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三角关系理论在家校沟通中的运用及效果探究
摘要:在家庭系统中,个体与父母之间的关系通常是以亲子三角关系的形式出现,它是指子女在父母发生冲突时介入其中,以缓和父母之间的紧张状态和使家庭系统恢复平衡。但是随着子女卷入程度的加深以及三角关系的固定,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所以学校在与心理高危学生的家长进行沟通时有必要将此考虑进去。本文通过对三个真实案例的介绍,呈现了不良的亲子三角关系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及亲子三角关系理论在家校沟通中的运用,并据此对学校心理工作提出了几点启发。
关键词:亲子三角关系理论,家效沟通,青少年,心理健康
一.引言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受多重因素影响,和学校、社会相比,家庭的影响更加深远。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颁布与实施,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的机制逐渐完善,家庭的育人功能不断得到重视。而强大的家庭功能需要强大的家庭系统做支撑。家庭是一个整体的动态系统,任何亚系统(父母亚系统、亲子亚系统、兄妹亚系统等)受到破坏,都会干扰其他系统的正常运行,也会影响到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亲子三角关系作为维持家庭情感系统稳定性的最小单位,是家庭治疗中的基本概念。当父母间的冲突不能直面解决时,他们就会和子女结盟,并孤立和打击对方;或者一起关注子女身上出现的真实或假想出来的问题,来使得其婚姻关系看似表面上团结一致又或者子女自己主动参与到父母间的冲突关系中,以厌学或生病等富有破坏力的方式来转移父母的注意力。这确实能够暂时缓解父母间的紧张关系,但如果长此以往形成一个固定的模式,不仅不利于父母间冲突的解决,还会严重影响到子女的心理健康发展。学校在做心理高危学生的家校沟通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将学生放到他所在的家庭中去,与家长共同探讨他们与孩子的关系出现了什么问题。本文通过三个案例,具体阐述了亲子三角关系理论在家校沟通中的运用及效果,并据此提出几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设想。
二.亲子三角关系的概念
本文讨论的是父、母与青少年子女间的三角关系,因此,在下面的文章中均采用“亲子三角关系”这一概念。
鲍文(1978)在家庭系统理论中对亲子三角关系的定义如下:
亲子三角关系是家庭系统理论中的重要核心概念,被用来理解子女为了稳定父母情绪性的紧张与束缚性的焦虑是如何涉入父母的次系统的,以及对个体行为适应不良进行解释的。
亲子三角关系被细分为亲职化、替罪羊和跨代同盟三种类型。其中(1)亲职化是指当父母间发生冲突时,子女代替父母承担照顾家庭的责任;(2)替罪羊指父母将冲突关注点转移到教育子女的问题上,从而逃避冲突解决;(3)跨代同盟是指子女与父母中的一方形成联盟,以对抗另一方。
三.基于亲子三角关系理论进行家校沟通的案例分析
3.1案例一:亲职化
3.1.1 案例简介
小诺(化名),初二女生,父母在同一个公司上班,父亲是出色的销售,经常出差;母亲做文案工作。母亲对父亲十分依赖和不信任,尤其当父亲出差时,母亲会不停地问什么时候回来,在哪里等等,又担心这样会被嫌弃,所以总是会通过小诺去打听丈夫的行踪,小诺因此备受困扰,她觉得自己是妈妈用来监视爸爸的工具,有种负罪感。
母亲在生完妹妹之后患上产后抑郁,情绪波动很大,对小诺忽冷忽热,经常冷嘲热讽,曾经也有过把小诺赶出家门以及把脸打出血的行为。小诺认为这是母亲对自己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虐待,但是当时尚在读小学的自己并不理解母亲的行为,产生了认知失调,情绪和睡眠也因此受到了影响。尽管如此,家里人还是教育小诺要对妈妈好一点,要听话,要有一个姐姐的样子,照顾好妈妈和妹妹。听话的小诺为了帮父亲分担压力便承担起了“临时家长”的职责,在爸爸出差不在家的时候承担家务并照顾妹妹,与此同时还要照顾妈妈的情绪。即使是在自己已经被诊断出抑郁状态的情况下,父亲依然告诉她要坚强,不可以在老师同学面前表现得太消极,不可以丢脸。最终小诺因为不堪重负,抑郁症状越发严重。
在这个案例中,小诺父母的夫妻关系很明显出现了问题,小诺爸爸工作繁忙,长期远离家庭,加上销售的工作性质,给了小诺妈妈深深的不安全感,甚至患上了产后抑郁症。于是小诺被迫扮演起了父母的角色,也就是亲职化。这虽然在短期内可以缓解父母之间的矛盾,维持家庭的正常运转,但是长期在超出自身心理发展水平的情况下承载过多情绪压力让小诺开始自我否定并出现情绪问题,在此基础上,家人的不理解和同伴的缺失又进一步加重了小诺的症状。
3.1.2家校沟通实录(片段)
心理老师:小诺爸爸你好,小诺似乎很排斥她的母亲,这个你知道吗?
小诺父亲:知道,她妈妈有时候确实不太会教育孩子。
心理老师:根据小诺的描述,她妈妈总是对她进行情感虐待。
小诺父亲:小孩子说话夸张了,还没到虐待的程度。不过不怕老师您笑话,我也对我老婆很头疼。
心理老师:方便说说吗?
小诺父亲:她做什么都依赖我,把我看的死死的。我们一个单位,每次我出去有事刚启动车子,她在楼上听到声音就会立刻打电话问我去哪里去几天跟谁去,真的就这么夸张。
心理老师:她很不信任你?
小诺父亲:是啊,可是我真的没有做任何对不起她的事。
心理老师:有想过你们之间的关系对小诺产生了影响吗?她作为家里的老大,在你出差不在家的时候,为了照顾妈妈的情绪,总是自己担负起“家长”的职责,既要照顾妈妈又要照顾妹妹。
小诺父亲:可能吧,她总说她很累,我也没当回事,直到她这次情绪崩溃。
心理老师:小诺承受了很多她不该承受的压力,这原本应该是你和你妻子需要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小诺父亲:(叹气)是啊,是啊。
3.1.3干预效果
(1)干预前:尽管小诺已经出现很明显的抑郁症状,但是小诺爸爸依然执意认为这是小诺为了逃避学习在故意装病,并且擅自给小诺停药,拒绝复诊。小诺妈妈也不承认自身存在的情绪问题已经对小诺造成了莫大的伤害,全家人都认为小诺作为姐姐应该听话懂事,不应该有如此糟糕的表现。家长对学校的转介建议和在校期间的心理辅导也非常抵触。
(2)干预后:小诺父亲意识到自己和妻子之间长期积累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女儿的心理健康,他重新审视了之前认为小诺为了不学习故意生病的想法,开始跟妻子沟通,试图缓解夫妻矛盾,并且同意给小诺办理休学全身心接受治疗。小诺妈妈也愿意去心理门诊接受评估和治疗。
3.2案例二:替罪羊
3.2.1案例简介
小乔(化名),初二女生,父亲来自偏远的山村,凭借自身努力考上大学并在城市成家立业,平时在外地工作,很少回家,性格强势粗暴,对小乔学习要求很高。母亲来自城市,全职带娃,没有经济收入,性格软弱。小乔从小性格活泼、思维活跃,在学校无法集中注意力,喜欢动来动去,与母亲经常产生冲突,同伴关系很差。小乔描述父母平时虽然总在吵架,但是在共同训斥她的时候却十分和谐。对此小乔表示无法理解,她很爱父母但与此同时又很恨他们,内心产生了强烈的冲突,非常痛苦。
面对父母的共同否定和打击,小乔的多动行为越发不受控,伴随而产生的情绪问题也越来越明显。经心理老师建议,父母带小乔就医并最终确诊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合并情绪障碍。
在这个案例中,小乔的父母因为双方家庭条件的悬殊,婚姻并不幸福。小乔爸爸想要通过努力工作证明自己的价值,对家庭疏于关心,小乔妈妈一个人承担了教育子女的责任,负面情绪长期积压。小乔多动的行为正好成为父母用来寻找话题、修复感情的借口,但是却对婚姻本身存在的问题闭口不谈,认为是小乔不听话不好好学习才导致了家庭关系的紧张,小乔在这段三角关系里很无奈地扮演了替罪羊的角色,替父母去承担了本不该属于她的错误。
3.2.2家校沟通实录(片段)
小乔爸爸:老师,我女儿的情况我都了解,我们性格很像,但是她没有我坚强。
心理老师:你知道她心里在想什么吗?
小乔爸爸:我们不沟通,她很讨厌我,所以我不知道她在想什么,但我是职业经理人,我能管理好员工也能管理好我的孩子。
心理老师:有没有想过正是因为你把她当员工一样管理,所以她才讨厌你?
小乔爸爸:可是我不能放弃我的工作,这个家需要我挣钱。(看向妻子)她妈妈太软弱了,被小乔牵着鼻子走,所以才会这样。
心理老师:你觉得小乔妈妈的教育方式有问题,那你们有交流过吗?
小乔妈妈:(苦笑)他从来不管的,他没时间管的。
小乔爸爸:我们是很传统的家庭,我赚钱养家,她妈妈专心教育孩子,本来应该很幸福的,都是因为小乔,从小就没有弟弟听话,现在还闹到你们这里,都是因为她这个家才会变得鸡犬不宁。
心理老师:一个家庭需要所有家庭成员的共同参与才能正常运转,也许小乔并不是讨厌你,而是不了解你,她想要一个爸爸,而不是一个老板。你的妻子也需要你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来,父母在其中扮演的角色缺一不可。小乔很爱你们,也很爱这个家,她不会故意为难你们的。
小乔妈妈:(流泪)是的,我女儿其实很善良的......
3.2.3干预效果
(1)干预前:小乔和妈妈的冲突非常激烈,小乔妈妈担心丈夫责备自己所以每天都很焦虑,对于小乔的多动行为和情绪问题,她无法独自面对,但是小乔爸爸完全不参与孩子的教育,他认为小乔变成这样都是因为妻子过于软弱,并且一直拒绝和学校沟通。
(2)干预后:小乔的父母开始正视夫妻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小乔爸爸每天都会跟小乔通电话表达关心,虽然工作依然很忙,但是对家庭的关心明显增加了,也尽量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去。小乔的妈妈每周末也会带小乔去进行心理治疗,与此同时也会做家庭治疗。小乔的情绪逐渐稳定,社会功能渐渐恢复,亲子矛盾也得到了进一步缓解。
3.3案例三:跨代同盟
3.3.1案例简介
小爱(化名),初三女生,家庭条件一般,有一个哥哥。父亲性格暴躁,有家暴行为,情况恶劣。母亲忍辱负重,起早贪黑,拉扯子女长大。小爱跟妈妈关系亲密,对爸爸充满仇恨,几乎零沟通。妈妈经常对小爱说她是自己活着的唯一希望。
背负着妈妈沉重的期望,小爱努力学习,只要成绩退步就会觉得对不起妈妈,内心充满愧疚感。自卑的性格导致小爱在人际交往中偏讨好型人格,总是压抑自己满足他人需求。与妈妈过于亲密的关系也使得小爱产生了性别认知失调,开始对妈妈产生变态的依恋,并做出如“舔妈妈的脸”这样异常的行为。经心理老师建议,小爱妈妈带小爱就医并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因无法正常上学而申请休学。
在这个案例中,小爱父母之间的冲突强度大、频率高、解决能力差,因此小爱卷入亲子三角关系的程度也更高。妈妈面对丈夫强势的暴力行为无法反击,所以寻求女儿的支持,母女结成联盟,也就形成了固定的跨代同盟关系。处于同盟关系中的小爱即使到了青春期也无法与母亲完成情感上的分离,自我分化水平低,自我意识被弱化,完全变成了母亲的“傀儡”,进而产生了严重的情绪问题。
3.3.2家校沟通实录(片段)
心理老师:小爱妈妈,对你的遭遇我表示同情,没有想过什么办法吗?
小爱妈妈:我早就想离婚,可是她爸爸不肯啊,说离婚就杀了我和孩子。我真的是没有办法。
心理老师:你很痛苦,小爱为了让你高兴一直都在努力学习,她好像在为你活着。
小爱妈妈:(哭泣)是啊,我没文化,不会说话,我以前跟她说“如果不是为了你,我就去死了”,那时候我太痛苦太绝望了。
心理老师:可以理解,你很不容易。
小爱妈妈:我女儿很乖的,都是我害了她。
心理老师:小爱肯定会受到影响,但这不是不能改变的。你也不要太自责,你对小爱很重要,如果你能做一些改变,也许小爱就可以慢慢变好。
小爱妈妈:我能怎么做?
心理老师:你需要有经济来源,然后才能有底气去和她爸爸谈判,即使这条路走不通,也可以借助社会的力量。但一定要记住,这是你和你丈夫的事情,小爱不应该参与,她需要有自己的生活和同伴。
小爱妈妈:嗯嗯,我正在找工作,我也跟小爱说不用总陪着我的。
心理老师:慢慢来,这对你和小爱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你们的关系如此紧密,分开需要时间。
小爱妈妈:我知道,谢谢老师。
3.3.3干预效果
(1)干预前:小爱妈妈对自身的遭遇和小爱的病情深感绝望,无力自救,甚至产生过带着小爱一起去死的想法。小爱爸爸更是拒绝和学校沟通。
(2)干预后:小爱妈妈意识到自己将太多的个人情感和情绪都投射到了小爱的身上,两个人产生了紧密的联结,这种联结让小爱逐渐失去自我,无法融入同龄人的生活。不久,在学校的帮助下,小爱妈妈在学校食堂找到了一份工作,人也变得更加积极。通过小爱妈妈的沟通,小爱爸爸也意识到自己的言行给女儿带来了很大的伤害,行为有所收敛。小爱由于生病期间耽误了太多功课,所以选择办理休学居家治疗休养。
四.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1.从家庭系统的角度看待学生的心理问题。家庭是一个固定的系统,这个系统中任何一个人出现问题,系统中的其他人都有责任。所以我们在做学校心理工作的时候一定要将学生放在他的家庭背景之下去了解,学生呈现出来的问题也许就是家庭的问题。脱离整体去谈个体只会让学生的问题浮于表面,无法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也无法促进更好的家校沟通。
2.家庭教育要重视家庭关系尤其是夫妻关系。学校作为教育主体,在对学生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时候,要引起家长对良好的家庭关系尤其是夫妻关系的重视,认识到一个健康的家庭关系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学校也可以通过家庭工作坊等形式,帮助家庭成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家庭关系。
3.要把每个家庭当成独立的系统看待。家校沟通没有固定模板,因为每个家庭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三角关系在不同家庭中的呈现也是不一样的,有的孩子也许同时经历了三种角色,有的孩子也许在不同时期扮演了完全不同的角色,这需要我们在进行家校沟通前期有足够的耐心去收集信息,只有在充分了解的情况下去沟通才会有可能产生效果。
4.家校沟通需要学校德育安全团队的共同参与。虽然本文主体部分呈现的都是心理老师的访谈记录,但是背后有学校整个德育安全团队的参与。家庭访谈只是家校沟通中重要的一部分,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他内容,比如社区资源整合等。所以学校心理工作一定不能脱离学校和社会的支持,否则沟通就没有任何意义。
参考文献:
[1]艾自琼. 青少年自我分化及其与亲子三角关系的相关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2014.
[2]邓林园,许睿,方晓义. 父母冲突、亲子三角关系与青少年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83-91.
[3]李怡然. 离异单亲家庭三角关系对儿童自我价值感的影响[D].沈阳师范大学,2020.
[4]Bowen,M. Family therapy in clinical practice[M]. New York: Jason Aronson. 1978:118-124.
通讯地址:杭州市余杭区闲林街道闲林中学 作者:王媛媛 联系方式:13773416013(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