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家教心主张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变“说教”为“共情”

                                                                               变“说教”为“共情”

                                                        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市西董街道鹤伴中学  杨怀志

                              联系电话:13854381800 邮编:256218 邮箱:yhz0123456@126.com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应留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并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健康的心理状态不仅对学生的身体健康有利,也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果,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尤其是在中小学学生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的今天,家长和老师智慧地去疏导学生的负面情绪,正向引导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为此,让我们共同成长,形成合力,为中小学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说教;共情

没有人天生就是教育专家级的父母,既使事先已经充分学习了相关理论。当和自己的孩子朝夕相处时,出于各种原因,我们往往不能“照章办事”,大多数人都是在磕磕绊绊中开始学习如何做父母的。

相信大家都有过“感受被否定”的经历,每当有此遭遇,我们心中一定难免愤怒、困惑,孩子也是如此。他们没有好的感受,自然也不会有好的行为。我们和孩子是两个独立的个体,有着不同的感知系统,都有各自真实的感受,没有对错之分。这时,掌握沟通的语言技巧和应对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变“旁听”为“倾听”

孩子在诉说自己的遭遇,家长忙于自己的事情,“顺便”听两句。这时,感受到了自己不被重视的孩子会失望的放弃寻求帮助的机会,慢慢的不再吐露心扉。因此,倾听要做到专注,只做“听孩子说”一件事,真诚的看着他,给他表达困境的氛围,这样我们会比较容易与孩子产生共情。

二、变“建议”为“跟随”

孩子告诉我们他的经历与困惑,家长无需急于给出评判或立竿见影的提议。这时,我们只要怀着接纳的态度,跟随孩子的描述,简单自然的回应他,帮助他整理思路和感受,给予他自己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这样,他可能会很快地自行找到解决办法。

三、变“调教”为“引导”

有时候,对于我们的给出的“行动指南”、“规则条款”,孩子们并不领情,他们会感到能力被质疑,自尊被伤害。我们应该深入孩子的内心,帮助他们了解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孩子一旦清楚了自己内心的想法,无需大人的指导和帮助,他们就能集中精力来应对出现的问题,找到正确的处理方式。

四、变“指责”为“描述”

当孩子犯了错时,我们不要反复指责孩子犯的错误,更加不能评论孩子的人品问题,这样只会加重孩子的抵触情绪。如果我们只是描述看到的问题,孩子就会把精力集中在问题本身上面,自然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五、变“询问”为“陪伴”

有时候,孩子心情不好,但是不愿意谈及他的遭遇,这时我们不要急于追根究底。一方面可以寻找轻松愉悦的话题缓解不良情绪,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勇于表达自己的感受。另一方面,对于大一点的孩子,他们不开心的时候,根本不想说话,这时候我们陪在他身边就好。

六、变“长篇大论”为“言简意赅”

没有孩子会喜欢反复讲解大道理的家长,尤其是重复叙述一些孩子们已经知道的信息。因为这些大道理对于他们来说,执行性太差,孩子们还是不知道具体该做些什么,反倒更加反感大人的喋喋不休。倒不如直接告诉他们该做些什么,内容越短,孩子们越容易记住。

七、变“扫清障碍”为“顺其自然”

在孩子的人生画卷尚未展开之际,家长们喜欢给孩子提供“最高效的做事方法”和“最充实的人生规划”,想要孩子成为修正后的自己,弥足自己人生的遗憾。但是,遗憾与失败也是人生的一种体验,我们怎么能阻碍孩子去体验人生百味呢?

和孩子相处的日子很多,我们一定要祛除“责备和问罪”、“谩骂和威胁”、“命令和警告”、“控诉和比较”、“讽刺和挖苦” ,以接纳的态度、充分的信任、真诚地与孩子们沟通。尊重是相互的,我们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他们也会更加尊重我们。我们的目的不是要操控孩子的人生,而是要培养他们的自尊心、进取心、责任心。

孩子的大部分感受我们已经可以接受,但如果孩子的话让我们感到生气或者焦虑时,我们就会立刻恢复到不理智的说教状态。因为习惯和方式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当我们意识到自己没有正确的应对孩子的问题时,就意味着我们已经在“共情”的道路上行驶了。

参考文献:如何说,孩子才会听;如何听,孩子才肯说 [美]Adele Faber   Elaine Mazlish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