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家教心主张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不要用你的情绪,去指责孩子的失败

 心理学博士约翰・格雷曾说过一句话:孩子是从父母对待他们的方式中以及从他们犯错误时父母的反应中学会爱自己。当孩子没有因犯错误而受到羞辱或者惩罚时,他们就有了更好的机会来学习最重要的能力——爱自己以及接受自己的不足。
一、不良亲子沟通的影响
我邀请家长们一起玩个游戏:两个人一组,一个人用力握拳,另外一个人在15秒内尝试以任何办法去打开对方的拳头。
在这个游戏中,有些家长会很使劲地去掰开对方的拳头,会发现他的拳头却越握越紧,你越用力,对方也越用力,握的更紧了,打开的难度就更大了;有些家长会提出一些很诱人的条件,让对方服从打开拳头,也许这些条件并不是家长自己真正想给的,有可能还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在事后就会反悔所答应的条件;还有些家长会用挠痒痒的方式,对方在笑的过程中可能会松了拳头,或者是很快打开了拳头,这个过程中双方的互动和氛围是轻松愉悦的。现在,如果请你选择,你会用什么方式呢?其实,这个小游戏有没有很像我们家长平时在与孩子沟通时的几种情况?
第一种和第二种方式就像家长对孩子的威逼利诱,制造出了紧张的氛围,容易造成亲子关系的疏远,第三种方式很像家长找到了一个突破口,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解决了问题,达成了目标。
这让我想起了心理学上有一个南风效应,也叫温暖法则。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路上行人身上穿的大衣脱掉。北风马上吹起来,来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感觉很冷,为了抵御北风的寒冷,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因为觉得很暖和,所以开始解开衣服的纽扣,最后主动脱掉了大衣。结果很明显,南风获得了胜利。这个故事告诉给我们什么启发呢?
温暖胜于严寒。当你想走进孩子的心里,同一个目标,采用不同的应对方式和解决方法,所带来的结果和影响也会不一样。回想一下,我们家长日常与孩子的沟通,我们是用强硬的手段去对待孩子,还是心平气和的沟通,走进孩子的心里,打开孩子的心扉呢?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在亲子相处中,我们是想“赢了孩子”还是“赢得孩子”?
我分享一个个案,为了保护来访者的隐私,我把他称呼为小A同学。
小A的爸爸常常因为小A的学业没有达到他的期待感到很愤怒,会狠狠的骂他,骂的很凶,可以说是口无遮拦,比如“要你有什么用、干嘛把你生出来、太笨太傻了、太懒了”,有时还会说极端的言语,比如“真是个累赘、你还不如死了算了”。
后来,经过多方了解,小A 的爸爸在家里确实容易情绪失控,对待小A没有耐心,但是事实上小A爸爸内心是很疼爱这个孩子的,平时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的物质要求总是无条件的满足,想买什么就买什么,比如某个玩具几千块,他就马上满足孩子的要求,孩子的作业本落在了家里,即使很远,爸爸也会马上送到学校。小A爸爸认为我都满足你说的要求了,你学习就不能认真努力吗,真的太没用了。
这样的亲子沟通方式和教养方式,对孩子有什么影响?现在的小A认为爸爸根本不爱他,对爸爸感到很害怕,不愿意亲近爸爸,会与爸爸保持一定的距离,也不愿意和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饭,自己一个人躲在房间吃。学业上,开始摆烂,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也变得容易激动。
很明显,这位爸爸情绪不稳定,暴躁,言语欺凌,还有爸爸重视物质,忽视精神层面的关爱。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从低级到高级,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的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小A仅实现了生理需求,有时候小A会有被抛弃的感觉,认为自己即使努力读书也没什么用,不是这个家的一份子,找不到安全感、归属感和价值感,对家人关上了心门。这种不当的亲子沟通方式,导致孩子表现出无安全感、低自尊、无价值感的心理状态。
其实这样的个案不少。在平时接待的学生个案中,百分之七八十都跟家庭亲子矛盾、亲子沟通、家长不良教养方式有关。如果家长常用这种不良的亲子沟通方式与孩子相处,肯定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孩子常采用以下两种方式维护自尊。一种是,反驳你、吵架,为自己辩护,沟通不畅,亲子关系受损,教育不能发挥出来。另一种是,拒绝沟通,沉默来保护自己,关上心门,亲子关系破坏,教育不能发挥出来。小A就是用躲避、拒绝、摆烂的方式来应对。
只有调整教养方式,改进亲子沟通方式方法,营造温暖和谐的家庭环境,才能慢慢改善和增进亲子关系。
二、家长自我情绪调适方法
有一句话说“父母情绪稳定 孩子幸福一生”。在亲子沟通的过程中,家长自身的情绪调控能力非常重要。
请家长回忆辅导孩子写作业的场景,如果请你用几个关键词来描述自己的感受?你头脑中会冒出哪些词语呢?现在流行一句话“不陪作业,母慈子孝,一陪作业,鸡飞狗跳”。不难看出,家长在辅导孩子学业时,常常会遇到情绪困扰、亲子冲突等困难。
在我平时接待的学生来访者中,有一部分学生对自己的爸爸妈妈的评价是很暴躁,情绪很不稳定。确实,在生活中,有些家长对孩子稍有不满意,就说教、命令、否定、批评、指责,有时候甚至侮辱,这时候的家长已经被负面情绪淹没,也可以说,被负面情绪所俘虏,此时的亲子沟通往往不能带来想要的结果。
我们以常见的愤怒情绪为例,我们有观察过自己愤怒时的神情是怎样的吗?会有哪些动作、表情?会常说哪些话?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亲子沟通中,当一位家长非常生气,他所表现出来的身体语言,比如凶狠的眼神、咬牙切齿、双手叉腰、用手指着孩子、脸色不好拉下来,还有声音抬高,语音语调的升高等等,这些身体语言所传递的信息占比93%。所以,这时孩子听到的93%是这位家长的情绪,7%是家长说的那些期待的言语。如果加上家长在情绪激动时,说些人身攻击或侮辱的语言,那孩子听到的就是“我不满意你”、“我不相信你”、“我全盘否定你”,也就是我不接纳你。
家长在情绪失控的情况下,真的很难做到接纳孩子的偏差行为。有人会说,不生气谁做的到?在面对自己的孩子出现行为偏差时,我们能一直保持积极的情绪吗?真的很难,也不现实。其实,有消极的情绪是很正常的,我们有负性情绪体验是自然存在的,关键是不适合在情绪失控时来解决问题。正面管教一书中指出,在生气的时候,我们人类接通的大脑是“原始脑”——它选择只有“战”(争夺权力)或者是“逃”(后撤,并且无法沟通)。我们不可能用“原始脑”作出理性的思考。我们会说些,过后就会后悔的话。在处理一个问题之前,先让自己冷静下来,直到能够用理性大脑来思考时,再来解决问题才有意义。
所以,如何让自己较快冷静下来,恢复理性状态,才能更好的与孩子沟通呢?
我觉得情绪调适的方法可以用这三个词来简单的概括,分别是:调身、调吸、调心。
调身,是指关注自己的身体状态,放松自己的身体,比如愤怒时让皱着的眉头舒展开来,咬紧的牙齿放松下来,僵硬的手臂自然垂下来...这些举动就是在调节自己的身体状态
调吸,是指关注自己的呼吸,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做几组深长而缓慢的呼吸,关键是将注意集中在一呼一吸上。
调心,是指排空自己头脑中的想法,或者是改变消极的想法,就是学会调节自己的认知。
如果能做到这“三调”来放松,证明你自己能做到自我控制。如果“三调”做不了,那你可能需要找专业人士求助了。
我分享四种具体的调适情绪的方法。
第一个方法,觉察情绪,给情绪打分。
首先,我们可以在自己的心中装一把量尺,这把尺子上有10个刻度,从1到10,分别代表不同的程度,比如1分是不生气,10分是很生气。接着,去觉察和感受当下的情绪,用这把量尺,主观上进行打分,再结合刚才讲到的调身法,调吸法,做出一些行动,然后感受情绪强度的缓慢下降,评估自己情绪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你能感受到自己是有力量的,是能够掌控自己的情绪的。
举例:
当孩子的不良行为,让你很愤怒时,你可以尝试这样做:
在那个当下,别急着说话,也不要动手,做几次深呼吸,给自己一两分钟时间,觉察当下情绪,尝试进行内在的“自我对话”。
1.首先,感受自己的情绪:“是的,我现在很生气,很愤怒”
2.接着,给情绪打分:“0分是不生气,10分是非常生气,我现在大概有几分?非常生气,有9分!”
3.然后问自己,“现在我能做些什么让自己的愤怒值降低0.5分?”比如,“我可以转过身暂时不去看孩子,或者走两步,先离开这个房间”或者是“我放松下我的眉毛、嘴唇、脸部的肌肉...”
4.再次去觉察情绪分值的变化,“我现在感觉好像怒气值降到7分”。
5.然后,再次去关注做些什么微小的举动,让自己的情绪再好一点,这样正向循环。
为什么这样做呢?当你把焦点关注在自己的情绪上时,你就会暂时放下孩子所谓的偏差行为,也不会随口说出一些粗暴的言语。当你把焦点关注在觉察自己的情绪,并想办法让自己的心情好一点儿时,你就是在给自己一些时间和空间,大脑这时已经开始慢慢变得理性。
其实这种情绪的变化,除了用量尺打分的方式来评估,也可以想象成随身携带的一个情绪温度计,来评估自己的情绪状态,让自己的情绪降温清晰可见,会让自己更有控制感。如果你多加练习,对情绪的掌控能力一定会有所提升。
第二种方法,看见自己情绪背后的信念。
首先,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个理论,叫做冰山理论。实际上这是个隐喻,它是指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海里的冰山一样,我们能看到的只是海平面以上,就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比如我们的行为,大约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而另外的八分之七,更大一部分的内在世界却藏在海平面以下,那些是被我们忽略的内在。这些内在包括我们生命中的感受、观点、期待、渴望等。
所以,如果你时常被某一种情绪困扰,比如生气,愤怒,伤心,恐惧,那你可以尝试去向内探索。每一种情绪背后,都蕴含着价值与意义。可以尝试问问自己情绪失控背后的信念是什么?是我没法接纳这个孩子吗?我的期待是什么?期待合理吗?真实的孩子,到底有没有这个能力达到我的期待?我有没有把想表达的“关爱”变成“伤害”?当我们在向内探索时,我们也变得更加理性。
这里我分享一个个案,我与一位妈妈来访者进行内在探索的过程。
一位妈妈说,一看到孩子的坏习惯,我就气得不得了。
我说:我们可以一起试着探索一下你愤怒情绪背后的想法,好吗?
妈妈说:好的。
我说:孩子同样的行为,你看到很生气。如果是其他人看到了,也会和你一样的这么生气吗?
妈妈说:不会啊。因为我是他的妈妈啊。我有责任,有义务,我必须要教育好他。
我问:如果你没有教育好他,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妈妈认真思考了一下,说:我没教好他,我很自责,懊恼,悔恨,说明我不是一个称职的妈妈啊,不是一个好妈妈。
大家觉得这位妈妈愤怒情绪背后的信念是什么?
她认为孩子不良行为出现了,孩子的行为不在她的期望内,没有在她的控制范围内,就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好妈妈。这其实就是对自己的一个不认同,不认可。当她内在有这样的信念,她的负性情绪非常容易被点燃,负性情绪的强度还很大,造成的攻击性和伤害也会很大。
“我不是一个好妈妈”这样的信念是合理的吗?
第三种方法,树立合理的信念,与不合理信念辩论。
有这样一个情境,你很渴,然后看到桌子上放着半杯水。请问你可能会有怎样的情绪?
有些人会说,哇,还有半杯水,刚好解渴,心情很愉悦;也会有人说,啊呀,只有半杯水,根本不够喝啊,唉声叹气的,或者是气呼呼的。发现了吗?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情绪反应。那是什么决定的呢?是我们头脑中的想法。
心理学上有一个情绪ABC理论。A是指事件,B是指想法、信念,C是指感受和行为。不是事情A直接导致你的感受C,而是中间的B在起作用。如果你觉得生气、悲伤或者是害怕,是因为某种想法(B)触发了感受(C),一旦能够找出那个想法(B),就可以改变自己的感受(C)。著名的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教授后来又增加了两个因素,叫做D和E。D代表反驳,指反对自己想法(B)的辩论;E代表激发,就是反驳消极想法或消极信念之后所带来的新的感受与行为的结果。
我们以刚才上面这位妈妈为例,妈妈内在的信念是“我不是一个好妈妈”。这样的信念显然是消极的,悲观的,不合理的。当我们捕捉到,意识到,这个不合理信念后,我们就要尝试去与它进行辩论,寻找,支持的证据是什么?反对的证据有哪些?还有没有其他角度的想法?辩论后就很可能会激发出新的情绪与行为。
比如,我问这位妈妈,“我不是一个好妈妈”支持这个想法的证据是什么?她说,我太忙了,没有花费很多时间陪孩子,我没有能力管教好他...
我又问她,反对这个想法有哪些?作为一个妈妈,你做的好的地方有哪些?她思考后说,生活上把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也时常关心孩子的感受,只要有空闲就会带孩子出去玩...
当我鼓励她说了很多自己做的好的地方后,她的情绪很明显变得积极了些。
后来,我又问她,你觉得自己无法管教孩子的这个行为,有没有可能是你目前还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方法,你现在可能遇到了一个困境,暂时没有找到资源、力量支持到你,帮助到你?可能你需要学习,或者是需要去求助?这样的提问,其实是我在帮助她从更多的角度来认识当下的处境,拓宽她的认知。
再后来,妈妈跟我反馈,她认识到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妈妈,没有100分的妈妈,做个七八十分的妈妈就可以了。当她不再用好妈妈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看到自己的困境与局限,学着去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树立合理的信念,她就不会被困在愤怒、自责、悔恨的情绪中,情绪变得更稳定和积极了。
所以,当我们家长情绪很糟糕时,尝试去捕捉头脑中的消极的悲观的想法,这些想法常常是一些不合理信念,比如绝对化要求、以偏概全、全盘否定等。言语中带有“应该”“必须”“整天”“总是”“完蛋了”“一点都没用”等。比如,可以问问自己,孩子真的是一整天都没有表现良好的时候吗?辩论之后就会有新的想法,往往是表现良好的时候直接被我们忽视了,或者是被我们理所当然的认为应该的。
当类似情况再发生时,你就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去看待问题,会有新的想法,不会陷入旧有的固定的习惯的消极思维中,跳出来,情绪温度和强度降下来了,才会有积极的心态去应对问题。
第四种方法,主动的扩大自己的积极情绪体验。当我们身上正性的、积极的情绪越多,我们的情绪调控能力就越强。强调一下,负性情绪体验,它是自然存在的,因为人类进化的需要,负性情绪对我们的影响力,对人的控制力要比积极的体验更多。这也意味着我们要有意识的把我们的注意力转移到积极的上面去。最新的心理学脑科学研究表明,注意在情绪调适的众多方法中,无论是短期效果还是长期效果,都有显著积极的作用。
所以,在生活当中,需要我们主动的去关注,去体验,去发现身边那些很多美好的东西,被我们忽略的,可能视而不见的,可能没有去认真体会过的人、事、物。家长也要特别去关注孩子身上美好的一面,多用“放大镜”,多说几句“妈妈看到了你的进步,你愿意再试试吗?”
育儿先育己,育己先育心。懂些心理学,学习调控自己的情绪,可以让你更了解自己,也帮助你更好的教养孩子,走进孩子的心里。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