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家教心主张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安全感,孩子成长的基石

安全感,孩子成长的基石

宁波市北仑中学  邹蓉

著名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曾说:“孩子必须确认,自己可以随时回家,才可以安心地向前发展。”一个孩子如果没有深度的安全感,他们在探索世界的时候就会变得谨慎和迟疑,在面对探索和学习的机会时就会充满自我怀疑。他们会害怕发问或者冒险,只想在一个有限的、安全的小范围内做出选择或采取行动去满足自己的需要。当孩子有充足的安全感,就会在他们的世界里放松下来,兴致勃勃地去探索这个世界。他们会不断地探求、提问、冒险,用开放的心态在更广阔的范围里做出选择,去满足他们的重要需要。可见,给孩子安全感,对孩子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为了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家长能做些什么呢?

 

情感层面,给孩子足够的心理陪伴。

心理专家林文采博士说过,一个稳定平和的妈妈只要做到陪伴在孩子身边,观察孩子需要什么,然后满足他,就是孩子安全感最好的来源。她提出“心理营养”的概念,说每个孩子的成长,除了足够的生理营养以外,其实还需要“心理营养”。心理咨询其实就是通过语言来感受人、理解人,并通过对话来帮助人从心理上成长的。这个对话过程中的倾听和被倾听,是我们所有人每天都需要的“重要心理营养”。

现在物质条件相对比较丰富,但我们的生活节奏非常快,可能不少家长和我一样,工作非常忙碌,孩子要学习的知识也很多,生活也非常充实。这个时候我们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就更多地是为了完成一些所谓的“有用的”事情,而很少有时间慢下来,做一些看似“无用”的事情,但其实很有可能“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如果一个孩子心理营养缺失,就会生活在一种“慢性营养不良”的状态之下,他的各方面发展都会受到限制,甚至出现适应困难。

自从孩子能用语言交流以来,我每天晚上都会花一段时间跟她聊天,那到现在也有好多年了。说是聊天,其实主要就是听她说各种事情。在听的过程中,我会想象自己是个什么都不知道的小孩子,放下自己的记忆、欲望和评价,跟随她的讲述,去体会她的生活世界,就感觉那一段时间,我已经没有我了,只是去好奇,去了解她的感受。就是千万记住,不要想着我要帮助她,我只是听她的故事。

有时候她会告诉我学校里遇到的不开心的事情,比如有一次:“妈妈,今天我同桌把我橡皮折断了。”按常理,我们可能会问:“折断就折断了,一块橡皮而已,我再给你买一块吧。”我会克制住自己的欲望,转而跟她说:“橡皮折断了,你是不是挺难过的?”她说:“是啊,那是我最喜欢的一块橡皮。”如果孩子来跟我们说一些不开心的事,只要不是特别大的事,我觉得家长不必干预太多,只要让孩子的负面情绪在我们地方能够安全地表达出来,孩子心理负担就解除了,当她没有了心理负担,其实就能自己去解决那些问题。

现在每天晚上,我家孩子最开心的事情就是晚上能我和聊天。因为我规定9点钟必须上床睡觉,所以她会很自觉地尽快把作业完成,能有更多的时间来聊天。聊完天,我们相互拥抱说晚安。我有一次问她,为什么那么喜欢聊天,她说跟我聊完天就很放松。我想,这大概就是帮助孩子卸下一天里面装在心里的包袱吧。

 

行动层面,与孩子一起做到坚持。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人认同于他人或群体的行为方式,并与群体的行为相一致,从而获得安全感的需要。年龄越小,孩子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就越低。他们在做一件事情时希望有同伴的帮助和支持。一个好的同伴不仅能成为孩子的榜样,更能给他们带来心理上的安全感,做事情时也更有底气更有自信。

任何一种能力的提升,都需要刻意的练习。一个孩子的能力提升,重要的不是父母给他创造了一个怎样的环境,而是父母用一种怎样的状态在跟孩子构建关系。不要期待孩子什么都能自己做到自觉,家长要坚持帮助孩子去坚持,和孩子一起坚持。

我家孩子每天6点准时起床,然后开始早读,读到6:50开始吃早饭。一开始,都是我6点钟起来去叫醒她,督促她赶紧起床,有时候要叫上好几遍,一脸不情愿地起来。每个人都会有惰性,所以家长的坚持非常重要。洗漱完以后,我会陪着她读英语绘本,把那些她不会读、不认识的单词讲给她听,把那些单词给她注上音标,把句子的意思帮她理清楚,再让她读上几遍,把这本英语绘本背出来。这样每天背一本,差不多坚持了一个月,她也逐渐养成了这个习惯。慢慢地,我就开始不再帮她讲单词讲意思了,而是给她买了本牛津英汉双解词典,让她自己查字典,试着根据音标来读单词,根据每个单词的意思来自己理顺意思,自己把整本绘本背出来。现在,我只要6点起来,看看她起来没有,然后自己出门去早跑,等我早跑回来,她就可以把一本绘本背给我听了。

当然,这中间的过程会有曲折波动,孩子的学习状态也会有高低起伏,有时候可能到了6:50,她还没读会,更是背不出,这时候我会提醒自己一定要有点耐心,实在来不及就晚上再补上。有时候没过几分钟她就背熟了,我也会爽快地让她提早吃饭或者是玩一会儿。关键的关键,就是能在一张一弛之间做到坚持。孩子能在一件小事情上坚持不懈,这种坚持的精神也将会贯穿孩子整个的生活,从生活的方方面面中表现出坚持的品质。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我们自己能给孩子树立一个坚持的榜样,与孩子一起坚持,我想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

 

评价层面,规矩明确,“验收”宽容。

社会学家库利说,一个人的自我是经过周围人反映的观点所塑造的,也就是“镜中自我”。一个孩子如何认识自己,是从别人对他的评价中来获取的。家长对孩子的评价,是孩子极其重要的自我评价的来源。如果我们刻板地按照条条框框来精准“规范”我们的孩子,就会过于苛刻和冷漠,让孩子变得束手束脚、畏惧退缩。因此,家长需要更多地给到孩子正向、积极的评价,让孩子感受到“我是好的”“我是有价值的”,从而提升安全感。郑板桥说:“难得糊涂”,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偶尔需要一些“糊涂”,尽管这非常难。

有句话说:“不谈作业,母慈子孝,一谈作业,鸡飞狗跳”,为什么呢?其实是我们对孩子的作业太过于较真,太在意孩子在学习上的表现了。

我曾经也会帮孩子看看作业,看看哪里不该错的做错了,给她指点指点。但是后来发现,一看到那些显而易见能做对的题目,结果她都做错了,我就会很生气,“怎么连这都做不对?上课在干嘛呢?”这样一来,我不高兴,她也不高兴。费了好大功夫帮助她,结果不欢而散,非常不值得。

后来,我就秉承一个原则,需要我签名的,我就卷子拿过来,只管签名不看卷子,管她考几分,管她哪里对哪里错,反正错的题目老师肯定都讲过了,她也都订正好了,应该也是学会了,再批评她也没什么意思。所以大家彼此都感到轻松,她也不会因为要考试了而太过焦虑。

“糊涂”还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在我们与孩子相处过程中,肯定也会有一些规则或者说一些约定,比如看电视一次只看30分钟,自己的房间要整理干净,要完成哪些哪些任务等等,约定的时候肯定是精准一些比较好,但在具体执行的时候,我们可以稍微“糊涂”一些,不一定需要孩子做到100分,只要她做到了70分80分,那就已经很棒了,完全可以给予她肯定、赞美和认同。因为推动孩子进步的力量,一定不是我们的批评和指责,而是我们的爱。

 

充足的安全感,让孩子生出无限的自信、力量和勇气,去尝试、去探索、去挑战,哪怕面临困难,也能够心怀希望、积极应对。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指出,一个人只有满足了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才能够发展出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安全感充足的孩子相信,父母永远会是自己坚实的后盾,他们会和自己站在一起,给予鼓励和支持,这将成为他们茁壮成长的基石。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