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孩子和父母“争吵”,背后原因值得深思
文\杨聪(通讯地址附文后)
《那次,我和妈妈“争吵”了》是我班张涵(化名)同学在小学毕业模拟考时写的一篇作文,真实生动、细腻感人,尤其是结尾,皆大欢喜,张涵和妈妈的应对方式值得赞赏。
此文所写的事情比较常见,很多学生都可能遭遇过,但写成作文的似乎还比较少,所以也算是选材新颖。而且,从司空见惯的平常小事中写出了“亲子关系”的正能量来,也是挺有意义的,值得大人和孩子一起阅读:
那次,我和妈妈“争吵”了
平时上学,我都是到早餐店买份自己喜欢的早餐吃,既方便,又节省时间。只有到了双休日,才在家里吃妈妈准备的早餐。
有个星期六早上,我万万没想到,妈妈竟煮了我平常最不爱吃的水煮蛋,但幸好还有包子。我打算吃几个包子就好,蛋就算了。妈妈却不乐意了,她说早餐在一天当中最重要,一定要把蛋吃了才更有营养。可我也不乐意,本来就不喜欢吃水煮蛋,而且包子都已经吃饱了,再怎么样也没必要让胃硬撑下去吧?何况我都这么大了,连吃个饭都要全部听妈妈的,我再也不愿意这样被“照顾”呀!妈妈却说,你以前都是听我的,是个听话的孩子,现在怎么变这样了呢?
我和妈妈各执己见,吵了一架,然后,谁都不想理谁。只要她一看到我去主卧看电视,她马上就去了其他房间,一副谁都不想搭理的模样。看到我在一楼写作业,她就假装没看到一般出门去了,我也不管她,还是继续写我的作业。就连吃饭的时候,她也待在楼上装作睡觉。我也不想叫她,就让姐姐去接触她,可姐姐怎么劝,她都不下来。等到我们都吃好了之后,她才偷偷地下来吃饭。
直到第二天早上,我发现锅里有我爱吃的饺子,正是妈妈早早为我准备的早餐。我一下子就明白了,妈妈并没有真的生我的气,她只是觉得没面子,不想主动搭话。我一吃完饺子,就连忙跑到楼上。透过房门,我看到妈妈还是跟谁都不想理的样子在做着自己的事。我便悄悄地走到她身边,轻轻地拍了一下她肩膀,主动跟她道了歉。果然,妈妈没生气,反而和蔼可亲地看着我……没过一会儿,我们就跟平常一样交谈着,好像昨天的争吵并没有发生过,接着,我们都笑了起来……
从那以后,我发现,妈妈慢慢地也会站在我的角度考虑我的想法了,她不再像过去那样处处地“照顾”我。妈妈的“让步”,反而使我更能体会到她对我的爱。从她身上,我看到了包容、原谅与改变,我更要感谢她!
这篇现场作文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一个孩子由于小时候被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必然会因为“我长大了”,而走向“我要独立自主”的曲折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如果父母没有觉察到孩子的意愿和需求,还是停留在过去那样“只想继续无微不至地照顾他”的思维定势里,就会和孩子产生“冲突”和“争吵”。很多父母会认为这是孩子到“青春叛逆期”了,好像“青春叛逆期”是个让人伤脑筋的贬义词。实际上,它反倒是揭示父母过去对孩子错失正确教育的“警示语”,更是一个孩子能否健康成长、顺利成人的“代名词”——因为这根本不是孩子故意要对父母“叛逆”,而是孩子到了这一年龄阶段,或多或少就会本能地出现期盼独立自主、自强自立的思维意识和行为。因为孩子已经逐渐长大并接近成人,再也不能像很小的时候那样事事处处被父母照顾、由父母做主了。在生理上特别是心理上,他们必须为离开父母和将来进入社会做准备,进行反复地训练和敢于受挫的实践。
在这个非常时期,如果父母发现自己和孩子的冲突和争吵越来越多,多数说明之前对孩子的过度照顾和控制也越多,而对孩子的独立性和自我做主的训练太少或一直就没有,那孩子更必须为跳出这个不利于个体生存和自我发展的“紧箍咒”而强行突破与加倍努力,这也正是他们本能的“自我解救”。如果孩子的这一努力最终还是因为父母的“无知无畏”,被他们错误的强大力量给“压制”和“捆绑”了,那孩子就只能继续臣服于父母的照顾和控制,无法挣扎不敢对抗,结果很可能就成长不起来,在身心上就会一直依靠依附乃至受制于父母,成了长不大的“大人”,身体虽然和成人无异,但心理和行为却似“巨婴”,不独立不自主,被人为“圈养”,缺乏社会性和开拓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外在环境的改变,很容易遭受内外冲突,出现心理问题,影响将来的成家立业。所以,父母只有“放手”,才是明智之举,才能利益双方。此时,如果父母非要偏执地“抓牢”孩子不可,那结果往往是,要么障碍了孩子的独立成长,使他们错失了跳出父母构筑的“围城”的最佳时机,给将来带去诸多问题;要么引来孩子更为强烈的对抗,导致矛盾升级,最终极可能两败俱伤,后悔莫及。
其实,父母想对孩子好,想改造他们,应该把力量和方法放在孩子的小时候,通常是十二岁之前,特别是七岁之前,当然越早越好。这个时候父母是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正确理念和行为来教育和影响孩子,而且最能出成效。如果之前一直都没这样去做,等孩子到了十二岁之后,即将或已进入所谓的“青春叛逆期”,父母才慌忙强加干涉和极力控制,那基本上已经迟了,而且非常危险。这个时候,对孩子和父母双方来说,父母悦纳式的“放手”比孤注一掷的“控制”更为安全和有益。
如有发表,样刊请寄:(325800)浙江省苍南县灵溪镇康乐苑(一期)第七幢一单元601室,杨聪收,手机:13506535160
身份证:330327197507203515
建设银行,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灵溪镇支行,
卡号:6227001420960008839 ,用户:杨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