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家教心主张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家长,请做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陪伴者!

我在心理咨询室曾接到一个案例:一位8年级的女孩子,长得挺清秀,由于青春期叛逆,家长觉得无法管教,带孩子到咨询室找我。后得知,在孩子1-7年级里,父母都常年在外地打工,孩子被交给了爷爷奶奶带。爷爷奶奶偏偏是一双性格异常火爆的老人,对年幼的孩子耐心不足,常打骂孩子。孩子小时候还能被唬住,到青春期后,孩子不再怕打骂,每次挨打,就不回家;在学校根本不做作业,老师找谈话时,孩子总是仰着头,稚嫩的脸上全是不屑。爷爷奶奶感觉再也带不住孩子了,于是孩子妈妈放弃了在外地打工,回家陪孩子。妈妈也意识到欠孩子的太多了,想跟孩子亲密一些,叫孩子晚上跟妈妈一起睡觉,想跟孩子谈心。但孩子怎么也不肯跟妈妈一同睡觉,生硬地把妈妈推出了房间。妈妈只有黯然神伤,孩子这是怎么了。我对妈妈说,你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她非常需要你的时候,你丢下她离开了她,你这个妈妈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出现了七年的断层,孩子内心与你的内心隔了一道鸿沟,现在你怎么进得了孩子的心里。慢慢来吧,先陪伴孩子开始。妈妈听了以后,慢慢开始了与孩子之间的陪伴与交流,孩子也在妈妈的陪伴中慢慢改变以前傲视万物的态度。到毕业前,已经变成了一个很有礼貌的孩子。类似这样的家庭,中国有几千万个,他们的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成了留守儿童。在孩子的童年记忆里,父母成了一个虚幻的影子,父母的陪伴成了孩子成长过程中是一种少得可怜的奢侈品。

有的父母离开孩子是迫于生计,这没法选择。遗憾的是,父母每天能回到家里和孩子一起生活的家庭,孩子同样缺乏精神上的爱,同样缺乏安全感,到青春期后出现严重的叛逆,难以管教。刚做教师的头几年,时常会因为孩子这样那样的问题,把家长请到办公室配合教育孩子。我那时以为家长是非常不负责的一类,会由着孩子学不学都行,做不做作业都同意的那类。但家长来了以后,才知道事情并不是我想象的那样。家长很在乎孩子的学习,会显得比老师还着急,老师还没说完孩子的情况,家长往往就劈头盖脸的把孩子一顿臭骂,甚至在办公室里对孩子就拳脚相加。打完孩子以后,还会哭诉着责问孩子“你到底要我怎么样?我供你吃穿用,要哪样买哪样,只叫你好好读书你都做不到!?”孩子一脸的不服气,家长一脸的茫然。家长找不到孩子问题出在哪里,也不知道孩子心里想的什么,对立的双方永远没法坐下来平静地交流。这种家庭的孩子在学校往往都属于特别难以引导的一类。

家长不知道,孩子之所以有现在的局面,与陪伴孩子的方式悉数相关。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但家长却不知道,孩子的优秀品质,不是天生的。别人家的优秀孩子也是一天一天慢慢成长起来的,别人家孩子的一点一滴进步的过程,他没有看到,却只看见了别人孩子的“优秀”这么个结果。当父母发现自己孩子与别人家孩子的差距时,巨大的心理落差让他们出现了心理失衡,他们要么咆哮着对孩子表达不满,要么心里装满了悲恸与埋怨,再也不愿意耐心伴着孩子一点一滴进步。

父母大多不会承认自己不爱孩子。他们会说,我不爱吗?我挣钱可不全是为了他?他吃的穿的用的,哪一样不是我给买的?可是父母却不知道,孩子缺少的,不只是吃好穿好玩好,他们内心需要爱,需要父母给他们安全感,需要父母在他们犯错的时候,不嫌弃他们,陪伴他们改正,需要父母给他们精神上的鼓励支持。一对冷冰冰的父母,无法给予他们成长的精神食粮,孩子成长过程中同样会出现健康问题,这种问题不是生理上的,而是心理上的。

为什么孩子需要陪伴?首先,孩子需要有足够的安全感,安全感是孩子吃饱肚子以后就必然需要的。完整的安全感来自父母亲密的陪伴,它满足了孩子最起码的精神需要。心理学家发现,让孩子在12岁以前,跟父母形成安全型依恋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与父母形成安全型依恋的孩子身上往往有以下特质:更自信、更多朋友,他们的成长过程会更顺利,成人阶段的人际关系更好;与之相反,形成不安全型依恋的孩子更容易呈现较多负面、敌对情绪,比如有行为问题,对其他孩子充满敌意,虐待小动物,攻击性强等等。其次,人是群居生物,都不喜欢孤独,有社会交往的需要。社会交往的需要在马斯洛需要层次中属于第三层,仅将于安全需要。如果孩子在婴儿阶段缺少陪伴,让孩子常感孤独,会对他终生造成不可想象的影响,如患上孤独症。孩子在三岁以前就查出患孤独症,患病的孩子习惯了孤独的世界,习惯了一个人在一个人的世界里过,别人走不进他的世界,他也走不进别人的世界,甚至叫他,他也没有任何反应。

做孩子一生的陪伴者,在于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存在,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宽容、鼓励和关心。孩子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慢慢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家庭里走出来,融入社会。没有一个人刚生下来就会与人打交道,也没有一个人生来就具备养活自己的能力,这些能力需要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慢慢习得。家长要做到正确引导培养孩子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走向社会,适应社会。家长需要耐心细致陪伴孩子认识和感受外界,学会欣赏孩子,肯定孩子的点滴进步,陪伴孩子发现生活的乐趣和美好,引导孩子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内心想法,引导孩子正确认识困难与挫折,教会孩子控制情绪。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陪伴都不可或缺。

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小的时候情感反应不怎么强烈,但孩子会缺失许多学习的机会,比其它孩子缺少许多体验,心智发育会落后于正常家庭的孩子。如果带孩子的长辈缺少耐心,孩子就会有更多的问题比如性格粗暴,缺乏耐心与专注等等。孩子小的时候会随时担心没耐心的长辈发火,但那时孩子扭不过长辈,也不敢做出什么违背长辈意愿的事,于是孩子压抑着自己的性情,就像一座活火山表面上的平静。随着孩子一天天成长,到青春期,孩子的问题就出现了,而且呈井喷状态。孩子变得家长几乎都不认识,开始抽烟、喝酒、逃课、进网吧、彻夜不归、离家出走甚至自残自杀,让父母根本招架不住。家长这个时候才傻眼了。孩子,你怎么了?孩子青春期出现成长问题,都是在孩子幼年童年时候父母落下的功课。到孩子青春期了,问题才表现出来,这个时候父母往往要花上比孩子在幼年童年多几倍的精力,才能矫正孩子出现的问题。然而遗憾的是,有的孩子,选择了一条不归之路,家长也永远也没有机会弥补上缺失的功课。

如果家长给了孩子足够的陪伴,在孩子生命中的第一个叛逆期(三岁左右),孩子就显示出跟其它孩子不同的气质了。小学一二年级都是孩子小学的适应阶段,在这个阶段,父母老师尤其应该做到对孩子有足够的耐心,培养孩子足够的自信心。孩子到小学中段会表现出应该有的心智特点如友爱,专注、耐心、自信等等。在整个小学阶段,家长应该耐心地倾听孩子的想法,鼓励孩子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让孩子学会分享,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培养孩子的爱心、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孩子正确对待生命的观念等等。家长切不可简单粗暴地强迫孩子屈服。

但家长给孩子的陪伴,不全是适合孩子的。

我把家长给孩子的陪伴分为三种:1、消极陪伴,这类陪伴得负分。2、零陪伴,这种陪伴得0分。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常年在外;或者父母在家但缺乏跟孩子之间的交流,孩子内心充满孤独感,家长给孩子的陪伴缺失,只做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喂食者”,这类陪伴在现阶段相当普遍。3、积极陪伴,这种陪伴得正分。这类家庭的孩子童年不缺少父母的爱,孩子与父母之间亲子关系亲密融洽,孩子常常感觉到幸福快乐。孩子性格宽容、外向、活泼,他们做事专注。这种孩子在青春期的叛逆比其它孩子少了许多,有的家庭基本感觉不到孩子心理上的青春期,孩子就顺利长大了。这种孩子在成年以后的生活也容易幸福。

1、消极陪伴(得分为负数):

这种家庭从家庭组建开始就是一个悲剧。家庭成员虽然都在家,但家中缺少温暖,亲子之间的良性交流几乎为0。在这种家庭几乎听不到成员之间的互相肯定与赞美,有的只是报怨,责骂,虐待,暴力。孩子与父母之间或者家庭成员之间关系常常处于剑拔弩张、战火弥漫的状态。孩子小的时候,家庭成员之间争吵不断,孩子在夹缝中艰难生存。孩子长大后,性格孤僻古怪暴躁,不会与别人顺畅交流。这种家庭的孩子(俗称问题学生)在学校里最容易被请家长,他们未来的路最具有不确定性。消极陪伴中还有一种情况容易被大家忽略,孩子本来挺有自信心、表现欲的,活脱被家长的打击给消灭了。比如一个学习舞蹈的四、五岁的孩子,是很有表现欲望的。孩子在家里有客人的时候想扭几个动作,得到大家的认可与表扬。奶奶或者外婆或其它长辈看在眼里,心里虽然很是高兴,但为了表达出谦虚,嘴上却充满装出来的鄙夷打击孩子说:“哎哟,跳嘛跳嘛,我看要骄傲成啥样子!”这孩子的内心是很敏感的,不知道家长的鄙夷是装出来的呀,以为自己的表现是属于骄傲,以后再不愿意表现自己了。这类家长在碰上孩子冒出来的一点新的想法、创意的时候,不是采取的保护性的开发措施,而是打击,直接就掐掉了孩子的创新欲与好奇心。孩子在这种氛围中,逐渐也就失去了表现的欲望。

 

2、零陪伴(得0分):

这类家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一种情况是家长加入了异地打工大军,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成了留守儿童;另一种情况是家长在家,但平时没有时间和精力与孩子进行交流,孩子与他们之间的关系同样很疏离。这类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更多的是扮演一种“喂食者”的角色,孩子在他们眼里,就是一条需要吃食的生物。他们就像高尔基说的“爱孩子,母鸡也会”里面那只母鸡。家长对婚姻家庭也缺少一种向往与规划,结婚只不过是人生中的一个过程罢了,因为别人都结了;生孩子也是一种过程;养孩子也一样。这类家长自己并没有把人生目的和生养孩子的目的搞清楚。他们一般都默默地生活,仅仅是为了生计而工作、养孩子,默默被动地接受孩子生理和心理出现的种种变化。他们不会规划孩子哪个阶段需要什么样的教育与引导,要么就把自己想象出的给孩子的规划强加到孩子身上,不管孩子同意与否。他们的孩子不大与他们分享,因为他们基本上也不会把自己的高兴快乐与孩子进行分享。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很少,互动也少。孩子在小学低段大都属于性格安静、什么都不出众、且容易被老师忽略掉的那种孩子。家长既听不到老师对孩子的表扬,也听不到批评。这种孩子会因为自己被忽略而以各种恶作剧来吸引家长的注意,如果家长懂教育就会明白,孩子开始恶作剧,是自己给孩子的关注不够了,应该给孩子多一些关注。可惜很多家长却以各种厌烦各种疲倦为理由,拒绝了给予孩子应有的关注。结果孩子要么感觉没趣,整天没精打采地生活,要么在恶作剧中愈演愈烈,成为一个让家长老师都头疼的问题孩子。到了青春期选择“对自己的影响最大的人”时,这种孩子往往会选择离自己生活十万八千里的偶像、明星一类,却想不起来选自己父母,因为他们的父母离他们的生活非常遥远。这类孩子中的绝大部分到青春期后,会因为青春的迷茫与冲动,变得焦躁与无所适从。

3、积极陪伴(得分为正数):

这种家庭的家长把生养孩子当成一种享受,他们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很多,对孩子充满了疼爱。他们对孩子耐心细致,但却不骄惯孩子。下班回家哪怕再累,也很少简单粗暴地拒绝孩子提出参加游戏的要求,更不会动辄责骂孩子。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良好,家庭气氛甜蜜温馨,孩子在一个充满爱和宽容的家庭里长大,不会感到孤单,也不缺少安全感,所以孩子性格外向活泼,与家长之间无话不谈,更像亲密的朋友。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受到家长的鼓励支持,孩子对外界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索欲。这种家庭里的孩子也会犯错误,但家长能正确对待孩子的错误,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家长能耐心指出,引导和帮助孩子改正,而不是埋怨、责骂和放任不管。孩子对生活学习富有激情,家长在孩子的学习上更多的是充当一个引导者和鼓励者,而不是一个纯粹的监督者,所以,这种孩子在学校因为学习好而更容易受到老师的肯定与表扬。

怎样陪伴孩子?怎样做个优秀的家长?我认为家长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   孩子成长过程中,尽量不要长时间远离孩子。远离孩子就让孩子最基本的安全感都缺少。特别是在孩子3岁以前,跟父母之间(尤其是母亲)的亲子交流相当重要,母亲给孩子的爱抚、目光交流、身体的接触都对孩子人格形成都有重要的影响。罗马尼亚前总统齐奥塞斯库在80年代曾经下令把罗马尼亚的一些孩子集中在一起,剥夺了父母的抚养权,而交由社会机构统一供养,供给孩子吃穿用学的东西。齐政府被推翻以后,被解救出来的这些社会机构里的孩子们一个个目光呆滞,神情木讷,心智发育比正常孩子都滞后,各项社会机能也严重滞后,对于这批孩子的人生来说,这是一段灾难性的经历。

2、   给孩子积极的陪伴,做一个得正分的家长。我们经常听到父母对老师这样说:孩子回家也不跟我们说什么,问他作业做完了没有,他就回答说做完了,还有啥说的呢?孩子最多有开心的事情时,回来跟父母说一声;有什么不开心的事,孩子是不会告诉父母的。这种家长,其实是没有达到陪伴孩子的效果。陪伴孩子,就是让孩子不感到孤独,孩子的快乐有父母跟他分享,孩子有不开心的事,愿意让父母为他分担。如果孩子有委屈了愿意告诉家长,那才是家长的骄傲。孩子不愿意告诉家长的,家长应该检讨一下,是不是孩子曾经在某一次受到委屈的时候,告诉家长了,却没有得到家长的支持。孩子的成长顺利与否,最重要的不是取决于亲子关系,夫妻关系更为重要。爱孩子,先爱孩子的爸爸(妈妈)吧!家长应该尽量让家庭里充满欢声笑语,给孩子一个有安全感的家。父母每天在家,并不就意味着孩子不缺少陪伴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不是说不差就行了,父母应想法把亲子关系经营成正分。孩子的成长过程,不是没有问题就行了,而要学会让孩子与家长分担分享。让孩子永远不会感觉只有一个人,他知道不管经历了什么,父母永远是他坚强的后盾。

3、   正视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意外状况。每个孩子的成长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孩子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孩子与孩子之间不具有可比性,所以,把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优秀孩子进行比较,是对自己孩子的伤害。如果孩子成长得慢了,别着急,给孩子时间。我们现在一种最糟糕的说法就是“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个人的一生,都是几十年,生命的过程不是一场短跑,而是一场马拉松,起跑慢一点也不会影响最后到达终点的时间。一些父母看到别的孩子在幼年或者童年时候具备了比自己家孩子更多的优势时,就不淡定了。人家的孩子多唱几首儿歌,人家的孩子数到100了,人家的孩子上英语班了,人家的孩子学钢琴了,父母就先乱了阵脚,连忙给孩子报这报那,课外辅导班多得把孩子压得喘不过气来,孩子根本都没有来得及爱上这类课,就已经厌倦了。其实父母完全不用慌张,更不能因为孩子慢了一点就责怪孩子。孩子们的成长就像一年四季里的花,冬天开的腊梅,虽然来得晚,却没有人觉得腊梅错过了时令。

总之,孩子在幼年童年时代最需要的是安全感,孩子需要陪伴,需要鼓励,需要形成好习惯,需要培养出自信心、好奇心、探索欲。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不要在陪伴孩子方面得负分,也不要成为0分,而要充当一个得正分的陪伴者,让孩子在精神方面也得到充足的养料。只有让孩子在物质和精神上都得到充足的养料,孩子才能真正健康成长。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