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家教心主张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健康家庭理念下的家庭规则:清晰有弹性

健康家庭理念下家庭规则:清晰有弹性

上海市松江区教育学院   宗利娟

摘要:家庭规则无处不在,有形或无形的影响着我们的自我认识、为人处事、身心健康、价值观等。健康家庭理念下的家庭规则不仅是清晰的,而且要有弹性。清晰有弹性的家庭规则可以给人安全感和掌控感、归属感和价值感,可以塑造人格的开放性和韧性。父母可通过做好心理准备深化信念、召开家庭会议明晰规则、温柔且坚定的执行规则、适时的完善规则、身体力行的践行规则来建立和维持清晰有弹性的家庭规则。

 

关键词:健康家庭;规则;心理;清晰;弹性

 

一、健康家庭理念内涵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广泛开展健康社区,健康村镇,健康单位,健康家庭等建设,提高社会参与度。从上世纪80年代,“健康家庭”一词引入国内,但学者对其的界定并未达成一致。胡琪,黄晓燕,张苹(2020)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依据国家“大健康、大卫生”的理念,将健康家庭定义为“以婚姻关系与亲子关系的存续为前提,家庭成员结成良性互动的关系,各自以积极、合作的心态行使家庭角色,共同形成和维护健康的生活方式、行为准则、文化氛围和居住环境;利用家庭内部和外部的资源,支持家庭成员的身心发展,面对不同家庭生命周期可能遇到的问题与挑战,维护其健康状态。”

       从该定义可以看出健康家庭的内涵主要包括健康的关系、生活方式、行为准则、文化、环境,以及对健康的管理。健康家庭在面对压力与挑战时具备一定的复原力和弹性,需全体家庭成员通过良性互动,合作共建。

二、健康家庭理念下家庭规则:清晰且有弹性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规则的存在有助于个体更好地完成社会化过程,它为我们提供指导、动机和限制。家庭规则往往涉及责任人,也即需要遵守和承担结果的家庭成员。清晰有弹性的家庭规则虽然是普适性的要求,但本文着重探讨以孩子为责任人的家庭规则。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家庭虽然没有明确的规则但是充满了迷惑的“潜规则”,孩子会摸不到头脑;有的家庭虽然有明确的规则但只有家长才有话语权,而且规则或是僵化、一层不变,或是过于理性,缺乏人性,孩子会倍感压抑、试图违抗、自我怀疑等,亲子间可能会冷淡、有较多争吵与冲突。有的家庭虽有明确规则也很尊重孩子的想法与感受,但家长常常会陷入坚持与妥协的纠结中,不知如何是好。

       家规自古以来是中国家庭的一大特点。家规有形,重在规范。《朱子家训》中为家庭成员规定了日常生活准则,如“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为艰”“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等。司马光提倡爱而有教,慈而有训。这均与健康家庭的理念相契合。

       健康家庭理念下的家庭规则应是清晰的,有弹性的,以促进习惯养成、人格完善,健康成长为目的。精神科医生陈发展(2021)在《为什么家庭会生病》一书中提到:健康家庭的核心是良性的沟通模式与具有弹性和可塑性的家庭规则。

1.清晰的规则

       家庭规则要尽可能清晰的规定孩子在为人处事、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什么时候(场合)可以做什么或不可以做什么;做到何种程度,违反规则要承担什么责任等等。

       清晰的家庭规则体现了规则内容的具体、边界的清晰、家庭内部的统一和要求的前后一致。清晰的家庭规则应为所有家庭成员所了解,心知肚明,以便心中有数。

2.弹性的规则

       万事万物是在发展与变化的。弹性的规则体现的是对变化的接纳与适应,具体表现在:

(1)可以协商。家庭规则不总是自上而下的贯彻、施行。家庭规则不应只体现家长的意志,不应只是家长的一言堂。家庭规则应体现所有家庭成员的意志,体现对不同看法的尊重,尤其要聆听、尊重孩子的想法,相互协商,求同存异。比如在制定手机使用的规则时,可以一家人坐下来讨论、商量具体的内容。

(2)及时补充完善。家庭规则制定后,其内容需要根据变化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以充分体现健康成长的宗旨。假如事先约定了每天只能玩手机半小时,但一天孩子的朋友有伤心事,打电话找她倾诉,这时如果孩子使用手机超时了,该怎么办呢?好的做法是和孩子讨论这种例外情况,并将其补充在规则里。但这次的违规是否要承担后果?笔者认为最好还是按原来的规则执行,规则的修改和完善不应该发生在规则被违反或被挑战的当时,应在之前或之后(莫秀锋,2007)。关于这点要向孩子说明。一方面体现对孩子行为的理解,另一方面体现对规则的重视与尊重。

(3)随发展阶段变化。家庭从形成、发展到消亡会经历不同的阶段,也即不同的家庭生命周期。杜瓦尔根据孩子的发展阶段,提出家庭生命周期八阶段论,依次为新婚期、育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青少年时期、成年期、空巢期、老年期。在不同的家庭生命周期,家庭有不同的发展任务,孩子也有不同的发展特点,家庭规则也要相应调整。比如学龄前期是立规矩、养习惯的关键时期,家庭在吃饭、睡觉、讲卫生、讲文明等方方面面都会有明确的规则、要求,帮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为小学阶段的生活、学习做准备,也为人一生的习惯奠定基础。到了青少年时期,孩子的独立自主意识增强,家庭规则过多的约束会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此时家庭要适当的放权,无关乎原则的小事可给予孩子做主的空间,满足孩子的成长需求。否则,可能会束缚孩子的发展。这就像把6岁时穿的鞋套在13岁孩子的脚上,效果可想而知。

(4)随情境变化。如上所言,青少年时期要适当放手,让孩子学会独立,为自己负责,但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家庭规则也要随情境变化。例如,一位初中女生的母亲听了朋友的建议:孩子已是初中生,要锻炼其独立能力,不用家长亲自接送孩子上、下学。这位母亲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其后一段时间与孩子商量步行回家。有一天,这位母亲经过学校,也正好到了放学的时间,就顺路接女儿回家。女儿看到了特别开心,原来女儿很喜欢妈妈来接自己回家,因为可以利用路上的时间和妈妈聊一聊学校发生的事情。这位母亲听了后,随即答应会经常来接孩子。独立能力的锻炼方式有很多种,母亲及时根据女儿的需求调整了规则,体现了家庭规则的弹性,以及对孩子需求的尊重和积极回应。

(5)接纳负性事件及情绪。弹性的家庭规则允许失败,允许表达内在的感受,尤其是负面的感受,以缓解家庭成员所承受的精神压力。比如老师布置超级多的作业,可以允许孩子跟父母吐槽、抱怨。期末考试考砸了,孩子可以向父母诉苦:努力没有用,再怎么努力也没有回报···

三、健康家庭理念下清晰有弹性的家庭规则的积极心理意义

1.安全感和掌控感

       规则虽是一种对行为的约束,但清晰的规则亦是一种保护。在清晰的家庭规则下,孩子清楚的知道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以及如果做了违背规则的事情后将会承担怎样的结果,这让孩子心中有数,不会时刻担心引爆“潜藏的雷区”,内心更有安全感。而这份安全感,也让孩子更从容,更安定,对行为-后果有了一定的预判,也更有掌控感。

2.归属感和价值感

       弹性的规则充分体现了对发展、变化、意外、个体差异的接纳、调整与适应。在这样的家庭规则中长大,孩子的变化与需要被看见,想法被听到,建议会被采用,情绪被接纳,挫败被理解,孩子体会到尊重与信任,包容与支持,对家庭会更有归属感。重要他人的看法、评价与反应是个体自我认知的重要来源,因此家庭规则的积极调整与回应,个体的参与,对家庭的贡献,这都让孩子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被尊重的,是值得被爱的。

3.人格的开放性和韧性

       清晰又有弹性的家庭规则传递着开放、包容的家庭文化氛围,体现了“和而不同”“相同使人联结,相异使人成长”的思想,塑造着家庭成员人格的开放性。人格的开放,没有对陌生事物僵化的排斥与否定,始终保持着对事物的好奇与探索,能够接受个体间的差异,思路开阔,具有创意。面对压力、挑战、变化,家庭规则适应调整,体现着家庭能够有效运用家庭优势与资源,有较高的家庭弹性。研究表明家庭弹性具有补偿作用,能够直接预测青少年的抑郁、孤独感及幸福感,高水平的家庭弹性能减弱家庭压力对青少年的不利影响(许颖,林丹华,2015)。家庭弹性一方面帮助个体更好的适应变化,保护个体,减少负面影响,拥抱积极情绪,另一方面也是一种很好的教育示范,有助于个体迁移学习,运用在日常的压力事件中,提高自身的韧性。

四、健康家庭理念下清晰有弹性的家庭规则的建立与维持

       健康家庭理念下家庭规则遵从尊重、适应、稳定的原则。尊重是前提。只有尊重孩子的不同看法与特点,规则才能更好的发挥其作用;适应是关键。家庭规则存在的意义是为了帮助孩子更好的适应变化,促进健康成长。故而,规则要随环境、事件、个体的变化做适应性的调整;稳定是保障。如果规则朝令夕改,那他的权威性和约束力就无从谈起,而且也很难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品行。当然规则的稳定是相对的,绝对的稳定与适应性也是相违背的。

       家庭规则设立后,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往往没有那么顺畅,会遇到很多棘手的问题。比如约定了“玩好的玩具要放回原位”,但孩子却不愿意按照规则去做,提醒多次也不收拾,此时家长该怎么办?说好了“出去外面玩只可以买一件玩具”,可孩子看到喜欢的玩具,强烈要求要再买一个,作为家长,你是否会陷入纠结呢?

        在建立和维持规则的过程中,父母该如何做呢?

1. 深化信念,做好心理准备

       家长内心首先要对制定家庭规则的目的与初衷有正确的认识,规则的存在不是为了束缚孩子的发展,凸显家长的优越性,而是为了更好的保障、促进孩子养成良好习惯,完善人格,健康成长。其次要对建立清晰有弹性的家庭规则的必要性、内涵有深刻的认识、认同与相信,做好看见、接纳、应对差异或变化的心理准备。

2.召开家庭会议,协商明确规则

       家庭有些规则是原则性的,可由家长直接制定,向孩子解释清楚即可,无需过多讨论。比如安全方面的规则,不可以玩火、玩电,不可以故意伤害他人等。有些规则不涉及原则、不触及法律等,比如关于作息,手机或零花钱的使用,家庭分工等,可召开家庭会议,家庭成员轮流表达自己的看法,最后通过相互协商,明确规则。整个过程要有人负责记录,包括最后达成一致的规则内容。

       在召开家庭会议时,要事先告知每个人都可以自由的表达自己的看法,并开放心态,保持倾听,否则家庭会议会流于形式,变成家长的一言堂。此外,要定期开展家庭会议,分享对于规则的想法、感受,当原来的规则难以执行时,可再次讨论协商新的规则。

3.坚持到底,温柔且坚定的执行规则

       一旦规则被通过后,家庭成员要保持一致,温柔且坚定的按约定执行。需要注意:不是温柔或坚定,是温柔且坚定。有时家长可能会容易心软,表现出过度温柔,因为孩子几句好听的话或者撒娇哭闹就动摇,违背规则。如此,规则也就容易失去本身的意义,形同虚设。有时家长态度很坚决但过于强硬(吼叫、打骂等),容易让孩子有种压迫感,想要反抗。因此,温柔和坚定缺一不可。

       要做到温柔且坚定并不容易,需要保持冷静的思考和自我控制。当孩子没有按约定收拾玩具时,可走到孩子身边轻声又温柔的提醒:按约定,接下来该···,可使用“‘我’句式”表达感受与期待:“我看到你没有按约定做,我有些生气,我希望你这次能言而有信,遵守约定。如果你有更好的想法和建议,我们之后可以再坐下来一起讨论···

4.检视合理性,适时完善规则

       在维持规则的过程中,会出现之前没有讨论到的情况。正如前面提及的手机使用时间超时的例子,这种情况在制定规则时的确没有考虑到,孩子提议特殊情况要特殊处理,这就需要事后召开家庭会议,完善规则。

       完善规则时,要留意“必须”“一定”“只能”等限制性的词语。凡事总有例外,可组织家庭成员头脑风暴“可能的例外情况”,多想几个“当····时,可以···”,如果家长担心孩子趁机砖空子,也可依情况事先约定一周允许有几次例外。

        以手机使用的规则——每天只能玩半小时为例。家庭成员一起想想出现什么情况使用时长可以超过半小时。比如“当老师布置了需使用手机完成的作业时,可以在完成作业后再玩半小时。”“当朋友有紧急情况需要帮助时,可以延长使用时间,最长可至1小时。”···

        此外,随着孩子成长以及不同阶段的需求,要检视原有规则的合理性,及时做弹性的调整。

5. 言传身教,身体力行的践行规则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示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中明确了九种家庭教育方法,“潜移默化,言传与身教相结合”是其中之一。若和孩子约定每天只玩半小时手机,那父母也要按时放下手机。父母在践行规则方面要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不仅用言语教育孩子遵守规则,而且还要用行动潜移默化的影响、激励孩子。

 

      健康家庭理念下的清晰有弹性的家庭规则是在爱与尊重的基础上给予孩子适当的约束与保护,传递着温暖与开放,包容与理解,折射着民主式的教养方式,有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积极的心理品质,更好的适应社会,健康成长。清晰有弹性的家庭规则是对孩子的看见与尊重,是对变化的接纳与适应。建立与维持规则的过程,需要每一位家庭成员的参与与贡献,其中也见证着彼此的成长。

 

参考文献:

[1]胡琪,黄晓燕,张苹.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健康家庭的评估指标探讨[J].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20,15(02):173-185.

[2]陈发展.为什么家庭会生病[M].机械工业出版社,2021.

[3]莫秀锋.试论规则的类型与儿童的规则教育[J].学前教育研究,2007,(01):20-22.

[4]许颖,林丹华.家庭压力与青少年抑郁、孤独感及幸福感——家庭弹性的补偿与调节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5,31(05):594-602.

 

作者简介:

姓名:宗利娟

单位:上海市松江区教育学院德研室

通讯地址及邮编:上海市松江区方塔北路318号,201600

联系电话:18817595175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