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家教心主张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从“德西效应”谈父母应慎用外部奖励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和未来,每位父母从心底里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希望孩子能成绩优异,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们可谓是用尽了方法、操碎了心。 前几天朋友打电话向我诉苦,她的儿子多多今年上二年级了,对学习完全没兴趣,晚上写作业心不在焉,错误百出,给他指出来还不耐烦,母子俩因为作业和学习问题经常吵的不可开交,多多甚至曾吼出“再也不为妈妈学了”,朋友觉得很委屈,要知道多多在一年级时可是全面发展的“三好学生”呢!为什么短短一年时间就产生这么大的差异呢?原来多多在一年级时,为了让儿子能更积极地学习,每个阶段我朋友都会制定一些奖惩措施,简单来说,就是学习好了就物质奖励,学习不好就棍棒收拾,多多在这种“奖罚分明”的教育管理下,学习状况一直不错,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方法慢慢不太管用了,很多奖励对多多来说都失去了吸引力,就连之前屡试不爽的“棍棒教育”,多多也显得无动于衷了。 其实,在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不少父母发现奖励法非常好用,常常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比如孩子不爱吃饭,给他50元钱,孩子就立刻能做到光盘,不好好写作业,许诺周末吃顿大餐,孩子就会乖乖完成作业……然而,很多父母发现运用奖励法往往很难对孩子有长久的推动作用,甚至在激励作用消退后,孩子会对学习产生深深的无力和厌倦感。 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是父母滥用外部奖励降低了孩子的内部动机造成的。这可以用心理学中的“德西效应”来解释。 1971年,心理学家德西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实验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他让被试学生们解一些有趣的数学难题;第二个阶段,将学生们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让他们继续完成一些有趣的数学难题,不同的是,实验组的学生每完成一个难题,就会得到1美元的奖励,而控制组学生仍像第一阶段那样解题,没有任何奖励;第三个阶段,学生们可以自由活动,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研究人员通过观察学生是否仍在继续解数学难题,作为判断其对解题兴趣程度的指标。结果显示,与无奖励的控制组相比,奖励组学生在自由活动时,解题的时间明显减少。可见,在某些时候,通过施加外部奖励不仅不会对学习产生积极地促进作用,反而会降低学生对学习本身感兴趣的内部动机,这就是“德西效应”。 通过观察婴幼儿的行为,我们发现,其实孩子最初对探索世界和认识新知是充满好奇和乐趣的,这种兴趣是与生俱来的,但是随着孩子的成长,为了让孩子更优秀,很多父母进行过度的外部奖励,比如孩子成绩提高就给予物质奖励,或者口头表扬他“真棒,真聪明”。慢慢地,孩子因为感兴趣而探索知识的内部动机,转变成了为获得奖励或表扬而学习的外部动机,虽然内部动机、外部动机没有好坏之分,但经研究发现,内部动机才可以对人的行为产生更稳定、持久的推动作用。所以,为了孩子更长远的发展,父母应慎用外部奖励。具体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根据实际情况判断是否需要运用外部奖励 如果孩子对一些事情本身就有很大的兴趣,比如很喜欢画画,很喜欢踢足球,很喜欢研究数学题,我们就不必画蛇添足,对其进行外部奖励了。 二、外部奖励要与学习过程相联系 如果孩子对学习没有兴趣,父母可以使用外部奖励对孩子的学习行为产生促进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奖励要有节制,不能过于频繁,否则孩子会养成不给奖励就不努力学习的坏习惯。父母可以先通过奖励将孩子吸引到学习上,在他们逐渐投入并取得一定成就时,及时给与鼓励和肯定,让孩子体会到学习带来的快乐和充实感,激发孩子的内部动机,让他们慢慢喜欢上学习本身,并自觉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三、以口头奖励为主,实物奖励为辅 德西等人认为,外部奖励主要可以分为两类:口头奖励和实物奖励。与口头奖励相比,实物奖励更容易将孩子的注意力从学习本身的兴趣转移到对物质奖励的功利性追求,即将孩子的内部动机转变成外部动机,这不利于积极行为的长期维持。因此,当我们需要运用外部奖励时,应以口头奖励为主,实物奖励为辅,同时,值得一提的是,当我们运用口头奖励时,需要强调孩子可以控制的因素,比如肯定孩子的努力和认真,如果我们强调的是孩子不可控制的因素或者很难改变的能力因素,比如“你真聪明”,孩子即使进步了也难以获得自我成就感,这会让孩子内部动机的激发大打折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你只指望靠表面看得见的刺激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永远培养不出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热爱。”因此,父母应根据“德西效应”的启示,慎用外部奖励,努力维护孩子与生俱来的对探索世界的好奇心,激发孩子热爱学习的内部动机,这将是助力孩子长久发展的最大财富! 作者:王颖 工作单位:威海市第二中学 通讯地址:威海市经区杨家滩花园小区27号楼 邮编:264300 电话:15063158120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