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教师成长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素养及其提升策略

 根据近年来国内对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一些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甚至罹患心理疾病,而增强教师心理健康的关键是提高心理健康素养。心理健康素养是促进心理健康,预防、识别和干预心理障碍的基础性条件。与此同时,在全世界范围内遭遇心理障碍学生的数量正在增长,其中只有不到五分之一的学生接受过相关的心理辅导与心理治疗,亟待教师在帮助学生识别心理障碍和提供心理服务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教师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具有重要的角色期待,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素养得到提升,不仅有助于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也有利于满足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促进他们的心理成长。

一、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素养的内涵及其结构

心理健康素养是影响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澳大利亚学者Jorm于1997年在健康素养的基础上提出了心理健康素养概念。焦穆(Jorm)心理健康素养概括为:关于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的知识判断心理障碍或者不同心理疾病的能力;自助干预的态度对寻求专业帮助的知识和信念;促进识别和采用合适的自主行为的态度;获取心理健康信息的能力[]焦穆(Jorm)关于心理健康的知识寻求帮助的能力作为心理健康素养的关键,只有同时掌握知识和拥有能力,才能真正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素养。世界卫生组织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心理健康素养定义为 “个体获得、理解、使用信息来促进和保持良好健康水平的动机与能力的认知和社会技巧”[]心理健康素养是健康素养的组成部分之一,主要是指那部分与预防心理障碍、消解心理疾病和促进心理健康相关的知识和能力它能够在个体遭遇心理障碍和罹患心理疾病时,提供心理健康相关问题的知识储备和消解的对策,并且在预防和管理心理健康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现今高速发展的社会,心理健康素养对所有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一项素质,教师作为从事专门职业的专业人员更是如此综上,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素养是指中小学教师获取、利用心理健康相关知识,预防心理障碍,解决心理问题,保持心理健康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素养,意味着教师能掌握足够的心理健康知识,有很强的识别心理问题和寻求帮助的能力,不仅能够及时发现自身的心理问题,还能采取适当的消解措施,以便适应教学和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并且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素养。

心理健康素养不是一个单一的维度,而是从个人经验、接受到的教育和个人信念中产生的心理健康相关的知识、态度、信念和技能。教师心理健康素养包括四个成分:第一,了解心理疾病和精神障碍等与心理健康相关的知识;第二,对心理障碍耻感和寻求帮助的态度;第三,消除心理障碍,获得心理健康的信念;第四,自助式干预,保持心理健康的技能。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素养,就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和信念,以及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预防心理障碍,进行心理障碍的早期识别,干预相关的心理问题,从而减少罹患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概率。

二、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素养的影响因素

(一)个人因素

个人因素主要是指由于中小学教师自身的特质而对其心理健康素养产生影响的因素。首先,年龄是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素养的因素之一。有研究发现,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心理健康素养存在差异,年轻教师相比老教师有更强的识别心理障碍的能力,且更加愿意寻求专业的心理治疗[]其次,性别也是导致教师心理健康素养存在差异的因素之一。相比于男性,女性产生心理障碍的可能性更高[]。因此,女教师比男教师更容易遭遇心理障碍。除此之外,个人经验也是影响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素养的众多因素之一,个人经验主要是指中小学教师在过去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经历中所积累的关于心理健康素养的经验。在沃尔夫的研究中,英国三分之一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关于心理健康的主要信息来源于个人经验。个人经验也被发现与关于心理健康的信念,对待心理疾病的态度,心理问题的归因和寻求与心理健康有关的帮助有关。中小学教师自身或周围人有过罹患心理障碍的经历,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素养水平,在以后遇到心理障碍的患者时,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并且这些经历会减少对心理障碍的耻感。因此,可以通过一定的干预措施,让中小学教师接触心理障碍患者或者曾经有过心理障碍经历的人,可以改变教师的心理健康素养水平。

除上述的影响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素养的个人因素,还包括以下几种因素:1.心理健康、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的知识:这部分知识主要是中小学教师在过去的生活和学习经历获得的,其中教师开展心理健康素养相关的培训会使对教师这部分的知识得到显著增加。2.寻求专业帮助和自助式干预的态度和信念:虽然在面临心理健康问题时,寻求专业帮助是最好的选择和有效的解决方式,但是在人们遭遇心理问题和精神障碍时,选择相应的干预措施,大多数人都会选择自助式干预,更多的是寻求亲人和朋友的帮助,而非专业的心理医生和精神科医生。因此,大多数教师在遭遇心理健康困境时,会较少选择专业的帮助,更倾向于自助式干预,寻求家人和朋友的支持,这是教师的心理健康素养的重要体现。3.了解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对心理疾病的态度:了解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与教师的心理健康知识,以及在过去的实际工作经历中所获得的一些经验有关,对待心理疾病的态度会影响人们寻求帮助的行为,心理疾病的耻感会使得人们拒绝求助和外界的干预;4.识别心理障碍的能力:教师具有很强的识别心理障碍的能力,一方面能够及时察觉到自己或者学生的心理健康出现了问题,采取恰当的解决措施另一方面,在和医生交流时,可以细致准确的描述自己的症状,帮助医生判定自己的病情。从而避免出现误诊的情况,不仅没有能够及时治疗,反而加重病情,造成不良后果。

(二)社会与学校环境

在社会大环境中,教师作为一名社会成员,会受到社会舆论和意识形态的的影响。瓜内尔(Granello,1999)等人认为“大众媒体已成为影响美国人心理问题的首要信息源”“在电影、电视和印刷媒体中,有心理问题的人被描述成不可预见性、危险性或暴力性的人”[]然而,媒体在宣传时常常倾向于心理问题的消极方面,使人们形成了对心理问题的消极刻板印象,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似乎对人们来说是难以启齿的话题,甚至一些人对于精神病和抑郁症等疾病产生了耻辱感,当自己患有此类疾病时由于内心的迟疑,不仅没有及时的寻求专业治疗,还对此类疾病持消极和悲观的态度。大众媒体对教师心理健康素养的影响主要是与心理问题的耻感有关,媒体的负面宣传会影响教师对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的看法,加剧心理问题的耻感,进而阻碍教师心理健康素养的提升。

学校是心理健康促进、支持和干预的重要场所,教师在学校环境中不仅要承担教学任务,还要承担相当一部分的科研工作。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知识呈爆炸式增长的时代,社会、学校家长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再也不是传统的教书匠角色,教师要承担知识传递者、教育研究者、人际协调者、模范公民等多重角色,多重角色的要求无疑增加了教师教书育人的压力,进而引发一些教师产生心理问题。汉森(Hansson,2010)等人对抑郁症患者的研究发现,影响抑郁症的原因依次为当前生活压力因素、过去生活事件和组织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工作因素[]对中小学教师来说,工作因素可能导致精神紧张,进而产生职业倦怠,从而影响身心健康。当出现心理问题时,一些心理健康素养不高的教师会妨碍对自身症状的早期识别,以致不能及时寻求帮助和治疗,进而加剧了病情,甚至贻误治疗时机。与此同时,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状态,不仅对自身产生影响,也会影响周围的学生,教师积极的心理状态能够对学生产生积极正面的导向,而消极的心理状态则会产生负面影响。如果教师缺乏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的知识和判断相关症状的能力,当学生出现不良心理状态时,教师往往不能及时发现,不能及时解除学生的心理困扰,难以满足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

三、提升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素养的策略

(一)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

就我国基础教育现状来看,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主要是面向学生,而教师常常被认为是“教育者”,似乎自身就具有了这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在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背景下,教师同样需要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技能的相关培训势在必行。加拿大的一项实验研究,对普通学科教师进行12小时的心理健康素养指南的相关培训,旨在将指南应用到现有的课程中去。结果证明,在实验前后,教师的心理健康素养有了明显的提升,显著增加了教师的心理健康知识,并改善了对心理健康和精神障碍的态度,这些积极的心理健康素养结果不是通过向教师提供的昂贵的、时间密集的额外心理健康课程实现的,而是使教师熟悉如何在自己的课堂中挖掘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实现的。教师经过培训后,在普通的学科教学中嵌入相关心理健康素养的知识教学,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也有了明显的提升。因此中小学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素养的相关培训,可以使他们的心理健康素养得到显著提高

(二)引导教师进行心理的自我调适

教师自主学习能力对教师的心理健康素养的提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就基础教育的现状来看,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素养不高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导致的:一是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不够重视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即使教育主管部门出台相关规定确切提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但从整体上看,各级教育主管部对教师心理素养的要求更多局限于理念层面,并且对于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主要是指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知识和信念,而不是指深层的心理健康核心素养。二是中小学教师自身对心理健康不够关注,在日常教学和工作生活中不能及时注意到自己的心理状态发生了变化,并且在心理障碍发生时,不能够及时加以识别。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素养较低。因此,从教师自身的角度来说,教师应发挥作为教育主体的作用,积极主动地进行心理自我调适,为了弥补心理健康素养的不足,自主学习心理健康素养相关知识和技能,增强识别和消解心理障碍的能力。

(三)创造良好的学校氛围服务教师心理成长

良好的学校氛围不仅对学生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也对中小学教师的身心健康有重大意义,因此,学校应积极创造美丽的物质情境、和谐的人际情境、高尚的精神情境,使教师在积极向上、身心愉悦的学校氛围中工作、学习,从而发挥潜能。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教书育人,而教书育人工作需要教师、家长和学校的三方配合,学校在三者之间应努力营造和谐的人际氛围,确保教师身心健康,一方面学校应该努力为教师的工作创造条件,如建立家校合作的融洽关系,倡导家长积极配合教师工作。教师与教师之间也应该互相支持、合作互助,形成良好的合作氛围,校领导也要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对教师的工作能够给予及时的肯定、帮助和支持。良好的学校氛围不仅能够帮助教师增强心理心理修养,也能够增强教师心理的“自助”与“助人”能力,当教师得益于外在氛围的积极滋养,他们的心理修养会相应得到提高,在工作和人际关系中处理问题、化解困惑的能力也会显著增强,这是“自助”,与此同时,一个身心健康的教师与周围的同事、与自己的学生也会产生积极的心理互动,从而促进他人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这就会产生“助人”的效果。

(四)健全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保障机制

学校教育一切以学生为本,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心理健康,大多数学校的心理咨询机构服务人群是学生,而教师的心理健康常常被忽视,许多学校没有建立起专门针对教师的心理健康保障系统。首先,学校应定期对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试与评估,了解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为提升教师的心理健康素养提供依据。其次,学校应专门建立针对教师的心理健康咨询服务机构,为教师提供心理排解和疏导的渠道,可以聘请有关教育专家和心理学专业人士为教师提供心理健康咨询。学校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职前教师培训和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中,为教师开设讲座,普及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帮助教师分析心理问题,排解心理压力,消除心理障碍,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Jorm, Anthony F 2000, “Mental Health Literacy”.[J]The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177 (9)396-401.

[] Kickbusch I,Pelikan JM,Tsouros,etal. Health Literacy: the solidfacts[M].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Regional Office for Europe,2013.

[]O’connorm,Caseyl,Cloughb.Measuring Mental Health Literacy-a Review of Scale-Based measure[J].Mental Health,2014,23(4):197-204.

[] Fisher LJ,Goldney RD.Differences in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literacy in Older and Younger Australians[J].Int J Geriatr Psychiatry,2003,18(1) : 33-40.

[] Alonso J,Angermeyer MC,Bernert S,et al. Prevalence of Mental Disorders in Europe: Results from The European Study of the EpideMiology of Mental Disorders( ESEMeD) project[J].Acta Psychiatr Scand Suppl,2004,109(420) : 21-27.

[]周宵,姚本先.国外心理健康素养研究:内涵、影响因素及展望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01):4-7.

[] Maja Hansson,Jayanti Chotai,Owe Bodlund.Patients'Beliefs about The Cause of Their Depression[J].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2010,124:54-59.

[] 赵兴民.中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对策J].中国教育学刊,2011(3):23-25.

 

                                           (作者单位:江南大学,无锡,214122)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