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家教心主张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助人行为发展的影响

 一、家庭教养方式的类型

所谓家庭教养方式,一般是指父母对子女实施教育和抚养时通常运用的方法和形式,是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综合体现,它是对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特征的概括,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风格,是家庭内外众多因素中影响儿童发展的重要中介。[1]总体上家庭教养方式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家长教育子女的行为方式,不同家庭中存在着不同的教养方式,而且研究者也对家庭教养方式根据不同的维度进行了分类。

爱尔德最早将家庭的家庭的教养方式进行分类,他认为,家庭的管教方式主要包括独裁、权威、民主、平等、溺爱、放任和忽视七种类型。而鲍姆林特认为家庭教养方式主要分为专制型、权威型、忽视型及溺爱型四种。吴航等根据基本向度将家庭教养方式划分为单向度、双向度和多向度。

虽然,不同研究者的分类不同,但是都在一定的维度上体现了家庭教养的基本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同之处。本文主要根据保姆令德的分类分析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助人行为发展的影响。

二、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助人行为发展的影响

    不同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对于幼儿社会行为的发展有着不同的影响。在幼儿社会行为的发展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作用。有研究者将家庭教养方式与幼儿利他行为的发展进行了相关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父母是权威型和专制型的幼儿利他行为均高于父母是溺爱型的幼儿,而父母是专制型的幼儿与父母是权威型的幼儿的利他行为的差异在各项任务上的结果没有保持稳定,尽管父母是权威型的幼儿利他行为任务总分高于父母是专制型的幼儿的利他行为任务总分,但任务总分中差异不显著。[2]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权威型与专制型教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利于幼儿社会行为的发展。

(一)权威型

采用权威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在生活中比较重视幼儿的意见,尊重幼儿个体发展的兴趣与需要,对于幼儿采取积极的教养态度,与幼儿共同确立行为准则,共同实施并做出表率。权威型的家庭中,幼儿可以获得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充分享受平等的待遇。在这种家庭中,父母教育宽严并施,实施适度,在不伤害幼儿或违背幼儿发展规律的情况下,还能坚持合理的要求,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在权威型家庭中成长的幼儿多数独立性较强,善于自我控制和解决问题,自尊感和自信心较强,喜欢与人交往,对人友好。[3]而且容易形成宽容、助人及与人友好相处的能力。在家庭生活中,幼儿与父母共同处理事情,不仅能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还能促进幼儿移情能力的发展,培养幼儿为他人考虑的情感,因而利于幼儿助人行为的发展。

(二)专制型

在专制型家庭中,家长与幼儿的交流较少,家长对幼儿提出的要求,幼儿只能无条件的接受。而且家长在提出要求时很少考虑幼儿自身的需要,幼儿无法表达自己的意愿,同时,家长经常会拒绝与漠视幼儿的要求。家长会经常采用体罚的方式来管理幼儿,很少会对幼儿的行为表示鼓励。

在这种教养方式家庭中,幼儿的发展受到了限制,不利于幼儿身心各方面的发展。由于不良的家庭环境,家长与幼儿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的机会较少,所以幼儿缺乏与人主动交流的能力,不善与人交流,因此幼儿对他人常常采取冷漠的态度,更甚至是拒绝与他人交流。所以幼儿很难形成助人行为。同时,幼儿很容易形成自卑的心理,自信心较低,而且情绪非常的不稳定,很容易形成恐惧和逆反心理,从而形成攻击性行为。

(三)溺爱型

虽然溺爱型的家长与权威型的家长一样,对幼儿表现出积极肯定的态度,并且与幼儿经常进行交流,了解幼儿发展的需要。但是,家长对幼儿的要求确实毫无控制的全盘接受,满足幼儿的所有要求,同时,对幼儿采取过度保护的措施,包办幼儿所有的事情,从而使幼儿缺乏独自锻炼的机会。而且,对于幼儿的错误行为也采取包容的态度,致使幼儿形成不良的行为习。

在溺爱型家庭中成长的幼儿,会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只会去索取,而不会考虑他人,无法形成移情。会形成自私、任性的性格,缺乏责任感,不会关心他人,帮助他人。而且, 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儿童往往具有较高的冲动性和攻击性,行为缺乏自制,[4]容易形成攻击性行为,不利于幼儿助人行为的形成与发展。

(四)忽视型

在忽视型家庭教养方式中,家长除给予孩子必要的生活照顾外,很少关心孩子的发展,亲子之间缺乏应有的感情交流。[5]对于幼儿的基本行为缺乏相应的反馈,不关注幼儿在园表现,把教育幼儿的责任全部交给幼儿教师,这种教养方式的家长就缺乏相应的责任感。

由于家长与幼儿之间缺乏沟通与交流,缺乏对幼儿各种行为的关注,使幼儿失去良好社会行为发展的机会,从而形成不良的社会行为。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幼儿具有一定的冲动性和攻击性,不顺从,很少替他人考虑,而且,由于幼儿缺乏与人交往的技能,所以他们不善与人交往,对人往往会表现出冷漠的态度,一旦与人交往产生挫折,易产生对立、仇视情绪,从而发生侵犯行为。[6]在这种家庭中幼儿缺乏助人的品质,很难形成助人的心理,从而不利于助人行为的产生。

三、促进幼儿助人行为发展的策略

幼儿期是助人行为发展的重要时期,而家庭的教养方式在幼儿助人行为发展中又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家长要对幼儿采取正确的教养方式,以便促进幼儿助人行为的发展。

(一)提高家长自身素质,坚持科学的教养方式

家长作为幼儿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之一,应该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质,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家长要了解幼儿每个年龄阶段的成长特征,总体上把握幼儿成长规律,掌握幼儿教育的正确方式,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要以身作则,为幼儿提高助人行为的榜样。

家长应实施科学的教养方式,为幼儿提供宽松、自由的成长环境。教育方式与内容要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既不能对幼儿完全放任、过分溺爱,也不应对幼儿要求过于严厉。[7]家长要统一教育的标准与目标,让幼儿能清楚的认识到是非标准的划分。

家长要充分尊重幼儿的个性,与幼儿共同协商制定行为准则,家长要与幼儿共同实施准则。家长要让幼儿参与到家庭日常生活中,让幼儿帮助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从而使幼儿体验到帮助别人的快乐,培养幼儿的移情能力及责任感。幼儿家长要增加与幼儿沟通交流的时间,更多的参与到幼儿的日常游戏中,增加幼儿与家长之间的情感,从而提高幼儿的幸福感。家长利用故事等让幼儿了解助人行为,并可通过游戏让幼儿体验助人行为,从而让幼儿了解助人行为,增加幼儿助人行为的知识,培养幼儿帮助他人的良好品质。

(二)加强家园合作,关注幼儿的行为活动

教育幼儿不仅仅是家长与幼儿教师单独进行教育,同时也应是家长与幼儿园密切合作进行教育。家长要加强与幼儿教师的联系,及时了解幼儿在园的表现,同时也要将幼儿在家的表现及时的告知教师,从而让家长与教师全面的了解幼儿的行为表现,双方共同完成对幼儿的教育。幼儿园要向家长介绍科学的育儿观念,宣传正确的教养方式,让家长更全面的了解幼儿知识,更好的促进幼儿社会行为的发展。

幼儿家长应了解幼儿的日常行为表现,对于幼儿良好的行为表现要及时的给予鼓励,并向幼儿说明原由。对于幼儿的不良行为,家长要采取适当的措施帮助幼儿改正,既不能体罚幼儿,也不能过分的宠溺幼儿。要理智的对待幼儿,多从正面感化幼儿,对幼儿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以情动情。[8]通过各种活动了解幼儿助人行为的发展,家长也要不断的反思,不断的更新教育理念,引导幼儿帮助他人,培养幼儿的移情能力,让幼儿学会从他人角度出发思考问题,从而促进幼儿助人行为的产生于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航编著.家庭教育学基础[M].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4:84-85.

[2] 刘文 杨丽珠.社会抑制与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利他行为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1):9.

[3] 李幼穗.儿童发展心理学[M].天津市: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8.8:273.

[4] 李幼穗.儿童发展心理学[M].天津市: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8.8:273.

[5] 赵亚红.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关爱情感的影响[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10.2:58.

[6] 林晓丰.浅析现代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4):143.

[7] 毛娟娟.家长教养方式对幼儿行为的影响[J].宁夏教育,2011.11:74.

[8] 董静.不同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素质养成的影响研究[D].硕士论文.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5:42.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