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我状态的概念
美国心理学家Eric Berne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了TA理论(Transaction Analysis,沟通分析理论)。TA是一种人格理论,自我状态的概念来源于沟通分析理论。Eric Berne(1966)提出自我状态是一种前后一致的感受、经验模式,且该模式与一种前后一致的行为模式直接相关。因此,每个人在不同的情境中会有不同的自我状态,个体在每一种自我状态下有具体的感受,可观察,能描述的语言和行为。相较于精神分析学派的本我、自我、超我的观念,自我状态的内涵更具体和丰富,即“个体一整套相关的行为、信念和感受,是个体的部分人格表现。”沟通分析理论认为每个人的人格都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的自我状态,分别是:父母自我状态(Parent)、成人自我状态(Adult)和儿童自我状态(Child),因此,自我状态理论也被称为PAC理论。当个体的三种自我状态够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时,个体的社会适应性较好;当这三种自我状态分布不均衡或产生混乱时,个体就会产生不适应的行为,影响个体人格、心理、社会适应等。所以,自我状态理论也可用于系统地帮助个体发现自身成长问题,建立健康的心理。
二、自我状态的结构分析
父母自我状态是指个体从父母那里习得的观念、行为、态度、方式、语言等,儿童时期父母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价值观念等会对个体产生重要的影响并被模仿和延用,处于父母自我状态中的个体,从行为、想法和感受都会表现得像自己的父母,容易以命令式、指责式、主观式的权威者形象出现。父母自我状态又分为控制型父母自我(Critical Parent,缩写为 CP)和照顾型父母自我(Nurturing Parent,缩写为 NP)。控制型父母自我表现得有主见、有原则、以自我为中心,常常以严格的标准要求他人,喜欢命令或训斥他人,控制他人的欲望强烈。而照顾型父母自我表现为能更多地为他人着想,能倾听并且回应诉求,常常鼓励、安慰、关怀和照顾他人。
成人自我状态是指个体遇到问题时能够以客观、冷静、成熟的态度来思考问题,更多地关注当下并做出反应,表现为重视理性思考,尊重事实,敢于承担责任,高效合理解决问题的非感性行为。当个体的年龄增长、经验增加,判断力和思维能力不断增强,成人自我状态在个人的人格中会逐渐增加,个体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给人以理智、成熟、稳定的形象。
儿童自我状态是指个体对童年时期的经历、感受、情绪、行为的记忆,一般和父母相关,处在儿童自我状态的个体会表现出自己小时候的行为和感受,可能是幼稚、叛逆、易生气、情绪不稳定的,也可能是依赖的、顺从、感性的,还可能是好奇的、探索的等缺乏理性的状态。儿童自我状态”可以分为自由型儿童状态(Free Child Mode,缩写为 FC)和适应型儿童状态(Adapted Child Mode,缩写为 AC)。自由型儿童状态的个体经常表现得无拘无束,随心所欲,表达并满足自己的需求与欲望。适应型儿童状态”则表现得服从、听话、妥协,以此去满足他人的需求,得到他人的认同和赞赏,并不容易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沟通分析理论的三种自我状态各有不同的特征,但没有好坏之分,父母自我状态帮助个体遵守规范,与社会融洽相处;成人自我状态帮助个体应对问题并在社会中存活下来;儿童自我状态让个体有适应性和自由性,只有三种自我状态达到平衡,个体才能有和谐、健康的人格,才能可持续发展。Berne认为,每个人在某种情况下都会且只能有一种占优势的自我状态。杜谢提出了自我状态的能量恒定假说,即每一种自我状态都具有一定的精神能量,并能够互相流动,当其中某一种自我状态强度增加时,另一种自我状态的强度会呈现下降的情况,个体的三种自我状态的相对强度与个体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最健康的自我状态应该是成人自我状态(A)的能量最高,自由型儿童自我状态(FC)和照顾型父母自我状态(NP)次之,最后是控制型父母自我状态(CP)和适应型儿童自我状态(AC)。
三、自我状态的交互作用分析
交互作用指人在沟通过程中给出刺激和做出反应的互动过程。Berne把人际交互作用分为互补式交互作用、交错式交互作用和隐藏式交互作用三种方式。 互补式交互作用是一种可持续的有效的沟通状态,如P-P模式(成人刺激-成人反应)),即反应必须是由刺激指向的自我状态发出并指向发出刺激的自我状态,是一种平行的沟通方式。交错式的交互作用正是由于沟通的双方的刺激和反应没有达成平行,使得交流断裂,无法继续,正如古话说的“道不同不相为谋”,即不同频的状态,这是一种低效甚至无效的沟通方式。英国心理学家罗伯特·戴博德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一书中指出隐藏式交互作用像一种心理游戏,是一种长期重复的行为,这类被称为游戏的行为在社交层面似乎是公开诚实的,隐藏在心理层面的真正动机并不是正大光明的,必然后果就是让人产生负面情绪。例如在沟通中一方选择控制性父母的自我状态,那么这个人就会把愤怒转移到另一方身上,让另一方感到自责、内疚等情绪。
三、互补式亲子沟通模式的构建
沟通分析理论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个体的自我状态,预测心理健康状态。如果在亲子沟通中,家长和学生也能利用TA理论分析互动过程,看清各自的自我状态,积极建立互补式沟通模式,就能促进和谐亲子关系的构建,避免一些亲子矛盾和困扰。
笔者选取了工作中两个亲子沟通的典型案例,来探析如何建立互补式的高中生亲子沟通模式,防止交错式的无效沟通与隐藏式的不良体验。
案例1:
高一新生小顾入学后多次因为不交作业、上课不认真被班主任叫到办公室教育,并反馈给家长请求协助教育,但效果甚微。一天下午劳动课,小顾因为逃避劳动课再次被班主任请进办公室,当被问及原因时,小顾理直气壮地说:“你不是让我按时交作业吗?我来不及做,所以我不去劳动课,回班上做作业了!”“做作业和上劳动课不矛盾,你这是私自逃课,并不能做你逃课的理由,劳动课是你做作业的时间吗?”“我不够时间做,不交又要被你批评,现在去做还要被你批评,你就是针对我。”“你又逃课、又不交作业,怎么就是老师针对你了?”眼看着班主任被小顾的强词夺理气得接不上话,两人很快就要进入火星撞地球的状态了,坐在一旁作为级长的我赶紧上前制止了他们的进一步对话,显然此时师生两人的对话是交错式的,再继续沟通也是无效的。
针对这件事,班主任与家长进行了反馈,没想到家长也是一肚子苦水向老师倾诉,爸爸认为小顾这个孩子从小就特别坚持己见,不愿意接受他人的意见,爸爸觉得小顾毕竟是孩子,很多想法不成熟,应该多接受父母的意见,为此父子俩没少吵架,但每次吵完架也没有实质的效果和改变。自从小顾上高中以来,和家长的沟通就更少了,家长也苦恼不堪。
经过和小顾的深入交谈,了解他与父母的沟通模式,仔细分析小顾的反应,我发现多数情况小顾处于自由型儿童的自我状态,关注自我需求,又叛逆而委屈。高中生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时期,但家长对孩子的思想发展认识不足。导致在与孩子的沟通中长期处于控制型父母的自我状态,偶尔出现照顾型父母的自我状态,所以亲子间多数处于交错式的沟通模式,且小顾从小在这种氛围中成长,内心深处认为家长对其是不认可,所以CP—FC(控制型父母——自由型儿童)的亲子沟通模式让其长大后越来越拒绝与父母的交流,导致亲子沟通障碍。
要解决小顾的亲子问题,既要唤醒孩子的成人自我,锻炼他以理性、尊重、成熟的方式进行沟通。同时,更重要的是要让家长认识到自己与孩子沟通中要改变控制型父母的自我状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已经成长的孩子,摒弃固有的偏见和主观情绪,用尊重、客观、可信的成人自我状态与孩子对话。常用的语言如:“我个人认为……”、“客观地看确实……但如果……”,以此与孩子逐步建立P-P的互补式亲子沟通模式。
案例2:
高一第一学期的某个周日晚修返校前,我接到小明妈妈情绪激动、言辞严肃的请假电话,原因是返校前因为交手机的问题,小明和妈妈吵架了,17岁的大男孩第一次动手打了妈妈。妈妈电话中显得愤怒又伤心,声称坚决不让小明返校,除非他交出手机并道歉。我一边安抚小明妈妈,一边尝试了解事情的具体经过,以判断目前母子之间的矛盾情况。据我了解,小明平时在校表现属于乖巧听话、学习上进的那一类,而且他是班上唯一一个使用老人机的孩子,说明对于手机对学习的负面影响他是有认识的,这样的一个孩子怎么又会为手机和妈妈大打出手呢?小明的妈妈告诉我,一直以来他们都是对小明的手机严格管理,平时上学只带老人机用于应急联络,周末在家可以按约定使用智能手机。但是,这个周末,妈妈多次提醒小明手机使用超时了,他都无动于衷。在出门返校前,小明又表示要像其他同学那样,带智能手机回校交给老师代管,他不想只带老人机。妈妈坚决不同意,小明激动之下就挥手打在了妈妈的头上……这一拳,让妈妈无比伤心,她无法接受自己一直以来都顺从温和的儿子怎么会变得如此暴力、叛逆,且直到她向我打来电话那一刻,他们仍然不能像往常那样达成一致。妈妈生气地向我描述着事情的原委,不时地又传来抽泣声,对孩子不能体会她的良苦用心而感到伤心。第二天,小明父母带着小明返校和我见面谈了一次,我了解到小明的妈妈是一位单位质监部门的负责人,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严格的行事风格也被运用到了她和儿子的相处中,小明的妈妈自认为从小就对孩子“管教有方”,所以孩子总是同龄人中有礼貌的、守规则的、尊重他人的,她甚至觉得是因为儿子上高中后被管教得少了,才表现得现在这样如此不服管教。在整个谈话的过程中,妈妈是主要的“叙述者”,父亲偶尔在妈妈情绪激动时发表几句“打圆场”的话,然而从头到尾我看到的都是一个低头不语的不开心的小明。
在小明和妈妈的亲子沟通中,是一种明显的AC-CP(适应型儿童——控制型父母)的模式,长期以来妈妈以自己的绝对权威教育并控制小明的言行,而小明也形成了妈妈心中想要的适应型儿童自我状态。这种沟通是亲子间常见的沟通模式,只要是保持反应和刺激的互补,就可以持续下去,且对于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规范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自我意识的觉醒,进入高中的小明更想要与母亲建立新的一种更平等的沟通模式,但母亲不能接受小明挑战与对抗她。在工作中,我也经常遇到家长向老师抱怨原本乖巧的孩子进入高中后就突然不听话了的情况,其实家长应该意识到高中阶段的孩子身心所发生的迅速变化,他们从依赖、顺服变得对抗、发怒,事实上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个过程,这意味着他们正在经历成长的转折点,最终走向独立的状态。家长除了在理智上理解孩子的行为,更应该用情感去充分体验孩子。只有在情感上“共情”孩子,理解并回应孩子的情绪,才能真正与孩子建立和谐的关系,帮助孩子认识自我状态,达成心理成长。
在小明的案例中,我们在向家长指出亲子间沟通的一些不当的方式和应有的观点后,指导母亲转变到照顾型父母自我状态,更宽容更接纳孩子的诉求,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引导家长与小明在手机问题上进行更多的沟通和协商,用更合理的方式去解决双方的顾虑与担忧。
四、总结
通过沟通分析和以上的两个案例,我们可以发现在高中生的互补式亲子关系构建的过程中有很多情况是家长没有及时觉察自己长期处于控制型父母自我状态,习惯对孩子命令、批评、指责、嘲讽等,这种交错式的沟通方式极易引起亲子矛盾,不利于高中生健康人格的发展。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变化和需求,及时调整沟通中的自我状态。当孩子处于任性、消极的自由型儿童自我状态时,家长应充分理解和包容,并不断地正向引导孩子去感知自我情绪,理解自己的行为,调整自我状态。人的自我状态并非静止的,而是动态的。作为老师,我们也要有意识地引导家长和学生双方通过亲子双向的学习,增强自我状态的辨识能力,增加沟通中双方的成人自我状态,建立P-P(成人-成人)的互补式亲子沟通模式,促进和谐亲子关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曹任飞,杨广柱. 沟通分析理论综述[J]. 中国校外教育,2018,(01): 88-89.
[2]何世平. 基于沟通分析(TA)的师生和谐关系构建模式探寻[J]. 班主任之友,2023,(13): 99-101.
[3]郝 琦,赵丽霞. 如何提升沟通能力——TA 沟通分析的方法[J].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1,(05): 41-43.
[4]苏艳琼.谈人际沟通分析技术在家庭教育中的运用策略[J]. 教师·TEACHER,2020,(03): 06-07.
[5]霍金芝,杨 斌 姚 慧,周爱苹,沈慰如. 中学生自我状态特征及其对学习成绩的影响[J]. 中国学校卫生,1999,(06): 439-440.
[6]刘文静. 中学生自我状态与心理健康关系[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1994,(03): 444-446.
[7]罗匡,张珊明,祝海波.“00 后”曾留守大学生自我状态及成长教育创新[J]. 青少年研究与实践,2021,(01): 103-108.
[8]李海红,张光涛. TA理论视角下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沟通模式[J]. 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15,(04): 31-34.
[9]刘小杏. 青少年自我状态现状及社工介入策略研究[D]. 北京: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9.
[10]鹿建永. 中学生自我状态问卷的修订与应用[D]. 河北:河北大学,2016.
[11]周玲. 初中生自我状态与学习成绩的关系——学习动机的中介作用研究[D]. 四川:四川师范大学,2019.
投稿人:孟历
本人获广东省第七届班主任专业能力大赛二等奖,广州市一等奖,广州市学生心理个案辅导单项奖,
参与广州市2023年教育学会课题《基于家校共育普通高中生亲子关系提升策略研究》。
工作单位:广州市白云中学
联系方式:15018410847
邮箱:953650273@qq.com
地址:广州市白云区金沙洲藤业一路3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