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课堂探索PAC理论在亲子沟通中的运用[* 项目基金:上海市闵行区第15届教学小课题(项目编号 MXKT20239196)]*
元淑芬 [⃰⃰通讯作者:元淑芬,E-mail: 2069018619@qq.com]⃰⃰1 徐柏露1
(1 上海市闵行区莘松中学,上海 201100)
摘要:进入青春期的初中生,最容易与父母发生沟通上的矛盾,从而破坏亲子关系。PAC理论可以了解他人在交往中表现出的沟通模式,从而更好地理解他人言行、减少误解,提高沟通效果。本文通过课堂教学与实践研究相融合的模式,立足一节人际关系主题的心理课,调查了初中生与父母间的沟通状态,结果发现:当父母表现出P状态,他们会尽可能避免争锋相对的“P→P”沟通类型,以“P→A”或“P→C”沟通模式来自我保护;当父母表现出A状态,几乎都会以“A→A”模式进行沟通;当父母表现出C状态,大部分会以“C→C”模式同等回应。“A→A”沟通类型才是亲子间进行有效沟通的基础。对此,提出了运用PAC理论的具体策略和技巧,为父母提供了指导建议。
关键词:PAC理论;初中生;亲子关系;沟通状态;教学实践探索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对于下一代的成长越来越重视。然而,由于代际差异、价值观念不同等原因,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沟通经常存在困难,导致双方无法有效地交流和理解。中科院的《初中生家庭教育现状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家长与子女的三种聊天类型中,即事务型沟通、消遣型沟通和情感型沟通,最缺乏的是情感型沟通。这不仅会影响双方之间的亲子关系,也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学习产生负面作用。特别是,初中生的情感型沟通至关重要。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是自尊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时间段的他们身心发展尚未完全成熟,常常面临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心理发展上,自我意识逐渐强烈,对事情开始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受荷尔蒙的影响,情绪也变得易激动、不稳定。同时,道德感的逐步成熟使他们对权威不再盲目的服从,而是追求更多的自主权。这些特性引起的行为上巨大变化,常让父母不知所措。如何和这个时期的孩子进行友好沟通以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已经成为家庭教育的重要课题。
二、PAC理论的相关概述
(一)基本概念
PAC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艾瑞克·伯恩(1964)在《人间游戏》中提出,也被称为交互作用分析理论、人格结构分析理论或人际关系心理分析等。
伯恩认为个体的人格是由三种不同的自我状态构成,即Parent(父母)、Adult(成人)和Child(儿童)状态。其中,父母状态(Parent)下倾向于使用命令式、指导性的语言,如“你必须.......”、“你不能.......,只能我觉得.......”,比较威严、专断;肢体上会采用威严的姿势,如挺直身体、双手交叉在胸前等,以显示出权威和控制。成人状态(Adult)通常使用理性、客观的语言,如“你的想法是......”、“我们商量一下.......”,比较理智、冷静,注重事实和逻辑,倾向于进行分析、提出问题,能独立思考并寻求问题的解决方式;肢体上会保持较为中立或开放的姿势,例如双手自然放在身体两侧,眼神平和。而儿童状态(Child)下的人可能表现出情绪化、主观化的言语,如“不干了”、“随便你”、“我什么都不管了”等,比较敏感,习惯情感和欲望的直接表达;肢体上会表现出天真可爱、撒娇、手舞足蹈等,或以不成熟的行为吸引他人的注意力。研究者取这三个词的首字母,便简称为PAC理论。
该理论的三种状态在人们进行日常交往时会交互出现,且每种状态都有其特定的沟通风格,一般不同状态间还会相互影响。例如,一个人可能在成人状态下给予建议,同时在儿童状态下表达自己的情感需要。因此,沟通状态没有好坏之分。一个健康的沟通方式,即在恰当的时间、地方,恰当的运用和调整PAC三种状态。
(二)问题提出
解决初中生与父母亲子沟通问题的最常见理论有:萨提亚模式的冰山理论、家庭沟通图示理论、资源交换理论和PAC理论。其中,冰山理论是指人际互动中体现的外显行为只是冰山一角,行为之下还蕴藏着情绪、感受、观点、期待、渴望和自我。要改变个人的沟通方式,注重帮助个体剖析行为背后的本质,从而提高个人在家庭关系中的自我价值感,间接引导亲子关系向良性状态发展[1]。家庭沟通图示理论是指受原生家庭影响,家庭成员会在家庭关系中形成一个稳定的沟通行为模式。亲子间的沟通模式,受关系定向和观念定向两个维度的影响。关系定向强调沟通的重点是父母与孩子间的关系是否紧密,对沟通的内容不重视。高关系定向常表现出过度控制或过度保护的行为,要维持与父母的良好关系,孩子不能和父母争论、发表不同意见。而观念定向则强调沟通的重点是问题本身,孩子不用惧怕提出不同意见后,与父母的关系会受到影响。高观念定向的父母比较开放,孩子可以充分表达自己不同方面的观点。根据两个维度的高低,进一步将家庭划分出四个类型,分别是一致型(高关系定向,高观念定向)、多元型(低关系定向,高观念定向)、保护型(高关系定向,低观念定向)和放任型(低关系定向,低观念定向)[2]。资源交换理论是指亲子沟通其本质属于家庭成员家间的资源(如,思想、情感、态度)交换,双方会因交换的过程产生相对一致的情绪体验或行为[3]。该理论认为在亲子沟通中,父母树立良好示范或正确行为,会让孩子内化为自我应对事件的处理态度与方式,因此亲子间用的沟通方式不同,孩子的发展也会不同。
与以上三种沟通理论相比而言,PAC理论则重视亲子沟通过程中双方沟通状态的识别,是前三种理论进行干预分析时的初步需要。且P状态类似于家庭沟通图示理论中的一致型或保护型家庭、A状态类似于多元型家庭,C状态类似于放任型家庭。对初中生进行课堂讲授时,用PAC理论的概念了解自己与父母的沟通关系、探知家庭类型,更简单易懂、易于操作。
另外,以往有关PAC理论的研究常讨论的是社区民警[4,5]、医患群体[6]、企业[7]、服务业人员[8,9]等在工作中如何与接触对象保持顺畅愉快的平行性交往,进而保证自身的人身安全、提高工作质量。后来,逐渐转向高校辅导员或高校课程教师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给大学生的发展提供指导[10,11]。近几年,开始关注该理论在困难群体的社会化适应问题中的应用[12]。但是,如何改善父母与最容易叛逆的初中生的亲子关系,之前进行详细讨论的文章较少,并且大多数只是给出教育建议,没有开展调查研究[13.14]。
为此,本文采用课堂教学与实践研究相融合的模式,借助心理课堂的探索,了解亲子关系的沟通现状。再基于调查现状的结果,介绍如何将PAC理论应用于初中生与父母的沟通方式中,以促进双方之间的有效沟通和良好关系。
三、实践调查
(一)调查对象
在上海市某区某中学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了320名学生,平均年龄为11.23岁,其中男生152名,女生168名。
(二)调查方式
以班级为单位,开设人际关系主题的心理课。首先,借助《西游记》的台词让学生判断人物角色,再迁移至父母日常的“口头禅”调查,根据“口头禅”的风格描绘出人物特征,由此引出PAC理论的概念,以及三种沟通状态表现出的肢体特点、语言特点和给他人的感受。然后,现场发放学案单,通过调查法的形式,要求用三种不同的颜色绘制出近期一段时间内,父母对自己的沟通状态图和自己对父母的沟通状态图,并在图中标识出三种状态的比例。其中,红色代表P状态、绿色代表A状态,黄色代表C状态,部分学案作品效果的呈现,如下图1、2所示。
图1 “A→C”的沟通类型图
图2 “A→A”的沟通类型图
(三)调查结果及结论
共发放320份学案单,收回有效学案278份,有效率86.88%。
根据PAC理论的基本原理,在沟通过程中,每个人都有一个核心的自我状态,即经常出现的沟通状态,也被称为个人的初始形象。由于人们的言行往往受到自己和他人的核心自我状态的影响,对沟通过程中父母与孩子的沟通状态、孩子回应父母的沟通状态进行统计分析,能评估初中生处理亲子关系的态度与方式。本文将三种状态中所占比例最大的当做核心自我状态,采用描述性分析的方法,进行调查资料现况描述。具体见下表1。
表1 沟通中的核心自我状态
父/母(%) | 孩子(%) | 沟通类型 | 占比(%) |
P(34.17) | P(9.35) | P→P | 6.11 |
P→A | 19.42 | ||
P→C | 8.63 | ||
A(55.04) | A(62.59) | A→P | 0.72 |
A→A | 40.65 | ||
A→C | 13.67 | ||
C(10.79) | C(28.06) | C→P | 2.52 |
C→A | 2.52 | ||
C→C | 5.76 |
调查发现,大部分父母与孩子进行沟通时的核心自我状态是“成人状态(A)”。此种模式下,孩子也通常会回应“成人状态(A)”的沟通,少部分会以“儿童状态(C)”进行交流。进一步分析出现“A→C”沟通类型的原因,可能是民主的教养环境让孩子的性格更加直爽、亲切,能轻松自由的表达自我感受。另外有趣的是,当父母采取“父母状态(P)”的强硬式沟通时,孩子为了避免加剧冲突,会采取“成人状态(A)”或撒娇、服软的“儿童状态(C)”进行自保,以“口服心不服”的妥协来减少更深的伤害。而当父母为“儿童状态(C)”的沟通时,孩子也以“儿童状态(C)”回应的人数偏多。此时出现“C→C”沟通类型的原因,可能是父母的成人形象用情绪化沟通,容易激起孩子的敌意,变得易怒,出现反叛心理。
可见,“儿童状态(C)”可以表现出相反的两种类型,自由型和适应型。自由型的特点是天真、直爽、亲切,适应型则是服从、讨好、易怒、反叛等。在面对亲子关系中的矛盾冲突时,孩子其实并不接受父母用“C→C”沟通类型来解决问题。而是会尽可能避免“P→P”争锋相对的沟通方式,通过自我A状态或C状态来稳住对方情绪,尝试激发家长的A状态。由此发现,“A→A”沟通类型才是亲子间进行有效沟通的基础。
四、亲子沟通的教育建议
亲子沟通过程中激发出一些不必要的矛盾,容易导致双方都很伤心、伤神、伤感情。但初中生在青春期与父母的沟通存在矛盾,是一件不可避免且很常见的事情。在这个阶段,一旦父母出现“父母状态(P)”,在孩子看来,其实是父母不理解自己、不关心自己。他们的情绪跟着上来,便会开启自我保护状态,处在对立面。这个时候任何语言和行为其实是被屏蔽在外的,双方进行的沟通就是无效的。本文根据调查结果,为家长提出了应用PAC理论的一些具体策略和技巧:
第一,识别对方进行沟通时的核心自我状态,并调整自己的沟通方式。家长在与孩子沟通时,首先要识别对方的沟通状态,然后根据对方的表现来调整自己的沟通方式。如果对方表现出“父母状态(P)”,应该尽量避免对立和冲突,而是采用温和、理解的“成人态度(A)”来回应;如果对方表现出“成人状态(A)”,则应该尽可能地避免发泄情绪,而是表达情绪。做到不带负面情绪的说话,用清晰准确的语言表达观点,并且基于客观事实,描述真实感受,阐明事件后果。如果对方表现出“儿童状态(C)”,那么应该尽量给予支持和鼓励,帮助他们准确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
第二,避免过度使用某一沟通状态。父母在与孩子进行沟通时,要尽量避免过度使用某一型自我状态,因为这可能会导致沟通的困难和阻碍。如果一位家长过于表现出“儿童状态(C)”,那么可能会让初中生无法理解、难以接受;过度表现出“父母状态(P)”,又可能会让孩子感到被指责和压制。因此,父母应该尽可能地表现出“成人状态(A)”,以保持理智、客观的态度。
第三,倾听并尊重对方的观点。家长在与孩子沟通时,要尽可能地倾听对方的观点并尊重他们的意见。大多数父母内心其实知晓最有效的沟通方式是用理智、清晰的“成人状态”与孩子进行交流(“A→A”类型),但在孩子回应了非成熟化的沟通状态后(如,“父母状态”和“儿童状态”),受对方的影响,家长难以控制自我情绪,反而立刻激发起了自己的P状态或C状态。其实,正确的教育方式不是要让孩子听你说,而是尝试你去听他讲。这看似是一个妥协的过程,其实却是以退为进的策略。放下焦躁,做到共情关注,在倾听中透过孩子的行为表象,理解背后的真正问题。这样可以避免误解和不必要的冲突,增进父母与孩子的相互了解,建立相互尊重的关系,促进双方之间的有效沟通。
五、小结与展望
有效的亲子沟通对于初中生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就像《父母的语言》中写道“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并不能影响孩子未来的好坏,但交谈中使用的语言是最关键的影响因素”。学会正确应用PAC理论,可以帮助父母更好地理解和处理与初中生的沟通问题。
当然,人际沟通的过程永远是相互的。初中生在情感上更容易情绪化,学习PAC理论能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情感和需求,尝试用更成熟和理性的方式回应父母的沟通。但在实践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挑战,为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者如何指导初中生在家庭中利用PAC理论与父母进行有效沟通,是需要不断探索的话题。
本研究借助心理课的形式,只调查了学生单方面自我感知的父母与自己的沟通状态,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局限性。未来可以增加父母角度的PAC沟通状态图,全面了解亲子沟通的实际情况,深度了解亲子冲突背后的原因和动机。同时,进行长期跟踪研究,从多维度提出改善亲子关系、进行有效沟通的建议和方法。
参考文献
[1]刘静, 赵裕香, 史素玲. 萨提亚模式在心理治疗领域中的研究进展[J]. 黑龙江医学, 2023, 47(24): 3070–3072.
[2]武艺. 亲子沟通方式在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家庭教养方式和情绪调节间的中介效应研究[D]. 天津大学, 2017.
[3]杨晓莉, 邹泓. 亲少年亲子沟通的研究[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5, 3(1): 39–43.
[4]刘飞. 浅谈PAC理论在社区民警人际交往训练中的运用[J]. 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 27(04): 22-25.
[5]饶俊新. 浅谈PAC理论在社区民警群众工作中的运用[J]. 北京警察学院学报, 2014, (06): 84–88.
[6]姚保明, 黄高贵. PAC理论在医患沟通中的应用[J]. 中国医药导报, 2010, 7(09): 165–168.
[7]乔燕燕. 广播电视节目中PAC理论的应用[J]. 戏剧之家(上半月), 2014, (06): 181.
[8]袁梅梅. 相互作用分析理论在图书馆馆读人际交往中的应用[J]. 图书馆论坛, 2012, 32(04): 158–162+170.
[9]曾小红, 颜涉. PAC理论在图书馆读者服务中的应用[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4, (04): 117–118.
[10]孟晓蕾, 薛小东, 章雪颖. PAC理论对辅导员指导学生职业角色的启示[J]. 学理论, 2016, (05): 198–199.
[11]李强. 基于PAC理论的高校辅导员与学生沟通模式构建[J]. 西部素质教育, 2020, 6(01): 203–204.
[12]邓桃樱, 余承海. 社会工作者介入视障少年横向沟通能力提升探究——基于PAC理论[J].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23, 38(06): 78–84.
[13]刘建宇. 浅析PAC理论在人际交往中的运用[J]. 知识文库, 2019, (14):35–36.
[14]田秀君. 巧用PAC理论, 亲子沟通更顺畅[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3, (28): 73–74.
课题情况:上海市闵行区第15届教学小课题
课题名称:家庭亲密度对中学生社交焦虑的影响:自我知觉能力的中介作用
立项编号:MXKT20239196
课题主持人:元淑芬
所在单位:上海市闵行区莘松中学春申校区
科研获奖情况:
元淑芬
2023年11月获江苏省心理学会学术优秀论文三等奖
2022年11月获江苏省研究生“心理学+”学术创新大赛二等奖
2022年11月以第一作者在第二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报告论文
收快递信息:元淑芬(1997—),女,福建南平人,硕士,心理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学习心理,13813721309,2069018619@qq.com,上海市闵行区兴梅路829号莘松中学(兴梅校区)
元淑芬(第一作者兼任通讯作者)
(通信地址:201199 上海市闵行区莘松中学)
收快递信息:徐柏露(1991—),女,江苏盐城人,硕士,心理教师,中学一级,主要研究方向为心理教育课程,18001962182,xbl0820@126.com,上海市闵行区伟业路229号莘松中学(春申校区)
徐柏露(第二作者)
(通信地址:201199 上海市闵行区莘松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