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急关窗为哪般
早晨,妈妈一边开窗换气,一边喊儿子吃饭。不曾想十四岁的儿子蹭地冲过来,咣唧关上窗户,还气呼呼地说:“开着窗户说话,楼下听得一清二楚。”妈妈想想也是,餐厅的窗户不能开,那就开卧室的吧,刚推开一个窗扇,儿子又一个箭步冲过去,吼道:“说了不能开,故意和我作对是吧!”看着儿子的反常举动,妈妈愣了片刻,随即反应过来道:“好、好,尊重儿子的意见。”仍旧若无其事地招呼家人吃饭。作为一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她知道儿子在一天天长大,正逐渐进入了一个特殊的发展时期——青春期,对儿子身上发生和将要发生的变化,心理上有所准备。
不少青少年的家长对青春期认识不足,不明白为什么乖巧可爱的孩子突然变了,变得桀骜不驯、难以捉摸,甚至专门和父母对着干。由于教育观念滞后,应对措施不当,导致亲子关系紧张,甚至发生激烈冲突。那么,青春期的孩子为什么叛逆?他们身上都有哪些特点?家长、老师应如何应对?笔者结合自己工作、生活实际,尝试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分析探讨。
一、青春期少年的心理特点
青春期是一个人由儿童到成年人的过渡时期,又被称为人生的 “心理断乳期”、“暴风骤雨期”,是人一生中身、心都发生剧烈变化的时期,它意味着自我,意味着叛逆,意味着独立,它注定就是一个最具魅力、最富变化的关键时期。
1、情绪极易波动。处在青春期的孩子,情绪变得非常不稳定,容易兴奋、激动,一会儿豪情万丈,一会儿又异常低落;刚刚还痛苦万分,转眼就破涕为笑。做事也容易鲁莽冲动,图一时痛快。这与青少年身体激素的分泌、分配有相当大的关系,情绪变化不是他们自己轻易就能hold住的。但不少家长并不理解,当孩子情绪失控、发脾气、顶撞自己时,往往会产生很大的失落感,觉得自己付出这么多,孩子不但不感恩,还粗暴对待自己,又伤心又生气,于是便训斥、唠叨,甚至打骂,导致矛盾升级,恶性循环。但冷静分析一下,问题远没那么严重,只不过是青春期的孩子自制力差,没管住自己的情绪而已。假若当孩子情绪化时,家长不是打击、压制,而是多体谅、多理解、多关心、多疏导,结果肯定会是另一番景象吧。
2、自我意识觉醒。青春期的孩子个子发育特别快,男孩出现喉结、变声、长出小胡子,女孩也长成了亭亭玉立的大姑娘,这使他们突然有了“成人感”,有了与父母的“平等感”,自我意识迅速觉醒了,认为自己长大了,应该有自己的世界,理应受到大人的尊重,自己的事就要自己做主。如果父母还意识不到这一点,不能及时转变教育管理方式,还像以前一样,事无巨细,千叮万嘱,管头管脚,麻烦自然就上门了。如经常听到青少年对父母嚷:“我的事不用你们管!”“我知道我该干什么!”“你们没有权利干涉我!”等;或者把自己关到房间里,不与家人交流;抽屉统统上锁,电脑设上密码,时时提防着父母。父母也许会伤心难过,认为自己都是为孩子好,孩子怎么就不能理解?但却没意识到,孩子长大了,需要有自己的空间,需要被作为一个独立个体而得到尊重,需要从父母的羽翼下挣脱出来奔向自己的未来。父母的过分呵护对孩子来说不是爱,而是束缚,是负担。孩子之所以喊叫,甚至歇斯底里,正是说明他们处在弱势地位,是为伸张自己的权益而呐喊。
3、极端自尊敏感。在一社区医院里,妈妈陪着儿子输液。怕儿子冷,妈妈灌了热水袋放在少年手边。少年却不领情,一再对妈妈说不需要,让妈妈拿走,妈妈却充耳不闻,自顾自地给孩子整理被子、剥水果。少年急了,低声咆哮:“你听我一句行不行!你听我一句行不行!”病房里里人人侧目,少年涨红了脸。无疑,这位妈妈是极其疼爱孩子的,同时,对孩子也是极不尊重的。妈妈重视的是自己疼爱孩子的需要,说到底重视的是自己的需要,而忽视了孩子被尊重的需求。自我意识的觉醒,让青少年热切渴望表达自己,并希望得到他人的积极回应,非常在乎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假如自己的意见没有引起对方重视,他们会产生极强的挫败感。没有一个家长不爱自己的孩子,但许多家长往往不知道怎样尊重孩子,还表现在诸如喜欢在人前抖搂孩子的趣事、囧事,喜欢搜查孩子的小私密,喜欢拿自己的孩子和邻家孩子比,甚至当众数落、批评、打骂孩子等等,这都是不尊重孩子的表现,都令孩子们极其反感。
4、过度自信自强。青春期的少年与儿童比,能力确实大大增强了。在他们心里,大人也没什么了不起的了,大人能做的事他们也能做到,有些方面,他们甚至比大人懂得都多,表现得都好。多数情况下,他们非常自信,往往还会高估自己,认为自己无所不能。像毛泽东诗词中写的:“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非常恰当地写出了青少年的自信与豪迈。青春期的孩子特别不喜欢家长小瞧自己,讨厌家长仍然把他们当成小孩子过度呵护;他们喜欢对许多事情发表看法,甚至对大人指手画脚。其潜意识里都是想证明自己,显摆自己,希望得到大人的肯定和奖赏。当家长表现得不那么信任其能力,轻视其言论,对其所作所为不以为然时,他们会特别受伤害。
二、青少年逆反的应对策略
在深入了解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基础上,针对孩子的不断成长变化,家长的教育管理方式要做到与时俱进、转变方式、因势利导,避免“戗茬”而引发矛盾、形成对立,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1、充分尊重。被尊重是青春期孩子的强烈心理需求,对这种正当需求,家长应尽力满足。包括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孩子的观点和意见,给孩子留情面。比如:与孩子对话时,不居高临下,不命令式,不用教训的口气,希望孩子做什么怎么做,宜用建议的方式、商量的口气;当孩子发表观点时,要专注地听,不可心不在焉或不理睬,即使不同意其观点,也要耐心听完,再以交换意见的方式提出自己的想法;对孩子的缺点和错误,宜采取理解、宽容的态度,真诚地提出建设性意见,避免简单粗暴、当众批评等方式;家里有大事也可征求孩子意见,如合理即可采纳,有利于增强孩子的资格感、责任感和自豪感。
2、阳性强化。奖励和惩罚是诱导孩子保持和消除某种行为的两种措施,心理学上称其为“强化”。多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对人最好是只奖不罚,因为奖励的办法对行为的影响更大。及时奖励正常行为,漠视或淡化异常行为,更有利于促进正确行为的出现和保持,这种方法就叫做阳性强化法。对青春期的孩子来讲,更心仪的奖励往往已不再是物质上的给予,他们更看重的是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父母的信任和肯定最令他们得意和满足。作为家长,应该相信孩子有能力做好自己,多关注孩子的进步,善于发现其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对孩子身上不可避免地存在的幼稚性和认识上的片面性,家长只需耐心等待和循循诱导;孩子选择的有益活动,家长要放手让他们大胆尝试,少指手划脚,多鼓励支持,少伸食指,多竖大拇指,为他们创造锻炼和成长的机会。
3、及时沟通。情感交流是人类的本能需要。青春期的孩子,对周围的人事物有了自己的看法,也有许多迷茫和焦虑,非常渴望与最亲近的父母、家人分享交流。但由于家长落后的教育观念和方式,使亲子之间出现了代沟,孩子宁肯找同伴、网友,也不愿意和父母交流。所以,在还没有形成这种局面之前,父母不要因为工作忙、应酬多而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父母有一千条理由不回家,但没有一条理由可以忽略孩子,父母对孩子的关爱应该是无条件的。多花时间陪伴孩子,及时沟通交流,不仅有利于孩子感受来自父母的亲情和爱,密切亲子关系,避免青春期逆反,更有利于及时了解孩子的各种状况,诸如在校学习、交友情况、心理变化、思想动向等,以便及时引导、矫正和帮助,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当然,在与孩子沟通时,应抱着民主平等的态度,用孩子喜欢接受的方式,切记居高临下、冲动武断,以防引起孩子的反感和抗拒。
4、避其锋芒。亲子之间出现矛盾是难以避免的。毕竟每个人都有情绪,且情绪来自于潜意识,意识难以把控。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受年龄特点影响,情绪来的尤其快。当孩子情绪激动时,作为成年人应予以理解,保持冷静理智的态度,不要与孩子理论,更不要试图打压,避免与他们正面冲突。否则,盛怒之下可能做出过分之举,不仅有失家长风范,还有可能酿成不可预知的严重后果。与他人交往,还提倡“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呢,何况对待自己的孩子。
5、以身作则。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当一个人崇拜、欣赏另一个人的时候,就会不由自主地向其学习模仿,也乐意听从其教诲。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付出最多,理应受到孩子的敬仰,但有调查显示,与其他国家不同,中国孩子的偶像中,很少有父母的影子。正是因为不少家长对孩子高期望、高要求,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自己却放纵宽松,不思进取,腐化堕落,在许多方面,还不如孩子做得好行得正,孩子怎么会崇拜你?怎么会不逆反呢?所以,家长要注意加强自身修养,追求进步,不断学习,广闻博见,做好孩子的榜样。当孩子出现逆反言行时,不要立刻火冒三丈,而应冷静地反省自身,同时以一种更科学、更宽容的方式去对待,用人格魅力取得孩子的信赖和尊重;平时严于律己,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比如不用不公正的态度和方式处理或抗拒成人社会里遇到的问题,不嘲笑他人,不打探他人隐私,不私拆子女信件、偷看子女日记、聊天记录等;当发现自己错了,对孩子造成了伤害,要真诚向孩子道歉,一句“对不起,爸爸(妈妈)不对!”就可能瞬间瓦解孩子筑起的“自卫高墙”,立刻软化孩子操起的“反抗武器”。若顾及面子死不认账,更让子女瞧不起,内心不服,难以顺从,甚至激化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