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一:王雪莲,宜昌市科技高中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邮编:443000
作者二:汪宇晨,宜都市聂家河镇中小学,邮编:443300
父母离异,如何将对青春期孩子的伤害降到最低
(文中均为化名,文中案例都经过来访者同意)
当前,我国的离婚率呈上升趋势,据社会学家调查,离异夫妻的婚姻大概维持6-16年,因此很多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会面临这个重大的应激事件。青春期的孩子正在经历身心重大变化的时刻,父母离异会成为他们重大的挫折事件。不过,根据离异影响有限理论可以发现,离婚本身对孩子的影响很有限,但父母在处理离婚的方式上可能会对孩子造成巨大伤害。通过这篇文章让家长了解自己对离婚的不当处理方式可能会对孩子产生哪些心理伤害,尝试学习科学合理的处理方式以最大限度保护孩子。
一、常见的不当处理方式及影响
(一)离婚前发生激烈冲突
学生小丽最近很苦恼,因为父母闹着离婚,争吵不断。周六放假回家,家里空空荡荡,等小丽快睡着时,父母回来了却又开始争吵,起初听见吵架声她会躲在门后偷听,听见父母互相抱怨“你管过孩子吗?”她会蹲在角落,双手用力堵住耳朵,忍不住地低头哭泣。好不容易睡着,也会因为一点响动突然惊醒,害怕他们再次发生争执。她很疑惑:曾经如胶似漆的父母为什么会变得如此剑拔弩张?究竟是不是自己的原因?他们会不会不要自己?这样激烈的争吵也让小丽无心学习,整日郁郁寡欢,常常做梦梦见父母真的离婚了,然后从梦中哭醒。
分析孩子的心理:
1.紧张恐惧:父母会离婚吗?害怕父母离婚,渴望他们和好。
2.被抛弃感:父母还爱我吗?还会要我吗?
3.敏感自责:我多余吗?是不是我的错导致他们离婚的?
4.麻木:无所谓了,离了算了,大家都解脱了。
(二)离婚时争夺抚养权
学生小华近期感到很痛苦,父母闹离婚时总是问自己:“如果离婚后,你跟谁一起生活?”这样的问题让自己有种深深的背叛感,不论回答谁都会让另一个人难过,看到父母期盼的眼神更觉得如鲠在喉。小华想跟他们两个人一起生活,可是无力挽回。甚至有时候会有极端想法,一个都不选,独自生活。
分析孩子的心理:
1.烦恼:我很爱父母,为什么一定要二选一?
2.痛苦:我不想伤害任何一方,那我都不选。
(三)离婚后剥夺探视权
学生小伊哭着来到心理咨询室,她说道:“我父母离婚有几个月了,我和妈妈一起生活,刚开始还可以偶尔与爸爸聚聚,不知为何,近期妈妈不允许我和爸爸见面了。可我快要过生日了,我就想和爸爸妈妈一起过生日,当初没有选择爸爸,我对他本来就很愧疚,现在见不到,我感到自己就是个坏人,甚至偶尔恨妈妈,凭什么不让我和爸爸见面。”
分析孩子的心理:
1.愧疚:没有选择TA,不能与TA见面,TA一定很难过。
2.思念:分离焦虑。无法见面的痛苦和想念。
3.悔恨:是不是选错了?凭什么禁止见面?
(四)离婚后说对方坏话
学生小欣说着她的故事:“离婚后,最受不了的就是父母说对方的坏话。我跟着妈妈生活,一见爸爸,他就会抱怨当初妈妈争夺我的抚养权是为了报复他,单亲妈妈带孩子这么辛苦,她肯定是榜上了别人才会有底气把我抢走;妈妈又和我说爸爸从没有管过我,从小到大,他只会在外面喝酒陪领导,回来就是一身酒气倒床就睡,谁知道在外面做了什么破事,说爸爸现在关心我是因为我长大了,再养几年就可以给他养老了。难道我就是他们利用的棋子吗?”
分析孩子的心理:
1.信仰崩塌:我爱的爸爸/妈妈怎么是这样的人?
2.羞耻:孩子要面对强大的社会压力,害怕别人知道自己的父母已经离婚,在意别人的看法和评价,同伴交往时会小心翼翼,尽量缩小交往圈,甚至封闭自己。
3.怨恨:把坏话当真,恨抛弃自己,恨不能和其他人一样有完整的家庭。
4.对爱情失望:影响成年后亲密关系和婚姻关系的建立。
二、离异家庭青春期子女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
(一)情绪异常
青春期孩子的情绪体验非常强烈,情绪起伏大、变化快。研究表明,父母不当的离异方式带给孩子的消极情绪体验不会很快消失,一般经历六个阶段:愤怒与痛苦——盲目乐观——流动和出走——终日忙碌——渴望与思索——获得新生。孩子情绪发展六阶段的顺序因人而异,可能只经历其中几个阶段,也可能多年后才有深刻体验。
(二)个性偏常
如果孩子的消极情绪持续时间较长,有可能固化形成稳定的消极情绪特征,导致个性偏常发展,主要表现包括:自卑、孤僻、偏激、敌对、易激惹、怯懦、依赖、神经质。
(三)问题行为
1.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是受挫后因愤怒等情绪引发反抗、迁怒等问题行为,易激惹,常因一些小事攻击同伴,难以与他人建立人际关系。比如,因为桌上的书被别人碰掉或者被人不小心踩一脚等小事而大打出手。
2.退缩性行为
退缩性行为是受挫后因焦虑、恐惧引起的逃避等问题行为。有学生在经历父母因离婚发生的激烈冲突后,变得孤僻沉默,不愿与人交往,甚至泛化为不愿在公开场合露面、厌学,不愿意在课上回答老师的问题、逃避参与集体活动等,难以适应周围的环境。比如,害怕一个人去食堂吃饭,害怕别人的目光,害怕与人交流。
(四)青春期性心理问题
1.性别角色认同困难
根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青春期孩子的人格发展任务就是建立自我同一性,对自己性别角色的体验也还在发展中。研究表明,由异性抚养的离异家庭子女更难认同自己的性别角色,自己性别的特质少。
2.异性交往密切
青春期时,随着性心理的成熟,很多学生会对异性产生好感。离异家庭的子女可能会因为被抛弃感以及内心对爱的渴望,而在朋辈中去寻找爱,进而与异性密切交往。
3.成年后亲密关系难以建立
由于原生家庭的影响,有些孩子在亲眼目睹父母因离婚而发生一系列冲突后,对婚姻充满了恐惧,对构建家庭持悲观态度。有的选择不婚以规避失败的风险;有的恐婚恐育,难以构建亲密关系,害怕自己无法承担做妻子/丈夫和父母的责任;有的在恋爱期间过分敏感,害怕再次被抛弃,常因为没有安全感而引发争吵,最终筋疲力竭地结束关系。克里斯多福在著作《亲密关系》中提出,亲密关系的四个阶段:绚丽、幻灭、内省和启示。在绚丽期时因为对另一方有“滤镜”加持,再加上内心对爱的渴望,包容性更强。但到了幻灭期,离异家庭子女如果内心缺乏安全感,就很难与爱人顺利度过这个阶段,会将很多事情归因于不被爱,从而加剧被抛弃感。再加上父母暴力沟通的方式对自己产生的深远影响,孩子无法与爱人平和地磨合,很难通过非暴力沟通方式表达内心的感受和需求,进而导致关系破裂。
三、合理的处理方式
1.离婚前学会“文明离婚”
解怨释结,更莫相憎。首先,激烈的冲突不仅让夫妻双方筋疲力竭,也会让孩子深陷恐惧和焦虑中。不少孩子在咨询时反馈,即使感受到父母间产生了不可逾越的鸿沟,但仍然不希望他们分开,甚至会翻箱倒柜找到离婚协议书并撕毁它,因为分开意味着自己没有“家”了。因此要明确告诉孩子“虽然婚姻关系结束,但亲子关系依然存在。”不要吝啬或者羞于表达自己的爱,对于离异家庭的孩子而言,他们需要非常确定自己被爱着,才能建立自我安全感和稳定的情绪。其次,父母极端激烈的冲突方式也会影响孩子的人际沟通方式,孩子在处理关系问题时也会更加易怒易激惹,攻击性行为更多,而不能心平气和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因此父母也需要在日常中多和孩子平和地交流,并且指导他们学习沟通方式。根据3F沟通模型,第一步是倾听事实,《非暴力沟通》一书中也提出要区分“事实”和“判断”,在人际关系中,我们总会把主观认为强加到客观事实上,陷入情绪漩涡中,比如离异家庭的子女会忽略父母离异的事实——两人相处问题、经济问题等等,而认为是自己造成的,归错于自己,所以父母可以将离婚的根本原因与孩子沟通清楚,说清事实而不是将责任和过错全部归咎于另一方,不趁机抱怨;第二步是觉察感受,就离婚本身和孩子沟通自己的情绪感受,是难过还是释然?是委屈还是不舍?也鼓励孩子诉说自己的感受并认真倾听;第三步是聚焦意图,与孩子沟通离婚原因的意图是让孩子更客观地看待整件事,而不是将怨恨一股脑地发泄到孩子身上。
2.离婚时将选择权还给孩子
表达尊重和爱,告诉孩子:“不论你选择谁,我们都是爱你的。”这种重大选择对于孩子而言非常痛苦,无论选择哪一方都会滋生对另一方的愧疚感和背叛感,所以对他们表达尊重和理解非常重要,倾听孩子选择的理由,真诚沟通以消除他们过多的顾虑。有次咨询中,孩子说他选择父亲是因为担心加重母亲的负担,他感到这个社会对单亲妈妈的包容性更小,无论是工作、社会舆论还是母亲以后的婚姻关系都会深受影响。
3.离婚后联合监护,共同维护探视权,不播撒仇恨
不在孩子面前说对方坏话,为对方树立威信。热播剧《小欢喜》中,乔英子确诊为抑郁症,原本阳光乐观的她却深受情绪困扰,这与她父母离婚后的不当处理大有关系。首先,父母教育观念的不一致,离婚后,乔英子和母亲一起生活,母亲对她要求极其严格,孩子的压力非常大,而父亲为了讨好孩子一味纵容,甚至帮孩子欺骗母亲以翘课;其次,母亲看到孩子亲近父亲后,会不断和孩子抱怨父亲的不好,还会阻止他们见面,加剧了孩子的被抛弃感;第三,他们见面后多次争吵,婚后仍然没能平和相处,孩子将一切过错归因于自己;最后,虽然父母都想关心孩子,但却忽略了孩子真正的梦想,本来乔英子坚定地喜欢天文,可父母一再阻拦,让本就缺乏安全感的她更加觉得自己不被爱,甚至母亲的眼泪让她一度怀疑自己不值得被爱。
4.发现孩子出现异常,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孩子在经历父母离异等重大应激事件后产生负性情绪很正常,但是持续时间超过两周,或者引起躯体化反应,比如超过1个月的睡眠障碍、非器质性胃疼等、极端行为(自残行为、自杀倾向),以及出现严重的个性偏常、问题行为、青春期性心理问题,父母需要及时带着孩子接受专业心理援助。
参考文献:
[1]邓林园,赵鑫钰, 方晓义,2016;离婚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父母冲突的重要作用;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6,Vol. 32,No. 2,246-256
[2]孟育群,高平.让折翅的小鸟重回蓝天[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王雪莲获奖情况:课程《我就是最美的风景》获湖北省省级一师一优课;课程《笑对挫折,坚韧成长》获市级优质课一等奖;课程《微习惯养成计划》获宜昌市精品课二等奖;课件《网络交友VS现实交流》获湖北省省级二等奖;参与市级课题“中小学生自杀的原因分析及干预模式研究”。
通讯地址:宜昌市西陵区西陵二路4号宜昌市科技高中
邮编:443000
联系电话:15272174610
QQ邮箱:64645289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