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家教心主张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心理危机应对:破解家长极度不合作之困

                      《心理危机应对:破解家长极度不合作之困》
                                  中山市教育教学研究室  黄珊珊
       面对心理危机的学生个案,学校最担忧的是遭遇家长的不合作态度。当孩子展现出明显的高风险信号时,一些家长却选择性忽视;对于学校提出的转介就医建议,他们漠不关心;对于走读、回家晚修等建议,他们更是不以为意。作为心理教师,我们不仅深切关注学生的即时安全,也忧虑其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在多次向家长通报学生状况的严重性后,若家长仍旧不采取积极措施,甚至与学校立场对立,这无疑给一线心理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他们常常陷入两难:一方面是处于危机边缘的学生,另一方面是难以说服的家长,同时还要考虑到其他学生的安全。这种情况无疑极大地增加了学校教师的工作负担。对于心理教师而言,心理辅导的对象不仅限于学生,也包括家长,有时甚至需要进行家庭整体辅导。基于过往成功与失败的经验,笔者在此总结了一些与家长沟通的原则。
1.以生为本,共情付出
        在教育的实践中,我们常常观察到,那些看似不配合的家长实际上内心深处充满了担忧。他们担心孩子可能因为心理问题而无法继续学业,担心心理问题的相关记录会影响孩子的未来,担心孩子在治疗后会受到不公正的对待,甚至担心自己的教育方式和努力会被质疑和批评。这些担忧中,有些可能是多余的,有些可能源自家长自身的病耻感,但更多的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设身处地地想,如果我们作为家长,突然被告知自己的孩子可能存在心理问题,需要寻求专业的心理援助,可能需要服药,甚至可能需要暂时休学,我们是否能够轻易接受并积极与学校合作?我认为,家长们需要时间去消化和理解这一切。
       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必须与家长保持一致的立场,确保所有建议都基于孩子的安全和健康出发。我们的目标是帮助孩子更好地学习和成长,因此需要采取更稳妥的措施来妥善处理孩子的情况。同时,学校需要有效地回应家长的担忧:孩子的心理状况不会被记录在人事档案中,心理档案的保存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孩子,并会在孩子毕业后销毁。此外,如果孩子需要就医或在家休息,家长可以随时与班主任沟通,了解学科进展和参与班级活动等信息。
       站在家长的立场上,学校在沟通时必须展现出对家长付出的共情和理解他们的局限。即使学生的问题可能源自家庭,家长也不应仅仅被视为被批评的对象。家长表现出的无助和无力,甚至是对抗和忽视,可能已经是他们在当下能够做出的最好反应。在共情的基础上,学校还应根据对家长的了解,帮助他们解开心中的结,消除他们的认知误区。许多家长之所以忽视或轻视孩子的问题,是因为他们用自己的经历来衡量孩子的问题。有家长曾说:“我自己在初中时也曾因为焦虑而自残,但最终不是挺过来了吗?青春期时也曾想过结束生命,但最终也熬过来了。”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的孩子也能像他们一样挺过去。然而,这些家长忽视了时代的变化,不同年代的经历已经无法相提并论。
2.真诚为上,重视升级
        针对遭遇心理危机的学生,应对措施不应仅限于班主任和心理老师的个别努力,尤其是在面对难以沟通的家长时,更需要多方力量的联合干预。学校应当动员各部门资源,持续向家长传达孩子所面临的风险,强调其紧迫性,并敦促家长采取积极行动。在这一过程中,“反复告知”不仅需要耐心,更需讲究沟通的方法和技巧。
        在参与联合会谈的人员构成上,除了原有的班主任、心理老师和年级德育主任之外,可以逐步引入更多关键角色,例如负责宿舍管理的学校德育主任、负责学校安全的总务主任、主管德育的副校长,乃至学校校长。这样的安排可以让学校德育主任具体说明孩子是否适宜在校住宿,总务主任阐述非上课时间的安全排查情况,而副校长和校长则强调学校对每个孩子生命安全和健康成长的重视。随着参与联合会谈的学校领导层级的提升,这不仅对家长形成一定的压力,也体现了学校对学生情况的重视,同时向家长展示学校对类似情况有统一的处理流程,并非针对个别学生,从而减少家长的抵触情绪。
        在沟通形式上,除了邀请家长到校面谈,还可以采用家访、电话访谈等多种方式。无论家长的配合程度如何,学校都应全力以赴,履行告知义务。在实际操作中,虽然家长拒绝沟通的情况时有发生,但大多数情况下,学校通过持续的努力和情感投入,能够促使家长的态度有所软化或转变。这时,可以巧妙运用“登门槛效应”,即在提出主要请求前,先提出一个较大的请求,对方一旦拒绝,可能会因为不好意思而同意一个相对较小的请求。如果家长不接受家访,可以转而邀请他们到校沟通;如果他们不愿意到校,再尝试电话沟通。通过这种逐步降低要求的方式,学校能够更有效地与家长建立沟通,共同为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安全护航。
3.同伴案例,增强信心
       在与家长的沟通过程中,往届学生的真实案例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它们既包括成功的案例,也包括失败的案例。这些案例能够让家长看到希望,同时也能作为前车之鉴,提醒他们避免重蹈覆辙。在分享这些案例时,教师必须严格对个案信息进行模糊化处理,以确保学生的隐私得到保护。
       以学生小A的情况为例,他的家长最初非常抵触带孩子去接受专业的心理治疗,尽管孩子的情绪状态极差,甚至有自残行为。家长主要担心的是孩子的学业,尤其是高考临近,他们担心药物治疗的副作用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尽管学校的心理老师多次沟通,家长始终难以接受。转折点出现在心理老师分享了一位学姐的经历——她如何就医、如何克服药物副作用,以及如何逐步恢复学习状态。这个案例让家长看到了希望,学会了具体的应对策略,从而增强了他们对孩子问题的信心。值得一提的是,这位学姐已经进入大学,当心理老师询问她是否愿意匿名分享自己的经历时,她不仅同意了,还愿意亲自与小A交流。
        有了这样的同伴案例,学校在与家长沟通转介就医事宜时就有了具体的依托。学校需要引导家长理解,对于心理高危学生而言,药物治疗的副作用与继续当前状态的负面影响相比,是微不足道的。此外,药物的使用可以根据个人情况灵活调整。例如,有些学生为了减少精神类药物带来的困意,选择在晚自习后的夜宵时间服药,这样既满足了饭后半小时服药的要求,又避免了因药物导致的晚修时的困倦和夜间失眠。同样,在心理治疗期间,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也是至关重要的,而同伴的经历可以提供宝贵的参考,激发新的思路。
4.做好记录,规范跟进
       在处理心理高危学生的个案时,学校必须采取严谨的态度,确保所有相关的跟进记录都得到妥善管理和保存。这不仅涉及到心理辅导记录、日常沟通记录、联合干预记录、家访记录等,还包括知情同意书、转介告知书等法律文件。这些记录的详细性和准确性对于规范心理干预过程至关重要,它们不仅能够帮助教师和学校在必要时追溯干预措施和沟通历程,还能在法律层面上为教师提供必要的保护。
        学校应当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包括专业的心理咨询团队、社会工作者、法律顾问等,来协助家长处理他们的情绪对抗和认知偏差。通过这些资源,学校可以为家长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指导,帮助他们理解孩子心理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及学校所采取的干预措施的必要性。
        在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难以疏通的情况,学校必须确保所有的沟通记录都能够“留痕”,即有据可查。例如,如果与家长的沟通是通过电话进行的,那么在通话结束后,应立即以书面形式记录下通话的主要内容和结果,并将这些记录保存起来。这样做不仅有助于保持沟通的透明度,还能够在未来可能出现的争议中提供证据支持。此外,所有需要签名确认的文件,如知情同意书和转介告知书,都必须确保是由当事人手写签名,并且要求所有到场的老师和家长都进行签名,以确保文件的法律效力和责任明确。通过这些细致入微的记录和跟进措施,学校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专业和有效的心理支持,还能够在复杂的家校沟通中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在面对家长极度不配合的情况下,学校和心理老师需要采取综合措施,以确保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安全。通过共情、真诚沟通、同伴案例分享以及规范的记录和跟进,我们可以逐步打破家长的抵触心理,建立起信任和合作的桥梁。最终,我们的目标是形成一个支持性的教育环境,让每个孩子都能在理解和关爱中健康成长。
作者姓名:黄珊珊
作者单位:中山市教育教学研究室
通讯地址:广东省中山市东区兴文路100号远洋天曜花园14-302
联系电话:18802590976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