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可以“不听话”
唐珍妮
(三明教育学院 福建 三明)
摘要:孩子“不听话”的原因有很多,作为父母应当学会冷静、理性地面对这一问题,用争取合作态度与孩子进行平等沟通,了解孩子的真实意愿,包容孩子的局限性,给予适当的试错空间和心理抱持,构筑和维护安全、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让孩子有机会按照自己的节奏逐步成长。本文通过详述亲子对话过程,分析了当孩子“不听话”时,建立平等沟通,维护良好亲子关系,保障孩子健康成长的具体方法,即稳定情绪,冷静分析;调整心态,接纳现状;理解孩子,给予抱持。
关键词:不听话 平等沟通 亲子关系
作为心理老师,我深知平等沟通在亲子关系中的重要性。作为学生家长,我认为自己应该以身作则构建平等对话的环境和机会,以便促进亲子间的相互理解,更好地解决问题。想必许多家长也会像我一样平时总是努力践行平等对话,但是不知为何谈到最后,家长却只能恨铁不成钢地说出“你不听话,以后一定要吃亏的”,“我们都是为你好,你为什么就听不进去”,诸如此类的话语。似乎心平气和、推心置腹的沟通也无法让孩子领受到父母的良苦用心,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理解这些“不听话”的孩子呢?
某日,四年级的女儿正在完成她的暑期作文,我站在旁边随意一瞥就看见她老毛病又犯了——书写不工整,多处涂改、增删,卷面整体观感非常凌乱。我的第一感觉是作业态度不端正,因为这些问题我已做过多次提醒,并反复强调了卷面整洁的重要性,但是长期观察下来,我发现孩子并未决心改正问题,同样的问题总是重复犯。这一次,我决定多花些时间进行深度沟通,了解孩子不愿意做出改变的真正原因。
“你知道卷面整洁的重要性,对吧?”孩子点头。
“但我发现这些涂涂改改的老毛病并没有得到改善,你愿意说说你的理由吗?”
孩子低着头说:“我不想说。”
“说说吧,没关系,我们今天好好谈谈,妈妈看看你的困难在哪里,帮你一起想办法解决它。”
“我总是写着前面的内容,脑子里就想着下一句要写什么。写完之后,又突然想到前面可以用些更精华的词句,所以就倒回来再作修改补充。”孩子说。
“所以你在书写之前并没有搭好作文框架,总是想一句写一句,匆匆忙忙缺少斟酌,然后又对自己不满意,对吗?”
“作文框架是什么?”孩子问。
“就是作文的每个段落要写什么,心中要有个大概的计划。”
“老师有讲过每段应该写什么,这个我知道的。我就是突然想到前面可以用上学过的好词好句,所以就想添加上去。”孩子说。
“写的时候想不到,事后又要返工,你觉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孩子低着头说:“不知道。”
“能够想到好词好句,说明你平时有注重积累和记忆,但写的时候没法自如地运用它们,说明这些表达你平时用得不够,练习不勤。要临时从脑子里调用这些词句需要一些线索,你积累的时候只是简单记忆,没有给他们分门别类,所以要调取的时候就缺乏线索,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导致你不得不事后来弥补。你觉得是这样吗?”
孩子点点头。
“那你觉得自己可以做点什么,改善这些的问题吗?”
孩子说:“我马上上五年级了,作文的要求会增加的,老师打分也会更严格,我想拿到更高的分数就必须写字更好看,也会尽量减少涂改的。”
“所以,你是为了拿分数?如果没有分数的要求,你并不打算做得更好对吗?”
“学习不就是为了考出好成绩吗?”孩子反问到。
“在妈妈看来,考试只是老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的工具,分数只是学校选拔人才的参考标准。高分只是个数字,并不代表真正的知识和本领。但是解决问题、完成任务需要靠真本领,这些本领需要通过学习获得。所以,只有当你自己想要变得更好、更有能力的时候才需要学习,分数并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我试图纠正孩子的观念。
“我知道了。”孩子眼神黯淡下来。
“能说说看你知道了什么吗?”我问到。
“我知道学习不应该为了分数,但我觉得这样对我来说没什么用,到了五年级我就会更努力的。”孩子说。
听到这里,我已经觉察到了自己内心的失望和愤怒,因为这些老毛病一次又一次的出现,已经让我对她的表态失去了信心。此时此刻,这场对话是否还要继续?又该如何继续?短暂的调整过后,我采取了以下行动:
1.稳定情绪,冷静分析。沟通是为了分析问题、增进了解、促进问题解决。作为家长,不能及时有效地帮助孩子尽快纠正错误确实让人感到非常受挫和迷茫,但就算情绪爆发,那也只是纯粹的宣泄而已,不仅不能解决问题,甚至还会令孩子感到恐惧和疏远。我觉察到我的愤怒来自于无法改变对方的无力感。教育是一种合作行为,且孩子是有独立人格的个体,要想影响和改变他们,必须先争取他们的合作。意识到这一点,再回头看我们的对话,那种无力感就降低了很多,我看到她敢于说真话,说明之前的对话氛围是安全、平等的,我需要保护好这种对话关系,才能找到更多机会争取孩子的合作。这让我感觉到自己找对了方向。
2.调整心态,接纳现状。在前面的对话中我发现了两个重要问题,一是孩子当前仍处于被动学习状态,缺乏内驱力,或许在平时的教育中和日常生活中,孩子并未体验到学习的真正乐趣,也无法正确理解学习的目的。二是由于年龄小阅历浅,孩子并未意识到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而习惯的养成需要一定的内部动机参与,否则单靠外部驱动不仅很难真正养好习惯,反而容易激发内在抵抗情绪。这些问题短时间内难以解决,所以最好的处理方式是理解孩子当前的局限性,尊重孩子的选择。学会接纳现状,顺应孩子成长发展的规律,尊重孩子的想法其实不是父母无能的表现,反而是一种教育智慧。做到这一点,意味着家长要先看见和接纳自己的不足,不要着急纠正孩子,应当先觉察和完善自己,思考如何帮助孩子更好地体验学习的乐趣,激发她养成习惯的内在决心。这种建立在清醒的自我认知基础上的以身作则,本身也是一种良好的教育。
3.理解孩子,给予抱持。孩子希望在老师的督促和分数的压力下做出改变,可以看出她内心是渴望获得老师的认可与鼓励的,只不过依靠她薄弱的自控力想要实现真正的改变还很困难。四年来,我相信她也曾经努力纠正过这些缺点和不足,也为自己不够端正的学习态度和缺乏持之以恒的决心而懊恼不已。在她尚未真正觉悟前,想必还有很多的弯路要走,接受自己孩子的平凡,
最后,我对孩子说:“如果你暂时不想做出改变,妈妈尊重你的想法。尽管作为过来人的经验,我想,这样你可能会因此多走许多弯路,但是如果你能够用自己的方式学会面对困难,也不是什么坏事。”说到这里,孩子很诧异地抬起头看向我。我继续说:“即便你觉得今天我说的那些话对你帮助不大,你更希望按照自己的方式去面对问题,这也没有关系,因为我更希望你知道的是妈妈会尊重你的看法,哪怕你也许会因此而走更多弯路,但只要你需要我的时候,我仍然会像今天一样陪伴你、帮助你。”说到这儿,我感觉孩子的整体放松了许多,笑着对我说了一句:“妈妈,有你真好!”
父母总是希望孩子“听话”,但是“假装听话”的孩子和“乖乖听话”却没什么主见的孩子,并不比“不听话”的孩子让父母省心。所以,当孩子“不听话”的时候,父母不要急于否定孩子,或急于发作情绪,应该冷静下来尝试了解孩子行为表象背后的真正想法,客观地分析原因,用平等、合作的态度争取孩子的信任与配合,包容孩子的局限性,允许孩子试错,让孩子有机会按照自己的节奏逐步成长,给孩子创造安全、支持的心理环境,做他们成长路上最有力的支持者、陪伴者和引路人。
【作者信息】
作者姓名:唐珍妮
作者单位:三明教育学院
联系地址: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牡丹新村31幢
邮编:365000
电子邮箱:11651213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