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家教心主张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允许孩子在自己的情绪里呆一呆

一、话题缘起
曾看到这样一个三分半钟处理孩子情绪的亲子教育视频,视频的内容为:
一个四五岁的小男孩请求父亲帮忙打开积木盒,但父亲未能立即响应,孩子因此开始大喊大叫。妈妈意识到此时讲道理无济于事,便静静地陪伴在孩子身边,等待他平复情绪。待孩子稍微冷静后,妈妈尝试与他沟通:
妈妈:“你能告诉我你受了多大的委屈,你要闹成这样吗?”
孩子:“他不给我打开。”
妈妈:“你是用好的态度让爸爸给你打开吗?”
孩子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看向自己受伤的脚。妈妈注意到孩子的伤势,但并未立即检查,而是继续说:“受伤了吧!这就是你乱发脾气的后果,受伤的是你自己。”
接着,妈妈开始质问:“整个楼都快让你顶跑了,就因为积木没打开,你发这么大的脾气?这个东西打开了吗?打开了吗?那你发这么大的脾气意义在哪呢?解决什么问题了吗?”
孩子一脸无辜地看着妈妈。妈妈转过身来,面对孩子教导:“妈妈跟你说过了很多次,当你遇到问题的时候,当你遇到事情的时候,需要别人帮忙,能表达出来吗?可以好好说话吗?”
孩子仍是很无辜地哭着说:“我好好说了,他也没给我打开。”
看到孩子还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妈妈再次指出问题所在:“你只说了一遍‘给我打开’,你没有说‘爸爸,请帮我打开’。爸爸给你买玩具陪你玩,你可以这样对我们吗?你还觉得委屈,你还在这发火。那我跟爸爸的委屈找谁去说?……我今天真的很失望,我觉得你今天做得特别过分了。”
妈妈说完后,自己也流下了伤心和自责的泪水。看到妈妈哭泣,孩子也跟着哭了。妈妈调整情绪,张开双臂拥抱孩子。孩子立刻投入妈妈的怀抱。
抱着孩子,妈妈关切地问:“发泄完情绪就可以了,行吗?”
孩子点点头。妈妈继续关心:“今天心情不好吗?为什么心情不好?”
孩子委屈地说:“因为今天起得太早了。”
妈妈:“在幼儿园没有午睡吗?”
孩子:“睡了一点点,很快就醒了。”
……
二、案例随想
上述案例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亲子教育场景。案例中,妈妈的出发点很好,即当孩子情绪非常强烈时,先等待孩子平静,后再与孩子沟通,引导孩子学会清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最后,妈妈通过拥抱和关心修复了之前紧张的亲子关系,达成了一个积极的教育效果。但案例中也有多处让人不舒服或困惑的地方,下面仅从个人的角度谈三点看法,供大家讨论:
第一,需真心接纳、等待孩子的情绪
在上述案例中,母亲没有在孩子情绪激动时强行制止或讲道理,而是选择坐下来陪伴孩子,等待孩子情绪稳定。这种做法会让孩子感受到尊重和理解,有助于他们逐渐平静。然而,母亲随后的言辞却充满了质问、责备和说教,这与之前耐心等待孩子情绪平稳的态度形成了鲜明对比,给人带来了不适感。
母亲前后教育行为的巨大反差可能源于她内心并未真正接纳孩子的情绪,而只是表面上表现出接纳与包容。在孩子情绪稳定的过程中,她可能已经积聚了怒气,一旦孩子情绪稍有平复,便将这些怒气倾泻出来,表达对孩子的不满。这种前后不一致的沟通方式可能会严重伤害孩子,使他们感到困惑和不被信任。孩子可能会认为自己不重要、不被接受,甚至怀疑母亲的爱是否真实。
通常,父母难以真正接纳孩子的情绪,原因有几方面:首先,父母可能受自身观念的限制,对某些情绪持不接受态度,恐惧这些情绪,并将其与负面后果联系起来。其次,父母可能受自身情绪和状况的影响,缺乏耐心和时间去了解和理解孩子。现代父母面临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难以抽出足够时间倾听、了解孩子。最后,父母可能受自身能力的限制,缺乏处理情绪的经验和方法,在面对孩子的情绪问题时感到茫然和焦虑,难以找到有效的应对策略。
为了真正接纳孩子的情绪,父母应首先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避免将个人情绪投射给孩子;其次,保持冷静和耐心,增加与孩子相处的时间,深入了解孩子,减少自我中心的倾向,站在孩子的角度处理问题;最后,主动学习,通过阅读专业书籍、参加亲子教育课程等方式,提升自我情绪管理能力和亲子沟通技巧。同时,父母应认识到接纳孩子的情绪并不等同于放纵他们的行为,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孩子学会合理表达和处理情绪。
第二,不着急给情绪找理由、找方法
在上述案例中,妈妈多次向孩子表明:父亲没有打开积木盒,原因在于孩子对父亲缺乏必要的礼貌与尊重,态度欠佳。同时,妈妈不断重申:当自己遇到事情,需要别人帮忙时,应明确表达出来,而非采取哭泣的方式,因为哭泣无法真正解决问题。
当我们着急为情绪寻找缘由与解决之道时,这往往意味着我们在内心深处已开始拒绝它们,视其为负面的存在。然而,众多情绪的涌现并无充足的理由,或我们所寻找的理由仅浮于表面,而所采取的方法亦难以彻底消除情绪。有时,这些方法甚至可能使情绪更为顽固,令我们陷入更为艰难的境地。所以,更为妥当的做法是,正视并接纳自己的情绪,无论是喜悦、悲伤、愤怒还是恐惧。每一种情绪都是我们内心世界的一种反映,它们携带着重要的信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与外界的关系。面对情绪,我们应当学会倾听其背后的声音,探究其产生的根源,而不是急于否定或逃避。通过深入反思,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绪触发点,从而在未来的生活中更加从容地应对。
根据情绪调节理论[1]和正念理论[2],当孩子有情绪时,父母不要着急帮助孩子想办法将其赶走,也不要着急帮助孩子一定要为其找到理由。而应陪伴孩子,让他们在自己的情绪里呆一会儿,这样他们才会主动调动自己身体里的能量去面对情绪,才会慢慢对情绪有更多的容忍度,才会逐渐拥有更多可以容纳情绪的心理空间。在此过程中,父母的角色是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让孩子能够自由地体验和表达情绪,而不是立即解决或消除这些情绪。通过这样的过程,孩子也将学会如何处理和调节自己的情绪,这将对他们未来的情感智力和社交能力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三,给予孩子适合他们的情绪抚慰
在上述案例中,尽管孩子最终情绪稳定了,但这一变化应归因于妈妈的哪些举措?仍需审慎分析。显然,妈妈先前的理性说教并未有效抚慰孩子,反而让孩子感到更加茫然、无辜和难过。深入分析可见,正是妈妈后来的伸手拥抱,将孩子揽入怀中,让孩子感受到了温暖,从而使其情绪逐渐平稳。
的确,当孩子处于情绪波动时,应陪伴在孩子身旁,待其情绪平复后再进行沟通。但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需要不同的陪伴方式。对于年幼的孩子,他们情绪直接且强烈,缺乏自我安抚能力。此时,除了肢体上的拥抱和安慰以增强安全感外,温柔的声音、安抚性语言和重复性动作,如轻拍背部,也有助于他们平复情绪。重要的是,为他们创造一个安全、稳定的情感环境,让他们在情绪波动时能够信任并依赖身边的大人。
随着孩子步入学龄期,其自我意识和情绪认知能力也随之增强。此时,父母只需在旁默默陪伴。在这种情感支持下,孩子更愿意运用自身能力处理情绪。家长也可以适时采用鼓励性语言引导孩子表达感受,如教授深呼吸、数数等自我冷静方法,或通过绘画表达情绪。
因此,理解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情绪调节需求和方式非常关键。家长应学会识别孩子的情绪信号,灵活调整应对策略,以最适宜的方式提供支持和引导。同时,家长应树立榜样,通过自己的言行展示如何健康、建设性地管理情绪,这对孩子情绪智力的发展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张文海,卢家楣.情绪调节的理论观点、相关模型及其展望[J].心理科学,2012,35(06):1474-1477.DOI:10.16719/j.cnki.1671-6981.2012.06.039.
[2]陈语,赵鑫,黄俊红,等.正念冥想对情绪的调节作用:理论与神经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11,19(10):1502-1510.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