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家教心主张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走出父母倦怠,优化亲子关系

       父母倦怠指的是父母对孩子养育的退缩、不负责任,情感和身体的衰竭,以及对家庭生活态度消极、情感冷漠,成就感降低等心理健康问题。随着国家生育政策的放开,很多家庭拥有了更多数量的孩子。而社会对家庭提供的养育支持并没有快速提高。抚育孩子的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都需要父母来想办法解决,父母能利用到的社会资源非常有限。很多作为独生子女长大的父母,并没有太多处理多子女教养问题的经验,同时,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对于家庭教养的要求更高,这些都加重了父母的负担,使得很多父母进入到倦怠期。

       俞国良教授指出,父母倦怠源自父母的压力认知,应建构父母压力源和资源之间的平衡系统。当今很多父母的压力来源于哪里呢?我想,在当下信息爆炸的年代,父母在朋友圈、微信群、网络平台上轻易就能看到别人家的优秀小孩,片面化展示出的完美模样,使得父母在对比自己孩子后,心上仿佛压上了大石头。素质教育的实施,项目式学习的开展等教育模式的变化,也使得有父母积极参与教育的孩子,在各方面表现的更为亮眼,这无疑也造成了父母对自身的怀疑——我做的够不够好?够不够多?特别是阶层跨越难度的增大,也使很多父母担心自己未能更好托举孩子,耽误孩子的前程。这些焦虑都成为了父母养育孩子过程中的压力。

       面对这种情况,父母要能觉察到自己的状态并及时做出调整。我看到了三个幼儿园时期的小朋友,父母买来了识字卡片想要教他们认字。一个小男孩完全不感兴趣字的结构,只对图案感兴趣;一个小男孩在父母教导的时候一直跑来跑去,手里还拿着小汽车;一个小女孩安静认真的聆听,父母把卡片装在册子里,女孩经常主动翻看,学得津津有味。这三个孩子,无疑家长们都最喜欢女孩的学习状态。然而在考核时,第二个男孩也学会了认字。第一个男孩延续到小学时期,仍然认字比较差,经常写出很多错别字,但他画画很好,拿了很多国家级的奖项。如果在父母的认知中,学习就应该安静而专注,不考虑孩子大脑发育的差异和个性特征的差别,就会在养育过程中就会爆发很多亲子冲突,父母也会因为孩子无法达到父母的期待而产生深深的挫败感,加重养育负担。当父母能够对认知做出调整,换个角度去看待所有让自己焦虑的事件,那么就能较好的放松下来,接纳孩子独一无二的特性,找到合适自己的养育之道。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要能觉察到自己的认知方式对自己造成的影响。心理学家韦斯特认为不合理信念包含三个特征: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极。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经常容易陷入这些信念中,极大影响自己的情绪状态。例如有些家长认为学习必须专注,做不到就是一个不认真学习的孩子;孩子小学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无法应对初中的学业;孩子现在成绩不好就意味着以后学不好;孩子现在不爱学习,长大就没出息……当我们被这种不合理的信念裹挟时,要有意识与之驳斥,把自己带出负面情绪。其实很多问题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会自然改善,例如年龄越小的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越短;手指不够力量的幼童,自然写不好字;孩子的学习兴趣是可以培养的;知识的学习是一个以新带旧,不断巩固提高的过程,一个环节没掌握好,结果也并不是灾难性的……学拼音学到崩溃的低年级学生,到了高年级基本都不存在拼音难题。四年级做语文阅读理解一塌糊涂的孩子,到了初中也会好转很多;成绩不好的人,也能成为一个幸福生活的人。在养育过程中,父母最重要的是不能因为自己的焦虑给孩子贴上阻碍他们成长的标签,更不能因为自己糟糕的情绪,影响亲子关系。

       很多青春期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口头上会表达感受不到父母的爱,既不爱父母,也不爱自己。所以在家庭中,我们要把亲子关系放在第一位。既要爱自己,让自己有良好的状态面对孩子,也要爱孩子,让他们能因为良好的亲子关系汲取力量面对自己的生活。

        目前,家庭教育中各种“卷”。“卷”的背后不仅是孩子的辛苦,还有父母无底限的牺牲与付出。我们看到有些爸爸下班后在车里玩手机不愿意下车回家,有些妈妈蹲在马桶上才感觉找回了自己,说明成为父母后,自我的需要还在,并且需要被重视。为了孩子不断牺牲与付出,只会让父母更容易进入倦怠期。就算继续扮演付出型的家长,也会因为疲倦而消极怠工,例如对待孩子不耐烦,情绪容易失控,甚至产生对孩子的怨恨。改变认知的同时,我们也需要调整家庭教育的模式,接纳不完美父母的角色,呵护好自己的情绪。当我们觉得累与烦时,我们可以优先处理自己的感受,暂时从父母角色中抽离,调整好状态再面对养育的职责。这可能就需要抚养者之间的相互配合与支持,或者借助一些社会资源。

        养育孩子确实是一个辛苦付出的过程,但这个付出是有回报的。这种回报并不需要等到孩子长大成人,幼小的孩子虽然需要父母更多的照顾,但他对父母无条件的爱,也是对父母心灵的疗愈。父母需要在养育过程中多点寻找那点甜,来平衡心态享受养育孩子。例如无论你是怎样一个人,你的孩子都那么爱你;就算你向孩子发泄了情绪,孩子也会原谅你;孩子长大了一点,会为你做些暖心的事情;陪着孩子长大,顺便可以弥补自己童年的一些遗憾;孩子长成对社会有用的人,父母也会充满自豪感和成就感……当我们的关注点总投在负面感受上,我们会觉得更累;当我们总是看到的是孩子的缺点和不足,我们会充满挫败感;只有当我们把视线放在生活中的那点甜上,我们就能充满韧性迎接各种挑战。

       在具体的养育策略上,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科学的养育知识,减轻自己的负担。例如通过脑科学知识的学习,理解在25岁大脑发育成熟之前,孩子的很多问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解决,提出符合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要求;了解一些发展心理学的知识,淡定面对孩子成长中的问题;提升陪伴孩子的质量,减少时长,留出属于自己的时间;发展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不做包办型家长,解放自己;积极整合身边的资源,同伴互助带娃等。

       总之,作为父母,我们要能主动减轻育儿压力,积极调整认知模式,改善情绪状态,运用可利用的资源化解养育难题,走出父母倦怠,优化亲子关系,让家庭中的幸福感滋养每一个家庭成员。

 

 

参考文献

[1]俞国良 何妍.父母倦怠与父母心理健康问题[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2(13):04-08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