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家教心主张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破译”孩子的语言和行为

      最近,刚刚和女儿分房睡觉。每次洗漱后,她就回自己的房间,而我就去书房备课。对于这个转变,女儿一时还无法完全适应。所以,每次,她都会请求我等到她入睡了,我再睡觉。有一天,她洗漱后,我发现她房间的地板很脏,就过去拖地,然后才离开。几天后,在睡前的洗漱时,女儿就一直问我:妈妈,你今天要去我房间拖地吗?我说:不用。女儿说:你拖嘛。房间又脏了。尽管我一次次告诉她,地板不脏,今天不需要擦地板。然而,她还是反复要求我去打扫。乍一听,我们会认为是孩子爱干净、爱讲卫生。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时,我想到,也许她要传达的不是这个信息。孩子语言背后要传达的是什么呢?我想了一会儿,就试探着问她:你是不是想让妈妈多陪你一会儿啊?这时,女儿点点头。那种被理解的感觉突然让她很心安。这时,当我再次告诉她,今天不需要拖地板,并且承诺,妈妈会等着她睡着后再去睡觉时,她就不再坚持。

    这件事情,使得我想到:有时候,面对孩子的语言和行为,我们不能简单地看到表面的含义,更多的时候,在语言和行为的背后,隐藏着孩子的真实需求和感受。

    我们可以把孩子的行为和语言想象成是一系列加了密码的信息。面对孩子,我们要学会“破译”孩子的行为和语言。我们可以通过信息解码的方式,理解孩子语言和行为背后的深层次的需求和感受。我们可以多问问自己,孩子这么做时,“他需要什么”“他的感受是什么”,这样,可以有助于我们从孩子的语言和行为表面抽离出来,同时,对他的需求和感受进行恰当地回应。也许,我们不一定每次都能准确“破译”孩子的言行,不能准确对孩子传达的言行进行“信息解码”。然而,学会“破译”孩子的言行,弄清楚行为背后的需求和感受,对父母有很大的帮助。尤其是当孩子出现一些恼人的行为的时候,“破译”能让父母更贴近孩子,能够帮助父母处理生气、无奈和挫败的感受,可以扭转面对孩子的问题时不知所措的处境。

     所以,下一次,当你的孩子出现一些让你不可理解的行为,停下来想想,“他需要什么”“他的感受是什么”。事实上,很多时候,父母往往没有意识到是不安的情绪导致了这些行为。所以,这个时候,作为父母,我们要做的,不是针对孩子的行为,对他进行各种批评教育。这个时候,孩子不需要大道理,他需要的是我们“懂”他,只有“懂”他,才能开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所以,通过“破译”孩子的行为和语言,可以使父母们与孩子相处更融洽,更有利于和谐亲子关系的建立。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