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原生家庭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原生家庭的伤害会引发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1]。家庭不仅是我们情感的港湾,也是塑造我们性格和价值观的摇篮,然而并非所有的家庭环境都能提供温暖和支持;有时,它也可能成为情感伤害和心理压力的源头,这些负面影响可能会伴随我们进入成年期,影响我们的人际关系、职业发展甚至自我认知。特别是对于家长而言,他们的心理健康知识水平和教育观念对孩子的心理状况有着直接的影响。如果不能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家长的心理健康知识水平,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健康、融洽、温馨的家庭居住环境,那么重点心理问题学生的心理状况将很难得到持续、有效的改善[2]。
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原生家庭对个人发展的深远影响是持久的[3]。原生家庭的影响之所以深远,是因为它从一开始就与我们的身份和自我观念紧密相连。家庭中的互动模式、沟通方式以及父母的态度和期望,都在无形中塑造着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和世界。当这些因素中存在负面元素时,它们可能会让我们形成一种缺乏安全感、自我价值感低落的心态,甚至可能导致我们在情感和社交方面的发展受阻。然而,认识到这些影响的存在并不意味着我们注定要被它们所束缚。相反,理解原生家庭的影响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让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路径,摆脱那些不再服务于我们的模式和信念。通过自我反思、情感疗愈和行为改变,我们可以重新定义自己的生活轨迹,培养出更加健康和积极的自我形象。
本文旨在提供一系列的策略和见解,帮助那些受到原生家庭负面影响的家长识别和处理这些问题。我们将一起探索如何承认并释放这些影响,如何建立更健康的自我认知,以及如何通过自我成长来实现个人的幸福和成就。通过这一过程,我们不仅可以降低原生家庭所带来的负担,也能发现并培养自己内在的长处,走向更加充实和自由的生活。特别是,我们将探讨家长如何通过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知识水平和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为孩子创造一个更加健康和支持性的家庭环境。
一、自我认知与反思
作为家长,我们的自我认知直接影响到我们与孩子的关系和教育方式。在这一节中,我们将探讨如何识别和理解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通过我们的自我反思。以及这些影响如何塑造我们作为家长的行为。第一,要承认原生家庭对自身的冲击。这包括认识到由于缺乏足够的爱,可能导致成年后出现缺爱、缺乏安全感、自卑、敏感和孤僻等问题,同时,要相信自己有改变这些效应的能力。并能够为自己的行为和情感负责。远离负面影响最核心的方法之一是远离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这不仅包括物理上的远离,比如搬离家庭住所,也包括心理上的远离,如减少情感上的依赖和期待。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减少家庭环境对个人情绪和行为的影响,从而有利于个人的成长和自我发现。
对于原生家庭导致抑郁倾向的群体而言,拒绝被控制与自我负责是一种较为有效的自我调节方式,拒绝任何人,包括父母,控制你的生活;明确自己的界限,维护自己的选择权和自由,父母有他们的人生道路,而你有你自己的,明确这一点可以帮助你摆脱对父母期望的依赖,从而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为自己的生活负责。如果有人因为你拒绝被控制而感到冒犯或伤害,记住这是他们需要处理的情感,而不是你的责任。要学会区分自己的感受和他人的感受,保护自己的情感健康。此外,沟通是解题的关键所在。但并非总是可行或必要。如果沟通困难或无效,不必强求,有时候保持距离和沉默可能更有利于个人心理健康。学会分辨父母的意见和行为,认识到他们的建议或批评可能只是从他们自己的经验和观点出发,并不一定适用于你的生活,我们可以选择性地接受和采纳那些有益于自己成长和幸福的意见。认识和应对原生家庭的影响是一个复杂但必要的过程。通过承认影响、远离负面影响、建立良好的沟通方式、分辨和选择性倾听父母之言,以及拒绝被控制并自我负责,能逐渐从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中摆脱出来,走向自我成长、自立。无论是自己孩子的家长还是自己家长的孩子,这些方法都同样适用。
二、建立健康的沟通模式
沟通是家庭关系中的核心。在这一部分,我们将讨论如何建立开放、诚实且支持性的沟通模式,这样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对孩子更好的理解。还可以为孩子树立正面沟通的榜样。有效的沟通能让家庭关系更和谐,互相都能体谅对方、理解对方,不至于觉得只有自己委屈,从而责怪对方[4]。家庭关系中的错位可能导致沟通障碍,进而引发情感交流的困难。从青春期开始,直至成年后,我们应与父母建立平等的对话关系,而不是单方面的顺从或反抗。认识到父母、祖父母以及自己都是成年人,应当相互尊重和理解。这意味着在对话中保持平等,不因年龄或经验的差异而忽视对方的感受和需求。良好的交流是家庭问题的解决之匙。建立健康的沟通模式尤为重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同时也倾听父母的观点,这样既有助于冲突的解决,又可以增进相互的理解和尊重。当成年为人父母后,我们就成为一个新的原生家庭的创造者,也可以考虑如何打破自己原生家庭的负面循环,比如放任自己,做个不生气的妈妈。作为父母,尤其是妈妈,我们常常因为对孩子的期望和对未知的恐惧而感到焦虑,所以拼了命的“鸡娃”哪怕在“减负”的大环境下,也生怕自己的孩子落后于人,家长们想的都是,别人都学你不学肯定会落后,省教育局的一位姐本人也讲,每天都焦虑的不行,总担心其他同学新报什么班,补习哪门功课,哪怕明知道也许以后都用不上。作为孩子原生家庭的创造者,家长要学会放下不切实际的期望,接受孩子的真实自我。通过自我调节情绪、建立信任、享受育儿过程、寻求支持,以及耐心等待孩子的成长,我们可以减少自己的焦虑,同时也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更加和谐的环境,让他们得以健康成长。家庭关系和沟通是影响个人成长和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和孩子建立健康的沟通模式,以及学会放过自己,我们可以改善与家人的关系,减少冲突,增进理解和支持,这不仅有助于我们自己的成长和发展,也能为家庭成员,特别是孩子,提供一个更加健康和支持性的家庭环境。
三、设定界限与自我负责
明确界限是维持健康家庭关系的关键。在本节中,我们将学习如何设定合理的界限,以及如何鼓励孩子对自己的言行负起责任,让孩子的自主性、责任心得到培养。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孩子的自主性需求越来越强,父母要改变以往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将孩子视为一个独立、平等的个体,尊重儿童参与相关家庭事务和发表意见的权利,建立温暖、亲密的亲子关系,这是保证孩子心理健康的基石[5]。当今网络上流行的观念‘成年人要养的第一个孩子是自己’,其实质是个体希望在新环境中摆脱原生家庭的期望和压力,开始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这可能意味着追求个人的梦想、职业目标或生活方式,即使这些选择与父母的期望不符,重要的是要确保你的生活方式不违法、不害人,并且能够自食其力、自得其乐。当然也需要我们放弃改变自己的父母,接受父母可能永远无法完全理解或接受你的选择和生活方式。不要期望他们能认错或改变,这样只会增加你的压力和失望,要认清,每个人的人生轨迹和成长速度,都有自己的一套。父母也不例外。“养”自己这个孩子本质是学会自我抚育,成为自己的父母,这意味着按照自己的需求和愿望来照顾自己,而不是依赖父母的认可或支持,这可能包括设定个人目标、庆祝自己的成就、以及在遇到困难时给予自己支持和鼓励。通过努力工作、学习和提升技能,增强自己的经济独立性和职业竞争力,投资于自己的教育和职业发展,让自己的本钱,减少依赖原来的家庭。这不仅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也是自我信心的重要源泉。同时停止自我惩罚也是自我疗愈与成长的关键,认识到由于父母的原因失去了快乐的童年并不是你的错,因此不需要为此承担责任或自我惩罚,学会宽恕自己,释放那些由于原生家庭问题而产生的负面情绪和自我责备。而作为父母,更要意识到自己曾经在原生家庭的经历是否有必要传递给自己的孩子?
自我成长,这是一个不断的过程。它涉及到接受自己的过去,设定个人目标,追求自己的梦想,并学会独立于原生家庭的影响。通过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放弃改变父母、成为自己的父母、努力工作和提升技能,以及停止自我惩罚,我们可以逐步建立起自己的自尊、自信和自我价值感,从而达到真正的自我成长与解脱。这种自我疗愈和成长的框架,能帮助我们从原生家庭的影响中解脱出来,开始建立自己的身份和生活,对自己新组建的原生家庭环境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
我们的态度,决定了我们的处世之道。这一部分将指导家长如何通过积极的示范和日常互动,培养孩子的乐观态度和应对挑战的能力。学会“允许”的力量,正如杨绛先生所写的那样,“允许自己做自己,也允许别人做别人”。生活中充满了不确定性,而“允许”是一种接受和适应这些不确定性的态度。它意味着允许事情自然发生,不强求控制每一个细节。作为家长也要允许孩子以自己的方式存在,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和选择。这种态度也有助于减少冲突和压力,因为它释放了我们对他人行为的期望和控制欲。家长也要告诉孩子,允许自己的念头和情绪自由表达,而不是压抑或忽视它们,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更好的内心世界,并找到情绪的出口。因为健康的心理需要情绪的真实流露,情绪是我们内心世界的信使,它们传递着我们的需求和感受,无论家长还是孩子,学会允许每一种情绪的到来,无论是喜悦还是悲伤,都是我们真实感受的一部分。通过允许情绪的真实流露,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也能更真诚地与他人建立联系,从而成为真实的自己,孩子也就不会感觉到自己的存在没有意义,而是像提线木偶一样被安排活成谁的影子;社会常常对个体有各种期望,不过做最真实的自己才是重中之重。这意味着不追求他人眼中的完美,而是接受自己的不完美,珍视自己的独特性。孩子通过接纳自己,能更自信地面对人生的挑战,也能更真诚地与他人交往。另外,家长要告诉孩子,生活发生在当下,而不是过去或未来。通过全然地活在每一个瞬间,我们可以更深刻地体验生活的每一份赠予,活在当下,可以帮助我们减少对过去的遗憾,减少对未来的担心,从而提高我们的生活品质,提高我们的幸福感。一位初中的抑郁症患者就是因为总觉得自己不完美,简单的舞蹈动作没练好就自我怀疑觉得自己将来也一事无成,不断地通过自残来惩罚自己,还反复向父母求证自己如果变成各种物品还会不会被爱。甚至常有轻生的念头。父亲也提到很后悔对自己一直对孩子要求过于苛刻,棍棒底下没出孝子,反而还让孩子丢掉了真正的自己。
五、儿童心理成长与游戏治疗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成长都需要父母的支持与体谅。本节将提供策略和建议,帮助父母支持子女人格发展,鼓励他们追求自己的热爱和激情。从游戏的功能可以看出,游戏治疗对于解决儿童行为问题有巨大作用[6]。游戏治疗是针对儿童进行的一种专业心理治疗手段。它不同于普通的玩耍。游戏治疗可以用来应对孩子的各种心理问题。包括焦虑、抑郁、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行为问题和社交障碍等。治疗师会选择不同的游戏材料,根据孩子的年龄、兴趣和需要进行选择。如玩具、艺术用品、沙盘等,以及不同的游戏活动,如角色扮演,故事讲述,小组游戏等。在专业治疗师的引导下,孩子通过游戏来沟通和解决问题。这种治疗方式提供了一个安全的空间,让孩子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同时在玩耍中锻炼肌肉、感受快乐、接受挫折,并学习人际交往的规则。游戏治疗有助于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发展自我意识,促进情感健康,并提高应对生活挑战的能力。通过精心选择的游戏材料和建立的安全关系,治疗师能够引导孩子处理各种情绪和经历,包括恐惧、愤怒、悲伤和快乐。其中家长的角色很重要,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也是最重要的靠山。家长可以通过参与孩子的游戏,成为孩子的玩伴,来促进孩子的心理成长。家长应该避免成为“扫兴”的家长,而是要尽量和孩子建立亦师亦友的相处。共同成长,一起探索世界。
六、情绪管理与心理健康
情感健康是健康的重要内容。在这一节中,我们来探讨一下家长是怎么管理情绪的。以及如何教导孩子认识、表达和调节自己的情绪。调节情绪是管理情绪的关键步骤[7]。压力是现代生活无法回避的一部分。它可能源自工作、家庭、社交等多个方面。认识压力的来源,是有效管理压力的第一步。通过识别压力的触发因素,我们可以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减轻其影响。家长可以学习并教授以下方法帮助孩子管理压力:
1.设定合理的目标,过高的期望可能会导致不必要的压力。设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并为实现这些目标制定合理的计划,可以帮助我们减少压力。通过分阶段设定小目标,我们可以逐步实现更大的目标,同时保持动力和减少压力。
2.学会放松,找到适合自己的放松方式对于缓解压力至关重要。这可能包括阅读、运动、冥想、艺术创作或其他任何有助于放松身心的活动。定期进行放松活动可以帮助我们从日常压力中恢复过来,提高生活质量。
3.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饮食、充足的睡眠和定期的锻炼是维持身心健康的基础。这些健康习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压力,通过维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能量水平得以提升。增强免疫力,从而更好地管理压力。
4.寻求支持,当感到压力难以承受时,请朋友、家人或专业人士帮忙,不要犹豫。他人支持是应对压力的重要资源。把我们的压力和挑战与他人分享,不仅可以减轻负担,也能得到宝贵的建议与鼓励。对于孩子而言,家长是最好的选择,同时,也有助于父母对孩子的心理有更好的了解。
5.自我反省,定期进行自我反省。评估自己的压力水平和应对策略的有效性。这有助于我们及时调整方法,更好地管理压力,通过自我反思,我们可以辨识哪些方法是有效的,哪些是有待提高的。从而更有效地管理压力。
6.培养乐观态度,乐观的心态能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困境与挑战。尝试看到事物积极的一面,减少消极情绪的影响,通过练习感恩和积极思考,增加我们的乐观情绪,从而更好地处理压力。
7.学会说“不”,学会拒绝不合理的要求或额外的责任,可以避免过度劳累。设定界限并坚持它们,是保护自己免受压力过载的重要步骤,通过学会说“不”,能更好满足个体本身的需要,从而减少压力。同时校园暴力的萌芽有时也是因为孩子不敢说“不”。通过认识压力、设定合理的目标、学会放松、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寻求支持、自我反思、培养乐观态度以及学会说“不”,孩子可以更有效地管理压力,保证心理健康,这些策略不仅有助于孩子应对当前的压力,还可以提高其适应能力和韧性,帮助他们在未来的挑战中保持坚强。家长应该让孩子记住,身体和心理的健康还有个人的幸福是最重要的。
参考文献:
[1]杨瑞静,宋箐 & 张玉辉.(2023-10-26).霸凌后1天心理危机干预黄金时间.医师报,A03.doi:10.44211/n.cnki.nysbz.2023.000570.
[2]余亚梅.(2024).高校重点心理问题学生专班帮扶体系构建的探索——以陕西理工大学为例.科教文汇(19),184-188.doi:10.16871/j.cnki.kjwh.2024.19.043.
[3]王孟 & 杨维.(2023).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学园(28),29-31.
[4]蒋继璇 & 郭韶明.(2024-10-19).上大学后怎么与父母沟通.中国青年报,004.
[5]邢淑芬,高鑫 & 俞国良.(2024).父母控制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证据与教育对策.教育科学研究(10),20-27.
[6]孙旺辉 & 罗明军.(2024).“阅读+游戏”疗法减缓患儿医疗恐惧的干预研究——以白血病患儿为例.社会工作与管理(04),41-51.
[7]王蕾.(2023).做情绪的主人.大众心理学(12),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