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重组家庭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探讨
赵佳
(济南大学 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山东 济南 250022)
摘要:家庭重组所引发的家庭系统重新排列不完善致使非血缘的亲子教育问题尤其敏感和突出,继父母与继子女的关系微妙而脆弱,这些易造成重组家庭儿童的性格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催生各种心理问题,使他们容易成为学校中的“问题学生”。 对重组家庭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全社会不容忽视、特别关注的问题。家长必须重视此类儿童的家庭教育,用爱、公平、理解、尊重和关注,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使他们健康成长。
关键词:重组家庭;儿童;心理问题;家庭教育
一、引言
重组家庭是指子女的父母有一方并非是亲生的父母,并且可能有其他子女在一起生活这样一种家庭模式[1]。重组家庭最主要的特点是:家庭成员关系复杂,而且相对来说,家庭成员也过于敏感。
近年来,离婚率的不断攀升不仅导致重组家庭的增加,而且给社会带来一个新的课题,那就是增加一个新的特殊群体——重组家庭儿童。重组家庭中非血缘的亲子关系使得重组家庭的子女教育问题尤其敏感和突出,继父母与继子女的关系微妙而脆弱。
客观地讲,在重组家庭儿童中也有不少比较优秀的,但是我们无法否认,有相当一部分重组家庭儿童,家庭系统重新排列的经历使其心灵遭受沉重打击,从而造成重组家庭儿童心理上的残缺,诸多家庭悲剧屡见报端。如何通过心理疏导,帮助重组家庭儿童坦然面对家庭系统重新排列,引导孩子合理均衡地享受父母的爱,积极调整心态,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成了帮助重组家庭孩子拥有快乐人生的首要课题。
二、重组家庭儿童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与正常家庭孩子的成长过程及个体表现相比较,重组家庭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表现在以下方面。
1.情感脆弱,亲社会行为被动
重组家庭儿童中大多数都表现出心理自卑、情感忧郁、沉默寡言等,他们对失去父或母十分痛苦,很长时间不能自拔,或是由于生活动荡及父(母)的不负责任,心灵受到极大伤害,于是经常表现出情绪低沉,容易悲伤。长此以往,这些孩子的心理会很脆弱,承受不了小小的挫折和失败。另外,这些学生往往不愿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在与同学的交往中,也会呈现出情感脆弱的一面,也很容易就与同学产生或大或小的矛盾,总会觉得自己很可怜、很弱小、总是被人欺[2]。甚至见到别的同学在父母面前非常欢乐,自己心里就非常难受。
2.逆反心理,攻击性行为增多
重组家庭中的儿童,大多具有逆反心理,对继父母甚至老师的言行总是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和对抗行为,他们不愿服继父母的管教,有的学生甚至有报复心理,这种逆反心理久而久之会弥漫到对他人、学校和社会生活的不满、冷淡。他们的个人情感长期受到压抑,鲜有机会真正倾泄出来,其个性隐含着很强的冲动成分,经常保持着“蓄势待发”的状态,于是他们便企图通过反叛行为引起他人注意,故而容易产生许多行为问题。
3.敏感多疑,言行过分谨慎
重组家庭学生敏感和多疑的心理特征与正常家庭的学生相比显得突出一些,表现为在日常生活中多愁善感,时常“触景生情”,把一些很普遍的事物映射到自己身上,与自己的“不幸遭遇”相联系继而缅怀过去;他们总怀疑别人在议论自己,总在猜疑别人是不是在说自己的坏话、所讨论的话题是否与自己有关等。有些学生言行过分小心谨慎,性格内向,唯唯诺诺,不敢有自己的主见和判断,这种心理带来了人际交往的困难,其产生与自卑心理有关,同时虽然自卑,但潜意识里还是怕别人看不起自己[3],还是想处处都和大家一样,不想让自己表现得过于另类和不合群。
4.情绪不稳,行动易出现极端
重组家庭儿童有内隐与外显的区别。内隐类儿童不轻易表现出来他们的心理活动[4],但他们极易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和自卑感,严重时可能发生自虐行为。他们性格孤僻,缺乏自信心,交往能力欠缺,精神负担重。外显类儿童则主观偏激,情绪很不稳定,经常激动,无故愤怒、烦躁,对家及周围的一切采取猜忌、蔑视和非难的态度,甚至寻衅滋事,出现针对他人的攻击性行为[5]。这些负面的情绪体验互相交织,使这两种儿童的整个心理失去平衡。
三、重组家庭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1. 重组家庭儿童心理问题的内因分析
很多重组家庭儿童原本性情活泼开朗,在父母双亲的关爱中愉快成长。但是突然间,家庭的变故犹如天塌地陷,原本熟悉的一切在孩子眼中开始变得陌生。面对重新组合的家庭,不知所以然的他们只有逃避现实,回想以前的幸福家庭,思考为什么会变成如今这个样子[6]。这些心理活动易使孩子产生恐惧、焦虑、安全感丧失等,各类心理问题也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
一个家庭系统发生改变,其中的儿童首当其冲会感觉到安全感受到威胁,原本获得的爱将面临被剥夺,以他弱小的能量无法抗拒与扭转这种家庭系统的改变,于是他便会采取某种幼稚方式回应家庭其他成员或周围的人,但这种回应注定要失败。如果这个儿童反复地或持续地暴露在这种毫无出路的境地中,他就会无意识地借助同样的回应方式来应对周围环境,逐渐成为其自身固有的一种防御手段。
通常,6~12岁的孩子最难和继父母相处,年龄更大或者更小相对要好一些。其实,这些重组家庭中的孩子,对于父亲或是母亲的“替换者”的不接纳,与其说是“不想”,还不如说是“不能”或者“不敢”。孩子们的心理真相是:对于家庭中的“后来者”的示好,他们既向往又恐惧。现实生活中大多数最终走向解体的家庭,早在夫妻正式办理离婚手续之前一到两年的时间里,就充满了战场的硝烟,失去了正常家庭的亲昵与温馨,而孩子目睹了家庭的城堡逐渐崩塌的全过程。如果在这个时候,正好继父母出现,他们心中的痛苦和愧疚一下子就找到了转移的对象,敌视和对抗就开始了。如果这时的继父母再过分地对孩子示好,孩子一方面的确会对这些关爱感到十分向往,但另一方面也感到巨大的压力,他们会对不在身边的生父或生母产生愧疚,感到自己是个背叛亲生爸妈的坏孩子。更重要的是,离异家庭中的孩子普遍对关系的信任度大打折扣,他们会对继父母的示好产生怀疑。
2. 重组家庭儿童心理问题的外因分析
(1)家庭因素
家庭这个系统是完整的,系统中的任何一个成员被排斥在外,这个系统都会变得混乱[7]。原生家庭因种种变故而有所缺失的情况好像一次家庭冲击波,孩子经历了这种冲击,待心理动荡过去,儿童往往已经接受了这种“平静”的生活,新的家庭系统逐渐成型。而这时,却又要面临“陌生人”的闯入,原本平静的家庭模式被再次打破,旧的家庭系统的功能失效,而新的家庭系统的功能却发挥不出来,儿童会感觉到丧失了原有家庭成员给予的安全感和爱。在这种情况下,儿童往往对新父(母)充满了敌意,不愿意接受他们,觉得新父(母)夺走了母亲(父亲)对自己的爱,并认为母亲(父亲)对自己原来的情感发生了转移。伴随着这样的认识,一系列身心问题就很容易出现了。
教育心理学认为,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一个具有保障机制的稳定家庭。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身在这种环境中的孩子一般性格开朗、乐观、自信、豁达,孝敬父母,尊重他人,善于与人相处。儿童在双亲的抚爱教育下,能产生一种必要的安全感,从而有利于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相反,若家庭系统出现变故,则势必对儿童的成长产生不利影响,而这种不利影响不会在短期内消失,它具有长期效应,将会导致儿童心理、行为出现偏差[8],甚至性格扭曲、个性畸形。
还有一点不容忽略,那便是对于重组家庭儿童而言,新出生孩子所带来的威胁感。新出生孩子的到来,加强了夫妻之间的情感连结,但带给儿童的却是父母无意间的冷落、疏远、忽视感。父母关切、充满爱意的眼神从他的身上移到了新出生孩子的身上,新出生孩子的一哭一闹都牵动着父母的心,儿童会感到自己在父母心目中的位置被新生儿代替了,他无力改变目前的局面,只能从心理上倒退到更小的阶段,或者让自己快点儿懂事长大,不给父母增添麻烦。而儿童在7岁至11岁这段时间,最容易产生分离焦虑。家庭生活的变故、父母态度的变化、亲子互动的减少、亲子交流的不畅,都会使孩子产生被遗弃的恐惧。
(2)学校和社会因素
很多一线教师平日里教育教学工作繁忙,对一些学生的外显行为能进行较好干预,但却往往无暇顾及学生内隐的思想活动,对学生的心理活动亦不能有效地察觉捕捉,平日里言谈举止无法做到顾及所有学生,一些无心之谈对重组家庭儿童而言便成为了言语刺激,从而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伤害。
一些一线教师和社会公众过于“同情”重组家庭儿童,对他们降低管理标准,失之于宽,对一些不良行为不忍心做到严格要求和监管;相反,有些一线教师和社会公众因个人因素使然,持主观偏见态度,戴有色眼镜去看待非正常家庭的儿童,对重组家庭儿童持不甚认可的态度;还有些一线教师纯粹以学业成绩论成败,不能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不能进行有效的师生沟通,不考虑重组家庭儿童的心理负担和心理特点,这些往往会给重组家庭儿童造成更大的压力和心理创伤。
四、重组家庭儿童家庭教育的心理学建议
针对重组家庭儿童所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身为家长应对其进行正面的引导,有步骤、有策略地对其进行心理行为的疏导和干预。
1.社会举办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素质
社会开设家长学校,让家长学到科学、正确的教育方法,学习和掌握一些基础的心理学知识,使他们能够及时发现孩子的不良心理迹象,有针对性地进行矫治。同时,让重组家庭家长联谊,通过倾诉烦恼,缓解心理郁结;通过相互鼓励和帮助,增强生活信心。
2.更新家长观念,给予孩子必要的爱
帕金斯曾形象地把家庭比作“制造人格的工厂”,教育是社会的,更是家庭的。与普通家庭的孩子相比,重组家庭的孩子经历了父母婚姻的解体、陌生人的闯入,经历了与一般孩子相比更深的心灵创伤,他们当中许多人体验着更深刻的“爱的缺失”。在现实中,一些继父母对子女的感情投入严重不足,孩子由于缺少与父母良好的感情交流,情感常常得不到健康的发展。情感的疏离使得继父母在子女的教育中缺乏说服力,而亲子沟通的不畅,也导致继子女对继父母的言行更为敏感,造成教育的失败[9]。因此,父母应帮助孩子正视现实,让孩子了解家庭变故的真相,本着对孩子成长负责的态度,依照宽严适度的原则来对待孩子,切不可只满足于物质需求而荒于心理疏导和情感沟通。
3.尊重信任孩子,客观公平地对待他们
一位哲人曾经说过:尊重是教育的最高原则,没有尊重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教育。父母应与孩子沟通交流,多听孩子的意见,尊重孩子的权利,让孩子有发表意见和参与决定的机会,留给孩子认可和接纳新家庭的时间,免得孩子因为一时想不通,将家庭解体的怨恨转嫁到继父母身上。
在有些重组家庭里,重组双方各带一个孩子,组成四口之家,这样的家庭在处理子女教育问题上更为复杂,常表现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继父母对继子女与亲生子女不能一视同仁,他们过分偏袒亲生子女,而这种教育方式往往会引起继子女的敌视心理,酿成家庭冲突。第二种情况是继父母与继子女相敬如宾,父母双方各自管自己的孩子以避免不必要的冲突,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因为这种教育方式恰恰加重了继父母与继子女在情感上的疏离,最终成为家庭矛盾的导火索。第三种情况是继父母对继子女视如己出,公平对待所有孩子,只有这种教育方式才能树立父母在子女中的威信,强化教育效果,并获得子女的尊重和信任。
4.主动与孩子沟通,努力架设理解的桥梁
首先,家长要把孩子视为朋友,站在平等的角度,无偏见地看待孩子的行为,不掺杂自己的价值观,单纯去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客观地分析孩子某种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从而找到改变孩子外在行为的可行方法。其次,家长应该以开放的心态来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以此来消除孩子的孤独和烦恼,使他们鼓起学习、改变、成长的勇气和热情。第三,父母应该明白,理解就是要不加评判地搞懂孩子内心真正的想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入孩子的内心世界,在父母与子女之间架起沟通理解的桥梁,使父母的教育方法更加得力和到位。
5.讲究沟通技能,倾听孩子的心声
对于有新出生孩子的父母来说,则应做到关爱每一个孩子。当家长为幼子女的出生而欢呼雀跃时,不要忘了关爱身后那个你也曾经为之雀跃欢呼的大孩子;当你把爱怜的目光投向摇篮中的孩子时,不要忘了把同样的目光分给身后那双渴望关爱的大眼睛[10]。父母还应随时注意倾听孩子的心声,长子虽然比幼子大几岁,但他们仍是孩子,不能把他们当作成人看待,而忽略了孩子内心的感受。应留出与孩子单独交流相处的机会和时间,倾听他们的心声,体会他们的感受,了解他们的需求。父母应创造条件让两个孩子在一起玩耍或全家人共同活动,增加彼此之间的手足深情。平时注意表达和沟通,要注意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感觉到对他们的欣赏和爱。
6.改进教育方法,提升教育质量
继父母难当已是众所周知,对于别人的孩子视如己出,这是一种境界,也是人们的美好愿望。但在血浓于水的现实面前,不要强求亲情融融,那样做不到,也做不好。应以建立友情为基础,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孩子的所思所想,成为孩子的朋友,像关心自己的朋友一样关心孩子,使孩子感到自己虽在不幸之中,又特别幸运。以时间的流逝,淡化孩子心里的阴影,在沟通与关爱中,慢慢地由友情升华为亲情。不能忽略的一点是,父母有责任帮助孩子对家庭重组的社会现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即人们有权改变自己的痛苦婚姻抑或单身生活,父母的事由父母自己去处理,孩子难以左右家庭,也左右不了家庭。同时,注意发展孩子各方面的技能,培养孩子广泛的业余爱好,以便与其他人在更多方面产生共鸣,从“自卑与补偿”的角度来强化自信,淡化自卑。多鼓励,多赞赏,对孩子的每一次进步都及时表扬,启迪引导他们对生活充满热爱之情,鼓足勇气,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追求自己的美好理想。
五、结论
总之,为人父母时需谨记“孩子永远是无辜的”。为了两代人的幸福,人们有权改变痛苦的婚姻,却无权将痛苦转嫁给孩子。重组家庭儿童心理活动和行为习惯比较复杂,家庭教育中正确的引导教育和心理疏导是关键,家长们需要承担起自己应付的责任,以尽可能多的爱、公平、理解、尊重和关注,弥补家庭变故给孩子造成的伤害,为孩子创造正常社会化的环境,促进重组家庭儿童身心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 应杨镖.特殊家庭对学生的影响与对策[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4)44
[2] 曹刚.关于单亲家庭学生教育问题的思考[J].科教导刊,2009(30)13-14
[3] 王自坤,邓晓燕.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问题及教育建议[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7(6)101-103
[4] 高玉洁.重组家庭儿童的心理及教育[J].宁夏教育,2007(12)77
[5] 段新焕.寻找爱的征途——一例重组家庭亲子关系问题辅导案例[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3)32
[6] 汪洁.做了新妈妈之后,如何在重组家庭中酿造亲情[J].家长学校,2011(7)36-37
[7] 杜凡.再婚的家庭应该怎么排序[J].知心,2007(7)32-34
[8] 李星,李红浪.单亲家庭隔代教育的心理学思考[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6)64-66
[9] 李英霞.由《家有儿女》看重组家庭的子女教育[J].电影评介,2008(7)55-56
[10] 董丽燕.重组的家庭,孩子为什么突然变笨[J].婚姻家庭,2007(1)44-45
作者简介:赵佳(1989-),女,内蒙古包头人,济南大学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硕士在读,主要从事心理学研究。
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济微路106号济南大学西校区(邮编250022)。电话:18764196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