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教师成长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做最好的自己

       参加了全市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感触颇多。参赛的五名心理辅导老师分别就七年级课程“我来当家”和八年级课程“阳光心态”这个主题进行了同课异构,可谓各有特色、缤纷多彩。通过课堂授课、课后反思和素养问答这三个环节的展示,老师们精彩的呈现了各自的教学风采,并充分体现了各自的个人智慧和教学特色,让在场的观摩老师和同学们深刻感受到心理活动课“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独特魅力。

结合本次大赛的比赛情况,我想谈谈我对心理教师的个人成长的几点思考:

1.课堂语言

有一个学生在课堂上说:“我喜欢当家做父母,当父母可以尽情玩手机,感觉很刺激很好玩!”对此类学生,心理教师可以说:“各位同学,你们怎么看这个观点?大家谈谈自己的看法吧!”又或者可以说:“我听到这种想法,真有点担心,大家能谈谈自己的看法吗?”然后待其他学生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后,再带出尽情玩手机可能引出的后果。引导其他学生参与讨论,但过程中不带任何批判性字眼直接指责任何学生,重点是要带出正面信息。

心理教师在心理活动课堂不要说的太多,不要随便给予意见,不要妄下判断。因为心理健康课堂是“助人自助”的过程,是协助学生进行自我探索和自我建构的成长过程。所以在回应学生的发言时,教师不易加任何个人主观感受的判断或建议。

所以作为心理教师,应该专注聆听,简明扼要地阐述对方话语的要点,让对方感觉到你在细心聆听并真正尝试了解他。此时应避免对学生的想法质问、批判或其提供建议,能让学生放松心情及愿意把内心的感受与教师分享是最重要的。由于在课堂上不适宜为学生的个人问题做心理辅导,可以在课后再跟进学生的个人问题。

2.课堂提问

有的教师认为,不断地向学生抛制问题,以问题来带动学生的回答即是启发式。有的教师上课时,问题一个接着一个,密集得像 “地毯式”的“狂轰滥炸”,有的问题一个学生回答不出来,教师不是启引,而是即让另一个学生代答,常常是一长串的学生才解决一个问题。

所以心理老师在心理活动课堂提问要有驱动力。

心理活动课中教师的问题应当有思考价值,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需要让学生历经真实的思考,在运用多种思维方式的组合进行思索、研究后,才能寻求到问题的结果;要适合学生的思维水平,应当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思考后都能解决问题,并且让那些学习基础或能力暂时较差的学生在老师的引导或同学的帮助下也能够不同层次地解决问题。

个别老师片面追求课堂气氛,课堂提问缺乏普遍性。如果教师只围绕几个学生发问,至于大多数学生则冷落一旁。这样一来,只有小部分学生兴趣盎然,而其他多数学生则无精打采,对于提问是心不在焉,久而久之,还会滋生部分学生的骄傲自满之感、挫伤其他大多数学生学习的上进心和求知欲,非常不利于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心理成长。

3.课堂学习

有的老师认为心理健康课就得单纯以活动为主,这种观念是极其片面的,心理健康课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选择不同类型的教学形式。我们知道,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不能一味地追求活动的形式,而忽略了学生的体验、感悟和分享,心理教师应该深入挖掘心理教育的实质。个别教师对心理课程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相对薄弱,体现在课堂中适时点拨与引导能力欠缺,致使活动体验浮于表面,需进一步提高专业素养。

心理活动课的教学过程中,选题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需求,主题要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

通过完整观摩此次比赛,让人倍感欣慰的是——参赛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整体大幅提升。老师们的教学设计理念均很好的体现了心理健康活动课的特点。尽管每位参赛教师的教学设计各有不同,但他们都能根据中学生发展需要和心理特点,对于“我来当家”这一主题进行“同课异构”,可谓构思巧妙、独具匠心。在各自的教学过程中,营造了平等、尊重、接纳、宽松的氛围,教学过程流畅,师生互动的效果很好,让我不由得想到“润物细无声”这句诗。

挖掘这些参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背后的原因,我想一定离不开“学习”这两个字。学海无涯,永无止境。平庸的教师给孩子奉送真理,而优秀的教师却让孩子发现真理。教育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从一定意义上讲,掌握一门教育艺术,比掌握一门学科知识更难。作为教师,不下苦功钻研、借鉴和吸收是不行的。 

作为心理教师,我们的成长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历练,也是“漫漫人生路”的上下求索,在人生的道路上,你停止不前的时候有人在拼命赶路,所以,你不能停步,你要不断向前,不断超越。成功与安逸是不可兼得的,选择了其一,就必定放弃另一个结局。愿我们每一位心理老师在心理健康的这条道路上越走越好!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