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技术(SFBT)对学校教师群体的适用性
(一) 传统的问题解决思路和短期焦点解决思路的比较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 SFBT)是指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核心的短程心理治疗技术,是1980年初期由Steve de Shazer和一群有多元训练背景(包括心理、社工、教育、哲学、医学等)的工作小组成员创立的1。SFBT基本理念如下:1)事出并非定有因;2)问题症状同样也具有正向功能;3)合作与沟通是解决问题的关键;4)不当解决方法是造成问题的根本;5)个案是自身问题的专家;6)从正向的意义出发;7)小步子是成功的开始;8)凡事都有例外,有例外就能解决。
在学校解决问题时,教师常用“以问题为焦点”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假设某个学生在某位老师的课上捣乱,教师决定要下课后约谈学生。在这个情境中,可以预期教师会谈到下列的问题:学生做错了什么?为什么学生会这么做?这么做多久了?在家里是不是也这样?然后这次谈话的结果可能会变成:学生反思做错了什么,下次课上必须停止捣乱。这种探讨问题的方式往往会使学生感到无能、自责与失败。这就是传统的以问题为焦点的思考方式,非常重视寻找问题的原因,很容易暗示“某人出问题”,需要归咎某人,寻找问题原因的取向通常非常耗费能量,而且充满了艰难与失望。
研究表明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模式(简称SFBT)就是这样一种非常有效的思维和工作模式。有台湾的研究者指出,焦点解决短期教育能够有效的帮助学校教师和学生处理诸多复杂的议题。SFBT更看中寻找问题的解决之道,而非关注问题本身2。因此在同一个“学生上课捣乱”的情景中,SFBT不关心“捣乱”这件事情本身,而会围绕“捣乱的状况”曾经好转的时刻,并会探索以下问题:比如:这个学生在课堂上,什么时候会少捣乱一点?什么时候不捣乱?那时候学生做了什么?在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时,焦点就由寻找问题的原因,自然而然地转向,集中在学生的能力、才能和资源上。
(二) 教师的职业倦怠感和自我效能感
职业倦怠是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Frudburg于1974年提出的, 他把职业倦怠定义为服务于助人行业的人们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所经历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职业倦怠现象不是少数异常者的反应, 而是助人行业中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是教师职业的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它是教师个体因不能及时有效地缓解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压力或妥善处理工作中的各种挫折而体验到的一种身心疲惫枯竭的状态3。这种状态不仅会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自我效能感是是指一个人对于其是否能够成功地完成某一特定任务所具有的信念,是个体行为改变和自我调节的重要机制4。如果教师具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那么他们在工作中会更加自信和乐观,不惧怕工作中的困难,敢于面对工作 中的各种挑战 而当自我效能感较低时,他们在工作中不可能付出更多的努力,遇到困难时也很容易放弃。
试想,如果教师每天都采用传统的“以问题为焦点”的视角面对学生,那么他们每天都会忙于应付学生问题,随之工作的压力增大和焦虑水平升高,职业倦怠感会增加,自我效能感也会因此受损。因此,学校教师急需学习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技术,以积极正向的视角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一方面更好地帮助学生应对各种议题,另一方面也能够提升自我效能感。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从学校和教师的实际出发,采用焦点解决短期治疗(SFBT)的理念和模式,对青年教师进行为期5次的团体心理辅导,以降低教师的职业倦怠感,提升教师的自我效能感。
二、 SFBT教师团体心理辅导设计
(一) 辅导思路和内容:
本次团体辅导的思路如下:以5次团体心理辅导为干预方案,采用前后测设计,在干预前后分别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参与教师的职业倦怠感和自我效能感。
1. 问卷调查法:选取了《教师职业倦怠感问卷》、《自我效能感问卷》。其中,《教师职业倦怠感问卷》是由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伍新春教授编制。问卷共22题,7点计分。《自我效能感问卷》选自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李庆安教授修订的问卷,问卷共10题,4点计分。
2. 团体心理辅导:严格依照团体心理辅导的理念,将12名老师分成3人小组,共计4组。开展每周一次,为期5次的团体心理辅导。
3. 家庭作业法:每一次团体辅导后的练习作业、参加辅导后的心得体会
(二) 辅导对象:
本研究采用在学校内网发布培训通知,并自愿报名的方法招募被试。主要针对我校青年教师群体,其中包括刚入职的老师、年轻班主任和青年教师。为了遵循团体心理辅导的小团体原则,本次培训选择了最先报名的12名教师。
其中,所有教师年龄在25-35之间。
其中,入职不满1年的老师有3人;入职不满5年的老师有5人。其余入职均不满10年。
其中,现任班主任5人;曾经任班主任3人;其余没有班主任经验的4人。
三、 SFBT教师团体心理辅导过程
团体辅导顺序 |
辅导主题 |
辅导内容 |
第一次 |
快乐相逢 |
引入SFBT理念 团队建设 签署知情同意书 |
第二次 |
力量源泉 |
热身活动 讲解“三重赞美技术” 布置作业 |
第三次 |
奇迹制作 |
热身活动 讲解“奇迹问句” 案例分析 布置作业 |
第四次 |
资源搜索 |
热身活动 讲解“评量问句” 案例分析 布置作业 |
第五次 |
展望未来 |
回顾SFBT技术 案例分析 布置作业 |
(一) 第一次 快乐相逢
1) 团体介绍:组长自我介绍,感谢组员参与;组员自我介绍,对团体的期待(每个人两句话)
2) 热身活动和分组:牵牛花开。并将12名组员分成4个组
3) 团队建设:设计自己团队的队名、口号、队徽;每个组选出一个组长来。
4) 团队展示
5) 签署团体知情同意书
6) SFBT简介-PPT
(二) 第二单元 力量源泉
1) 热身活动:团体按摩
2) SFBT理念简介
3) 分享
三人小组,分享在你的教师职业生涯里,在对学生的工作中,让你比较有成就感的一件事情。(不需要是一件很大的事情。)
4) 赞美练习
画手:把自己的手印画在纸上。
1. 三人小组,自我赞美,直接赞美,间接赞美,并将你的优点写在手指上。
2. 三人小组,相互分享赞美之后的感受。
5) 赞美的补充材料
6) 布置作业
本周内学会赞美身边的人(家人、朋友和学生),简单记录并分享。
赞美练习记录表格
(三) 第三单元 奇迹制作
1) 热身活动:抓手指
2) 奇迹问句(Miracle Questions)
A. 先写下最近一段时间,最困扰自己的一件事情。
B. 我现在要问你一个奇怪的问题(停顿……),你必须发挥一下想象力。这个奇怪的问题就是:我们今天谈完话之后,你回家做了一些例行工作,比如做家务、照顾孩子、准备晚餐……然后上床睡觉。睡觉的时候,奇迹发生了,这个奇迹就是,让你来这里找我的那些困扰完全都解决了。你的问题不再是问题……
ü 你会注意到什么不一样了,让你知道奇迹已经发生了?
ü 什么是最先变化的?你发现了什么?你如何可以得知?你第一个会注意到的讯号是什么?
ü 你会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现这个变化的呢?
ü 然后呢?接着你会做什么?
ü 你的学生(同事、家人)会发现什么变化?谁会先发现这个变化?你对他们会有什么不同?他们会感到惊讶吗?(关系问句)
C. 对比与学习:和最开始的困境状态相比,奇迹问句后,你有什么收获与感触?
3) 案例分析
4) 讲解
奇迹问句探寻了来访者对于未来的期望。注意来访者用语的时态。刚开始来访者使用“到时候我将……”,这是将来是时态。一段时间后,会转化为现在时态:“当我那样做的时候,他的反应是……”。接着他们也可能使用过去时态:“就像上个星期三”等。
(四) 第四单元 资源搜索
1) 热身活动:镜中人
1) 回顾
2) 评量问句
A. 开始评量:一旦我们成功进行了奇迹问句的描述,接下来就可以使用评量问句来拓展围着这个奇迹的对话。我们一般会通过提问引出来访者对于奇迹的评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