理老师关注孩子在一件事情中具体的情绪体验与真实感受,启发学生在集体分享中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我的这堂价值拍卖课上,有的小组不惜重金拍得“财富”,并宣称“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却万万不能”,很快,其他小组反问这个小组“可你现在富有的只剩下钱了!”,一场辩论赛俨然开战。此时,我需要做的不是立刻表态,而是组织调动现场,让孩子们在观点的碰撞中引发深思,从而实现自我教育。
三、开放式提问,引导学生将感受与思考具体化
如果按照回答的方式分类,提问有两种:封闭式与开放式。心理健康课上尽量少一些封闭式的提问,多设置开放式问答,使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对于封闭式提问,特别是公开课上,学生往往会为了“配合”老师,故意投其所好,说些违心话。这一点在我初赛的录像课中得到了应验。当时刚一告诉学生说是为了去市里比赛的录像课,他们似乎特别给“摄像机”面子,表现出一种很拘谨的“乖”。有的孩子生怕说错而不敢举手,少了很多平日上课的踊跃;有的孩子为了表现出好的一面而隐藏真实的自己,仿佛自己的回答马上会受到同学和老师的道德评判。
这堂公开课上,我不再简单的询问“你对你们小组拍得的商品满意么?”,而是同感孩子们复杂的情绪,把提问方式变成“看看你们小组花费‘一生的时间与经历’买到的东西,你此时此刻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由此你想到了什么?”。不对孩子的选择作价值评判,只要孩子愿意表达,竭力倾听孩子的所思所感。
四、一个容易步入的误区
心理健康课的专业性绝不是在课堂上传递某种心理学的理论,原因很简单:一来打出某心理理论的旗号,其实就是高高在上的说教,对学生的心灵毫无触及;二来妄求一堂课40分钟能讲清楚某种理论并指导实践,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恐怕不切实际。只有学生真正体验到的并触及自己生活的东西才是有效的生成。
的确,反思自己过去的课堂上,动不动拿来某个心理学上的术语把学生弄得云里雾里,要么用ppt打出名人事迹抑或伟人语录,企图感召学生学习效仿。殊不知,这些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多么遥不可及。这些都不是纯正的心理健康课,掺了杂质,使其变了味。
这一届的赛课结束了,回想起备赛的那些日子,尽管精神上压力大,身体感觉疲惫,甚至有时梦里都会出现“拍卖”的场景,但我为能有这样的经历而感到踏实和幸福。我特别感谢校领导的支持,他们的指导对我的帮助不仅仅是在教学细节上,更是在教学态度上。因为这次比赛,我还找到了自己心灵上的归宿,那就是珠海市全体心理老师成立的备课组。当大家坐在一起对我的课进行打磨时,各位老师们都给我提出了宝贵建议。一位老师说:“只有一个团结的集体才会这么中肯的评价公开课。”我深深感到如此,并为自己能与这样的集体共进退而感到无比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