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家教心主张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与TA在一起 ——做会共情的父母

作为一名高中心理老师,日常心理咨询是工作的一部分。曾经有个来访者说:“老师,我有一个生物学上的妈,我和她只有血缘关系,除此之外我感受不到一点和她的亲近。和她在一起我感到特别压抑,她总是说教、数落我,用她那个年代的思想教育我,我在她眼里我干什么都是错。”我问学生:“你希望妈妈是什么样的?”学生答:“我希望她能温柔点儿,最起码善解人意。别在我心情不好的时候批评、指责我,往我伤口上撒盐。比如说,上次统考成绩不好,本来想和父母倾诉一下,可还没说几句,我妈就质问我是不是没好好学?是不是上课不认真听?是不是作业完成质量太低?……她真的让我很烦!”学生说的善解人意,可以理解为心理学上的共情,共情指的是能够考虑对方的感受,理解对方。特别是对方有不好的感受时,善解人意能让对方感到被理解和支持。当孩子向我们袒露心声,倾诉内心积压的负面情绪时,如果我们能够倾听、理解,并给于适时、恰当的共情,认同对方的感受,那么孩子会感到被支持,而这本身就是一种疗愈。 一、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亲子沟通经历 1.过于表露自己。 孩子:爸,我月考考砸了,我很难过。 爸爸:月考考不好很正常,想当年我上学的时候…… 孩子:爸,其实我可以考的更好的,我只是比较着急,答题卡涂窜行了。 爸爸:嗨,那就不是大事!(否认孩子的感受)要知道,高考前的任何一次考试,都是查缺补漏,都是积累经验,长教训。 孩子:爸,你说的这些我都明白,可是…… 爸爸:你明白就好,男子汉,不要被一次小小的考试吓倒,人生还很漫长,想当年,我高中的时候……(自我演讲半小时) 孩子:(已经不知跑哪儿了) 家长过多的自我表露会剥夺孩子说话的机会,忽视孩子的情绪,偏离交流的主题。 2.你的话,是否让孩子觉得在被指责? 孩子:妈,我这次没考好,班主任找我谈话了。 妈:啊?这怎么能行,考了多少名?下次得继续努力了! 孩子:哎,学习好累啊。 妈:你可不能说累啊,高考很重要,决定你的命运,再累都要咬咬牙,平时少玩儿会儿,多和学习好的孩子交流。 孩子:可是这次我挺拼的了,考试前好几天都熬夜到很晚,老师还觉得我不用功,我觉得很委屈。 妈:你不能这么想啊,你看看班上的同学,谁不是熬夜做作业,大家都很拼对不对?你表哥,高考前每天熬夜学习,考上985了对不对?老师说你几句也是为你好,你要体会老师的良苦用心啊。你再想想我和你爸,不努力你对得起谁? 孩子:(谈话结束)…… 家长的初衷一定是为了激励孩子,但这样的沟通不但没有让孩子感到被关怀,反而感受到了被指责,还产生了负疚心理,让本就疲惫的心更加沉重,不再有想继续交流下去的欲望。 3.你是否过度卷入孩子的情绪? 孩子:爸,今天不想去学校了,想在家休息休息。 爸:什么!不上学怎么行?你可是大理班,低头捡橡皮的功夫一抬头都有可能听不懂,一天不上学怎么行! 孩子:爸,没事的,班主任说了今天是考前静悟,可以在家的。 爸:是不是还有别的事瞒着我们?同学欺负了?老师批评了?考试没信心了?还是厌学了?你不会厌学了吧! 孩子:真没事,就是想歇歇而已,爸你不要想太多。 爸:这样吧,我和老师沟通一下,看看哪里出了问题,如果是学习呢,我们可以再买辅导书,制定复习计划,如果是…… 如此沟通,孩子再有什么想法,也不敢轻易告诉你了。 以上这三种沟通,有个共同点,都是只关注了孩子的“事”,忽略了孩子的“情”,并不是有效沟通。孩子感到和家长的沟通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帮助,就不想再继续沟通了,而家长还不知为何,抱怨孩子越大越难管,越大越不和家长沟通。 共情是一门学问,是亲子沟通很重要的内容。沟通时我们不仅要倾听孩子说话的内容,还要全身心地去感受孩子在表达这件事时内心的感受,他的语调、语速、神态、表情都能反应其当下的情绪。家长要怀着一颗共情的心,理解孩子当下的情绪,并准确地把这种感觉表达出来,孩子感到被理解和尊重,他才更愿意和我们沟通。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能否敏锐地捕捉到孩子的内心需求并满足他,对孩子成人后内心是否有安全感,能否建立稳定的亲密关系有很大影响。 二、共情的基本态度 1.接纳对方有情绪 比如说,孩子回来唉声叹气、哭哭啼啼,说,我不想学习了。听到这里相信很多家长就坐不住了,理智型的家长会说:生活是不相信眼泪的,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啊,不学习,怎么实现人生梦想?攀比型的家长会说:你可一直都是我们的骄傲啊,你要不学习了,考不上重点大学,你不觉得丢人我还觉得丢人呢。还有怂恿型的家长会说:好啊,不想学,明天就办休学去,将来后悔了别怪我们就行!还有不耐烦型的家长:别说这些没用的,作业写了吗?看看几点了? 其实,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家长要做的,是第一时间关心孩子的心情是怎样的,并相信事出有因。只有关注到孩子的心情,我们才能及时地把握住解决问题机会,了解孩子是如何有了这样的想法,否则,问题不但不能解决还有可能激化矛盾。 2.聆听对方到底经历了什么 抱着一颗好奇的心去聆听。比如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说:“我看到你一直在哭,愁眉不展,是遇到什么事了呢?”以此打开沟通的话题。经过聆听,原来孩子最近又在准英语备演讲比赛,又在准备强基计划,还在准备期末考试,演讲比赛需要协调的事太多,一些方案同学们不理解、不配合,强基计划学习难度较大,期末考试又迫在眉睫,孩子感到力不从心。要避免先入为主,用自以为是的想法预设,武断地判断。 3.表达出你听后理解到对方有情绪的原因 换位思考,假设我们是这个17岁的孩子,在如此多重要且紧急的事情面前,我们会有怎样的情绪呢?如果我们能设身处地地共情到孩子,我们就不难理解孩子为什么有这样的情绪了。我们可以和孩子说:“这些事堆在一起,让你感到喘不过气,同学不理解让你感到很着急,是这样吗?” 4.不直接给出你的建议 家长最忌讳的是急于搬出大道理给孩子灌输,强行说教,喋喋不休,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尤其是面对青春期的孩子,青春期的孩子心理特点之一是反抗性与依赖性共存。心情不好时对一切都不愿意顺从,但又希望从父母、老师那里得到精神上的理解、支持和保护。因此,我们要先给孩子宣泄情绪的通道,克制自己说教的冲动,耐心听孩子诉说。过早说教会让孩子觉得你就是想赶紧解决问题,根本不在乎我的感受,这样沟通就会终止。 有了这些基本态度,才能做到真正的共情。 三、共情的两个基本功 (一)聆听能力 这里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个聆听能力的练习: 父/母和孩子一组。一方可以讲述自己的某段经历、困惑,尽量控制在10句话以内。讲述完之后,另一方要完整重复来访者所说的内容,尽可能一字不差,还可以模仿对方的语调和肢体动作,训练自己的复述能力。 这个技巧可以用在亲子互动中,和孩子在一起需要亲和力,而模仿他、成为他,用孩子的语气和状态和他相处是提高亲和力最简单的方式。当孩子感到我们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父母,而是他的伙伴,心理距离也就拉近了。 (二)准确描述对方的内心感受 在咨询中,学生来到咨询室是带有情绪的,思绪是混乱的,发生一件事会有很多情绪夹杂在一起。这时候我会带学生做一个练习:“先做几个深呼吸,让自己放松下来,当放松下来后,请你在内心回忆这件事,感受它带给你的感觉,当你感受到这件事带给你的感觉后,我们就开始”。学生放松下来后,再来邀请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那些说出来的情绪释放掉了而那些没觉察到的情绪还存在,这时我们就要帮助对方捋顺烦乱的思绪,然后用精简、有力的语言回应他,如果恰好切中了对方想说又没说出来的核心思想,触及对方未知的自我,帮助他觉察成长的可能性,这样的回应便是有价值的,并且共情的越准确,他就感觉越良好,情绪消失的越快,共情的越到位,咨询关系建立的越稳固,当所有的情绪都被提到后,他会平静很多。 四、共情的四个步骤 第一步:接纳 当你注意到他心情不好了,你就允许他心情不好,用接纳的态度允许他心情不好。 比如:听到孩子唉声叹气,有的父母会说:“叹什么气啊!这哪是少年该有的样子?”在孩子听来,这就是不接纳。每个起情绪的人,都有他的原因,接纳他的情绪就是接纳他本人,不接纳他的情绪,就是在向他传递我不允许你这样。 共情的做法:我听到你叹气,心情不好吗? 第二步:了解 关注到孩子的情绪后,还要了解他发生的事情,清空先入为主的想法。我们可以问,发生什么事了?如果对方不愿意说,那就先不要勉强,这本身也是一种共情。 第三步:表达 很多人在听完孩子的诉说后,会说:你要坚强,爸爸妈妈相信你,加油。但这不是真正的共情,这些话言外之意是你自己承受吧。孩子会觉得你根本不在乎我的感受。怎样才能让孩子感觉理解他了呢?我们需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对他的理解。 我们要表达出他起情绪的内在过程。我们可以说,你那么努力,在班里任劳任怨,却没有当选,让你觉得失落,是这样吗? 第四步:启迪 最后,我们可以引导对方去思考。在他情绪平稳后,我们可以问:你觉得为什么大家不选你?他说:“可能我最近精力都用在学习上了,忽视了和大家的交流,最近班里的活动不怎么参加了。”这是启发的第一步,目的就是让对方试着去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接下来我们还可以引导对方去关注未来,我们可以引导他说:你现在有什么想法?启发对方。 亚瑟·乔拉米卡利在《共情的力量》一书中说:情感上的被理解,绝对更能给人安慰,比任何语言都有用。人是社会性动物,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安全感的获得、价值感的来源、自我认知的判断,都离不开身边他人。共情,本身就是一种疗愈。共情需要我们做到在沟通中从用脑分析切换到用心体会,从听内容切换到听情绪。共情是一种技术,技术只是术的层面,而道的层面,需要我们真的内心有关怀,接纳对方,唤醒孩子内在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赵永久.爱的五种能力[M].北京:作家出版社,2022. [2]王丽萍、王竹燕、王克伟.心灵守护者[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9. [3]李文超、徐秋秋.幸福的真相[M].北京:台海出版社,2021.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