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教师成长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青年心理教师如何应对工作中的心理困惑

 

青年心理教师从高校走进中小学,由学生变成教师需要一个过程,他们常因高成就感与现实处境产生较大落差而出现各种心理困惑,甚至出现职业倦怠。笔者结合自身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经验,从个人成长的角度阐述了青年心理教师对工作应有的心理预期以及解决心理困惑的对策,希望为青年心理教师提供帮助和借鉴。

一、青年心理教师初入职场遇到的心理困惑

(一)无成例可考,角色定位模糊

刚入职的心理教师有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都期望自己的工作有出色的成效。然而,很多时候,学校给青年教师安排了教务、政教或者许多临时性的工作,或者自己的工作时常因为中高考、升学率而被其他学科占用。有些学校的领导也无暇东顾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该如何实施,心理教师该如何培养和管理,这就导致了青年心理教师对自己在学校教育活动中的地位、作用、素质、形象和工作职责理解把握不准,不清楚自己该扮演什么样的专业角色,应该履行哪些义务,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很容易被挫伤。与其他学科教师比较,他们缺少老教师帮带,没有成型的经验可以参考,只能靠自己慢慢摸索,摸索的过程越久,青年心理教师承受的压力越大,角色意识和角色荣誉感就越淡化。

(二)无归属感,工作中倍感人际孤独

受教育政策、教师编制等诸多因素影响,中小学心理教师配备人员较少,有些学校甚至只有一名心理教师,而且心理教师的办公室一般处在僻静的位置,远离其他教师办公场所和教学区,很多时候办公室里形单影只,再加上工作性质的关系,来咨询的学生大多存在负面情绪或心理困惑,因此,心理教师极少能够体验成功,分享到学生带来的快乐,更多的是体验他人的失败。同时,心理教师获得的校内信息量明显少于其他学科教师,甚至得到的信息都是滞后的。长此以往,工作信心难免会动摇,甚至过早体验到职业倦怠。

(三)低成就感,工作任务独立难撑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领导的重视、教师的协助、学生的参与,又需要经费的支持、组织的配合和制度的保障。从此项工作的具体内容看,可以从规划、宣传、咨询、辅导、测试、培训、科研等多个领域去展开。这些工作如果单靠一两个心理教师,他们又没有一定的职权支撑,是很难展开的。所以青年心理教师刚接受这项工作,常常感到千头万绪,独力难撑,想从一方面真正深入开展,又时常碰到很多阻力。如:心理健康教育的得力推动者应该是班主任,因为班主任最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以及需要哪些指导,然而班主任的认知水平及日常工作的复杂性决定了他们是否愿意协助心理教师开展这项工作。

(四)无能力感,教学敏感性不足

许多青年心理教师常将课堂教学作为自己工作的切入点,期望在课堂上体现自己的价值。然而,较之其他学科,心理健康课有其独特性,它是开放的,无论是教学设计、课堂应对,还是课后延伸都没有固定程序与内容,完全依赖教师创造性的设计与处理,这就需要教师具有高度的教学机智。然而青年心理教师恰恰欠缺的就是教学经验,他们习惯于参照教材和模仿成功课例,要让他们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需求,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出主题鲜明,灵活开放的课堂还需要一个过程。

二、青年心理教师走出心理困惑的行动策略

(一)找准工作落脚点,准确定位职业角色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是每一所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青年心理教师应该有大局观念,同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做好成长规划。建立起职业理想和信心就不会再因外人外事外物而或喜或悲。落实到具体工作中,青年心理教师在学校层面应起到心理健康教育宣传、规划、导向作用;在教师层面应起到提供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及咨询服务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要面向有心理困惑的学生开展咨询辅导服务以及向全体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二)拓展工作思路,消除人际孤独感

沟通是心理教师必备的职业素质,青年心理教师应克服工作地点及环境的限制,工作时间潜心研究,工作之余主动与其他同事交流,广泛联系各科组、班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拓宽工作的涉及面。笔者在初入职场时,奉行“让自己忙起来,充分实践加反思”的行动理念,组建心理咨询室、建立学生社团、开设团体辅导活动课、举行心灵沟通工作坊,拓展心理教育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同时,积极参加全国各地组织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如:2010年,笔者参加了国培计划全国心理健康教师培训,培训的过程不仅了解到心理健康教育前沿信息、结识了全国知名的心理学专家、还与国培学员一起组建了“国培黄埔一期QQ群”,国培迅速打开了工作思路,群组成员的相互鼓励与专业支持改变了孤军奋战的状态。

(三)创新工作方法,品味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幸福感

青年心理教师若想在纷繁复杂的工作中迅速理清思路有一条捷径,即:以遇到的困难为课题,创新工作方法,逐一突破,这样既不盲从,又积累了经验。因为心理健康教育本质上就是“助人自助”,化解心理困惑,因此,青年心理教师首当其冲要突破自我观。同时,要善于发动、吸收学校中对心理健康教育感兴趣的教师参与到自己的领域中来,通过交流沟通潜移默化地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进而提高工作战斗力,弥补力量的不足。笔者曾在孤独无源的情况下,主动申请担任班主任,这样既增加了与学校中起支撑作用的班主任沟通的机会,又能展开个案研究,积累更多的教育经验。

(四)根植课堂,提高发现教育契机的敏锐性

首先,充分了解学生,他们的心理需求具有弥散性和广泛性,有效地切中心理需求进行课堂教学才能达到最优的效果。这在某种程度上与教师的生活阅历有关,作为心理教师,应多关注身边的生活事件,多思考事件背后的心理意义,养成及时发掘生活事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的敏感性,并及时将这些事件化为教学素材,帮助学生趋利避害,健康成长。其次,明确中小学心理课堂的特点,它具有开放性、生成性和创造性,这就要求教师灵活采用体验性的活动和方法,丰富学生的心理感受,同时,敏锐地发现和把握学生的每一个表现,每一次发言,也许这其中就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契机。

参考文献

[1]吴发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务与管理[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9.

[2]梁其贵.关于中学心理教师专业化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610.

[3] 章学云.试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敏感性[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16.

[4]王宏方,张秀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20035.

[5]李士江.中小学心理辅导师资专业化发展对策研究[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02.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