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决定论视域下青少年家庭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路径
张文龙[基金项目:本文为院级课题“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研究”(tzky-2021年-ZX14号)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张文龙(1978-),男,山东临沂人,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 刘瑞芳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铜仁 554300)
摘要:自我决定论强调基本心理需求满足对个体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应从青少年基本心理需求出发,注重满足青少年的自主需求、关系需求和胜任需求,从而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自我决定论;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
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甚至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一项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横断面研究显示,2016年至2020年,受调查青少年的强迫倾向、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学业压力和情绪障碍问题显著增加[1]。这不禁让我们反思,为什么在近年来日益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背景下,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还会呈现增加的趋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何在?如何才能有效预防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这是摆在每一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面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目前已经有相当多的研究进行了探索。归结起来无外乎家庭、学校、社会和个体等因素[2]。而在这些因素中,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家庭因素是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关键,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已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2022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家事”上升为“国事”,青少年家庭教育进一步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然而在目前的青少年家庭教育中,更关注的是学生成绩,对心理健康的关注程度严重不足[3],另外虽然有些家长意识到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苦于不知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现有的研究对如何在家庭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也关注不多,仅有的研究也只限于从家长视角进行探讨,对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关注不够,而德西(Deci)和瑞安(Ryan)等人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自我决定论(SDT)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自我决定论认为,影响自我激励和发展有三种基本的心理需求,即自主、能力和关系,在三种心理需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上,个体的内在动机才能被激发,人格才能健康发展[4]。因此,本研究拟依据自我决定理论,从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出发探讨家庭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路径,以期为青少年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家庭心理健康教育需满足青少年的自主需求
(一)自主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作用
自主(Autonomy)是指个体的行为基于自身的内在价值与兴趣,而不是外部压力,体现了个体的自由意志。对于青少年而言,其在家庭中自主需求意味着自己能够独立安排自己在家里的学习与生活,较少受到家长的约束和控制。青少年的自主需求是否得到满足对其心理健康成长是极其重要的。一方面,满足青少年的自主需求有利于其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埃里克森在其著名的心理发展八阶段理论提出:青少年时期面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任务,也就说青少年需要建立独立的自我,建立在他人眼中以及社会集体中的形象,否则就容易产生角色混乱[5]。另一方面,满足青少年的自主需求有利于其内部动机的培养。一个心理发展良好的青少年倾向于主动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和其他任务,而不是在家长和老师的督促和压力之下完成,这需要他具有内部动机,而内部动机的培养与自主需求的满足程度密切相关。认知评价理论认为,当个体将自己的行为评价为不是受到他人控制时会产生自主的感觉,进而增强内部动机[4]。
(二)在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中满足青少年自主需求的路径
1.家长应尊重青少年的个体独立性
每一位青少年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家长对青少年应秉持尊重和平等的态度,让青少年体验到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权利和地位,从而为其自主需求的满足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支持环境。相反,如果家长高高在上,不懂得尊重青少年的个体独立性,甚至对青少年的自主进行否定和打击,就会阻碍青少年自主需求的满足,引发亲子冲突。
2.家长应树立明确的边界感
青少年自主需求的满足需要独立的空间,家长应帮助创造并维护其边界。比如,青少年在家中的学习和日常生活应尽量让其自己做主,家长尽量避免干涉。只有家长树立明确的边界感,意识到哪些是青少年的事,哪些是家长的事,才能给孩子自主的空间。
3.家长应具有放手的勇气
在满足青少年的自主需求时,家长容易遇到的问题是不放心青少年自己做主,担心孩子会犯错。为此,家长应意识到青少年终会独自面对生活,有必要提前让其锻炼自主能力。因此,勇于放手,鼓励青少年多尝试,即使犯一些错误,吃一些苦头,也是值得的,是对孩子的成长有利的。
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需满足青少年的关系需求
(一)关系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作用
关系(Relatedness)是指个体与他人具有良好的人际互动,体验到归属感。对于青少年而言,关系需求在家庭中意味着青少年希望得到父母的关爱,体验到家庭的温暖。青少年关系需求的满足是其心理健康的重要基础。首先关系需求的满足可以让青少年获取安全感。有研究发现,关系需求也就是归属感的满足与安全感呈显著正相关[6]。其次,关系需求的满足有助于青少年共情能力的培养。共情能力是一项能够设身处地理解和关心他人的能力。关系需求的满足能够让青少年体验到情感的温暖,在自己被关爱的同时也学会了理解和关心他人,从而拥有了较好的共情能力。
(二)在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中满足青少年关系需求的路径
1.给予青少年高质量的陪伴
陪伴尤其是高质量的陪伴是给青少年的最好的爱。在父母高质量的陪伴中,孩子就能感受到与父母情感的联结,体验到被爱。那么父母如何做到高质量的陪伴呢?首先是要有爱和情感的投入,发自内心地关注孩子。其次是要全心全意地去陪伴。放下自己的工作和手机,专心陪伴孩子,能够参与到孩子的活动中,这样才能产生与孩子情感的共鸣。
2.给予青少年无条件的接纳
无条件接纳就是尊重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对青少年个体没有任何批判性评价的全然接纳[7]。也就是说,无论青少年的表现如何,父母都是一直接纳和关爱他们的。然而在实际中,父母对孩子总是会有各种期望和评判,做到无条件的接纳是很不容易的,但也有一些方法可以遵循。一是学会换位思考,善于理解青少年。不能接纳的原因往往是因为青少年的表现与父母的观念不相符,不能为父母理解,因此,父母能够站在青少年的立场上看待他们,就能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从而更容易接纳他们。二是遵循对事不对人的原则。在对青少年的表现进行教育时,家长要学会实事求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切忌对青少年的人格进行评判,要让青少年感觉到,父母只是对他当下具体的行为表现不满意,对他个人仍然是接纳的。
三、家庭心理健康教育需满足青少年的胜任需求
(一)胜任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作用
自我决定论认为,胜任(Competence)是指个体在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中感受到一种掌控感,并获得锻炼与发挥能力的机会。对于青少年在家庭中而言,胜任需求意味着青少年能够独立完成一些任务和挑战,获得成就感的体验。胜任需求的满足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也是极其重要的。首先胜任需求的满足有助于青少年自我效能感的提升。班杜拉认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主要是在对自己实际活动的成败水平的感知基础上建立起来的[8],而胜任需求的满足可以带给青少年更多的成功体验,因此可以有效促进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其次胜任需求的满足有助于青少年自我价值感的提升。自我价值感作为青少年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方面,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有重要的影响[9],而胜任需求的满足可以让青少年体验到能力感、成就感,对自我的价值进行正面的评价,从而可以显著提升自我价值感。
(二)在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中满足青少年胜任需求的路径
1.为青少年提供独立做事、锻炼能力的机会
根据自我决定论的观点,胜任主要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中体验到的。因此,在家庭中,父母要为青少年创造独立做事的机会,在成功完成一个个任务的过程中,青少年的胜任需求就可以得到满足。此外,有研究表明,某些特殊领域取得的成功对一个人的胜任感是极为重要的[9],因此,家长应鼓励青少年探索自己的兴趣爱好,帮助他们培养某项特长,这对青少年获取胜任感是非常有益的。
2.对青少年的行为表现及时进行正面反馈
当个体获得正面反馈时,有利于增进积极情绪,增强对胜任的感知[10]。因此在青少年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父母要及时发现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并给予肯定和赞扬,可以让他们获得自信和胜任感,以此来激励他们不断地努力。
3.为青少年及时提供支持,协助解决困难
当青少年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和困难时,父母应及时提供支持,协助他们度过难关,在克服困难并完成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后,他们的胜任需求会得到很大的满足。值得注意的是,父母在提供支持的时候,不能越俎代庖,应把握好自己的协助者角色,确保青少年在解决问题中的主体地位。
此外,在青少年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青少年的行为没有按照父母的意愿发展的状况,给家长造成一些压力和困扰,由于家长还面临着工作、生活等各种压力,这对家长的心态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很多家长会在多重压力之下控制不好情绪,失去了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耐心,因此,家长做好自我情绪管理,保持平和的心态,不断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与青少年共同成长,是实施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 Zhipeng W, Biao W, Zhibiao X, et al. Increasing Trends in Mental Health Problems Among Urban Chinese Adolescents: Results From Repeated Cross-Sectional Data in Changsha 2016-2020 [J]. 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2022,10.
[2] 杨鲜霞. 青少年学生心理和行为问题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 教学与管理,2012(21):72-74.
[3] 李宝丽. 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家庭影响及促进对策 中国教育学刊[J]. 2020(S1):12-13.
[4] Ryan RM, Deci EL.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the facilitation of intrinsic motivation, social development, and well-being[J].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0,55(1):68-78.
[5] 林崇德. 发展心理学.第2版[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
[6] 程玮, 关颖榆, 罗瑜. 初中生校园欺凌和校园归属感、安全感状况调查[J]. 中国公共卫生,2020,36(06):889-894.
[7] 卡尔・罗杰斯著,李孟潮,李迎潮译. 当事人中心治疗:实践,运用和理论[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
[8] 高申春. 自我效能理论评述 [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0(01):60-63.
[9] 王蕾. 青少年自我价值感发展研究综述[J].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S1):41-43.
[10] Kris B, Shalini K. Rewards and creative performance: a -analytic test of theoretically derived hypotheses[J]. Psychological bulletin, 2012,1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