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特殊教育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特殊学生的心理健康也得到越多关注。聋生由于听力缺陷和语言障碍,以至其心理与健听人存在一定的差异,因而聋生的心理健康不可忽视。
一、聋生心理健康现状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出于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不同学者对于心理健康的评判有不同的标准。聋生心理健康主要从适应性和发展性方面来看待,前者指的是一切适应社会的心理现象,后者主要包含智力和人格因素[1]。总体来看,聋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比健全人要低,心理问题的检出率比较高[2]。笔者十几年的聋校心理工作中发现,低年级的聋生更多是行为和情绪问题,如好动、坐不住,大喊大叫,动手打人等。高年级的聋生,由于步入青春期,身心面临巨大的变化,更多是情绪困扰和人际交往困扰,个别学生甚至会采取极端的处理方式,如离家出走、自残等。
案例分析(一),有个高年级聋生,从小母亲离家出走,父亲后面重组家庭,奶奶一手将他带大,小时候跟奶奶的关系不错,但长大后嫌奶奶唠叨,很少跟奶奶沟通。平时在校还不错,学习方面、与同学关系都还不错,有一次网课期间,因与奶奶闹矛盾而离家出走,电话联系不上,无奈家人只能报警,通过多种途径,终于找到。后面跟该生进行心理辅导,了解到他是觉得很烦躁就想出去走走,之前也曾有过类似的经历,但都是半天左右会回去,这次是一整晚都没回去。事件刚发生时,奶奶觉得不能理解,小时候很听话、懂事的孩子,怎么突然间就像变了一个人,变得这么叛逆。
这类的案例,聋生中并不罕见,采用逃离或逃避的方式来面对亲子冲突。面对这种情况,只对孩子进行心理辅导是不够的,家长也需要了解一些青春期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孩子,帮助孩子度过疾风暴雨般的青春期。后面跟奶奶解释,孩子现在处于青春期,身心都面临巨大的变化,孩子更多需要独立,而不再是处处被管着,如早上起床这件事,奶奶就可以试着放手,让孩子自己来安排。之前奶奶经常怕孩子上学迟到,很早就把孩子叫醒,而孩子每次都很反感,觉得太早不够睡。奶奶后面也同意不再管这么多,经过多次辅导后,两人的关系有所缓解。
案例分析(二),有个高年级女孩因为心理测评中,“经常有自杀的念头”选择“3”(中度),经过了解后,该生表示曾经有过这个念头,且在暑假期间有划伤手臂的自残行为,了解原因时,她说到不想活,觉得爸爸不爱她,好长时间没有见到爸爸,深入了解发现孩子的父母已离异,女孩跟着妈妈,此后爸爸就从生活中消失,添加微信被拒绝,电话也没法联系,上次看到爸爸还是在去年生日的时候,妈妈工作忙,平时跟孩子基本没什么沟通。询问是否有跟妈妈表露过这些想法,该生表示害怕妈妈担心都不敢说。
在聋生家庭中,家庭离异现象并不罕见。当今社会,随着人们婚姻观、家庭观的变化,家庭离异的现象较为多见。家庭关系破裂、抚养方式的改变对聋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大量研究表明,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整体低于双亲家庭。而聋生因为听力障碍,日常跟父母的沟通相比同龄普通孩子偏少,因而离异、单亲聋生的心理健康更加不容忽视[3]。
二、聋生家庭教育现状
蒋丹林[4]从家庭的教养环境、教育理念及家长对学校、子女的期望三个方面进行聋生家庭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表明,在家庭环境方面,大部分聋生家长的文化水平比较低,且长期从事体力劳动,因此很多家长缺少聋生身心发展等相关的知识。部分家长将孩子抛给爷爷奶奶和学校,很少关 心孩子。家庭经济方面,大多数聋生家庭生活在农村,家长负担过重。在家庭教育理念方面,70%的家长表示尽力关心孩子,常因聋生可怜而迁就他,但由于文化水平低、语言沟通不畅等原因,很多家长对于有效的家庭教育表示力不从心,30%的家长认为聋生是家庭的负担。家长对子女期望方面,多数家长希望自己孩子可以学有所成,少部分是抱着放任的态度。
栾琳对初中聋生亲子关系现状调查[5],发现因沟通困难导致聋生亲子间沟通趋于低效化、肤浅化,聋生在家中难以和父母进行亲密的互动,聋生亲子冲突的低水平掩盖了亲子间的真实矛盾,弱化了成长中冲突的积极作用。
从研究来看,聋生的家庭教育现状并不那么乐观。当聋校教师找家长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时,很多家长会回答无能为力、无法沟通,请老师多教育等。因此,家庭教育的现状亟需调整。德国家庭治疗大师海灵格曾说,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孩子都本能地想要得到父母的认同,这种认同中的一个重要含义是“我承认,我是你的孩子”。
三、对策探讨
那么,父母怎样做,聋生才能更好地感受到爱呢?
首先要让孩子明白,父母是爱他的。即使是聋人,父母也是爱他的。如果离婚了,要让孩子明白离异不是他的错,并且要告诉孩子,虽然爸妈离婚了,但爸妈对他的爱是不会改变的。不要拿着对方的过错去惩罚孩子,很多家长喜欢在孩子面前说对方的种种“罪行”,或是因为关系破裂和对方断绝来往,不让对方和孩子联系,这样做只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的伤害,甚至影响孩子未来的婚姻观和择偶观。
其次要学着向聋生表达关爱之心,让孩子感受到被爱。爱需要说出口,家长可以用语言或行动来表达对孩子的爱,多与孩子沟通、交流,有条件的家长可以学习些简单的手语,这样能更好地了解他们内心的需求。若工作忙,和孩子相处时间比较少,也可以通过文字、信息的方式,让孩子感知到家长的关心。若条件允许,周末或假期,可以带孩子多亲近大自然,既可以放松心情,又能增进亲子关系。
再次,多子女家庭,家长要尽量做到一碗水端平。由于听力受损,获取信息的渠道变窄,聋生相比于普通孩子更为敏感,有些聋生感觉父母偏心,甚至觉得父母不爱自己。当然,要做到完全一样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在日常相处中,尽量多提醒自己不能偏太多。曾有孩子在咨询室吐露,父母经常给弟弟买衣服玩具,而很少给她买,她感到父母不爱她。但是,过分溺爱孩子也是不提倡的,有的父母觉得愧对聋生,常常孩子要什么就买什么,这种无边界的溺爱只会纵容孩子。因而,爱也需要把握“度”,适度即可。
第四,尊重并相信孩子,适当给予孩子自由。青春期的孩子越来越需要独立,想要自己做主,而不是事事听从家长的,若家长管太多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曾有家长觉得孩子微信朋友太多,担心孩子被骗,则私自将其好友删除,结果引发了父女间的大冲突。作为父母,应该理解并尊重孩子,尽管认为孩子需要更多的监管和保护,但孩子会有很强的抵触心理,觉得管得太多。有的家长担心孩子早恋,私自偷看孩子的聊天记录,后面孩子发现后,就觉得家长很不信任自己,觉得有事情可以直接聊,而不是偷看隐私。信任是相互的,我们相信孩子的同时,也希望我们自己获得孩子的信任,就像孩子希望得到信任的同时,也会学着信任别人。
第五,可以和聋生聊聊有关生命的话题,特别是在疫情期间,要让聋生明白:人生除了爱情,还有友情、亲情、学业、责任等许多值得追求和珍惜的东西。每个人来到世界上都应该找寻他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珍惜当下,不念过去,不惧未来,把握好现在,就是幸福的。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生命中还有很多美好的东西值得追求。
孩子的成长,如花开,似树长,需要时间需要爱。家长们要用心陪伴,用爱浇灌,静待花开。其实,在每一个孩子的心里,都有个“情绪的箱子”等着被爱填满,就是爱箱。当一个孩子真正感觉到被爱,他才会正常地成长。
参考文献:
[1]李珂珂.我国听障儿童心理健康研究综述[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0( 3) : 97 - 99。
[2]郝均倩.国内聋人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述评[J].中国特殊教育,2011( 1) : 47 - 51.
[3]徐方忠,冯年琴.听力残疾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5( 2) : 145 - 146.
[4]蒋丹林.W市聋生家庭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绥化学院学报,2011(12)33-36
[5]栾琳.初中听障学生亲子关系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20.6
作者简介:
胡利平 中二 硕士学位 福州市鼓楼区西洪路坊下15号 350000 huliping15@163.com 1362504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