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稿件列表 > 家教心主张
在线阅读 期刊目录

看见·读懂·协助 ——陪伴青春期孩子成长的三部曲

2019年家庭伦理剧《都挺好》一经播出,就引发了许多观众的共鸣,无论为人父母,还是为人子女,我们都在剧中人物的映射下反观自己的生活,其中反映出的家庭教育问题也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处于青少年阶段的三兄妹中:妹妹苏明玉是叛逆、独立的孩子,对于各种不公平的待遇表现出了强烈的反抗,她在内心无数次的告诉自己:“我要离开这个家!”大哥苏明哲是爱面子且虚荣心极强的孩子,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我是家里的老大,这事该我管。”二哥苏明成是被过度溺爱而始终长不大的孩子,他的口头禅是:“都是妈给我的!”剧中的故事很精彩,现实生活中的局面有时候比这还要难缠。我们面对的孩子可能不仅叛逆,还好面子,关键还一直被我们宠着惯着,当累积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后,我们在慌张中显得更加束手无策。其实,如果明确了孩子各种表现的心理需求,教育才真正找到了着力点。叛逆的孩子渴望被看见,苏明玉在被家人看见了努力、看见了不易、看见了成就之后,是那个陪伴父亲安度晚年的女儿;好面子的孩子期待被读懂,苏明哲卸下“大哥”的偶像包袱后,才进入日渐轻松的生活状态;被过度溺爱的孩子需要被恰当地协助,苏明成在经历了婚姻及职场的挫折后选择了去非洲锻炼,因为“有些苦,必须得吃!”故事的结局是每个人走在了自我和解与自我成长的路上,都挺好。

在教育子女的路上,为人父母的我们同样需要走在自我和解与自我成长的路上,看见、读懂与协助,永远是我们陪伴青春期孩子成长的三部曲。

一、看见孩子,避免视而不见

进入青春期以后,父母与子女交流的时间与内容逐渐减少,在有限的交流内,子女想发发牢骚、吐吐槽,父母却期待着争分夺秒地矫正其不合时宜的行为和观念。所以,经常是彼此各说各话,稍微有了点交集,孩子的一句“好,你别说了,我知道了”立刻让亲子交流进入停滞甚至冲突状态。所以,为了寻找亲子沟通的交集,在倾听的过程中看见孩子的烦恼和困惑,既是家庭教育的开端,也为教育的实施找到了方向。

1、看见的内容

特点、情绪和经历等各种要素构成了个体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体现在成长环境、个人经验、应对方式和未来发展等很多方面。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是各种特点、情绪和经历的集合体,这个集合里有优点,也有缺点,有正面情绪,也有负面情绪,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如果父母只能看见或者接受优点、正面情绪和成功的状态,那么,孩子在父母面前就需要通过“伪装”或者“撒谎”等方式迎合父母的心理需求;如果父母反复强调孩子的缺点、夸大孩子的负面情绪或是对失败的结果表示出了强烈的厌恶,那么随着孩子慢慢长大,父母的评价逐渐内化为他对自身的评价,他也极有可能像父母一样只能看见自己的“不好”,进而陷入缺乏自信、自我价值感偏低的困扰之中。

2、看见的视角

笔者曾在心理课堂面向高中生做过这样一个小调查,“在亲子沟通中你最反感的行为是什么?”最终出炉的top5是:(1)明明是在跟我说话,却一口一个“别人家的孩子”;(2)虽然只是这件事情没有做好,但账却要从出生开始算起;(3)每次话没说到三句,保证能跟学习扯上关系;(4)答应我的事情和要求我的事情,他自己却做不到;(5)同样一句话说了很多遍、很多年,他不烦我烦。看似是孩子们的牢骚,却也在提醒我们及时调整亲子沟通的视角。自上而下是命令,自下而上是讨好,独立平等才是对双方的尊重。我们常常抱怨,孩子为什么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因为他在等待别人的安排和指令;我们也常常苦恼,孩子怎么那么自私?因为他享受惯了来自父母的百般迁就,也在被讨好的过程中限制了自我反思意识的培养。

3、看见的依据

“投射”是心理学中的重要术语,指个体依据其需要、情绪的主观指向,将自己的特征转移到他人身上的现象。投射的实质,是个体将自己身上所存在的心理行为特征推测成在他人身上也同样存在。在亲子沟通中,父母的表达中也往往夹杂着自身的主观感受和判断,比如:“现在的孩子真幸福。”“这个事情哪有那么难?”“你一回到家就无缘无故地乱发脾气。”其实,这样的表达传递的是父母自己的内心世界,被孩子拒之门外也在情理之中。“你看手机已经半个小时了,准备什么时候结束呢?”“我看见你在一边听音乐一边写作业。”相反,类似的表达就是基于我们观察到的客观事实,显然更容易建立起彼此的联结。所以,“看见”的到底是主观判断还是客观存在,需要我们常常反思。

亲子沟通,本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对话,但实际上却加入了第三者和第四者,他们便是期待中的父母和想象出来的孩子。面对孩子,父母的不满与溺爱并存,不满的是眼前的孩子,溺爱的是期待中的孩子;面对父母,孩子的抗拒与享受同在,抗拒的是眼前的父母,享受的是期待中的父母给予自己的无原则满足。所谓看见孩子,就是提醒我们看见真实的孩子,在接纳的过程中帮助孩子进行调整和改变。

二、读懂孩子,避免先入为主

1、通过学习了解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

发展心理学家爱利克·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贯穿于个体的一生,整个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八个阶段,其中12-18岁面临的冲突是角色同一性对角色混乱,这一阶段大体相当于少年期和青春期。个体一方面意识到了自身力量在逐渐强大,另一面又在现实社会中不断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表现出来的是叛逆和不耐烦,其实内在往往经历着复杂的情绪变化,比如会产生自我怀疑,这时,外在的鼓励更能坚定其在自我探索的路上走下去。

2、通过探索对孩子可能遇到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

因为心理发展的需要,青春期的孩子可能出现一些发展性的心理困惑及表现,父母要对这些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并且明确初步的引导方向。当发现孩子的情绪呈现出复杂多变的趋势时,我们要引导孩子认识到每一种情绪的价值,包括让我们不太喜欢的负面情绪;当发现孩子学习动力不足,甚至表现出了偷懒和拖延行为时,我们要在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和责任感上下功夫;为了减少或避免孩子遇到的人际交往困惑,我们前期要帮助孩子构建稳固的社会支持系统;面对孩子对自我状态多面性的质疑,我们要能够给予他理解自我的有说服力的解释。总之,足够的知识储备和心理准备会帮助我们提升应对问题的策略和底气。

3、通过沟通把握当前孩子的心理需求

沟通是传递信息、增进感情的重要渠道,而在青春期的孩子面前这个途径很容易堵塞,父母也很苦恼:“孩子不说,我怎么能知道他在想什么。”如果孩子有话不说,往往是我们生活中缺少对他的聆听,那就试着从学会听开始。之所以强调亲子沟通的重要性,是因为如果孩子没有获得足够的外部理解和支持,他就需要通过大量的精神内耗来自我消化。对他人的一句话反复琢磨、纠结于某件事做还是不做、因为一件事情没处理好而陷入无休止的自责和自我贬低之中……很多类似的琐事无形中吞噬掉了孩子的时间和精力,在应对学习任务时就会表现出身心俱疲、效率不高的状态。

纪伯伦曾在《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这首诗中写到:“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都无法到达的明天,你可以拚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当能够理解我们与孩子的差异时,先入为主的观念在沟通中就会越来越少,我们也会在读懂孩子的路上越走越远。

三、协助孩子,避免越俎代庖

看见孩子、读懂孩子都是为了更有效地协助孩子,但无论身为老师还是家长,我们都应该清楚的意识到:任何一个孩子,都是在某种氛围和基调下发展出他生命的独特性的,这是道。在协助孩子、引导孩子时具体用什么样的方法,通过怎样的途径,这是术。如果没有道的支撑,术就会变得脆弱、僵硬且非常无力。

1、做好自身的情绪管理

父母焦虑的重要来源是比较和对未来的担心,每天眼里看到的是自己孩子的学习状态,但心中确有一个标准的中学生该有的状态,或者是别人家的孩子当年都是怎样学的,一比较,焦虑感油然而生。再有,家长在分数面前自动化的认知模式也会让自己更容易患得患失,如果没有对情绪进行及时的管理,这些情绪就会通过各种各样的行为展示出来,进而影响到家庭气氛。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是核心,只有控制得了自己的情绪,我们才有机会展示我们的智慧。

2、承认孩子的主体地位

当孩子遇到一时难以逾越的困境时,多问问孩子这件事情他想怎么做,他需要父母做些什么。这是在强化孩子的主体意识,他才是自己成长的主人,父母只能从旁协助,但无法代替。哪怕孩子对解决问题的方案没信心也并不要紧,鼓励他大胆尝试。如果父母能够看见孩子在执行计划过程中的努力,孩子的主体地位就进一步得到了巩固,责任意识也随之增强。有研究表明,在不被过多控制和保护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完成各种成长任务的主动性会更强。

3、把握协助孩子的工作思路

面对青春期的孩子,我们生怕他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孩子是不是“叛逆”了?是不是“早恋”了?是不是“压力”太大了……带着发现问题的眼睛我们总能发现孩子的问题。其实,问题可以是一时无解的困惑,也可以是未来成长的契机,这就为我们提供了协助孩子的工作思路:从问题解决到积极关注。积极赋义是家庭治疗中的重要技术,是指对当前的困境从积极的方面重新进行描述,放弃挑剔和指责的态度,进而以一种新的观点对其进行解释。“叛逆”代表孩子对事物有了自己的判断,“早恋”代表着孩子对爱情有了思考,感受到了“压力”则说明孩子有想要变得更好的追求。孩子的成长不是由孤立的点组成的,而是由各种经历合成的一条线,如果能在现在的点上为后面的点积累些能量,那么点与点之间的连续性会更加牢固,孩子成长的步伐也会越来越稳健。

看见、读懂与协助是陪伴青春期孩子成长的三部曲,这三部曲需要父母与子女互相配合、共同演奏。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胡东芳老师说:如果你有一定的教学能力,可以偶尔做一下孩子的老师,但不要经常做;如果做不了孩子的老师,去努力成为他的同学;如果既做不了孩子的老师,也做不了孩子的同学,请时不时地做一做孩子的学生。

 

最新期刊

相关内容