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家教心主张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做“成长型”父母,让亲子沟通更有效

 

 

一、选题依据

       全国妇联、教育部等印发的《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修订)》提出,家庭教育是家长和儿童共同成长的过程,尊重儿童成长规律是家庭教育的前提。“成长型家庭”的概念由李忠辉和马琳在《赢在父母》的专著中首次提出,指的是在终身学习理念指导下,亲子双方在家庭活动中起着同等重要作用,想要建立亲密和谐的亲子关系,需要家长与孩子合作,共同关爱、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日常学习生活中,我们发现有些孩子在困难面前显得很不自信,容易放弃,而有些孩子很快恢复自信,积极面对挑战,那两者之间到底有什么差异呢?本节课以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终身成长》一书为理论基础,研究证实具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对学习充满热情,他们是相信自身能力、智力是可以改变的,他们能勇敢积极地面对困难和失败。而固定型思维者相信自己的能力、智力是不能改变的,往往害怕失败而不愿接受挑战。但人的思维模式并不会一成不变的,常常在两种思维模式下切换,而成长型思维更是在后天的引导和培养中获得的。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是其重要他人,也是其思维模式的塑造者。父母的言行透露着其自身的思维模式,影响着孩子思维模式的形成,因此,我们期待家长能从改变自己的言行,培养自己和孩子具备成长型思维,促进孩子更加自信、积极地迎接生命的各种挑战。

 

二、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家长需要关注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和成长需要,认识到亲子关系问题是双向的,需要亲子双方共同面对;
情感目标:家长充分体验、反思自身的家庭教养方式,融入成长型思维理念至家庭教育中;
行为目标:引导家长积极改变自己的言行,培养自己和孩子具备成长型思维,促进孩子更加自信、积极地迎接生命的各种挑战。

 

三、活动重难点

重点:探索亲子问题的根源,提升家长的成长型思维,学会用多元化方法进行亲子沟通。
难点:家长对照“孩子对家长的评价”与“家长的自我评价”,反思自身与孩子的沟通方式;理解德韦克成长型思维实验研究,认识批评与表扬孩子的最佳方式,融入成长型思维到家庭教育观念中。

 

四、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绘画疗法、情景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要爱,还是要赢?
      1.握拳游戏
       游戏规则:家长两两一组,一人用力握拳,另一人参与挑战,在10秒内尝试以任何办法打开对方的拳头。 
       教师提问:刚刚在游戏过程中,您会采取什么方式打开对方的拳头呢?
       家长1:我使劲去掰开对方拳头,发现他的拳头却越握越紧。
       家长2:我用挠痒痒的方式,他很快就松开拳头,这个过程我们都很愉悦。
       教师引导:

       家长们您是否发现,当您越想掰开对方的拳头,对方就越是握紧拳头。回想一下我们日常与孩子的沟通,当我们用强硬的手段去对待孩子,他们是否会更不愿意听我们的话?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您是想在相处中“赢了孩子”还是“赢得孩子”?
       在《正面管教》一书说“赢了”孩子是指大人用控制、惩罚的手段战胜了孩子;而“赢得”孩子则是指大人维护孩子的尊严,以尊重孩子的态度对待孩子(和善而坚定)。

     【设计意图】通过暖场游戏活跃气氛,引导家长设身处地觉察哪种沟通方式能让孩子接受。

 

       2.评估家庭亲密指数
①请评估您和孩子之间的亲密指数,满分为10分,分数越高代表您与孩子关系越好。
②请评估您与伴侣之间的亲密指数,满分为10分,分数越高代表您和伴侣之间的关系越好。(仅凭感受打分即可)

       教师提问:请家长分享一下亲密指数,以及这个分数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受。
       家长1:我和孩子的亲密指数是7分,他平时都会给我分享学校生活。他和爸爸的亲密指数只有5分,因为他爸爸经常在外地工作,与孩子交流较少。
       家长2:我和孩子他爸的亲密指数为6分,进入青春期后,我们对孩子的养育方式总会有不同的分歧,从而产生冲突矛盾。目前我也是很苦恼,我对孩子的教育是比较严厉的,但是他爸爸就很佛系,觉得不应该给孩子这么大的压力。
       家长3:我们家的亲子关系、夫妻关系的亲密指数都可以达到8分,我们周末会开一次家庭会议,每个人分享本周的收获、遗憾、期许。
       教师小结:从家长们填写的亲密指数来看,进入青春期后,父母养育孩子的方式容易出现分歧,这归因于孩子青春期所遇到的困难、烦恼和挑战都比小学阶段复杂,家长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与孩子沟通,由此带来亲子关系、夫妻关系的状态是不断波动的。
       俗话说:“一两的关系胜过一吨的教育”。亲子关系是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道“命题”,它的好坏决定了父母在教育中的力量。同时,父母关系也会影响到给孩子的心灵滋养,要尽可能保持家庭养育观念一致,分工合作去协助孩子成长。
     【设计意图】通过写下“家庭亲密指数”,引导家长思考亲子关系变化的原因,以及认识到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

 

(二)转换阶段:爱的自我觉察
       教师引导:进入青春期,随着孩子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升学压力逐渐增大,孩子的想法容易与父母有所不同,因此,家长难免会觉得孩子变得难沟通、不讲道理。接下来,我们进行一个亲子自画像的游戏,觉察彼此的相处模式。
       1.家长自我觉察:您是如何评价自己呢?
       请家长画出自己的自画像,并且在画像旁边写下“我是一个……的家长”的句式,至少写出5 个关键词。家长须独立思考完成,写出真实的自我评价。
       教师提问:您为什么用这个词语评价自己?其中有什么故事或经历吗?您在教育孩子有什么启发/收获/遗憾/不足?(请挑选其中一句自我评价展开分享)
       家长1:我是一个陪伴孩子较少的爸爸,我平时做些小生意很忙,所以妈妈从小负责管教女儿。现在她进入初中后,成绩明显下降了。今年放寒假时,我提醒她少玩手机,有时间赶紧去学习,引起她对我强烈反感,甚至不愿意和我说话。我现在感到不知所措,希望能找到跟我孩子沟通的方法。

       家长2:我是一个有耐心、对孩子要求较高的妈妈。每次孩子回到家,都抱怨学习压力太大,只要考试就会变得很焦虑。我只能听她倾诉,没什么方法能帮助她学习。

       教师小结:家长都十分认真地思考,能从各种角度评价自己,呈现出亲子相处中的各种细节。其实,在家庭教育角色定位中,父亲和母亲可以有所不同,但都要尽可能共同参与教育孩子,对孩子的管教进行分工合作。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家长写下“自我评价”,探寻亲子关系矛盾的根源,通过与其他家长分享交流,增进对青春期孩子的理解和接纳。

 

       2.亲子对话觉察:您日常是如何评价孩子?
       教师引导:从刚才的家长自画像发现,目前我们所面临的亲子沟通困扰大部分围绕升学压力、手机网络、孩子交友等情况。当孩子出现困难、烦恼需要我们帮忙解决时,您们是采取什么样的观点和应对方式呢?接下来,我们通过几道题目测试一下。

       教师引导:这几道测试题呈现的是亲子对话经典场景,从侧面反映了家长是否能用积极正面的语言或行动去影响孩子。
     【设计意图】通过呈现熟悉的亲子对话场景,引导家长觉察自己对孩子的评价,是如何影响孩子对问题的思维模式和应对方法。

 

(三)工作阶段:爱是用“成长型思维”对话
     1.育儿思维觉察:您是成长型思维家长吗?
      教师提问:当孩子受挫、遇到困难时,您会听到他说什么呢?您又是如何回应?
      家长1:我一直认为我孩子在学习上没天赋,不是学习的料。久而久之他也开始摆烂,不想积极学习。
      家长2:我的孩子在遇到困难时总会说“我不会,太难了”,我有鼓励他去坚持,但很多时候他做不到。
      家长3:我孩子经常会评价自己为“数学渣渣”,说没信心考好数学。我也是对此无能为力的,因为我也不能教他什么方法。
       教师引导:在孩子面临困难或烦恼时,如果我们家长抱有“我孩子不是学习的料、他的表现实在是令我太失望了、我也帮助不了他”等等之类的想法,这些都会给孩子传递负性评价,默认接受父母对自己的看法。久而久之,孩子就会逐渐形成固定型思维,他会把“我不行”“我差劲”的思维实践到其他方面,从而更愿意去面对新困难和挑战。

 

       2.如何培养自己和孩子成长型思维?
       教师引导:心理学家卡罗尔·德威克通过研究提出不同的思维方式影响一个人的成功与否。一个人认为智力是固定的(固定型思维模式)还是可以成长的(成长型思维),可能是其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
       因此,一个有效的做法是家长以成长型思维理解孩子,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鼓励孩子去面对困难,努力把挫败当成自我提升的机会。

      (1)表扬:注意赞美的方式
       教师引导:在孩子有好的表现时,家长对孩子夸耀之词都会无意识脱口而出,“孩子你真棒;宝贝你真聪明;这次你弹的太好听了”。从表面上看,听了这些话,孩子会变得更加自信,然而事实上,孩子在这样的夸奖中,变得很害怕失败!常被表扬聪明的孩子,希望维持这种被认可的聪明。他们容易滋长“输不起”的心态,对成败的敏感性更强,更害怕挑战。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Carol Dweck)研究了数千名儿童遇到困难时的态度和行为。他发现经常被夸奖“你很努力”的学生,他们在面对困难时,愿意迎难而上,相信通过努力可以战胜困难,实现目标,而另一些经常被夸奖“你很聪明”的学生,他们即使遇到很小的挫折,也会退缩、放弃。

       教师引导:家长不去表扬孩子的天分或才智,而是对孩子积极投入的过程,他们的努力与策略,他们的专注、坚持与进步进行表扬,这些表扬都是有利于帮助孩子养成“成长型思维”模式,给孩子传递的信息是:我们不是生来就聪明的,但可以在生活中通过努力、坚持来获得某些能力。

     (2)批评:不给孩子贴负性标签
       教师引导:有时孩子做的不够好,家长会习惯用“你怎么这么笨”“这点小事都做不好”“你就是太懒”这种标签化的语言评价孩子,其实对于孩子的自我认知发展十分不利。当孩子的自我还没有发展完善时,这些外在标签很容易发展成为自我标签,会让孩子觉得现在的失败是因为我天生就笨,我的能力是无法改变,就逐渐形成了固定型思维。
       卡罗尔·德韦克(Carol Dweck)教授在后续研究中,选取了67名幼儿园小朋友,让他们玩假装游戏,用洋娃娃代表自己,表演出研究者设计好的情景故事。如果孩子在过程中出现了错误,老师给予孩子3种不同的反馈。

        最后研究者让孩子们对假装游戏的经历,按照游戏体验、情绪感受、自我评价、坚持度进行打分。

       研究结果表明,【个人批评组】的孩子们听到“我对你很失望”后,对自己的感觉很糟糕,评分最低。他会变得不相信自己能力,表现出无助感。这些孩子在情绪感受、坚持度上的评分也远远低于另外两组,而且会在困难前轻易放弃挑战。
       教师引导: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父母应该多用积极正面的语言,培养孩子的正面积极思维。当孩子跟父母说:“我犯错误了。”其实此时孩子的内心是无助的,是恐慌的,是自责的,他的言外之意是:“我做错了,我很没用!我再也不敢去尝试了。”父母不妨告诉孩子:“错误是学习的绝好机会,犯错能让你变得更好。”
当孩子跟父母抱怨说:“这太难了”,其实,他是想表达“这太复杂了,我不可能完成。”于是,孩子选择了逃避。父母不妨说“我觉得你没问题的,可能还需要投入再多一点努力,只要花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一切皆有可能!”

     (3)具体落实孩子成长型行为
       教师引导: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制定《成长型思维学习日志》,引导孩子重新去面对失败与挣扎。比如制定想要学习的新技能,记录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小挑战,以及孩子所采取的的勇敢尝试行为、进步关键点和具体表现等。家长在每个阶段结束后,和孩子一起读读成长日志,从中感受成长型思维给自己带来的改变和进步。

 

 

(四)结束阶段:爱是双向奔赴
        教师引导:在家长课堂开始前,我已经邀请孩子们用刚才的句式写一写自己的爸爸或妈妈。他们完成得都很认真,请家长们看一看孩子眼中的你们是怎样的,再对照一下各位对自己的评价,看看有什么不同。

       教师提问:家长们,您眼中的自己跟孩子给予的评价有差距吗?看完后您有什么想法或感受呢?
       家长1(父亲):我平时管孩子,有时太着急就不小心把话说重了,打击到他们的自信心。现在我管控孩子使用手机,规定他们只能玩1小时,难免会让他们反感。归根到底,我要转变一下我的思维方式,放手去相信孩子是可以解决问题的,他们是有潜力的。
       家长2(母亲):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孩子对我说“妈妈辛苦了”,我还是很感动的。家长的一言一行,孩子都是看在眼里的。之前我总会羡慕别人家的孩子很出色,会认为是自己的教育方式失败导致孩子不够优秀。其实,每个孩子都会有他自身的闪光点。我以后要用成长型思维的方式与孩子对话,鼓励他多元化发展,树立对未来的信心。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家长自我反思和总结,归纳成长型思维可以使用在亲子沟通的策略和方法,强化其成长型行为。
       教师小结:

       孩子的眼睛都是雪亮的,他们对各位家长的付出是能感受得到的,而且是理解的。这说明各位家长的教育并不失败,我们的孩子身心健康,充满正能量,这是多么宝贵啊!
       在这节家长课堂认识到,青春期孩子自我意识逐步增强,渴望获得肯定,因此家长们从尊重、理解、关怀的角度与孩子沟通,鼓励他们要用成长型思维面对生命中的困难。
       通过学习德韦克成长型思维研究,我们要重新审视自己家庭教养方式的不足,在日后家庭教育中能不断反思学习,助力孩子奔向美好的未来。只要孩子心中有光,积极向上,身心健康,不管投身在哪个领域,都有机会获得成功。

 

六、教学反思

(一)前期:动员学生参与亲子建设
       亲子问题是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双向关系问题,指向双方具体的事件与感受。因此,孩子需要主动说出亲子沟通中存在的困扰,通过教师引导者帮助家长去反思家庭教育方式。
(二)中期:充分倾听家长内在心声
       在青春期养育过程中,亲子沟通难免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家长其实内心是十分困扰和迷茫,也会对自身的能力陷入怀疑,这时候就需要老师去理解家长,共情家长的感受。通过互动分享,教师也可推测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参与程度,剖析亲子问题的产生根源。
(三)中期:注重把控课堂时间进度
      在互动分享环节,家长们都容易引起各类共鸣,若分享时间过长则影响课堂进程。因此,教师要关注不同家长的需求,在问题引导、阶段小结、分享总结等环节,可以采用派小组代表发言的方式进行时间把控。
(四)后期:跟进落实讲座反馈评价
       在课堂结束后,若有对亲子养育话题感兴趣的家长,教师可通过线上读书分享会与家长们继续探讨。这样既延续了家长对家庭教育学习的热情,又能把教育资源辐射更多有需要的家庭,更好实现家校共育。

 

参考文献

[1]安宁. 自画像与亲子镜——家长积极心理品质团体辅导[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2(30):43-46.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