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这篇文章,我不是以一个父母的视角,也不是以一个心理教师的视角,而是以一个“大孩”的身份来讲述自己的希望和期待。
之前一则“13岁女孩自杀逼父母放弃二胎”的新闻让无数人感到惊讶,同时也让人们意识到孩子对于爱的占有是如此地强烈,要想顺利迎接二孩的到来,必须做好大孩的思想工作。其实这样的问题一直都在,只是过去的孩子没有像现在这样会如此毁灭性地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多年前,当我爸爸说可不可以让妈妈给你生一个弟弟或妹妹,以后就有个人帮你分担时,我明白自己的小太阳生活即将远离,也隐隐感觉到会有麻烦出现,但那句温柔的询问,让我怀抱着对新生命的美好期待,开始了新的生活。如果一切都没有变,只是多了个孩子,其实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但是事实是总有一些是会变的,而且是往坏的方向。在弟弟出生后,我就觉得自己做什么都是错的,妈妈总是很生气,觉得我什么忙都帮不上。我很努力地去讨好,满怀热情想去爱他们,却发现自己早已被那些负面情绪遮住了眼睛,迷失在嫉妒和伤心的丛林里。短短的时间内,大人便发现我变成一个容易生气,不爱说话的犟石头。读小学一年级的小小人儿,甚至还写了一篇作文讲述妈妈的不好,碰上语
这并不是一个人的伤感,而是一个大群体始终过不了的一个心里的坎。
我一个朋友的弟弟有段时间工作没着落,每次她回家,***妈便冷言冷语,说是因为她的建议填的破专业,害得现在搞成这样。她总是一声不吭地听着,把所有的情绪都往里压着,直到有一次朋友聚会,她崩溃大哭,历数幼时的种种委屈,浑身发抖,让一旁的朋友不知从何安慰。类似的例子有很多,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成年后现实中的一些挫折,很容易让他们将幼时的痛苦回忆翻出来,一遍二遍地回忆,一次再次地伤害自己。安德烈·莫罗阿在《人生五大问题》中提到 “长子(长女)的心理,其终生都是可以辨认的,第一个生的常留恋以往,他是保守的,有的是悲哀的,他爱谈起他的幼年,因为那是他最幸福的时期”, 我想他们也是最容易回忆过去的,记忆里那个沉默寡言或者极度叛逆的孩子,时不时就跳到现实生活中,悄悄提醒过去那段让人煎熬的时期。出于一颗好奇的心,我收集了很多长子(长女)的回忆,发现里面最多的是莫名其妙的白眼、突如其来的责骂和一种渴望爱而不得的失落的心情。这所有回忆的制造者就是他们最重视的人,无疑便是父母。
父母爱的方式至关重要,会让孩子的心回到家里,愿意理解和分担。
一、 情绪稳定,是爱的基本能力
二孩到来,很多父母的生活有了较大的改变,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增加,生活品质下降,这些种种都会导致父母本身出现情绪问题。一些父母会因为很小的事情,甚至没来由的,就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而“可怜的”大孩就是父母情绪的发泄口之一。我听到过好几个哥哥姐姐说起,小时候,不帮妈妈干家务是肯定会被骂的,帮了没弄干净也会被骂,帮了弄干净了还是会被骂,大人总是在生气,而生气的原因飘忽不定,难以捉摸。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势必会感到压抑,性格上会变得自卑、易怒。所以,父母一定要学会让自己情绪稳定下来。
第一,发脾气前,问问自己为什么
心理学家沙赫特提出,任何一种情绪的产生,都是由外界环境刺激、机体的生理变化和对外界刺激的认识过程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而认知过程又起着决定的作用。当父母有焦虑、愤怒或生气等负面情绪时,静下心来,问问自己为什么会生气:探索自己内心的想法;找出想法的不合理之处;用正确的认知来应对。比如孩子不愿意跟亲戚打招呼,妈妈觉得很没有面子,感到生气。面对这样的情况,妈妈可以先找找自己的不合理想法,它可能是“小孩子没有礼貌,不知道尊重别人”。接下来妈妈思考下这个想法的不合理之处:用一件事来给孩子的品行下定义,过分夸大;孩子当时可能正沉浸在自己的游戏世界里;孩子不是很熟悉那个亲戚,感到害羞等等。在思考的过程中,妈妈发现自己想法的不合理,建立正确的想法,用包容的心去接纳孩子,并在行动中进行正确的引导。当然,一个人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往往也会找到儿时自己与父母的相处模式,同样的情绪会在不同的时空进行传递。如果能对过去的自己进行探索并接纳那时候的伤痛,也许才能得到真正的成长吧。
第二,告诉孩子错在哪里,如何改正
很多父母在发脾气时,经常会说这么一句:你认不认错,你知不知道错了?!孩子在“武力”压迫下,哭着喊:知道错了!再也不敢了!这样的回答看似毫无问题,但仔细分析下,隐藏着太多讯息。
首先,孩子认错的真实原因被模糊化,他们的哭泣到底是害怕挨打还是对自己犯的错感到愧疚呢?其次,没有明确那个“错的地方”。父母和孩子的对话是一种封闭式的应答,并没有对真正的问题进行展开,孩子很有可能一边哭着说知道了,一边脑子还糊里糊涂。最后,没有告诉孩子正确的做法。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阶段都有其不同的认知特点,他们在成人的世界探索着,并慢慢地适应着。有些问题的出现,孩子是真的不知道应对方式的。之前有一则漫画,一个孩子夹着一块鱼肉大叫着:爸爸吃鱼头,妈妈吃鱼尾,中间的给我!漫画原意是讽刺那些小皇帝小公主,以自我为中心。笔者将这幅漫画给一个小学一年级的孩子看,他并不理解漫画的原意,他模仿那个漫画中大喊大叫的孩子,用天真的眼神看着一脸尴尬的父母。这个例子说明孩子有时候犯错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错,他们的认知和道德发展是一个逐渐的过程,父母要慢慢引导。
所以父母在控制自己的情绪后,要引导孩子发现问题,并将具体的改正行动予以明确。
二、 多用强化,慎用惩罚
在二孩到来后,父母要给孩子一个时间缓冲带让他们慢慢接受家中的改变,并学着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在这个时间缓冲带中,父母对孩子要尽量多用强化,慎用惩罚。
强化是指伴随于行为之后以有助于该行为重复出现而进行的奖罚过程,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给孩子一个好刺激,增加他某行为的频率,这是正强化,去掉一个坏刺激,反应概率增加,这是负强化。孩子渴望关注,不同的孩子会有不同寻求关注的方法。有的孩子会积极照顾弟弟或妹妹,希望得到大人的认可。那么此时,大人就该顺势而为,多使用正强化的方法,用精神上的表扬或者一些实物来增加孩子这些爱的行为。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对强化物的需求不同,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爱好来具体实施。在负强化的使用中,比如大孩不喜欢一个人睡的,而今天因为他(她)帮助妈妈哄宝宝睡觉,妈妈决定两个孩子一起睡。通过这样的方式,增强了两个孩子间的情感联系,也会让大孩感受到弟弟或妹妹的到来会给自己带来的不一样的快乐。
在惩罚方面,父母一定要慎用。比如弟弟出生了,妈妈觉得时间不够,早上给女儿梳头扎小辫时她又总是磨磨蹭蹭的,便强迫孩子去理发店剪头发。这个做法对于女孩子而言,就是突如其来的惩罚,她都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错,就被剥夺走了一项臭美的资本。这样的做法可能会导致大孩讨厌二孩,甚至仇视。相较而言,负惩罚显得温和些。负惩罚是指去掉一个好刺激,减少孩子的某种行为。比如孩子老是顶嘴,妈妈可以在沟通后给予剥夺他一周看动画片的权利,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孩子承担自己不良行为的后果,减少不良行为。
三、 把处理矛盾的主导权还给孩子,并学会有技巧地进行干预
两个孩子因为玩具的所有权、父母的关注,甚至一些很细小的事情,都会产生冲突。这是正常的现象。但在有些父母眼中,这个现象实在是要不得的,他们担心孩子小的时候就如此争锋相对,长大了肯定不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所以在他们小的时候能说教就说教,不能让矛头激化。实际上,孩子之间的冲突,就像六月的天,时晴时雨,转瞬即变。而父母的不合理干预,有时反而会让两个孩子反目成仇,彼此记恨。所以,父母要给予孩子处理矛盾的空间,让他们在经历和体验的过程中,学会表达和得到领悟。
让孩子自己解决冲突是对孩子的一种尊重,但是不能完全放任不管。父母要学会有技巧地对孩子的冲突进行干预。在《二孩时代》一书中,作者提出“积极情感接触”和“呈现争论”是父母应对儿童冲突的最有效的方式。〔1〕积极情感接触——家长对发生冲突的孩子进行安慰,比如微笑、拥抱、说一些好听的话。有经验的成人会把孩子放在腿上,抚摸他们的头,以友好的语气和安慰的语言来表达对他们的理解、关心和怜爱。呈现争论——当孩子们为某一物品或活动空间而发生冲突时,家长询问他们关于冲突情境的相关问题,引发孩子的争论,并通过他们的想法、愿望和感受,积极地、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对冲突情境的理解,感受相互之间的情感体验,从而让孩子自己意识到应该如何实现冲突的和解。
当父母面对孩子间的冲突时,不要有立场干预,学会倾听和共情,引导他们自己解决。通过这样的方式,孩子慢慢成长,跟父母的情感联结也会越来越紧密。
四、 鼓励会忍让的孩子并且给与拥抱
在《爸爸去哪儿2》中曹格家的两个孩子, Grace霸道任性,想获得爸爸全部的疼爱,而Joe总是嘴巴扁扁,心里委屈。两个孩子争兔子时,曹格让Joe把兔子让给妹妹,与此同时,他拥抱并亲吻了Joe。大孩总是被父母教导要学会忍让,疼爱弟妹。但这并不意味着,父母可以把这个忍让视为理所当然,要知道在二孩出生前,大孩一直过着唯我独尊的日子,转变要慢慢来,需要爱和肯定。《爸爸去哪儿3》中诺一在挑战谎话测试器环节中说爸爸更爱妹妹一些,这个回答让刘烨一阵难受。睡前,刘烨的一句爸爸是爱你的,便让小诺一掩面而泣。在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爱的表达实在是太重要了,孩子需要知道哪怕父母在行动上可能偏向弟弟妹妹,但是心里爱的天平是没有任何倾斜的,他们需要不断的认证。
随着双独二胎政策的开放和全面二胎政策的即将开放,一大批原是独生子女身份的孩子即将变成家中的大孩。他们中有些人不愿意接受,奋力反抗,有些人
参考文献
[1]冯颖.二孩时代.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