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家教心主张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义务教育阶段家长参与家庭作业的角色失调与调适——基于社会角色理论

                                义务教育阶段家长参与家庭作业的角色失调与调适——基于社会角色理论
凌雪 焦雪澳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安徽·芜湖 241000)
摘要:社会角色理论关注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建构和角色完善,为分析家庭作业场域中家长角色提供了理论视角。家庭作业是中小学生成长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教育环节,也是家校合作的重要内容,家长在家庭作业中担当的教育角色至关重要。然而,当前家庭作业完成过程中家长参与还存在着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角色差距等角色实然困境。因此,基于社会角色理论助力家长进行角色调适,从而更好实现其社会角色期待。
关键词:家庭作业;家长参与;社会角色理论;家庭教育
作者简介:凌雪(1996—),男,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23级小学教育研究生;
焦雪澳(1999—),女,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23级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生。

一、问题提出
一直以来,学生作业减负和家庭教育均被视为核心议题,备受关注。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也为此进行了不懈努力,不断推出相关政策以减轻学生课业负担。2018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了《关于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的通知》[1],2021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进一步印发了《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2],要求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切实履行家庭教育主体责任,营造良好家庭育人氛围。同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3]更是明确指出,需建立健全作业管理机制,严禁将作业任务转嫁给家长,包括禁止直接或间接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
尽管如此,现实生活中中小学生的作业负担依然沉重,且家长角色异化现象屡见不鲜,如家庭作业“过度辅导”及“家长化”趋势,这实质上反映了家长在参与过程中的“越界”行为。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家长家长就不用参与学生家庭作业,完全置身家庭作业之外了。家庭作业构成了教师课堂授课的有效延续,是对学生课堂所学内容的巩固与提升,还是学生开展课外学习活动的重要方式。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扮演着核心角色,其适度介入家庭作业所产生的正面效应,不仅限于提升学生的学业表现,更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增强意志力、锻炼时间管理技巧以及树立自信心等多维度的发展。[4]遗憾的是,从现有的实证研究结果来看,我国家长在参与子女家庭作业的过程中,仍存在大量低效乃至负效的参与方式。[5]究其原因,家长在其子女完成家庭作业的环节中存在一些角色困境。因此,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找准家长在家庭作业过程中的正确角色定位,探寻有效的调适路径,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二、社会角色理论之于家庭作业完成中家长角色研究的适切性
“角色”这一概念,原本源自戏剧领域,指的是演员经过化妆打扮后在舞台上所饰演的戏剧人物。后来,这一概念被用来描述个体在团体中根据其地位所承担的责任或表现出的行为。在20世纪初,美国的芝加哥学派首先把“角色”这一概念纳入了社会学的研究视野之中。随后,社会学家乔治·赫伯特·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进一步运用这一概念来分析社会情境中的个人行为方式。[6]在此基础上,人类学家林顿(Linton,R.)于1936年在其著作《人的研究》中正式提出了“社会角色”的概念。一般而言,社会角色被看作是个体基于其社会地位,依据社会普遍期望所展现的行为方式,它既是社会关系网络的镜像,也是社会群体与组织构成的基本要素。[7]此类角色的塑造与保持,通常需要外在规范力量与角色承担者内在自我建构的双重作用。社会角色理论着重指出,“个体所承担的角色应视为对他人期望的适应”[8],并且要求个体在面对不断演变的社会情境时,需在“所属社群的网络中定位自我”,从而促使个体在角色演绎过程中,从心态到举止均作出相应调整,进而塑造出个体自我认同的一致性。[9]简而言之,社会角色理论认为角色行为受到社会期待的影响,而家长家庭作业参与本质上就是家庭、学校、社会对家长角色期待的投射。此外,教育系统本身极具复杂性,而家长与学生之间存在的独特联系,让家长在这一复杂系统中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并且凭借这种联系,家长与教育系统中的其他组成要素发生作用,并在各种错综复杂的关联中,明确了自身在教育系统中的角色与功能。[10]
家庭作为学生完成作业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是人类存续的基本单位,对个体的成长历程与发展轨迹施加着既隐蔽又根本的影响,是塑造个体社会属性与独特个性的首要社会结构。然而,一旦家长对自身角色的本质及定位缺乏明确了解,没有把握好学校要求下制度化角色与家庭需求下情感性角色之间的平衡,就可能会滋生不正确的角色认知与行为,从而对学生的成长历程与发展道路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本文结合社会角色理论,对当前学生家庭作业完成过程中其家长角色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旨在引导家长群体认清自己的社会角色,顺应角色的期待,履行角色的责任,成功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从而突破家长在角色扮演中的困境。
三、家长参与家庭作业完成过程中的角色失调表征
从社会角色理论的角度出发,观察家庭作业完成的实际场景,我们不难发现,家长在角色认知与行为实践上往往存在一定的偏离,导致家长角色扮演出现失调,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角色间冲突明显
个体因在社会中担当特定角色而占据一定地位,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会面临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期望。若角色承担者无法满足所有要求与期待,便可能在行为表现、认知理解及期望满足等方面产生不一致的心理体验,这种现象被称为角色冲突。[11]角色冲突可进一步细分为角色间的冲突与角色内部的冲突。角色间冲突是指,在个体所扮演的多种角色对主体提出相互矛盾的要求时,主体难以同时满足所有角色的期望,由此引发的冲突情境。而角色内部冲突发生在个体承担某一角色时,需面对来自不同群体的不同期望与要求,而这些期望与要求之间产生矛盾,从而导致角色承担者内部产生的冲突。
家长在家庭教育领域所遭遇的冲突,多数情况下属于角色间的冲突。因为,每个人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均非单一,而是以“角色丛”的形态存在,家长自然也不例外。例如,在职场上,家长作为员工需履行其工作职责,扮演的是服从与受管理的角色;而回归家庭,他们则需扮演父母、配偶或子女的角色,承担起主导与管理的职责。然而,在帮助孩子完成家庭作业这一职责上,部分家长扮演着旁观者角色,未能尽到应有的义务。他们持有这样一种观念,即培养孩子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没有必要参与其中。据一项研究显示,有29%的家长仅限于口头上的提醒,并未实际参与到孩子的作业过程中;另有7%的家长则因时间不足,很少关心孩子的家庭作业情况。[12]一般而言,这类家长往往属于两大群体:一是高水平的专业人士,他们因工作繁重,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参与孩子的家庭作业;二是文化程度较低的劳动者,他们为生计在外奔波,不仅缺乏指导孩子作业的能力,更因时间限制而无法给予必要的辅导。
(二)角色模糊不清
角色模糊是角色承担者有意或无意地将角色概念作模糊化处理,对角色行为规范缺乏清晰认知,不明确该角色是否应当执行某项任务以及如何执行。首先在当今家庭教育的语境下,父亲角色的缺失现象颇为显著。自古以来,父亲的角色承载着“父爱”的责任与担当,通过个人言行塑造孩子的性格特征、习惯养成及兴趣导向,推动其身心健康成长;相比之下,母亲则更多地侧重于生活上的物质支持及情感慰藉与关怀。一份问卷调查的结果也对此进行了有力佐证,其中母亲的参与度高达72.08%,而父亲仅为22.08%,显示出父亲在参与孩子家庭作业方面的严重缺失。[13]其次,家长在子女完成家庭作业的过程中往往过度介入,总是秉持高要求、严标准的态度,扮演了一个全面主导的角色。这种高度关注与深度介入,在某种程度上妨碍了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与独立作业技能的提升,凸显出家长在学生学习环境构建中的强烈控制倾向。[14]这种过度干预家庭作业的现象,一定程度上映射出众多家长‘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心态,尤其是对于那些自身教育经历有限的父母而言,他们更渴望子女能替自己圆成未竟的梦想。[15]但也同时加剧了家长对于子女未来发展的焦虑情绪。
(三)角色差距加大
角色差距,或称为角色距离,它深受个体自身素质、能力及水平的影响。例如部分家长缺乏教育学知识,对教育理解存偏,忽视家校教育差异。家庭不是学校,不应成为学校的延伸。然而很多孩子回家后,还没有从学校严谨有序的紧张学习氛围中解脱出来,就被家长要求赶紧做作业,孩子活脱是又进了另一个教室,这对孩子身心发展不利。此外,在家庭作业完成过程中,家长的角色定位常偏离家庭教育的规范。许多家长将自己定位于孩子作业的监督者与辅导者,一味强调监督孩子专心完成作业,不容丝毫分心,致力于帮助孩子确保作业的正确性。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却忽视了对孩子良好学习习惯与自主能力的培养,这种行为无疑与家庭角色的教育规范相悖。有研究表明,60%的以上的家长只觉得成绩最重要,而忽视孩子素质的提高和身心健康发展。[16]
四、家长参与家庭作业完成过程中的角色期待
社会角色理论下,所谓角色期待,也可称为角色期望,是社会对某一特定身份人的期待和要求。家长需在多维角色间灵活切换,既要满足学校、教师等外部期待,也需兼顾其子女的期待。
(一)社会期待——家长作为“协同育人者”
当代社会普遍认为教育是家庭与学校的共同责任,家长作为“协同育人者”。学校将作业设计为家校互动的载体,家长被期待通过辅导作业了解孩子学习进度、巩固知识,甚至承担部分教学辅助功能。其次,社会普遍期待家长能确立科学的教育观念,摈弃那种“分数至上”的陈旧思维,并且理解并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当下所谓的“过度鞭策式”教育现象,以及“确保孩子起步领先”的教育理念,在无形中加剧了家长的焦虑情绪,同时也催生了以“分数”和“成绩”为唯一标准的评价体系。这种单一化的评价机制,往往致使家长在辅导孩子作业时出现角色行为失当的情况。因此,家长应当把目光投向孩子更为全面的发展,不仅要重视学业成绩,更要关注孩子的道德品质、个人兴趣以及身心健康状态。
此外,社会还期待家长能够积极参与到孩子的情感教育和社交能力的培养中。在辅导作业的过程中,家长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孩子情感的依托和社交技能的引导者。
(二)学校期待——家长作为“配合者”
家庭与学校是促进学生教育的共同体,由于家校具有各自的局限性,需要双方之间实现互补,形成教育合力。首先,学校希望家长在参与家庭作业的过程中,能够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家长既不是作业的“代劳者”,也不是“监督员”的简单角色,而是孩子学习的伙伴、引导者和支持者。家长应充分认识到在子女教育中家庭教育的必要性以及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增强主动参与的意识,配合教师监督作业完成,而非主导学习内容。同时,学校期待家长能与教师保持密切的沟通与合作,共同管理孩子的家庭作业。家长应了解教师布置作业的目标,定期向教师反馈孩子在家庭作业中的表现,包括完成情况、遇到的困难以及进步之处。同时,家长也应积极听取教师的建议和意见,共同制定适合孩子的家庭作业计划。
(三)儿童期待——家长作为“全程陪伴者”
首先,家长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资源提供者角色。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文具、参考书籍等物质基础,是孩子顺利完成家庭作业的必备利器。不仅如此,一个优良的学习环境,更是孩子心无旁骛、专注学习的坚实基石。孔子曾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家长的行为举止,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家长应以身作则,避免在孩子身旁玩手机、看视频、打游戏,为孩子营造一个安静、无干扰的学习空间,让孩子在宁静的氛围中,高效完成家庭作业。其次,家长是孩子完成作业过程中的情感耐心引导者。研究表明,父母的支持对学生做作业时的情绪状态有着重要影响。自主支持和情感支持能激发孩子的积极情绪,或有效减轻他们的消极情绪。相反,过度结构化和控制化的教育方式则会对孩子的情绪产生负面影响。[17]因此,家长在孩子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应当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避免因作业问题引发亲子冲突,要帮助孩子应对挫折感,培养抗压能力,缓解学业压力,做到温柔而坚定。最后,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家长的角色是不断变化的,从陪伴者逐渐转变为引导者。对于低龄儿童而言,由于他们的自主性尚未完全形成,家长的陪伴显得尤为重要。在参与孩子作业的过程中,家长应着重培养孩子的自主习惯,为他们未来的自主学习打下坚实基础。而当孩子步入高年级,他们开始渴望更多的自主空间,这时,家长的角色也需随之调整,转变为“倾听者”。家长应逐步放手,给予孩子更多的自主权,同时着重培养孩子的自主责任感、独立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五、基于社会角色理论的家长参与家庭作业的角色调适策略
在社会角色的扮演历程中,难免遭遇挑战与阻碍,导致个体展现出适应性不足的状态。此时,缩减角色差距与调和角色冲突的需求便凸显出来,这一过程被称为角色调适,涵盖自我调适与社会调适两大维度。自我调适侧重于个体层面,通过角色认知深化、技能习得与精进,深入理解角色期望的本质,准确把握社会规范的精髓。社会调适则聚焦于社会层面,旨在调整社会赋予个体的角色定位,提出与个体条件相匹配的新角色期望,或优化环境条件,构建一个有利于个体成长与发展的社会化氛围。
(一)明确角色定位,改善角色认知
首先,明确角色定位。角色扮演者需依据社会的需求与规范,并结合自身条件,慎重选择适合自身扮演的角色。[18]在现代家庭教育中,家长被赋予了多重角色:道德引领者、兴趣培育者、环境营造者及知心交流者等。这些角色不仅体现了对家长的高标准要求与规范,也彰显了“争做合格家长,培养合格人才”这一理念的准确定位。[19]
其次,要提升角色认知,强化角色意识。角色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在特定社会地位和群体中的角色理解及自我期待,它侧重于角色扮演者的主观感受。而角色意识则是角色扮演者对自己在特定社会关系中的角色、地位、形象及行为的全面认知与情感体验。家长不仅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更是家庭教育的首要责任人,肩负着为孩子上好“人生第一课”,帮助他们迈好人生第一步的重任。在家庭作业的完成过程中,家长应明确自己作为教育引导者的角色定位,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承担起育儿的重任。
因此,辅导孩子完成作业不仅是必要的举措,更是家长职责的重要体现。家长不仅要为孩子提供学业上的辅助,更应注重给予他们情感层面的支撑,鼓励并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在他们遇到难题时给予恰到好处的指导。同时,家长需深刻理解家校协作的重大意义,树立正确的家校共育理念。通过多元化的途径与方式,将孩子在完成家庭作业过程中的相关情况及有效信息,及时、准确地反馈给学校和教师。如此,方能在家庭与学校之间搭建起一座高效、顺畅的沟通桥梁,形成双方紧密协作、共同担当的教育格局,为孩子的全面成长和发展保驾护航。
(二)加强角色学习,提升角色技能
角色学习,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环境和人际互动中,个体逐步掌握并内化角色所蕴含的行为规范、权利与义务、态度与情感,以及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而角色技能,则是个体在扮演角色过程中所需智慧、能力、技术和经验的综合体现。然而,遗憾的是,许多父母错误地认为,一旦成为父母,就自然而然地拥有了父母的权利与威望,无需再去学习如何为人父母。[20]事实上,只有经过角色学习,家长才能更好地胜任家长这一角色。因为家庭教育的最终目标,不仅仅是孩子的成长,更是家长的自我成长与提升。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不首先教育自己,就无从谈起对孩子的正确教育。”[21]
其次,家长在角色学习上不应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要将所学理论知识融入到实际的教育实践中,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家长可以通过与其他家长的沟通交流,吸取他们成功的教育经验,并将这些经验巧妙地融入到自己的教育方法中。在此基础上,家长还应结合教育的实际情况进行总结和思考,逐渐摸索出适合自己特点的教育方式。此外,家长还可以主动寻求专业教育人士的帮助,发现并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来提升自己的教育能力。这样,家长就能在实践过程中灵活应对家庭作业辅导中的各种难题,不断审视和完善自己的角色认知,调整自己的角色行为策略。
最后,家长角色的学习是一个不断演进、动态变化的过程,家长需紧随社会发展的步伐,以及孩子身心成长的变迁,灵活转变角色并增强对角色转变的适应性。同时,家庭教育的规则也需如同流水般灵活,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微妙变化,随时进行调整与优化,确保家庭教育如同定制服装般,既合身又有效,针对性强,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三)家校社协同联动,优化社会调适环境
坚持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协同育人,共同建构一个良好的教育生态,这是我们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与使命。首先,社会应树立“大家庭”教育观,即家庭教育不应局限于家庭成员之间,更应被视为关乎社会整体的“官务事”。[22]政府应充分发挥政策杠杆的调节作用,完善家长教育的相关法律政策体系,为家庭教育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支撑。如此,我们方能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协同育人的强大合力,共同推动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而且,受传统观念及社会舆论宣传导向的深刻影响,众多家长对孩子抱有过高的期望,这无形中加剧了角色失调的现象。因此,我们必须积极引导社会舆论,培育一种新型的角色伦理观念,从根本上改变对角色的评价方式。具体而言,媒体应当大力宣传“合格家长”的新标准,强调过程性的陪伴而非仅仅关注结果的控制,积极推广“20分钟高质量陪伴”的实践活动,让家长们意识到,陪伴的质量远比单纯的时长更为重要。
最后,社区与学校应携手培育教育共同体的意识。社区可设立“家庭教育服务站点”,并配备专业的角色协调员,以有效调解家校间因作业责任而产生的纠纷。而学校方面,则应充分发挥其专业人才队伍的优势,着力提升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为此,学校应将家庭教育指导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融入校本研修课程之中,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专题培训,从而为广大家长提供必要的补偿性干预和支持性帮助。[23]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的通知[EB/OL].(2018-12-28)[2025-01-20].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18-12/31/content_5443914.htm
[2]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21,(06):34-35.
[3]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N].人民日报,2021-07-25(001).
[4]Cooper,H.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Homework:Grade Level has Academic Influence on Homework's Effectiveness[J].Educational Leadership,1989,47(3):85-91.
[5]张克旭,郑东辉.家长参与家庭作业行为及效果的调查研究——基于Z省1402份数据[J].上海教育科研,2019,(01):80-87+59.
[6]奚从清.角色论:个人与社会的互动[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123.
[7]吴增基,吴鹏森,等.现代社会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205.
[8]翟学伟.个人地位:一个概念及其分析框架——中国日常社会的真实建构[J].中国社会科学,1999(4):144-157+207.
[9][美]乔治·H·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M].赵月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128.
[10]曾贞.家长入“局”——复杂性视域下审视基础教育阶段家长角色和功能[J].现代教育论丛,2008,(10):30-34.
[11]秦启文,周永康.角色学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116.
[12]傅金兰,周翠萍.从个人困扰到公共教育议题:小学生“家庭作业”演变为“家长作业”的实证调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20,36(03):71-75.
[13]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09.
[14]康乃馨,徐文琪,方征.小学家长作业参与:方式、行为与改进[J].现代教育论丛,2022,(02):56-65+111.
[15]刘世隐.关于中小学家庭作业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1(2):2.
[16]黄小莲.家庭作业问题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2,(05):63-66.
[17]刘影,龚少英,王丽霞,袁新,卢春晓.数学家庭作业中的父母卷入与数学家庭作业努力:数学家庭作业情绪的中介作用[J].心理科学,2016(2):1566.
[18]任志峰.角色理论及其对集体行为者的可行性分析[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0(04):122-127.
[19]史晓谭,李德显.角色理论视角下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重塑[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23,39(04):18-26.
[20]王丽,陈莉. 社会生态系统视角下我国发展亲职教育的阻碍因素分析[J]. 教育科学论坛,2021(35): 13-16.
[21][苏]苏霍姆林斯基. 家长教育学[M]. 杜志英,译. 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82: 138.
[22]罗爽. 中国台湾地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及其启示[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3): 128-135.
[23]边玉芳,张馨宇. 新时代我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2023, (2): 40-46+54.

Research on the role imbalance and adjustment path of parental involvement in homework during the basic education stage: d on social role theory
Lingxue, Jiao Xueao
Abstract:The social role theory focuses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improvement of individuals' roles in society,providing a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for analyzing the role of parents in the homework field.Homework is an indispensable and important educational component in the growth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and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part of home school cooperation.The educational role that parents play in homework is crucial.However,there are still role conflicts,unclear roles,and role gaps in parental involvement during the current homework completion process.Therefore, d on the theory of social roles,help parents adjust their roles and better fulfill their social role expectations.
Keywords:homework;Parental involvement;Social role theory;home education
Authors:Lingxue,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 241000)

通讯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东路1号安徽师范大学赭山校区
联系方式:13004060121
邮箱:lingxue18815595758@163.com
QQ:670725808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