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家教心主张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家庭教育中爱的“失真”

 

在一次课堂上,让学生在纸上写出自己的优缺点,可是很多学生却只写了自己的缺点而没有写优点。“老师,我想不出来自己有什么优点。”“每个人都会有优点的,大家好好想想,也可以跟同桌讨论讨论自己有哪些优缺点。”“以前我也觉得我有很多的优点,可是我却总是被父母批评,在他们眼中我就是没有优点的。”
还有一次,在咨询的过程中,小芳(化名),某重点班的班长,她跟我说了这样一段话:“我每次跟我妈妈讲我对事情的意见和看法,她都会说我是错的,我应该怎么怎么样,不应该那样。不管我的理由有多充分,最后我总是败在她的三寸不烂之舌下。久而久之,她说话的时候我就不想理她,就在那听着不说话,可是她又说我不尊重她。她总是说这是为我好,但是我觉得她一点都不理解我。我每次考试考得好的时候,她就会很高兴,只要稍微差了点,她就会说我不努力,在她的眼里只看到我的分数,根本看不到我在学校的努力。”
学生们的这些话不禁让我深思,父母口口声声说爱孩子,可是孩子们体会到的并不是爱,他们体会到的是压迫,自卑,甚至是痛苦。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言谈举止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家庭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健全、完善的人格,核心内容是爱的教育,并不是知识教育,但是在现代功利主义与理想主义的影响下,家长过度、片面关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却忽略孩子的内心需要,造成爱的缺失。这些家庭教育中爱的“失真”,是导致青少年人格畸形发展的主要原因。
一、家庭教育中爱的“失真”的表现
        1 学习成绩第一的观念
        从孩子们进入学校的那一天起,家长们就时刻关注着孩子在学校的成绩变化。每次考试之后,比孩子还要关心学习成绩的是家长,成绩单上孩子的成绩决定着他们一整天乃至一段时期内的心情。
        家长们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只要你学习好,再苦再累我都愿意。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为了孩子们的学习成绩能够再有所提高,许多家长对孩子的生活起居事事包办,所谓的一切都为了孩子。当孩子们取得一点成绩的时候,家长们便开始沾沾自喜,觉得自己的方法有效。如果孩子的成绩没什么进步,家长便怪罪于学生的不努力,不上进,没有把心思放在学习上。
        家长们的这些做法,把孩子培养成了学习上的“高材生”,生活中的“低能儿”,有关报道曾报道过大学生因生活不能自理,脏衣服打包寄回家的事例,就是这方面的典型。马卡连柯把父母对孩子事无巨细一律包办代替说成是送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严重影响孩子的正常身心发展。同时给孩子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考试考不好觉得对不起父母,内疚与自责。
        2 重视孩子的生理需求而忽略孩子的心理需求
        在与家长的访谈中发现,80%的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成长,很多家长为了能够让孩子吃上营养可口的饭菜可谓说是费劲了心思。然而却只有30%的家长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其中能够帮助孩子解决心理困惑的家长则少之又少了。
在很多家长的观念中,孩子有衣服穿、有饭吃、有钱花、有学上,他们就已经尽到了做父母应尽的责任。于是为了赚钱,他们把孩子扔在家里外出工作或者娱乐;给孩子吃好的、喝好的、穿好的,却从来不跟孩子聊天,忽略孩子的内心需要。甚至是在某些家庭中,采取训斥和强迫服从的态度,以保持父母的权威,缺乏民主和宽容的氛围。这些现象都会让孩子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无法让他们在家庭中学会如何爱别人和爱自己,这样很容易会使孩子性格孤僻,待人冷淡。
        3 关注孩子的缺点而忽略孩子的优点
       “我妈妈总是说我学习成绩不好,但是她却从来没有看到我的主持能力和组织能力有多么优秀。”这是一位孩子说的。很多家长只要孩子有一点不如他意的地方,他们就开始“教育”孩子:你为什么要这么做?你怎么那么笨?你太让我失望了。而当孩子在某些方面做得比较突出、比较优秀的时候,他们却总是一带而过。家长的这些反应会让孩子感到很失望,做的好却得不到父母的认同、赞赏,做的不好却大加指责,长此以往只会使他们很容易否定自己,失去前进的动力。
        4 以个人经验取代理性的爱的教育
       “我们这是为你好”,我们经常听到家长这样说。许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他们的出发点可能是“好心”,但是好心未必能够得到好报。他们的许多想法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想当然的,而不是从教育规律、从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出发,忽视了孩子自主发展的能力。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是父母的复制品,如果我们总是以自己的主观意愿要求孩子,不考虑孩子的意愿,自主地为孩子规划他们的未来,强制性对孩子进行超负荷的定向教育,只会适得其反,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一旦孩子发觉父母的“设计”并不符合自己的时候,他们就会产生矛盾,则会走向我们所期望的相反方向。
二、改善家庭教育中爱的“失真”现象的几点建议
1 树立正确的成才观,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只有考上好大学才叫真正的有出息,只重视孩子的成绩而忽略了其他方面,因而造成家庭教育出现问题,使得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作为家长,应该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成人是成长的前提,家庭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完善、健全孩子的人格,使孩子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而不是知识教育。在知识教育之外还有很多需要重视的家庭教育内容,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科成绩不是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真正的人才应该是既拥有丰富的知识又拥有健康的人格,因此要使孩子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的发展。
2 避免说教,注重沟通
“现代”学校的理论奠基人塞勒斯坦·弗亥内在1964年指出的教育的不变式中说:“没有人喜欢被权威命令,孩子并不比成年人更喜欢被命令。很多家长喜欢用权威压制孩子,孩子一定要听自己的话,否则就会受到批评或者责罚。孩子是活生生的人,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精神世界,作为家长,应该以平等的地位和民主的方式和孩子交流,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教育、批评孩子。限制孩子的想法,不允许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就如同一根缰绳束缚住了孩子的思维,长此以往,会使孩子变得沉默寡言。因此,家长在做决定的时候要学会征询孩子的意见。
很多家长只关心孩子“吃的好不好”,“穿的暖不暖”,“考试考了多少分”等等。却从来不关心孩子今天开不开心,有没有什么烦恼。从来不会跟孩子进行情感上的交流。法国心理学家约翰·格特曼曾呼吁:“从孩子出生那天起,父母就应当把感情上的交流视为每天必不可少的事情”。因此家长们不应该总是把有限的精力放在督促孩子的学习上,更应该关注孩子的情感状况和情感生活。
3 学会表扬和赞美孩子,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可能由于中国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中国人历来羞于表达爱。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也是这样的,很多家长只会批评指责孩子而不会表扬孩子,会大大的降低孩子们做事情的信心和动力。表扬和赞美孩子,不仅仅是对目前状态的肯定,而更多地是表达了大人们的一种态度和期望,更多的是包含对孩子的理解、信任和期待,能让孩子感受到,大人对我抱有希望,所以,表扬孩子的话,更多地是指向未来的,有激励和引导的作用。
作为家长,应该学会发现孩子的优点,有些孩子并不是做不好,而是他们缺少欣赏和鼓励。孩子有哪些地方做的不够好,不要急着去批评和指责,因为这个时候孩子自己比任何人都要难受,他们需要的是理解和支持。学习的最终成绩有很多影响因素,诸如:能力、努力、外界环境、身心状态、任务难度等,孩子成绩不够拔尖不代表孩子不用功、不努力、不上进,或许是因为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学习成绩不够好。所以不要急于去否定孩子,这样会容易使孩子丧失信心,自我怀疑,进而会逐渐加深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沟通矛盾。
       4 尊重孩子人格的独立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作为父母,要学会尊重孩子的人格。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只有父母从小尊重孩子,孩子就会把这种关系长大以后泛化,也就会尊重他人。父母尊重孩子,平等的对待孩子,孩子才不会排斥父母,不会与父母之间产生距离。同时也要学会给孩子独立的空间,不要事无巨细的包办代理,给孩子独立做事、思考的机会,让他们“做一做”、“试一试”、“说一说”。有的家长说,让孩子独立就是不管他们了吗?家长尊重孩子独立的人格,不是不管,而是不要以自己的知识经验来要求孩子,要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对孩子的心理做养护而不是对孩子的行为层面过多地参与,如果过多的行为参与,而忽视了孩子独立自主的权利,那么就等同于家长不知不觉中在孩子的未来道路上埋下了隐患。
5创设情境,增加爱的体验
很多家长表示:“我是想和孩子和好,可是他不理我,在生我的气,无论我怎么表示爱他都无动于衷。”我不尽反问:为什么一定要让家长表示是爱他们的,而为什么不给他们机会来表达他们对家长的爱呢?我相信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无论采用什么方式表达的爱已经很多了,但是却很少给孩子表达他们的爱的机会。爱是相互的,是需要付出与回报的权衡。不要在孩子面前故作强势,要学会能够在孩子面前示弱,比如:今天妈妈去买菜,东西有点儿重,你可以帮下妈妈吗?这样创设的情境会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能力,让他们觉得自己是有能力有责任爱护他人的,那么孩子的内心必然会变得自信而坚强。有时候家长示弱也好故意也罢,只是希望给“爱”创设一个情境,让家长与孩子在爱中共同成长。
 
家庭教育是爱的萌芽,真情的回归以及文化的守望与传承,它不仅仅需要改变的是方法和技术,还应该站在教育与文化的角度去审视,审视我们当下家庭教育中爱的观念和爱的态度。任何一个孩子的成长都是在蜿蜒曲折的过程中完成的,那么家庭教育中爱的教育也同样如此,它需要我们去努力,去转变,去唤醒,让爱能够一直得以延续。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