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家教心主张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有HOLD住的爹妈,才能有情绪稳定的娃

这几天,接二连三接到家长求助电话,内容不一而足。

一个是5岁的孩子,情绪不好,经常哭泣,妈妈担心,这孩子别是抑郁了吧。

一个是高三生,突然深夜发飙,怨天怨地怨社会,一顿吐槽,爹妈连夜共商计谋,也没有找出个让孩子心态平和的万全之策。

一个是即将迎考的高一学霸,突然间就觉得就没信心了,找不到以往得心应手的感觉,这让爹妈也跟着慌了神,不能够啊,咋回事儿啊?

还有一个娃就要面临中考,反复思量自己没有胜算考上高中,于是突下决心,不念了!爹妈当然气急攻心,可又拿这个宝贝疙瘩毫无办法。

……

这些爹妈毫无例外的表现是慌了,HOLD不住了……

有找班主任当救兵的,有求助于孩子好友来相劝的,有想明确诊断寻医问药的,甚至还有慌不择路求神问卜的……我大概是这些环节中的一环。当然也有把我当成最后救命稻草的:到我这基本也折腾了一大气儿,家长也认命了,也渐渐能够接受孩子的现状了,我姑且当做是自己工作做到位了吧。

 

说说我的看法:

可能是工作中天天接触的就是各种情绪困扰的学生或成人,我对此的感受阈限很高,当然,工作时候尽力共情来访者,但也确实更容易跳出,不太被表面情绪迷惑。

 

TVB连续剧中有句经典台词,人哪,总有不开心的时候……直白,但确是真理:人有七情六欲,就会有情绪高低起伏。可是我们这个民族骨子里就有种追求因果的执拗情结,对于万事总想找个原因,方能接纳。大家对于难以接受的局面经常如此反应:为什么会这样呢?不应该啊……好吧,所以《都挺好》里面,连苏大强最后都强行洗白了,因为只有得病了的苏大强才能符合我们的心理预期。

不过,也只有电视剧敢这么编吧,生活中能作用于人心的因素太多了,真不是非专业选手能够理解、领会或是信手就能拈来用以解释现象的。比如精神分析会从自体发展,自客体关系角度去剖析深层原因,可这么专业冷僻的知识真是为人父母非要掌握的吗?当然不。个人认为,面对孩子的情绪困扰,爹妈没有跟着慌神裹乱,就已经大大超出及格线了。

 

爹妈的慌乱其实是表明了一种态度:我不能接受你这个样子:你怎么能总哭呢?你怎么会不高兴呢?你怎么这么不坚强呢?你怎么……疑问背后显而易见的是不认同和不接纳。最要命的这样不接纳会立马被孩子接收到,无论是耐心细致的软语相慰,还是泪眼婆娑的期待眼神,亦或是恨铁不成钢的出声斥责,无一不在告诉孩子一个答案:你现在这样是不对的,你要赶快扭转过来。可是,明明就是很正常好吧。

青春期的孩子本身身心发展就处于一个剧烈变化当中,稳定高效的情绪框架正在艰难建设中,再加上学习压力、课业负担、人际交往、情感萌发等等因素叠加,孩子在某一时刻处于一个情绪爆发状态,这是有可能且蛮正常的。谁规定了孩子就得整天情绪平稳,昂扬向上的?偶尔有个情绪波动是可以接受的吧。但又有父母说了,孩子会有骤然暴怒,目眦尽裂,十分骇人,是不是病态啊?

我个人倾向于这么理解:孩子对情绪的控制方法是在不断尝试中慢慢掌握的,有可能是正在经历的事情对他来说太痛苦了,才能导致如此失态,我们还要结合许多其他情况来看,不能因为一个现象就盲目担心。

 

所以,第一要务,是要学会区分正常状态与非常状态。比如孩子容易哭泣,但若有明显诱因且没有严重的社会功能受损,如不能上学,不能见人等,那么这个情绪可能就是一个暂时的低落状态,家长可以再观察看看。或者说,有情绪问题,但认知功能没有受损(简单的说,记忆、语言、理解判断等能力尚属正常),自知力完整(知道自己的状态不好),通常就不考虑严重的精神障碍或心理障碍。当然必要时,还是要请教专业人士帮助判断。

 

第二,脑中有框架,心里才不慌

陪孩子成长向来就不是让人省心省力的活计,为人父母自当要尽心尽责,但百密终有一疏,我们没必要也必不可能成为做完美的爹妈,所以何不放自己一马?养孩子得有个框架,比如,哪些是底线坚决不可触碰,哪些是隐患,需要想办法调整,哪些是小小不然,可以轻轻放过。有了框架,自然就有了分寸,也就没那么多事无巨细引发的身心疲惫和情绪崩溃了。

比如有一天有个同事提到,最近儿子好像在家表现的不够有教养啊,长此以往将如何如何,他很不安。

于是我问:你儿在外,表现如何?

          答:很好,像模像样,很有礼貌。

          问:具体说说,在家表现如何不礼貌?                

答:其实也没什么,就是不像在外那样坐卧行走皆有规矩。

          我笑:这就焦虑了?这分明就是孩子在家里非常有安全感,心理有弹性的表现好不好?这都不叫事啊。

          同事失笑:好像什么事到你那里都不叫事儿……

     真就是如此。认知心理学认为,左右我们情绪和行为的并不是事情本身,而是对事情的看法。比如对待孩子的情绪反应,你觉得是问题,你就会用严阵以待,你觉得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然阶段,你就能平和面对,你平和了,就是孩子的好榜样。

 

     因此,第三,要当个好容器,能接得住孩子的不稳定。

三岁的女儿非常会撒娇,每当一些小事儿没符合她的心意时,就抽抽噎噎地哭起来,极尽耍赖缠人之能事。全家人都知道,这时候只有我能对付她。我从来不吼她,也不会去迎合她,只是把她带进房间,坐好,然后,静静的,微笑着看着她,一边给她擦眼泪一边表示同情:嗯,妈妈知道你不开心了,可是没办法啊,这个事情是我们提前说好的啊,真的不可以。来,让妈妈抱抱吧!通常三分钟之内,我带她出房间时,她已经可以搂着我说笑了。

温和敦厚的老大恰值青春期,也经常有些让我惊诧的举动。比如某天早起赖床,以至于上学出门晚了,明显不高兴,冲着我们大声嚷嚷,继而摔门而去。到了晚上,孩子回来之后,我什么也没说,却盯着他微笑,他果然很不好意思脸红了。

 

谁都希望自己家的娃懂事明理,好养好带,的确,无论是自我心理健康调节方面,还是人际关系处理上,稳定的情绪都会让孩子终身受益。不过,爹妈先能HOLD住,才会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何况,当孩子回望身后,总有沉着冷静的爸妈做后盾,想来,他也会随之淡定从容吧。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