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家教心主张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尊重和理解,化解手足之争

      家有两儿。弟弟出生时,哥哥已经3岁10个月。随着弟弟逐渐长大,兄弟俩之间争抢东西的现象逐渐增多,尤其是需要哥哥将自己原来的东西分享给弟弟用或者玩时,哥哥总是无一例外地要予以反抗。

     哥哥从3岁半之后,就声称自己已经长大,不再坐儿童餐椅,所以餐椅就被收起来束之高阁。当到了弟弟要坐餐椅的月龄,我们把餐椅重新拿出来准备给弟弟用。哥哥一看到弟弟坐上去,强烈要求把弟弟抱下来,说椅子是自己的,他要坐。然后他快速地就爬了上去,强行把自己塞进去,不肯下来。弟弟出生后,我一直都非常照顾哥哥的情绪,不想让他觉得自己的东西总是被弟弟抢。于是,我告诉全家人,餐椅本来就是属于哥哥的,哥哥想做就坐,坐一阵子他就腻了。但哥哥很享受这样的安排,有时候他本来不想坐,可是看见弟弟坐上去,他就嚷着要把弟弟抱下来,他也要坐。这样持续了一个星期还没腻。弟弟没有餐椅,抱在手里吃饭总是扭来扭去,抢碗抢勺弄得大家都吃不成。所以家人都对哥哥想要抢坐餐椅意见不小,经常指责他。他才不管,照样抢得不亦乐乎,有时候还大喊大叫。这其中也包括有时候压抑不住的我。一天中午,哥哥又照例爬上了餐椅,爷爷又照例说:”你算什么哥哥,总是跟弟弟抢。”我提醒爷爷不要这样说。弟弟在我们的手里面哭啊嚷啊,最终也没吃到什么,只好就放他到地上去爬了。我想是时候和哥哥聊一聊了。
      于是我边吃饭,边和哥哥说:”哥哥,我们商量一个事情。这张椅子本身是你小时候坐的,属于你。但你已经长大了,坐着不舒服,可以坐大人的椅子。现在弟弟需要坐餐椅吃饭,如果你不愿意把这个餐椅让给弟弟,那妈妈就需要去买另外的一张餐椅,这样家里放两张这么大的餐椅会占很大地方。还有一个办法,就是把你这个餐椅卖了,卖的钱作为你的零花钱;我再买一张新的给弟弟。你帮我出个主意,哪个办法好?”

       他想了想,那就把我这张让给弟弟用吧。

      我说:”好的,谢谢你。可是以前你也这么说,但每次吃饭的时候你都要坐。弟弟没有办法坐,总是要哭,你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好?”

     哥哥听懂了,他是一个悟性很强的孩子,说:”这让大家都吃不好饭。好吧。那我以后不坐了。”

      我又说:”这个餐桌椅本来就是哥哥的,现在哥哥长大了,把餐桌椅让给弟弟坐。所有权是你的,使用权是弟弟的。等弟弟也长大了,我们再来处理它好吗?”哥哥点点头,要从餐椅上爬下来。我说不用了,你坐在上面把饭吃完,好好的跟你的餐椅告别吧。于是哥哥又爬上去,吃完了他坐在餐椅上的最后一顿饭。
         从这次以后,哥哥都没有再想要爬上餐椅吃饭的意识,这个问题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的解决,让我回想到了之前的一系列事情。成长中的孩子跟我们闹别扭的时候,很容易引发家长的厌烦情绪,然后将通过指责批评将这种情绪宣泄出来,也期望能够一举解决问题。比如这件事情当中,我们就给哥哥贴上诸如不像哥哥、不懂事这样的标签。但这是无法把他引导到正确的行为上的。
        那么,我这次引导的成功其实基于几点亲子沟通中非常重要的原则。
        第一,不要对孩子的行为过度概括化。很多时候,大人喜欢在孩子做得不好的时候,就开始数落他们,说他们总是做不好,从来做不好,甚至会翻出其他不相干的旧账。儿童的自我概念最初是在父母的帮助下建立的,孩子会通过家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如果某些评价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断被强化,就可能持续一生,由最开始的一个概念逐渐变成事实。所以,有时候当周围的大人都这样认定孩子不懂事,孩子的行为也会朝着不懂事这个方向发展。在家庭里,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非常重要,这是他们积极成长的重要基础。所以,我们和孩子互动时,不能因为他一时的行为就给他贴上各种标签。即使是孩子经常性的行为,我们也不应该给他贴标签,而应该从正面去对它进行积极的引导,让他改掉一些不良的习惯和不好的行为。
        第二,抱着尊重的态度和孩子沟通,即使是刚出生的婴儿。从哥哥出生开始,我就会采取沟通的语言对待和他的互动,包括我要给他换纸尿裤或者帮他洗澡,我都会有意识地采取沟通的态度,即使他那是还听不懂。但潜移默化中养成了我们之间尊重平等的沟通方式,很多棘手的问题都是通过沟通解决的。他三岁多的时候,有一阵子,晚上总是不肯刷牙,总是要我催促,有时候催促也不去。这影响到了我们双方的情绪,很多次导致睡前的情绪不愉悦。一天,我跟他拉着手,在床上坐了下来,我说:“刷牙可以保护你的牙齿。如果不刷牙,晚上睡觉的时候,嘴巴特别不舒服,而且可能会让你的牙齿被蚜虫蛀掉。你看过很多科普的书,你知道妈妈说的是什么问题。所以妈妈希望这是我们最后一次因为刷牙来探讨,希望以后你能够自己主动的去刷牙。如果你不去,妈妈尊重你的决定;但是妈妈还是很希望你能够自己保护好自己的牙齿。妈妈也很担心你。”全程我避免说教、指责。效果很神奇。说完这一次之后,从此刷牙这个问题就在我们家彻底解决了。每天早上醒来和每天睡前他都会去刷牙,偶尔有的时候犯下小懒。我设置了一个每周偷懒日,他躺在床上我帮他刷牙,刚好可以借机帮他更彻底清洁牙齿,又增添亲子互动的乐趣。
        第三,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情绪和需求。坚持做到理解与尊重,在于家长要秉持一个理念:如人本主义心理学所信奉的那样,每个人都有积极成长的倾向。幼儿其实表现得尤其明显。作为家长,要始终相信孩子积极品质的存在,并且通过点滴细节去强化这种品质。萨提亚家庭治疗中有一个著名的“冰山理论”,说的是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样,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行为,而更大一部分的内在世界却藏在更深层次,不为人所见,恰如冰山。包括行为、应对方式、感受、观点、期待、渴望、自我七个层次。从这个角度,作为父母,要懂得透过孩子看似对抗甚至有些邪恶的行为看到孩子背后的真正的感受和认知,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对行为进行评价。在我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我始终认为:哥哥对弟弟的爱并不是天然的,而是培养出来的。4岁多的哥哥,把以前每天坐着的餐椅当成自己的伙伴,也是自己享受食物、享受父母之爱的象征,弟弟的到来本来已经让父母的关注被分走了一部分,自己的餐椅也要分享给弟弟,他一下子没有办法接纳也是人之常情。认识到这一层,我在和哥哥的谈话里就多了一份尊重,多了对他行为背后认知和情绪的理解,很自然也就得到了他正向的回应。刷牙事件其实是孩子良好习惯养成过程中的问题折射。平等的谈话、始终保持关爱的态度孩子是可以感受得到的,在这种尊重的氛围里,孩子也会倾向于合作。

       细想:如果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家长总是用哄骗吼骂指责批评孩子,他内在的感受没有被看到,只是陷在被骂的羞辱、生气、愤怒情绪里,而不会去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恰当,进而改正自己的行为。即使暂时改了,恐怕也只是迫于害怕的压力,也就不会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到端正行为上面。有些家长认为,因为害怕去做也算有效,有效就行!但很多实践都表明,这种效果很短暂,甚至会破坏亲子关系,不利于长远。等他长大,力量强大,他还会怕你吼吗?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家长会觉得孩子越大越不听话,越大亲子关系越疏离。因为没有养成亲子沟通的良好习惯。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一直强调,良好的亲子关系是第一位的,这样的氛围下家庭教育才能事半功倍。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