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家教心主张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双减”背景下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坊的实施策略

                  “双减”背景下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坊的实施策略

 

                                                                                苏巧妙

                                                    (厦门市金林湾实验学校 福建厦门 361000)

 

〔摘要〕“双减”背景下探索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坊实施策略,助力家长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家庭心理教育的能力,促进家长更好履职,学校和社会更好引导和支持家长开展家庭心理教育,从而实现提升孩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育人目标,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

〔关键词〕双减;家长;工作坊;家庭心理健康健康教育

 

 注:本文系2023年度福建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课题“儿童哲学视野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FJ2023BF075)阶段性成果。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学生成长环境不断变化,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更加凸显。2023年2月,2022版“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正式发布,调研中青少年抑郁风险检出率高达24.6%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1]。2023年5月,教育部牵头17部门联合印发了《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强调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双减”政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简称“家庭教育促进法”)的相继出台,不仅是对我国教育格局的重大调整,更是教育观念的大变革;不仅对学校育人体系进行进一步科学定位和整体优化,也为家庭教育回归本源,主动作为,发挥自身独特的教育功能指明方向[2]。在“双减”背景下如何通过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有效指导,把更多时间还给孩子,“减出来”的时间去哪里、做什么,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新增”点什么等问题成为新时代教育改革需要思考的重要议题。这些问题驱动学校携手家庭,合力探索家校共育途径,助力家长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家庭心理教育的能力,促进家长更好履职,学校和社会更好引导和支持家长开展家庭心理教育,从而实现提升孩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育人目标,为其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

        “双减”政策要求,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对作为家长应该明确“双减”是为了增效和赋能,减掉的是孩子的压力,而不是家长的责任。在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需要凸显“双增”,一是增加家长的责任心,二是增效家长的“教育能”,即增强家长“教育的能量”和增长家长“教育的能力”。基于此,笔者所在单位成立“臻美家校”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下设“心桥工作室”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活动,尝试把家长请进学校,探索“双减”背景下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坊的实施途径,引导家长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视角正确理解“双减”,增强责任意识,明晰共育方向,增长教育本领,提升育人实效。

        一、“双减”下的家长育儿理念转变:减少补习,增加兴趣

      “双减”背景下,增强体质健康,提升艺术素养,激发孩子潜能,发展多元兴趣,是积极心理取向的家长心理健康教育亟需重视的议题。中国教育报家庭教育首席专家、重庆师范大学赵石屏教授指出:“家长对孩子身兼多重责任,不应仅仅体现在关注学业成绩上。如果家长只关注分数,在某种程度上是失职的。”“双减”政策出台后,伴随着作业量减少带来的课外时间增多的现状以及艺术素质测评纳入综合评价的趋势,家长的补习教育决策有所改变,减少学科类补习班,向非学科类倾斜。“家庭教育促进法”也明确规定了家庭教育的内容应包括对孩子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生活技能、文化修养、行为习惯[3]等多方面的教育和培养。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指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相对独立的八种智能,即: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省智能、自然智能,这八种智能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进行组合,使得每个人的智能各具特点。基于此,家长需要转变育儿观念,教育的方法、内容、评价应该更加多元化,以激活孩子不止一种的智能,为其全面发展和发挥个性特点创设条件,增强其自我探索与发展的兴趣。

       在“减负增效,育见成长”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坊中,设置“畅游‘心’世界,开启多元智能”亲子游园会活动。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共设置了8个摊位,分别对应不同智能。含体现语言智能的“爱的五种语言”项目、体现逻辑-数理智能的“掌握命运之牌” 项目、体现空间智能的“‘我们这一家’创意摆拍”项目、体现身体-动觉智能的“亲子出击,一击全中” 项目、体现音乐智能的“亲子合奏我爱我家”项目、体现人际交往智能的“亲子信任之旅”、体现自然观察智能的“探秘校园花花世界”项目、体现自我认识智能的“我是宝藏男孩/女孩”项目),引领学生畅游“心”世界,开发“新”智能。在各个关卡,学校精心准备的小礼物也特别指向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有魔方转转转、七彩色笔变变变、游戏绘本翻翻翻……亲子组队,集齐八个智能徽章,可获得藏宝图提醒,获得“物说我心”家庭亲子博物馆纪念品一份。通过多元智能摊位的探索,家长携手孩子以沉浸式体验方式了解“双减”的政策导向,多元看待孩子发展的可能性,给孩子更大的发展空间,响应“补趣不补习,赋能心力量”的倡议。

        二、“双减”下的孩子学习心理辅导:减少压力,增加动力

      “双减”应是减轻孩子的课业负担,而非减掉孩子的学业主责,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应在减轻孩子压力的前提下,进一步增强孩子的内在学习动力。阿德勒心理学说认为,学习是孩子的课题,家长需要做到课题分离。如果家长无法做到课题分离,将会把自身对于学习的未完成事件和期待加诸于孩子身上,日复一日,家长的期待累积成孩子的压力,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导致亲子双方产生激烈冲突,或孩子对学业产生厌恶情绪。因此,家长需要引导孩子将“外归因”转为“内归因”,即改变认知:学习是自己的事情,是自我实现的途径,而不是为家长学、为老师学。“双减”政策减轻了孩子身上的负担,对孩子的内在学习动力与自律能力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家长应通过科学的教养方式,减轻孩子的学业压力,助力孩子自发地形成“勤学-乐学-善学”良性循环的动力系统。

       在“减负增效,育见成长”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坊中,设置“鸭梨君V.S加油鸭”专题活动。团体带领者以学习力的构成要素为话题,引导家长使用短焦技术中的评量问句自评,量化孩子目前的学习动力值,同时觉察“没有被家长看见的,并不代表没有”。继而,家长通过分组扮演“鸭梨君”和“加油鸭”的活动,体验自己对待孩子学业的不同态度与期待对孩子产生的不同作用力,明晰孩子作为学习的主体责任人、家长作为孩子学习陪伴者所应担当的不同使命。在家长的感受分享中,总结出孩子学习动力充足时共同特征:兴趣浓厚、目标明确、态度端正、心态乐观、自制力强、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结果有正向反馈等。家长领悟有目的、有反思地将工具性需求与价值性需求融合的方法[4],在孩子每天的学习中做到“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孩子”,在追求学习成绩时,更多地关注成绩背后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培养。

        三、“双减”下的家庭人际关系维系:减少要求,增加沟通

       心理学上强调“关系大于技术”,良好的家庭人际关系是实施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双减”为家长缓和家庭人际关系创造了机会。在亲子交流沟通中,家长如果善于倾听孩子的烦恼,能让孩子感到被家长理解、接纳和支持,可以有效维护和促进孩子心理健康发展,增进亲子情感,否则会让孩子报喜不报忧,内心处于彷徨无助的状态。在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家长通过学习“温柔而坚定”的教养态度,看到孩子的情感和需求,尊重孩子的意见,抱持孩子的负面情绪,学会如何去关爱孩子。

       在“减负增效,育见成长”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坊中,设置“‘戏’说亲子关系”专题论坛剧场活动。论坛剧场以生活议题为蓝本,重演家庭中常见的矛盾,让亲子回溯到矛盾发生的当下被看见,并积极寻找解决策略。该专题论坛中,以绘本故事《等一会儿,聪聪》为脚本,邀请家长们进行角色扮演,家长根据提供的脚本,链接自身经历的家庭场景,演绎出属于自己的家庭故事。在这样的论坛剧场里,参与的家长们沉浸其中,仿佛回到学生时代,感受孩子的感受,展现和看见当下的亲子关系。活动中允许家长们进行“积极暂停”,“孩子的失落情绪后面藏着那些渴望?”“如果是你,你会选择哪种方式跟孩子沟通呢?”等问题激发不同观点的碰撞。家长们在家庭剧场与多元观点中,觉察到“不当的沟通方式会激化小冲突,放大成亲子关系中的裂痕”,领悟到在与孩子的对话中“提供多选择的话题”、“多表达观察与感受”等方式更能够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信任和尊重,这也是建立良好家庭人际关系的基础。

       四、“双减”下的家庭成员情绪调适:减少焦虑,增加理解

      “双减”的总目标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治理校外培训机构,减轻孩子的学业负担,有效缓解家长焦虑情绪,构建教育良好生态。虽然多数家长对“双减”政策所倡导的理念以及出台的相关措施持支持态度,但作业减少后家长担心孩子无法及时巩固所学知识,以等级替代分数使得家长因无法得知孩子的学习掌握程度而衍生出焦虑情绪。因此,学校需要在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引导家长看到焦虑背后所隐藏的自身成长过程中的期待,并达成自身的理解与接纳,才能进一步去克服家庭教育中的短视化和功利化倾向。

       在“减负增效,育见成长”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坊中,设置“听见‘情绪信使’的声音”体验活动。萨提亚认为期待可以是对他人、对事件,也可以是对自己的,但“只要是对外面的人事物,就是把幸福的钥匙交给了别人”[5]。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往往习惯于将期待投注于孩子,因此,要缓解家长的教养焦虑,需要引导家长将期待转向对自我。此次工作坊中,团体带领者邀请家长们模拟“一分钟”随堂测验。在短短的一分钟内,家长们积极投入,紧张做题,在类真实情境体验中,去贴近和理解孩子的焦虑。接着,带领者从“认知—生理—行为”的角度对情绪进行剖析,理解情绪会产生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从而影响家庭成员的沟通方式和关系。继而,帮助家长分析可能产生负面情绪的原因,从萨提亚的冰山理论看到藏在情绪背后的需要,引导家长将期待转向自己——“你期待孩子学业有成,那就问问自己,如何做才能匹配一个学业有成的孩子的家长?”同时,学会把情绪当成“信使”,倾听“情绪信使”的声音,通过觉察、接纳、倾听、思考四个步骤,看见情绪,理解情绪,接纳情绪,调适情绪。

       五、“双减”下的家庭互动方式优化:减少任务,增加陪伴

       “双减”背景下,学校需要引导家长需要认清自己角色,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家庭成员之间的活动具有累积效应,家长始终与孩子保持良性互动,成为与孩子并肩而行的朋友,孩子也能把家长当成交心的对象,在遇到无法自身无法处理的状况时,积极地寻求家庭成员等重要他人的帮助。高质量的陪伴,不仅仅是物理意义上的陪伴,更是精神的陪伴。家长应提高亲子陪伴的质量,切忌在孩子身边但心不在焉的无效陪伴。即,重在心灵互通的“在位陪伴”,而不是布置任务的“在场陪伴”。家长不要一味盯着孩子学业成绩,在孩子的课余生活中额外增加学业负担,而要在优质的家庭互动活动中,培养孩子的感恩、乐观、抗逆力、心理弹性等积极心理品质,为其形成健全人格和终身学习蓄能。

       在“减负增效,育见成长”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坊中,设置“有陪伴,才有培养”P4P父母哲学团体活动(P4P,即Philosophy for Parents)。活动伊始团体带领者搜集家长们关于“日常生活中需要花时间和精力做事”的答案,家长们众说纷纭,回应“洗衣服、辅导作业、带娃、运动、读书”等答案。接着,团体带领者邀请家长们分组讨论以下假设性问题:“假如你身边的人要陪着你做某件事,这个陪伴者可能会做些什么?这个陪伴者不太可能会做什么?有人陪和没人陪有什么不同?你希望有人陪你做这件事情吗?”在家长们的分享中,团体带领者引领家长们勾勒出“陪伴者”的角色轮廓,并在哲学“产婆术”式的对话中,启发家长思考:“家长对于孩子的学习管理,与陪伴有什么区别?抓孩子学习的时候,家长像个_______(某种职业、职务或角色)?家长究竟应该像个________,还是应该像个足够好的陪伴者?”在对问题的探索中,家中们共同梳理了高质量陪伴的特点:(1)家长与孩子一同制定清晰的规则,并且共同遵守;(2)家长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并能理解孩子的感受;(3)关注过程比关注结果重要,家中需要看见孩子在学习或其它任务中付出的努力;(4)家长陪伴孩子的方式应该让孩子感到自由且受保护,而非过度干涉,家长以温情、信任、鼓励、肯定等态度来回应孩子,同时注意多个成员之间保持态度的一致性;(5)家长应和孩子建立相互合作与支持的关系,达成共识并朝着共同目标前进。

       “双减”背景下实施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坊,让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不再是抽象概念,通过工作坊序列化的深度体验活动看见并解决家长的心理困惑,同时形成有效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途径,为孩子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值得一提的是,孩子的成长是在系统中发生的,除了学校指导家庭如何更好地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还需要把家庭、学校、社区、社会等多方力量整合调动起来,形成多元镶嵌、协同联动的常态化成长服务体系,其实质是以广阔和开放的视野整合形成儿童心理健康服务共同体,才能更好地增强儿童心理健康服务能力,提升儿童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傅小兰,张侃,等.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30-69.

[2]李一凡.“双减”政策下,家庭教育将面临三个重大转变[N].中国教育报,2021-09-19(4)

[3]陈明,杨咏梅.如何缓解“双减”后出现的新焦虑,这些实用建议家长请收好[N].中国教育报,2021-11-29(4)

[4]田宏杰.“双减”为何减不下家长的教育焦虑[N].中国教育报,2022-01-23(4)

[5](美)维吉尼亚•萨提亚.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8:98-99.

 

[作者简介]

苏巧妙,厦门市金林湾实验学校心理教师,高级教师,厦门市小学心理专家型教师,厦门市湖里区苏巧妙名师工作室领衔人

联系方式:13720885707    身份证号:350205198411072025

通讯地址:厦门市湖里区金山街道高林西里20号厦门市金林湾实验学校

邮编:361000

邮箱:46149765@qq.com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