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家教心主张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口乃心之门户 心乃神之主也 ————妙用有声语言 护航家庭教育

引 子

前段时间,一位朋友前来求助。他是一位公务员,穿着挺括得体,说话文质彬彬,给人以干练而又儒雅的感觉。他表示自己快要崩溃了,他说自己现在没法跟孩子沟通,只要他一说话,孩子就不愿意听或者听不进,甚至跟他产生矛盾。他觉得自己在孩子面前说什么都不对,说什么都不能说到孩子心坎里。在跟朋友的进一步交流中,笔者发现朋友的亲子关系出现问题不是因为缺乏对子女的关爱,而是朋友在孩子面前不会“说话”。也就是说公务员朋友不是不会说,而是跟孩子沟通的语言出现了问题。

沟通是艺术,说话有技巧。营造和谐的亲子关系,家长该如何跟孩子进行言语交流呢?

 

正 文

鬼谷子有云:“口者,心之门户也。心者,神之主也。志意、喜欲、思虑、智谋,此皆由门户出入。故关之矣捭阖,制之以出入。”语言是人类进行沟通交流的表达方式。一般可分为外部语言和内部语言,外部语言又分有声语言和书面语言。有声语言是指能发出声音的口头语言,即人类社会最早形成的自然语言。它是人类交际最常用的、最基本的信息传递媒介。在家庭教育中,亲子之间的沟通时常会在有声语言上出现分歧,产生矛盾。此时,妙用有声语言、掌握说话分寸显得尤为重要。

一、巧变有声语言顺序——化腐朽为神奇

中国语言文字博大精深,魅力无穷。在和他人进行沟通交流时,同样的文字通过不同的排序用语言表达出来,给人的感觉是截然不同的。在跟孩子进行交流时,巧变有声语言顺序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让孩子愿意听,从而拉近亲子关系。

1.变指责为接纳

指责,是很多家长身上都存在的问题。往往都是因为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一旦事实和理想有差距,家长就会对孩子横加指责。这种指责一半是泄愤,一半是希望自己的话能对孩子造成强烈的刺激,使孩子知耻而后勇。事与愿违的是,这种种的指责不会给孩子带来任何实质性的帮助,只会让孩子更加不知所措,犯更多的错误,从而再遭到更多的指责,陷进一个走不出来的死循环。比如有家长觉得孩子学习跟不上,生活自理能力又不行,平时还不会与他人和睦相处,认为他处处不如别人家的孩子。面对这种情况,有家长就会说出这样的话:“什么都不能跟人家比,谁像你一样没有用啊?”如果你是这个孩子,听到这短短18个字组成的有声语言,你会有怎样的感受?是不是很有挫败感,且感觉自己被贴上了谁都不如的“无用者”标签,连父母都瞧不起自己。这就是指责性语言的结果。

那么,怎么化腐朽为神奇呢?此时,智慧的家长就非常善于改变语言顺序,表达出截然不同的意思。“没有谁能像你一样啊,不用什么都跟人家比。”听到这样的话,相信你如果是那个孩子,一定觉得自己的父母通情达理,能接纳自己身上存在的不足,并感受到自己在父母眼里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同样18个汉字,改变了语言的顺序之后,指责变为接纳,会收获一份和谐与幸福。

2.变否定为鼓励

有学者研究表明,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与孩子沟通时五种否定性有声语言是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具有毁灭性的伤害,它们分别是羞辱否定,恐吓否定,揭短否定,性别否定,终极否定。比如:你连隔壁那个傻子都不如。我最大的错误就是生下你。再如辅导孩子回家作业,是很多父母觉得最为头痛且无力的事情。每每辅导孩子作业,家里的母慈子孝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鸡飞狗跳。更有甚者,面对一道难题,讲了数次之后,孩子还是一头雾水,家长就会忍不住说:“这题你不是练过好几遍,笨得哦”。这就是典型的羞辱否定。孩子听到这话,心里想:我大概真的很笨,这道题目我练过好几遍了,我怎么还是不会呢?我真的太笨了,爸爸妈妈肯定很嫌弃我。

那么如何才能让这有声语言变得更为温馨,更为善解人意,更为易于孩子接受呢?有家长这样来改变语言顺序:“你不笨,是这题得练好几遍哦。”这句话的言外之意很明显,你到目前为止还没做出这题,不是因为你比别人笨,而是这道题目对你来说确实有一定难度,但我们相信你再多练习几遍之后,就能解答出来。家长在指出孩子问题的同时,鼓励孩子多多练习,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掌握解决困难的方法。

二、善控有声语言情绪——化惊涛为细流

言为心声,语为人镜。我们每一句有声语言都在无时无处表露着自己的情绪。有声语言的情绪通过语音,语调,语气进行外显。因此,在跟孩子交流时,我们要善控有声语言情绪,化惊涛为细流,达到春风化雨细无声的目的。

1.转高音为低音

声音高就一定是真理所在的一方吗?声音高就代表能掌控语言的局势吗?答案是未必。试想,在近距离有个人用喇叭的音量跟你说话,谁都会觉得不舒服甚至反感吧。有时,声音的突然提高,体现的只是一种强势控局,有时更是无能的一种表现。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可能还会使问题激化,反之,则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有家长讲述了这样一件事:一名小学五年级孩子写作业时磨磨蹭蹭,叫苦连天,玩手机时手指灵敏,喜上眉梢。妈妈每天下班回到家都是看到这样的场景,气不打一处来。妈妈每天苦口婆心进行教育,一段时间下来,妈妈的情绪就随着有声语言展现出来,不自觉的提高了分贝。刚开始,大声吼叫对孩子有了威慑作用,孩子玩手机的情况有所好转。可是随着“女高音”出现的次数增多,任凭她声音再大孩子也慢慢无动于衷了,甚至唱起了反调。后来这位妈妈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渐从女高音转为了女中音,甚至是女低音,有效控制了有声语言的情绪。令这位妈妈欣喜若狂的情况出现了。孩子听到了妈妈这样的语音,可谓是经历了惊讶(妈妈怎么突然间说话这么轻柔了呢?),疑惑(妈妈这样做是有什么目的,该不会是故意骗我的吧?),得意(我看妈妈能这样伪装多久,我看没几天她又要河东狮吼了!),害怕(妈妈居然坚持了这么久,她到底想干嘛?真让我觉得害怕),接受(妈妈一直这么做了,看来妈妈以后都想这么跟我说话了),喜悦(我妈妈太好了,既然你对我这么温柔,那我也改变自己,让你觉得开心)的心理历程。

的确,在美国心理学家的一项实验中针对家长大声吼叫的效果研究中,实验者把妈妈们的吼叫声音分贝提高到85分贝以上放给10名7-10岁的孩子,然后让这些孩子写下刚才听到的内容,结果只有2名孩子写对了。由此可见,有声语言的音量高并不等同于效果好。在处理同一件事情时,不同的声调有着不同的效果。当你试图大声威慑孩子的那一刻,你的教育效果就适得其反了,而降低音量等于降低反抗,能卸下孩子逆反的心理防线。因为使用较低的语调,在认同上是比较客观的,受到感染的孩子也会变得冷静。从而在低声教育过程里,把孩子带入理性的范畴,引导她一步步进行心理思考,最终以认知促行为改变。

  • 转降调为升调

有声语言会通过语调进行情绪的呈现。所谓语调,是指说话时句子中间高低、快慢、轻重、停顿等变化。不同的感情可以在语调的变化中表现出来。当我们寻求他人意见,好言商量时,语调基本为升调,带有诸如“吧,吗,呀”这样的语气助词。而在我们埋怨他人时,出言的基本为降调,且重音都在话的末尾。

比如,当你的孩子迟迟不愿自己整理书包时,你或许会说:还不快去。当孩子不好好写作业时,你或许会说:你不写作业,你想干什么?当孩子考试考砸的时候,你或许会说:每次都考这么差,肯定是有原因的,快去反思。相信大家都会发现,此时的你,语调基本为降调。同样的场景,同样的话语,只要变换语调,改之为升调,语气大不相同,语意也大行径庭。“能马上去整理吗?”“你不写作业,是还有其他事情要去做吗?”“每次都考这么差,肯定是有原因的,我们反思一下吧。”如果改成这样上扬的语气,是否会让孩子有一种被商量且被尊重的感觉?

三、确把有声语言方向——化干戈为玉帛

语言是有能量的,是有方向性的。负面的语言,令听者有被侮辱、自己不够好的感觉,防御意识立即被启动;连续多个负面的语言,令听者有模糊概念,多项指责的感觉,产生与你大动干戈的想法。因此,与孩子沟通交流,父母不能唠叨,并且多说积极正向鼓励性的语言,这样会令孩子有如沐春风的感觉,防御、逆反就会变成认可、接纳、欣赏。

  • 化反向为正向

心理学上有这样一个概念——镜像自我。指孩子们从周围人对自己的态度和看法来评价自己。好像把别人的看法、态度看作一面镜子,从中来判断自己的形象以及评估自己,别人认为自己能干,自己就认为自己能干。别人认为自己不行,自己也认为自己不行。而这中间父母和老师的看法就更重要。而这个看法很多时候就是通过我们的有声语言得以体现。

在这个信息化时代,很多孩子迷上了玩手机,不管家人如何训斥都不肯消停。面对孩子这种情形,家长必定会批评教育。批评的语言会让人觉得不舒服,难以接受。那如果使用一种正向的批评语言,那将是事半功倍。一个孩子迷恋手机,周末时,有位阿姨刚好来家里拜访,看到孩子正想玩手机,这位阿姨想连忙阻止,这位妈妈却笑着说:“我们小慧能管住自己,她说玩一会就一会,我相信她。”过了一会,小慧痛痛快快地主动退出了游戏。从此小慧每次打游戏,都自觉地上好闹钟,闹钟一响,便及时地退出。妈妈把反面的批评性语言变为引导性的正面语言,给予了小慧充分的信任,让她有了责任心,从而让事情有了质的改变。

    现在是二胎时代,很多孩子家里都有弟弟妹妹,当妈妈正在跟来做客的亲戚聊天时,房间里传来二宝的哭声,这位妈妈急匆匆进房间后,发现是大宝把奶嘴硬塞到弟弟嘴里才导致了弟弟的哭泣。想必此时很多妈妈会说:你怎么搞得,叫你照顾一下弟弟都不会。如果妈妈这样说,那就是消极性的语言,不仅对孩子起不到教育作用,甚至会破坏亲子关系。但这位妈妈很睿智,她对大宝说“宝贝长大了,可以帮妈妈照顾弟弟了,真是妈妈的好帮手。但是,我们不能硬往弟弟嘴里送奶嘴,我们可以这样哄着他吃,这样弟弟就不会哭了”,一边说一边示范给大宝看自己是怎么做的。这样不仅从正面表扬了孩子,还让孩子学会了一种处理问题的方法。

2.化唠叨为简洁

明朝洪应明的《菜根谭》有这样一句:口乃心之门,守口不密,泄尽真机。意思是真正厉害的人,说话谨慎,懂得沉默。而我们很多父母却总以为说的多才能让孩子记得住,殊不知父母在跟孩子交流时,有声语言越多,越像一条道路的分叉小路越多,孩子越不会听。这才是孩子不听话的根源。

曾经在学校做过一次调查,参与调查的2762名学生中有60%(1657)名学生认为最让自己受不了的就是父母的唠叨,他们一唠叨就把交流的方向给跑偏了。明明是说孩子没有完成作业的事情,可父母的唠叨把话题带到了不会感恩上:你说说你,到现在作业都还没做好,我们每天上班赚钱容易吗?你就不能懂点我们工作的不容易,懂得感恩,用好成绩来报答我们吗?明明是玩手机的问题,父母们却把话题带到了人品问题上:我们从小把你拉扯大,喂你吃,供你穿,有钱随你花,恨不得把整颗心都掏给你,现在叫你少玩会手机,你还跟我们蹬鼻子上脸,你说你眼里还有我们父母吗……这样的连环式,跑偏式唠叨让孩子感到如坐针毡,烦躁无奈。

有一位家长碰到这样一个问题。一天,她小学四年级的孩子放学回家后对她说:妈妈,我们班的涵涵很漂亮,学习成绩也很好,我要娶她做老婆。听着这天真而又带有懵懂之意的话语,这位妈妈觉得可笑又担心。继而,妈妈的长篇大论随之而来:孩子,你还这么小,怎么就想着娶老婆了。你知道吗,你现在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都搞不好,你就想着早恋了。再说,就算你喜欢涵涵,涵涵也是不会喜欢你的,你看看自己,现在学习比不上她,还经常不讲卫生……。妈妈这一顿苦口婆心听得孩子一愣一愣的,扭头就走。我相信这个孩子以后有什么心里话再也不会跟妈妈真诚交流。碰到类似问题,有一位妈妈却是通过三个问题来轻松有效的解决。问题1:那个女孩子同意吗?在得到孩子肯定的回答后,她说,“那好啊,太好了。”问题2:你知道娶老婆需要准备什么东西吗?孩子根据以往经验提出了需要准备的东西:新房、汽车、钻戒、礼服、请司仪等等。可妈妈告诉他这些东西需要他自己来筹措。小男孩听了很着急。问题3:你觉得该怎么办?孩子有所思,但答不上来。妈妈就顺势告诉他从现在开始努力,做好现在应该做的事。孩子听了之后恍然大悟,对妈妈感激不尽,表示日后有心里话也会跟妈妈交流,寻求妈妈的帮助。这位妈妈摒弃了裹脚布似的长篇大论,选择了减少有声语言的数量,注重少而精,让孩子在受到教育的同时懂得了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该怎么做,可谓一举数得。

“口乃心之门户”,口是心灵的窗户,心是精神的主宰。意志情欲、思想和智谋都要通过“口”这个门户来出入。我们要把守好这个门户,让有声语言成为家庭教育中的一剂良药,护航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助力亲子和谐相处。

 

车海琪:中小学高级教师,德清县教育研训中心心理健康教研员,一线工作21年,曾获浙江省教坛新秀、湖州市教学明星等称号;入选湖州市“南太湖本土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教育领军人才”;德清县名教师,湖州市车海琪名师工作室领衔人。曾获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技能大赛一等奖,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擅长中小学生相关的各类心理辅导,积累了大量个案和实例,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通信地址:德清县武康镇舞阳街道舞阳街1235号   邮编:313200

联系电话:13819255151  邮箱:315425886@qq.com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